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房里的酒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landf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日民间把酿酒的地方称为“缸房”,大约缘于里面除了蒸锅,就是些巨型的酒缸罢。我曾在缸房隔壁的一家工厂里做了六年工人,度过了最初的青年时代。墙那边的酒香时常飘来,引逗得单身青工心馋。
  本地主产高粱,磨面后剩余的皮壳称为“红皮”。“红皮”也很珍贵,先要用来酿一道 “红皮酒”。“红皮酒”经长期陈放,杂质自然分解,酒度也降到六十五度上下,入口醇厚绵软,喝了不会“上头”。那个年月,只有这种高度白酒,才能短暂地激活一下人们近于麻木的生活,给了劳累而卑微的男人们一个争强好胜的机会。无论你出身如何、文化高低,只要在场就得喝酒。贮酒瓮里上层的酒,称为“瓮头清”。掌管酒库的人经常迴避外人,将各个酒瓮里的“瓮头清”统一集中起来另外贮藏。能否买到此酒,由管酒人裁决,这,相当于现如今的“行规”或“潜规则”。普通的“红皮酒”从缸房里买,当时大约是七毛多钱一市斤。
  我没事时喜欢看他们酿酒。酿酒浓缩了大自然雨露生成的过程,是糟粕的升华和萃取。酒麯和红皮按一定比例搅拌均匀,将出酒时,蒸锅味慢慢转为浓烈的酒味。酒汽凝结成珠,升腾在锥形锅盖内壁集聚起来,顺着隐蔽的构槽直流而下,汇入一只木桶。“酒头儿”用锡杯撇出少许,细细品尝。此时的酒味最浓,颜色最清亮。酒液涓涓,在干净的木桶里温柔地冲出细碎的酒花。有经验的“酒头儿”可以根据酒花的疏密形态,估摸出这锅酒的成色。缸房里的器物,外人不得乱动,尤其那只锡杯,属“酒头儿”尝酒专用。那个年代不可能供奉什么“酒神”,只有一个冥冥中的神祇存在于他们心里。缸房里摆放器物甚至说话,有很多禁忌,不能随便乱来。知趣的人进入缸房,蹑手蹑脚不敢放肆。有“喝柜台酒”者,衣衫不整,神形潦倒,在这里似乎很受尊敬,大约就是所说的 “酒仙”级饮者。无须多言,自有半碗新酒放在他面前。这人呷一口新酒,灰白的脸上便显出了蜡质的红晕。这种新酒劲儿冲,据说有七十多度之高,常人无福消受。
  缸坊里干活的酒师傅们,在蒸汽的朦胧中很像一群活动的皮影,光影绰绰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他们大多家在农村,在缸房里做酒,同在自家场院里和粮食打交道差不多,只是这里少了些阳光和自然的风。离家久了,精神就有些发蔫,脾气也就大了。这时酒头儿会张罗一锅粉条烩菜,和弟兄们喝上几盅。几口烧酒下肚,灰暗疲惫的脸上,重又泛起一种结实的光彩,整个人又恢复状态,小有小的样儿,老有老的样儿。当时酿酒使用人工培育的“慢麯”, 从拌麯投料到出酒,要经过二十天左右的发酵,才能上锅蒸酒,难怪,猜灯谜“酒”字的谜面,就叫“廿一天的水”。其间要经过反复搅拌。我曾替请假的酒师傅顶班,和他们头对头地拌料。特制的木锨拿在手上大而轻飘,一锨下去正好是臂力所及,还能抖开架势铺洒出均匀的扇面。我喜欢在大汗淋漓中深深吸入发酵过的热汽,再从鼻孔呼出。装料时,是酒麯和粮食混合起来的甜香;出酒糟时,残留的酒味极易勾引起莫名其妙的亢奋。赤脚踏在温暖蓬松的酒糟上,感到一种迷迷糊糊的畅快。顶窗上射下来昏黄的光束,照着热汽蒸腾中半裸的人们,是一群活蹦乱跳、浑身发亮的年轻肌肉。木锨上下翻飞,平日里所有的愤懑和忧怨,无人欣赏的青春阳刚,尽情宣泄在这酣畅淋漓的劳作中。
  酒头儿见我素不沾酒,说这才能尝出酒味。他口中不爽时,就让我尝酒。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正式喝酒的感受:像和刀刃接吻。“刀子”在你猝不及防时滑入口内并放起火来,口腔里顿时变成烧红的炉膛。炉膛里的火苗上蹿下跳,一路向上顺鼻腔直冲脑门,沿着发稍喷出体外;一路向下直捣心窝,到达胃里时,却变得异常温顺,化为一种奇妙的快感迅即辐射全身。每个汗孔都兴奋地张开,每根毛发都欢快地颤栗。我强忍着眼泪大口呼出酒气,在酒师傅们善意的哄笑中,看自己像真正的男子汉一样。人常说海量者“胃口通着缸房”,我就是在缸房里学会了喝酒。酒像泉水一样清澈柔顺,却有着烈火一样的秉性。谷物在人的摆布下,将时间、水分、热量组合于其貌不扬的缸房里,转化成如此奇妙的“二十一天水”,很有些诡秘和荒诞,让我久久地心存敬畏。
  在那个缺少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岁月里,喝酒和谈情说爱成了唯一能让人打起精神的业余爱好。最盼望停电,等待中的沉沉黑夜,厂区杂乱无章的小树林,构成了青年男女之间成功率极高的婚配。婚礼当天,新郎新娘脱下工装,罩上一件新外套,打上几塑料桶红皮酒,烩上一大锅油水充足的猪肉粉条菜,也就办完了人生大事。红皮酒烧红了人们的脸,平日有隔阂的人对干一碗互擂一拳,“过去的事就拉毬倒罢”。菜盆里洒上酒,酒碗上糊着油,喝得天昏地暗。有的哭,有的笑;有的在外面狂奔不止,几个人也拉不住;还有的出乖使坏,策划着半夜“背窗台”的行动(那就是听房),俗是俗了些,却也够乐上半月,因为实在没有更好的事让我们高兴。
  那年冬天的一个星期日,我独自在职工宿舍里捧着旧书发呆。邻村的张老汉托人叫我过他家喝黄酒。我盘腿坐于热炕,看着张老汉将一个小瓦瓮从棉被下取出,揭开苫布,黄黄的软米上,悬浮着一层乳状液体。泥捏的小炉上支起砂锅,里面烫着老者的慈爱,新酿的黄酒醇厚酸甜。我俩一边对饮,一边拉着家常。两碗热酒下肚,我的面色即已酡红。双手枕在头下,舒心地倚着被垛,目光迷离散漫。看着冬天的好阳光、枣树的枝柯、窗棂上跳来跳去的麻雀影子,颇有些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意思。多年后张老汉安享高寿溘然谢世。我专程前往吊唁。在灵前敬香时,那年冬天喝酒的情形,似在眼前。
  后来才知道,类似张老汉那种家酿米酒,在中国存在了很长时间。和梁山好汉们的“解渴”之物大约同属一类,是低度发酵的米酒。应用蒸馏法酿制高度白酒的技术,一般认为是元代以后才从西域传入的。如今粮食不再紧缺,那种土缸房或许早已淘汰,酒师傅们也不知从事了什么新的行当。我自打十七岁在缸房里学会喝酒,酒席见过许多,名酒也尝过不少。包装既豪华又有防伪瓶盖,其实多为人工勾兑。对我来说,那种高贵的浓香有一股可疑的味,未曾品尝,先有一种本能的抗拒。众人皆笑我“老土”,我却自以为懂酒而得意。记忆中土酿酒的“糟”味深植于我心,像烟瘾一样难以戒除。
  我“酒龄”虽长,所幸没能升格为酒“仙”或酒“狂”。人到中年尘埃渐定、心气也趋于平和,当年的豪饮也转为小酌,独独钟情于民间“原浆”的高粱白酒,暴露出严重的“草根情结”。某酒厂清理库房,无意中发现一批产于八十年代的“忻州老白干”,友人送我两箱。正是当年那种粗糙的绿色玻璃瓶和马口铁盖。开瓶后,一股久违了的糟醪之气喷鼻醇香。不但有 “红皮酒”那种乡野粗率,还有几分优雅的兰麝之气。用火一点,立刻就有蓝幽幽的火苗显灵,真是够劲的好东西,后来被酒友们全部瓜分了去。陈年纯酒的酿造地点越乡土,酒浆越醇厚;存放年头愈久远,酒味也就愈绵长。它像一个退隐的高人,厚实而沉默,低调而自信,无须假以言说来证明什么。它独有“少酌即可微醺”的好处,须细品慢饮才能享受。真正与酒有缘,懂酒、善饮的人,才能与之成为“壶中知己”。
  苏轼说过“酒勿嫌浊,人当取醇”,既是喝酒观,也是人生观。他在流放地与农夫为伍,同壶共饮村酒土酿,忘却天地六合,心鹜八极之外。倒头醉卧野径,耕牛不忍践踏,飞鸟不来聒噪。月明星稀,露湿葛衣,醒而归返,不辨东西。家僮不给开门,倚着柴扉再睡。颠颠倒倒,倒倒颠颠,清以当浊,醉以为醒。诚然,喝酒不是生活的全部,如何喝酒却是应对人生的态度。于微醺之际,可低头与古人心语,可抬头仰望浩瀚的星空。亦可在酒醒之后,夙夜秉烛,读史悟经,扪心自省。或可以茶当酒,祭花奠月,感悟四时之更替、嘅叹人事之无常,继而达致淡然、泰然、超然的处世态度,以别样的方式生存。
  好想等下雪时,约二三至友围坐街边小店,烫上一壶老酒。透过挂满冰霜的窗口,将朦胧的醉眼抛向外面混沌的世界。此时人未曾醉,心里先已醉倒了半边,周遭梦幻般迷离。当年缸坊里的场景,在酒杯中显影出一帧老照片,泛着些黄旧的模糊,却是那样的亲切。
其他文献
距南阳方城县拐河镇不到两公里的地方,一条宽阔的大河横卧一侧,河道曲曲弯弯,河水清澈透明,岸边浅水处,十几棵柳树形态各异。顺着一条羊肠小道走上了江家村人居住的山坡,那院子里积满发黄的树叶,一棵老榆树树冠擎天,三间七成新的砖房坐北朝南,一座老土房紧靠其右。这便是梵高奶奶的家,与她的画作《江家老屋和古树》情景一模一样。  梵高奶奶真名叫常秀峰,是江家村一个普通老太,70多岁才开始绘画,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无
期刊
不久前,云南丽江古城区束河发生火灾,这已是云南景区继丽江火灾和香格里拉火灾之后的第三场火灾。可见,如何保护古建筑,使其远离火灾已成为一个急需尽快解决的问题。  从去年3月开始,云南丽江古城光义街现文巷、 湖南凤凰古城、洪江古商城、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寨、再到束河古城相继发生火灾。发生火灾的古城、古村一般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它们不但记录着历史的印记,传承着文化的魅力,更是民
期刊
镇远,是一处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这里依山傍水,既有群山围城,又有舞阳河水把古城一分为二。都说“仁者乐水,智者乐山”,镇远不但沉淀了千年文化,同时折射出先祖在跋山涉水、不断迁徙中,对宜居环境的智慧选择。  若说镇远是一座千年迷宫,那么,古巷就是我们潜进这座迷宫的最佳入口。穿行在古镇的小巷,走过斑驳的墙体与门庭,这里毫无喧嚣,只见寂寞。当河岸的风拂来,你仿佛能听到悠远历史的回响,风声从西南丝绸
期刊
素有“欧洲食橱”美誉的丹麦是世界上城乡差别最小的国家之一,是全球公认的农业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在丹麦总共510万人口当中,从事初级农业生产的人口只有4%,每个农民人均可供养225人的生活和消费。农民耕种的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3%,约为270万公顷。  农场主的王国  丹麦是个小国,却是世界上公认的农业强国。几百年来,丹麦一直以农业为支柱产业,农业对丹麦经济的贡献是非常大,其农产品在国际市
期刊
从小在城里长大的侄子,最近迷上了村庄,常到那里去游玩。春暖花开,一到周末或节假日,就约上三五个朋友去乡村里呼吸新鲜空气,品尝特色农产品,再动手种一点蔬菜水果,体会一把做农民的快乐。天气暖了,村里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也开始火了。  以前,种地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种地变成了生动有趣的事情,不少城里人来到乡村,走进田间,走进果园,体验采摘的乐趣。北京这样的大型城市里的人们,到乡下体验农事的乐趣,早已成为
期刊
除了普底乡,其它地方也有不少杜鹃花盛开,综合考虑了各地的杜鹃特色、自然风光、交通便利等因素,小编推荐几处赏杜鹃花之地供大家选择。  天台山位于浙江中东部,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享誉海内外,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台山云锦杜鹃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高、最大的“杜鹃之王”,生长在天台山华顶峰海拔1200米,面积近300亩的山间,树龄大多在400年至1000年之间,树干如铁,虬枝如钩,枝繁叶茂,独具
期刊
2013年底,“发现‘美丽乡村教育’——探索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期间主办方发布了《美丽乡村教育案例研究报告》与《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研a究报告》,再次引发各方对农村学校如何“回春”、如何“美丽”,以及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何去何从的深入探讨。  主办方指出,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不是消灭农村教育,也不是沦为城市应试教育的尾巴。农村教育应当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新的乡村文明的生长点。哺育了中华民
期刊
人生是一场奔波,马不停蹄,风尘仆仆,于是,对家居的忆念和眷恋也尤为真切。万千奔波的劳苦,其实只在于一个安宁而稳固的家——不仅仅是作为最终归宿的寄托,也往往着眼于短暂驻足的风景。  李渔的一生,几乎一直都在为安顿自己的“家”而筹画、而忙碌、而困惑。从出生地如皋到故乡兰溪夏李村,再到金华、杭州、南京乃至北京,最终回到杭州,其间,经历了“小城——乡村——中等城市——乡村——大城市”之间的多次辗转往复。古
期刊
近日,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吵子”大赛热热闹闹的开始了,来自全镇11个村的代表队,为了总冠军的头衔都拿出了看家本领。这已经是榆垡镇连续第四年举办旨在推广、传承、保护“武吵子”的大型活动,而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王子荣、赵建军也乐见其成。  比京剧古老  “太子务武吵子是北京特有的民间舞蹈之一,集娱乐、健身、表演为一体,武吵子风格强悍、粗犷,舒展大方,具有较高的社
期刊
我老家在山区,山里的农民远离市镇,没有固定菜场,农民很少食用鲜鱼,过年过节,红白喜事,总用一碗姜丝泥鳅干代替,即使到了现在,鸡鸭鱼肉,虾蟹鳗鳖全有,这碗风味独特的泥鳅干,仍是大家的最爱。  小时候住在位于杭州湾南岸上虞外婆家的,那里河流纵横,池塘遍布,盛产海鲜河鲜,活蹦乱跳。有鳞的、无鳞的、带壳的、穿甲的、肉肉的,早市河鲜为主,晚市海鲜居多,大家几乎什么都吃,就是不吃泥鳅。小时候不知泥鳅是啥滋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