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大明山:糯米饭岂止五色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laikan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历三月伊始,广西南宁春意渐浓,暖风送走了回南天,黄花挂上了枝头。每年这个时节,武鸣区嘈杂繁忙的农贸市场,糯米饭从不缺席。掀开盆盖,黑、红、黄、白、紫,糯米饭的五色熏染了春天。
  但少有人知道,五色糯米饭的黄色染料之一,就取自黄花密蒙;也少有人知道,在色香味之外,将深山的野菜入食,到底意味着什么。
  密蒙的花期要到了。潘红华说,离进大明山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三月三日,乡人取枫叶、红兰泡汁,染米炊饭,曰青精饭。”
  ——清《武缘县图经》
  在原始森林中寻找何种颜色
  我从未想过进山的路况如此崎岖。
  车行山间,却如舟行逆水,尽管窗外的山色迷人,但胃里的翻江倒海,却让人无暇顾及。
  此时潘红华坐在车前,与同行者相谈甚欢,她是此次进山采摘的发起者,也是五色糯米饭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你是第一次进山吧?现在的年轻人能吃得了山里的苦头的,很少了。你们看小铭,壮族小伙,从小跟爷爷奶奶在山里长大,糯米饭、染布、山歌,什么都会,网上不是有个词叫什么……”
  “宝藏男孩”有人说。
  我望向不远处的小铭,窄窄的山道间,溪水湍流而过,他背着竹篓,一身壮衣,站在光滑的溪石上。画面很美,只可惜刚刚他乘坐的越野车底盘不够高,在一旁搁了浅。
  “潘姐,那个不是枫叶吗?”有人看到了窗外糯米饭的黑色染料——枫叶。“是啊,但是山里呢还有成片的枫树林,比这里的好看。”潘红华对这条进山路线更熟悉,也更有感情。“大明山是骆越文化的发源地,我们壮族叫它祖山,相传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的习俗,就是从这传出来的。”
  潘红华从小跟外祖父母长大,虽身在南宁,但耳濡目染的是大明山的龙母文化、骆越文化。
  而在关于五色糯米饭的起源中,流传最古老、最广泛的便是龙母文化的传说:
  相传武鸣罗波镇内有一个孤苦伶仃的寡妇,她在一次打水时带回了一条小蛇。小蛇很通人性,但她在切猪菜时一不小心将小蛇的尾巴砍断了。此后,小蛇非但没死,还一天天长大,她便给小蛇取名做特掘( “特”壮话指未婚的男子,“掘”指没有尾巴)。 直到特掘长得同柱桩子一般粗了,寡妇就把他放回了罗波潭里。而他看见“母亲”生活得太清苦,便从潭里打鱼回来赡养“母亲”。
  后来寡妇死了,特掘用红棺收殓母亲,并葬在了大明山下。而后,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因为埋葬寡妇的那天是农历的三月三,所以在当地每年的三月三都会风雨交加,相传是特掘回来给他母亲扫墓了。后来,人们也自发在潭边修庙祈福,祭祀特掘的母亲,以求雨祈福。
  因为特掘在人世的时候爱吃他母亲做的糯米饭,为了纪念特掘,所以当地人都按照特掘身上的花纹做成了五色糯米饭。
  “不光是罗波镇,在大明山顶上,还有各个乡镇,都有祭拜龙母的寺庙。”开车的师傅补充说,每年的三月初二,罗波镇上会提前举办千家宴,人们将准备好的五色糯米饭、五色艾馍、鸡鸭鱼肉等飨食壮乡儿女的胃,并抬着龙母的神像游行,场面蔚为壮观。
  车很快在一处开阔的林场停下,而与颠簸的山道一同消失的,还有手机信号。潘姐下了车,除了采摘植物染料外,她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协助同乘媒体拍摄宣传片。“这个叫食叶草,可以护肝的。”镜头下的潘紅华侃侃而谈,介绍着山里各种植物的食、药用功效。
  队伍逐渐拉长,落在后头的小铭拿着镰刀,对着一株植物削砍,这株植物约半人高,未见花叶,枝干多如乱麻,但很快就被他连根拔起。“这不就是你们要找的密蒙花了?”小铭对我说,密蒙花一般在3月开,但有些开得晚的4月初也有花,比如他手上这株,他打算带回去种。
  随着不断地深入,目之所及尽是林深不知处,鸟鸣只在溪水流过的山涧变得小声,穿行灌木,不重样的蝴蝶傍身而过。
  “就这里吧。”潘红华停下脚步,她似乎不打算再深入。“看到树上的枫叶了吗?”众人齐刷刷地抬起头,“这是一棵百年枫树。”枫树的主干约有20米高,枝干上密密麻麻缠绕着寄生类植株,远看犹如一棵巨大的榕树,若不是潘红华提醒,同行者鲜有发现。“这棵枫树已经被卫星定位保护,不允许砍伐了。你们看它的树叶,春天的新芽最香最甜,但是我们只能摘小枝杈,不能伤到大枝干,等它来年再次生长。”
  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潘红华收获了一箩筐的枫叶,尽管还能装得下,但她说这是大明山的馈赠,索取有度,是壮族人的感恩之心。
  在大明山脚下染米炊饭
  敬三村位于大明山山麓以南,是此次上山的出发点,也是潘红华当天的炊饭选址。潘红华说,村子依山,村民饮用的就是大明山的水,因此做出来的糯米饭更为甘甜。在短暂的休憩后,村民韦大哥很快就在田里支起了锅,并将柴火生起,准备这场山水之下的糯米饭盛宴。
  一般来说,制作糯米饭需要经以下几个步骤:
  1、五色糯米饭采集的四色草本植物,黑色取汁于枫树叶;黄色取汁于黄花黄姜或栀子;紫色取汁于紫兰藤,红色取汁于红蓝草。
  2、植物原料除了枫树叶、黄姜要石碓舂捣烂后取汁外,红蓝草、紫兰藤砍节、捣烂后放入生铁锅里水煮,温度不能高于 50°C,放清水煮之后,滤渣取汁。黑、黄、红、紫四色染汁备好放凉后,把糯米分别浸泡入内染色。
  3、将浸泡后滤好的各色糯米放入已装好竹篾网的木甑,按照五方、五行、五色的意蕴装笼(木甑)蒸煮。
  4、本项目(技艺)用到的器具有:生铁蒸锅、石碓、木甑、木桶、木盆、竹筛箕、竹篾网等。按工艺流程,把装好五色糯米的木甑放入生铁锅内,铁锅里放少量水,水量以刚平齐木甑底层(木甑脚往上3-4厘米)为宜,生柴火蒸煮约2、3个小时即成,头1小时文火,之后需猛火。
  由于时间关系,潘红华只向我们演示了蒸煮的过程,米饭与染料也是提前备好的,整个蒸煮持续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柴火的炊烟在村中袅袅升起,这是大明山下最原始的烟火气。   “壮族是一个农耕民族,他的稻作文化源远流长,比如这个糯米饭中的糯米也需要经过很长的一道工序。”潘红华说从育秧、插秧,到灌溉梳理,乃至最后的收获,都是糯米得以长成的关键,为什么吃到口中的糯米如此香甜细腻,这跟壮族劳动人民对于农耕的感情是分不开的。
  在等待的过程中,潘红华还为我们演示了在石臼上实打实地舂枫叶过程,虽然在现代工艺中已经可以用机器代替,但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古人染色的不易。
  建传习基地,将糯米饭带出山
  在武鸣城区,位于罗定路的“五彩壮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色糯米饭技艺传承基地”内,我们见到了潘红华心目中“五色糯米饭”最初的样子。一方灶台、一把竹凳、一张长桌、一道篝火——展览区内生动地还原了古壮族先民炊制糯米饭的场景,这可能也是潘红华儿时从外祖父母口中听到的五色糯米饭最初的样子。
  “它不是简简单单的那一团糯米饭那么简单,而是蕴含了壮族同胞的孝道文化、团结文化、利益文化、喜庆文化。”潘红华说。
  2010年5月31日,五色糯米饭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为了让五色糯米饭的手工艺得以作为民族文化记忆保存下来,潘红华与武鸣文化馆长期开展研究工作。2018年,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揭牌建立,作为基地负责人,她更下定决心要将这门手工艺发扬推广。
  “其实我们广西的每一个壮族儿女,都是五色糯米饭的传承人,它没有什么很神秘的东西,而我只不过是有幸成为了大家的代表,将文化进一步深入、挖掘下去。但是摆在面前的路也不是那么好走……”潘红华说,将五色糯米饭量产,走入市场,走入千家万户还需历经药用、食用等安全许可证的申请,需要大量经费与时间投入,很难兼顾企业的经济效应,因此还处在一个较为停滞的阶段。
  “其实我当年是做过产品设计,接过这个文化传承的原因之一,就是觉得它很好看,五种颜色特别漂亮……”
  是啊,漂亮的五色糯米饭,又岂止五种颜色呢?
  TIPS
  大明山亦称大鸣山,地處广西中部,分布于南宁市武鸣区与上林、马山和宾阳三县区,一般海拔约1000米,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而环大明山地区是壮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据考证,壮族先民所建立的骆越古国,其最早的都城就坐落于大明山南麓;广泛流传于珠江流域的龙母文化,其发祥地也在大明山地区。
  “黄饭草”,学名密蒙花,马钱科醉鱼草属,是五色糯米饭的黄色染料。2、3月花期,花未开放时,采摘簇生的花蕾,除净枝梗等杂质,晒干,置通风干燥处防潮,可以保存一年。
  枫叶学名为枫香,金缕梅科枫香树属,是五色糯米饭的黑色染料。这个染料的选择就比较受时节的限制,必须要用清明前后新长出的嫩叶和枝条。除此之外,紫色和红色分别出自红蓝草的两种植株,由于时间关系,在山上并未得见。
其他文献
当年,法国殖民者看中了一个毗邻越南边境、面临泰国湾、有着6公里长沙滩的柬埔寨滨海小镇,并用法语给它取了个浪漫的名字“Kep-Sur-Mer”,意为“海边的马鞍”,他们把这座小镇发展成为法国上流社会的度假胜地,吸引了许多追求浪漫的欧洲人在此定居。  后来,柬埔寨人、華人们也纷纷随波逐流来到这里贸易、生活,久而久之,柬埔寨人延续了法国人的说法,把这座城市简称为“Kep”,而来到这里的华人则因市中心的一
期刊
「诗比历史更普遍,更真实。」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言。  古老的《瑶族密洛陀古歌》流传在瑶乡云下山间。每当布西用布努瑶的宗教语言唱起古歌时,布努瑶子孙遥远的记忆被唤醒,想起始祖母密洛陀开天辟地、造人创物、治理河山、降妖除魔、续寿去病,似乎看见了祖先族姓分开、传宗接代、克服苦难、迁徙安居……  布努瑶“母亲的教诲”  “《瑶族密洛陀古歌》,记载着布努瑶始祖母密洛陀的故事,用宗教语言来传唱的版本是最
期刊
凛冬将至,缅甸西北的野人山间,浓浓夜色吞没了星光,阴冷得只剩下一团篝火。围坐的男子裹着腰布,火光照亮了他纹面的脸。显然,那加族的猎人已经习惯了等待。漫长的黑夜中,一些人抽烟,一些人睡觉,还有一些人讲述着隐秘的往事。  很久以前,那加的先祖在山林中与恶虎搏杀,他们将兽骨佩在腰间,将敌首割入囊中,而在故事里:  那加,是龙的意思。  遗世独立的部族  那加族是横跨印缅边界而居的民族, 主要居住在那加山
期刊
聚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合作”的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于7月份在广西南宁落下了帷幕。作为论坛的配套活动,在论坛结束后,由中国—东盟中心、东盟国家驻华使领馆官员及其他与会嘉宾组成的考察团,对崇左市大新县德天跨国瀑布、崇左太平古城、大新明仕田园、南宁百益·上河城智慧型文创科创孵化产业园等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探寻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关注新时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贴合论坛主题的技术考察,
期刊
When Marco Polo arrived in China in the 13th century, he was impressed by Chinese culture and customs during his travels. It was at that time that he visited Jinhua, a city in eastern Zhejiang Provinc
期刊
树屋,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为了躲避禽兽虫蛇、潮湿水汽的侵害,从而在树上筑巢为室,与树共生,与自然融合。  在印度洋安达曼海东南部的泰国普吉岛上,就有这样一片诗意的栖息地,以树屋房型为主打的Keemala度假村酒店犹如安达曼海明珠上的一抹翡绿,返璞归真。夜晚在繁星中坠入大自然的梦乡,清晨在森林的枝桠间醒来,与曾经仅为了遮风避雨的树屋不同,建造在森林里的Keemala度假村酒店更倾向于让人在叶子、果实
期刊
The car has become the most prevalent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until the late 1990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n some ASEAN countries remained slow due to b
期刊
泰国东北部有20个府,乌隆府显得有点乏善可陈:鲜少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翻开各种泰国旅游攻略,也少见其身影。不过,这并不妨碍泰国人以及一些小众深度游的国际游客对它的青睐。  这里古老的历史文明与现代人文气息融合交织,自然风光与佛国风情相互映衬,为到来者展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泰国。一位到过乌隆府的游客说:“泰国是旅游宝藏王国,而我们远远低估了在热门目的地名单中缺席的乌隆府。”  班清,探索史前古文明  
期刊
Having carried many volunteers to and away from mission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ountry, the train was loaded with love and hope, and the anticipation of its passengers was palpable.  A spark of de
期刊
Baiyangdian Lake, dubbed the largest wetland in northern China, is located in Anxin County, Hebei Province, just an hour and a half drive from Beijing. Over generations, local residents subsisted on 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