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的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来源 :科学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f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践信息技术与学校德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学校应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坚持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教育观念、人力资源和德育内容融为一体,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关键词】学校德育 信息技术 相结合 实践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传统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信息化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方向。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控制力的减弱。学校对学生来说,不再是唯一或者主要的信息来源。从德育的角度看,这一点表现尤为突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尤其是手机等通信工具的大范围使用,学生从学校以外所获得的信息,从量上看,将逐渐超过由学校所提供的信息;从质上看,学校以外的信息,由于传播工具的现代化,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和新颖,也容易产生较大的影响,学生也更乐于接受。学校是无法把学生完全封闭在学校围墙之内的,因此,学校的信息必然要在与来自学校以外的信息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这是当代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在实践信息技术与学校德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学校应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坚持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教育观念、人力资源和德育内容融为一体,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1.学校应构建信息技术的德育教育工作新模式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德育教育工作新模式,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和情感激励工具,学校要建设一支适应信息化的德育教师队伍——德育处、班主任、科任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师、学生、教育活动三要素,转变成教师、学生、教育活动和媒体四要素,从而改变传统的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例如,转化德育差的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德育处和班主任要建立德育差生的信息资料,了解其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和兴趣爱好,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并有选择性的进行加工和使用,组织学生集中学习,远比教师空洞地讲授一些理论套话强得多,实效快得多。将教育资源转化为个体的自我教育知识,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教育为主体的德育教育新理念。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和情感激励作用
  在实践信息技术与德育课堂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应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认知和情感的激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德育的自我教育。例如,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课,就是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最好教本,也是信息技术与德育课堂的最好结合体。教师可以通过电视了解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可以通过网络看到世界的缤纷多彩;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博客、BBS、QQ等,真实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等等。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来作出正确鉴别、批判、吸收和继承,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
  3.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重视学生“网德”的培养
  学生良好道德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德育的内容,除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外,德育的内容也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网络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谐社会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等。这些良好的信息,促使学生主动远离网络不良文化陷阱,增强免疫力,强化自身的控制能力。但学校还应建立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的制度,全面系统地向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重视他们“网德”的培养,并将“网德”纳入学校网络德育体系的范畴,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
  4.利用校园网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阵地
  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搭建自我教育的平台,学校可加入全国校园网群,可以应用平台下载教师需要的教育软件、论文等教育资源,可以上传自己的课件、优秀教育案例等作品,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达到教育的交流、资源的共享;学校应建立家校联系的平台,方便学校及时和家长沟通,实现学校和家长的双边互动。对校信通的使用,不要仅仅把它当做发送学校通知和学生考试成绩的工具,要利用它缩短学校和家长的时空距离,加强心灵的沟通。可以发送学生个评及学生的点滴进步、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家庭教育知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等等。网络的交互功能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新的便利途径,加强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联系。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德育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改变我们的德育理念、德育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培养世纪的新型人才。
其他文献
【摘要】情感教育是现代教学对培养健全人格的迫切需要。作为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得到足够重视。情感教育与物理教学的有机结合,将情感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是物理教学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情感教育 学习热情 学科情感 情感动力 探索热情  情感教育是现代教学对培养健全人格的迫切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因素,把
期刊
【摘要】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它不仅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思想,而且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处处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本文试从“以形助数”、“以数辅形”两个方面,举例说明“数形结合”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重点列举了在解集合、函数、方程与不等式、数列、线性规划、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问题中的应用,藉此引起广大
期刊
【摘要】在设计、实施活动课程中,我们应从观念到实践都应将活动课与学科课程和其它数学活动作出界定,以保证活动课本身的结构性和体系化,保证数学活动课教学的正常开展,更好地实现其育人价值。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 学科课程 数学活动 联系与区别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反映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对活动课的认识问题。如有的教师认为,数学活动课就是以往学校开展的数学课外活动;有的认为,数学竞赛及其辅导活动就是数学活
期刊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精心设计每节课。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真正使数学课堂变成了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天地。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体会 情景创设 创造性活动 实际生活  数学课堂教学是要集中探索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积极引发学生求知欲望,着力培养学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因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学业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面对这双重压力,学校也不得不将提高学生成绩和学校升学率放在首位。然而,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的努力,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来说,都只是外因,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能否提高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因,而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如何,关键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本文讨论的就是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为“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和利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教育对我们高中的政治课堂同样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理念,作为高中政治老师我们任重而道远,社会在发展,那么,处在社会之中的学生也相应具有自己的时代特色。我们则不能用老一套搞教育,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教师要更新理念,变革教法,钻研学生和教材。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教育所淘汰。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新课程 新教法 思考  当今时代是极富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中,知识
期刊
【摘要】幼儿教师的语言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掌握规范化语言的基础上,做到人性化、艺术化。同时还要尽量扩大知识面,掌握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发展,不断搜集专业的信息,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语言 魅力 示范性 人性化 艺术化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联络感情的重要工具。在幼儿园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里,幼儿教师的语言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是我们当今遵循的教育思想,主从型师生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取而代之的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了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为重点的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构建 和谐主体 师生关系  “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和谐二字在当今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人
期刊
【摘要】《找规律》第一课时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为学生提供开展数学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猜想、观察、探索、操作、交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从中感知规律,认识规律,探究规律,并获得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找规律》教学设计 评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
期刊
【摘要】江泽民同志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中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观念和现象也渐渐凸现:学生的自主、平等、法制、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传统的高压式控制性教育手段不再灵验;学生的人格需求和个性发展呼唤尊重和关注,传统的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