打造“宽口径、全覆盖、多层次”的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xmyu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金融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培养具有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业务技术的专门人才。湖北经济学院在“两有三实”的人才培养目标下,金融学教育更注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发挥着印证理论、融汇知识、训练技能的关键作用,是金融学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金融学专业在设计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宽口径、全覆盖、多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并探讨了建设该体系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宽口径;全覆盖;多层次
  金融学属于经济学门类下的应用经济学科,主要培养具有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业务技术的专门人才。相对于国内其他高水平院校,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教育中更加注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既是对学校“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目标的贯彻和执行,也是对金融学专业传统上鲜明的行业特色的继承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发挥着印证理论、融汇知识、训练技能的关键作用,是金融学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使实践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和广泛,我们以设计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通过反复论证和研讨,对金融学院各专业的实践教学——特别是实验课程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
  一、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
  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按照“宽口径、全覆盖、多层次”的理念来进行设计。
  宽口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来看,“宽口径、厚基础”是两个经常被提到的字眼,宽口径意味着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应将学生能力的提升仅仅局限在某个专业的狭小范围之内,而应该从社会对大学生整体素质要求的层面来综合设计学生应接受的实践训练。因此,“宽口径”实际上是对应于大学生应具备的通识平台操作性能力的训练。
  全覆盖是指在所有金融大类专业的实验课程中全面涵盖三大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操作与流程,使得全体金融大类学生均具备适应快、扩展强的能力,从而增强本专业毕业生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主动性和竞争力。“全覆盖”可以理解为对应于学生应具备的大类专业平台操作性能力的训练。
  多层次是指所有金融大类专业学生在完成“全覆盖”的操作实践基础上,还应该在自己所修的具体专业上有更细致的理解和更深入的训练,以具备相关专业更高层次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为本专业毕业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从这一角度来看,“多层次”对应于学生应具备的具体专业操作性能力的训练。
  二、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具体构思
  为了实现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宽口径、全覆盖、多层次”的设计理念,我们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具体包括:
  1. 反复调研,确定“宽口径”的通识平台实验课程
  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我们分赴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期货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等国内知名综合性大学、财经类院校和部分实务部门,广泛听取对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与建议,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对国内各类高校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态势有了较为清晰和明确的认识;其次学院举办了历届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反馈座谈会,邀请涵盖金融学院毕业后直接就业和继续深造等各类型毕业生,结合自身的工作或学习实际状况,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学院邀请来自湖北银监局、湖北证监局、湖北保监局等金融业务部门高层领导参加了我院“人才培养方案高层研讨会”,各位嘉宾结合金融理论与实务发展前沿以及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指出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问题和不足,对各专业全程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编排、课程增删以及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工具的掌握等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在上述三项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针对从调研中反映出的毕业生“基本的数据处理能力缺乏”、对“金融企业整体管理流程的认识不足”以及“基层金融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欠缺”等问题,在实验课程体系的通识课程平台中设计了“金融数据分析与软件应用”、“金融企业ERP沙盘模拟实验”和“金融岗位技能”等三门课程,以从实践环节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2. 综合考虑,确定“全覆盖”的大类专业平台实验课程
  从金融学院毕业生历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在金融行业就业的学生是主体;而从具体的就业单位分析,我院现有的金融学、保险、投资学三个本科专业(金融工程为今年新批专业,尚未正式招生),分别对应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但我院毕业生在实际就业时跨专业就业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一方面为了贯彻学校“两有三实”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也为了在毕业生中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和扩大就业的覆盖面,我们分别在三个专业中各设计了一门全院通开的实验课程——金融学专业的“金融业务实验I(商业银行)”、保险专业的“保险业务实验I(基础)”和投资学专业的“证券投资业务实验”,要求所有金融学院学生必须同时接受这三门实验课程的训练,通过采用国内领先的模拟仿真软件,使学生了解三大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流程,具备在各类金融机构中操作不同类型的基本业务软件系统的能力。这三门实验课程构筑起实验课程体系的大类专业平台实验课程。
  3. 立足发展,确定“多层次”的具体专业实验课程
  在要求全院各专业学生均接受大类专业平台实验课程训练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具体特色,我们还设计了“多层次”的具体专业实验课程:在“金融业务实验I(商业银行)”的基础上,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还必须接受“金融业务实验III(信贷管理)”的训练,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方向的学生,则必须接受“金融业务实验II(外汇交易)”的训练;保险专业的学生除“保险业务实验I(基础)”外,还必须学习“保险业务实验II(拓展)”课程;而投资学专业的学生则需学习“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课程(该课程涵盖了“证券投资业务实验”课程的训练内容)。通过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金融机构所需的基本技能,又能够兼顾各专业的具体特点,给予学生更高层次实践训练的启发和引导,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机遇。   三、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为了构建“宽口径、全覆盖、多层次”的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我院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共设计了10门实验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数是新课程,即使有个别的如“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这样的原有课程,也对实验课程训练的目的、内容、手段、考核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课程体系的设计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如何将设计落到实处仍任重而道远。下面是我们对建设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的一些基本思路。
  1. 充分准备、打造高素质的实验师资团队
  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个编制过程中,我们一边反复探讨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一边也开始着手相应师资的选拔与配置工作;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之后,学院又专门组织了全院教研活动,向全体教师宣讲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意图和特点,也有重点的安排了新设课程的课程归属和师资配置问题。从新版方案的确定到课程的实际开出还有一定的时间段,要求相关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时间进行备课、课程进修等准备工作,也鼓励相关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或向“双师型”教师发展,以确保以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开展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2. 统筹配置、完备全系列的实验教学软件
  实验课程的开设离不开实验教学软件的有效运用。金融学院依托金融投资实验室在学校率先开设实验课程——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因为成功将虚拟仿真实验技术与实际实验相结合,实现虚实结合与互动,实现了实验过程的可视化,采用模拟交易与实际交易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该课程的成功也为我们其他实验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目前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学校已经先后购置了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教学系统、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业务教学系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系统、财产保险综合业务教学系统、人寿保险综合业务教学系统、保险精算教学系统等开设实验课程急需的教学软件,还拟进一步购置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教学系统、中央银行监管系统教学软件、银行外汇业务教学软件等,以分期分批完备全系列的实验教学软件。
  3. 引导研究、发布针对性的实验教研课题
  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需要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研究作为支撑。为此我们在金融学院自设的教学改革立项所提供的八个重点项目中,专门设置了与实验课相关管理制度设计项目,要求完成包括:课前教学资料的准备、课中教学过程的组织、课后教学档案的管理以及成绩评定的原则与标准等方面的研究,以形成一整套具备实际操作性的实验课管理流程,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学院也鼓励相关教师针对所承担的实验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教学研究,以推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
  4. 合理规划、编制高水平的实验教辅资料
  高水平的实验教辅资料是高水平实验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金融学院一贯重视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建设工作,并拟定了详细的规划。在2012年的相关规划中,拟开展实验教辅资料编写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启动1~2本示范实验教辅材料的编写工作。最终的规划是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设完成全部实验课程的教辅资料体系。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国际金融实验班系列改革的拓展与深化”(项目编号:2010278);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
  [责任编辑:周 杨]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分别从美国和日本的财政学学科发展轨迹分析与比较两国对财政学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研究发现美日两国的财政学学科发展与社会对财政学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两国间的趋同性,并由此得到“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体制下需要从个体视角来研究公共问题”、“在财政学类专业课程中应加入经验实证分析方法,让学生掌握收集、分析和运用个体信息进行公共决策和公共管理的方法和技能”、“财政学类专业应加
期刊
摘 要:大学的教育主体已经步入了“90后”时代,成长于网络快速发展时期的“90后”学生群体拥有独特的时代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90后”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90”后学生群体的特点,并结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创新教学模式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网络
期刊
于歆杰,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主任,与其团队共同承担的MOOC电路原理(一)课程,于2013年10月17日在edX和学堂在线两个平台上线。edX平台上有11721名学生选修,九成以上为境外学生。学堂在线平台上有6554名学生选修,基本均为境内学生。在关于MOOC的讨论如火如荼且许多国内名校的优质课程都踊跃加盟的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构建MOOC课程并藉此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目前急需解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是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文本细读训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选取元杂剧部分,采用硬读法、溯源法、比较法等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细读训练,培养学生直面文本、感受作品、解读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本细读;元杂剧  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派术语,新批评学者对“细读”(close reading)作过“详细的甚至有些繁琐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学习心理学”为例,构想并实践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应用于通识课教学的三种模式:翻转课堂式、课堂嵌入式、课后拓充式,并对这三种应用模式的具体效果进行了分析。基于三种应用模式的具体实践及其取得的效果,明确了三种应用模式各自适用的知识领域,即“翻转课堂”应用模式更适用于认知领域,“课堂嵌入”应用模式更适用于情感领域,“课后拓充”应用模式更适用于动作技能领域,并对这三种模式的各种约束性条件进
期刊
摘 要: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正经历着一场改革,是否彻底放弃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是改革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拟介绍突显学术英语兼顾通用英语的山东大学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学术英语师资培养以及已经取得成就等方面。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师资培养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正经历着一场改革,处在一个转型期。是彻底放弃通用英语(EGP)教学转向学术英语(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了应用地球物理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依托特色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和教材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社会广泛参与等途径,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地球物理;人才培养体系;理念;基础;支撑;机制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且快速发展时期,如何进行精英和卓越人才培养,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期刊
摘 要:高等学校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是加强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阐述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思路和在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对于未来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精品;经验;体会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等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和发展,先进的教学手段得以充分利用,并且摆脱了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得高等教育不断向教育信息化方向发
期刊
摘 要: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从高等工科院校竞争优势来源的角度进行研究,将战略管理领域动态能力的概念应用于高等教育管理,着重分析了动态能力对提高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并从培育提升动态能力的角度提出了提高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动态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策略  1994年由Teece和Pisano提出了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
期刊
摘 要: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在实习中尝试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和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在中奥地理学联合实习中,中外学生相互启发,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结果表明,问题导向的野外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动手、动眼和动脑,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地理学;实践教学;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