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药》中人物姓名之寓意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anhui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以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创作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药》,分别以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构建明、暗两条情节线索,将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和夏瑜、夏四奶奶,以及康大叔、阿义、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青年等一批不同阶层的人物群象展示在读者面前,对比描写了革命者英勇献身的寂寞悲哀和普通民众的愚昧麻木。一方面愤怒控诉了封建统治者残杀革命志士,麻痹和毒害人民的罪行;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反省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而孤军奋战,最终惨遭失败的沉重教训。其深邃的思想内蕴和创作意旨,不仅可以通过作品的“人物性格之历史”加以分析,而且还可以借助作品中人物命名的深刻寓意予以管窥。
   华老栓是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他一家三口靠开茶馆糊口度日,点的是“遍身油腻的灯盏”,盖的是“满幅补丁的夹被”。贫困拮据的经济状况,卑微低下的社会地位,使得他安分守己、与世无争,对周围一切都漠不关心。他和老伴饱经苍桑,把生活的全部希望都“栓系”和寄托在唯一的爱子小栓身上,希望爱子能“健康”成长,命“栓”体“牢”。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偏偏不以老栓的希望为转移,儿子染上了痨病,是一种在旧中国被视为不可治愈的病。当他从康大叔那里得到“信息”,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起早贪黑、节衣缩食积攒的一包洋钱揣到杀害革命者的刑场,换回了一个令他满心欢喜的人血馒头。人血馒头终于让小栓吃下了,小栓的命却最终没有“栓牢”而夭亡了,华家悲剧的深刻意蕴便通过老栓与小栓两代人取名为“栓”,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在贫穷、落后、愚昧的旧中国,与世无争、安分守己、勤劳节俭、糊涂忍让等民族古训是不可能维系(栓)华家的血脉的。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夏瑜,其原型是1907年7月15日在浙江绍兴城内古轩亭口被杀的同盟会成员秋瑾。“瑜”和“瑾”都是美玉,都比喻人的美德。《楚辞 九章 怀沙》中有“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由“瑜”“瑾”同为美玉可推,夏瑜暗指秋瑾。小说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茶客的议论和康大叔的介绍,描述了他在监狱中斗争的片断。他身陷囹圄,却“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玉可碎不可改其白”,不怕严刑拷打,不畏流血牺牲,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号召大家起来造反,推翻满清统治。夏瑜坚持自己的政治信仰,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敢在“老虎头上瘙痒”,“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阿义造反”,虽遭毒打,也“打不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后慷慨就义,充分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玉般的品质。
   革命者夏瑜,虽然在监狱中劝牢头造反,试图从统治阶级死心塌地的爪牙那儿得到支持,恰恰说明了他身上存在的严重缺点和瑕疵:一方面把广大劳苦大众看成浑浑噩噩的群氓,而把自己看成“包打天下”的“救世主”;另一方面却试图从统治阶级内部寻求支持,说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也具有完全同样的民粹主义色彩”(《列宁选集》第二卷424页)。
   但是,“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礼记·聘义》),正因为夏瑜是一位“瑕瑜互见”的革命者,才形象而恰切地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时代和严峻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革命性与妥协性的二重属性,这种相反相成的二重属性虽然也表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本质,但也决定了他们给病入膏肓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开不出一张有效的“药方”。
   鲁迅先生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药》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塑造了相互烘托的两个主人公形象,即通过华老栓一家的愚昧、麻木烘托夏瑜的孤军奋战之“瑜瑕”,又通过夏瑜身后之悲哀烘托华老栓的愚昧之“心疾”,烘托华小栓“心疾”且体病;还在于它塑造了一群茶客群像。
   康大叔是封建统治者的帮凶和爪牙,他贪婪、蛮横,对革命者充满刻骨仇恨,在康大叔身上,既表现出病态社会中少有的健“康”体魄,又表现出病入膏肓的不“康”灵魂。这种“体康心不康”的人物,是最难治愈的。
   小说中似乎不起眼的人物命名也有其非同寻常的寓意,阿义不“义”,“花白胡子”像山羊,寓意“软弱可欺”的羊性特质,“驼背五少爷”像鞠躬,寓意“不思进取、驯服恭顺”的奴性特质,“二十多岁的青年”则象征被愚弄毒害的青年。
   《药》的故事情节给我们展示了本为一家的“华”“夏”两家而相噬,华家“栓者”早夭,夏家“瑜者”瓦碎,“康者”体康而心朽,“义者”言义而行不义。统治阶级“病入膏肓”但外表体势仍然强大,被统治者则或“羊相”,或“奴态”,或充爪牙而不义,或受毒害而麻木。正是这样一个病态社会中具有各种病痛的人们共同演绎了一幕意蕴深刻的民族悲剧,说明华夏民族已经到了群体病态的严重地步,封建统治阶级病入膏肓,灵魂至朽,但形体仍像“康大叔”一样康健,民族资产阶级“瑜”“瑕”并存的两面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开出一剂救治中国的良药,因而必须另求新药,欲医其“体”,先治其“心”,从思想上医治愚昧,从心灵上唤醒民众。这就是以“药”为标题的深刻意蕴,也是我们由人物命名所管窥到的创作意旨。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提高语文素养,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
期刊
语文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语文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探究”“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个性品质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那么新课程改革下应该怎样教好语文呢?    1.自我反省,不当主演,学做导演 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期刊
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山区中学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不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实施探究式教学,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因此,只有首先了解并协调好师生课堂心理,才能很好地实施探究式教学。   一、山区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1.
期刊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高三语文复习不但要完善学生的这些能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三语文复习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需要   我任教的高三(13)班的语文学科在2010年的高考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可是在高二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该班语文成绩并不好。后来,我发现理科学生本来语文基础就差
期刊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   我根据名师的经验和专家报告的思想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我们语文学科的博杂更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作文
期刊
初接C班,内心几多伤感。班上一片愁云惨雾,大家都觉得这是被遗忘的角落。许多学生为以前的不努力而痛心疾首,也有的觉得学校也不再管我们了,我们学来还有何用?还是得过且过吧。经过近两个月的“惨淡经营”,班级情况大为改观。事实说明,C班学生实际上仍是迫切要求上进的,他们仍是可造之材。   通过了解,本班学生成绩不如人意,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习压力大,教师只关心学生成绩,不注意做学生的思
期刊
我仍然记得童年时得到一本小人书时的欣喜与激动,仅仅是一本小画书,就可以让我蹲在稻草堆的角落里一下午,翻来覆去看上好几遍,直到被妈妈唤回家。等到上小学,我最喜欢的就是背书了,放学的路上、躺在凉椅乘凉时,我都喜欢扯着嗓门大声的背书。那时候老师喜欢让我们把一本语文书全部背下来,俗称“包本儿“,能够得到这样荣誉的人并不多,但每年都有我的名字,就是在这样的记忆中慢慢长大,所以我一直喜欢读书,喜欢在夜深人静的
期刊
在语文全国课标卷中,名句名篇默写占6分分值。虽说大纲中只规定了64篇要求背诵的篇目,并且全部来源于教材,但在考试中,学生的得分很低,虽说这里面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源自于学生的不理解。   比如,前不久在一次综合考试中,我设计了6个这样的句子进行默写:①白居易《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②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③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
期刊
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
期刊
文学作品之所以被人欣赏,被人推崇,就是因为作品中存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相通的因素 。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也指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就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而论,就要求读者了解一些阅读欣赏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真正做到“破其卷而取其神”,通过阅读与欣赏来提高写作能力和创作水平。   我以为这些相通的因素就是创作与阅读时作者与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