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火把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1010ping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火把节是彝族传统节日中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之一,也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传承并保护火把节文化不仅有利于发挥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导向功能,还可以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繁荣地方经济,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在当前形势下,火把节文化传承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面临新挑战,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认真应对,积极引导。
  【关键词】:彝族;火把节文化;传承与保护;问题
  一、火把节的文化内涵及价值
  火把节是彝族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几天开始,为期三天。在彝族地区,火把节家喻户晓,极为隆重。节日以祭天祭祖、祈祷丰年、祛邪除恶为主要内容,同时也会举行摔跤、斗牛、斗羊、赛马、选美等娱乐活动来丰富人们生活、维系民族感情。
  祭天祭祖是火把节的重要活动内容,而且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彝族人對火情有独钟,认为火是孕育生命的母体,是人类最初的来源。火能沟通神灵,净化万物,升华灵魂。火把可以将人们的愿望、要求及其他信息传递上天,从而连接天与地、人与神。在火把节中,人们往往要通过迎火、赞火、送火等仪式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以祖先遗训教育族人,凝聚民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火与彝族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特别是彝族大部分都居住在高山地区,曾经刀耕火种,防寒和御兽都离不开火。例如防止野兽糟蹋庄稼,常常是晚上在庄稼旁燃起大火吓唬野兽。彝族传说认为,大力士阿体拉巴曾用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用火将地里的蝗虫赶跑。而在一些相关志书上,也出现了许多关于“烧天虫”、“焚虫”以及“耀苗”、“照苗”的记载。事实上,火把节“烧天虫”有其存在的真实背景,而不仅仅停留在“传说”阶段。台湾学者陈正祥曾发现,云南蝗虫庙的分布正好与火把节发生的地区和主要流行地带相吻合。恩格斯曾指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了。”火在人类进化史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火具有的巨大威力是人类、野兽及害虫无法抗拒的,所以,在火把节,人们用火驱鬼除邪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火把节不仅是一种感怀祖先、求神赐福的祭祀活动,也是一项娱乐盛会。彝族谚语说:“过年三天可尽情吃,火把节三天可尽情玩,结婚三天可尽情说。”由此,火把节成为人们展示自我和表现自我的最佳娱乐和社交场所。人们身着华丽的节日盛装,戴上金银首饰,赶着各自要参赛的马、牛、羊等,去参加斗牛、斗羊、赛马、摔跤、爬杆、跳“朵乐荷”歌等民俗游艺活动。许多青年男女在节日中相会,火把节成了自由恋爱,自主择偶的好时机。总之,火把节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慢长的历史进程中得以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有着强烈的宗教神秘色彩及族群文化核心价值。火把节的举办,有利于传承和弘扬火把节的文化内涵,丰富并繁荣民间生活,深化彝族人民的文化价值观,增强彝族同胞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促进各民族间的和谐融洽,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同时对彝族地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凉山火把节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
  作为彝族最具传统、最具代表性的节日,火把节的传承与保护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凉山州政府及广大民众的不懈努力,“彝族火把节”于2006年进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预备候选名单,同时也成了四川十大名节之一;时至今日,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已在西昌举办七届,吸引了大批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及游客前来考察、旅游,社会与经济效益日益彰显。
  没有市场的文化就难有社会效益,没有社会效益也就谈不上长远的保护,经贸与人文不可分割,这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1]正是基于此,凉山州政府以“火把节”为载体,打破行业限制,实现跨区域开发。在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鼓励国有旅游文化企业和民营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领域,通过产业融合的途径来推动火把节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火把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终落脚点是人,所以人才培养是关键。州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聘请旅游开发专业人员和当地彝族学者来负责火把节活动的各项事宜,并安排专项财政拨款,聚集彝族民间艺人,力图把原汁原味的彝族火把节呈现在世人面前。在教育方面,不少中小学已将火把节文化列入学习范围,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民族节日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随着近些年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传播方式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为了迎合年轻人的需求,州政府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声光色电的综合运用,不仅再现了“火把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神韵;同时还实现了异地化保护,通过展演、交流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火把节的魅力,使传播传承更加便捷。
  三、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凉山彝族火把节的旅游开发在为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提高地区知名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彝族火把节富于民俗特色的本来面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祭祀文化内涵淡化
  火把节作为一种人类智慧成果,古老的火崇拜是凉山彝族火把节产生的原动力。彝族人民认为他们是火的民族,火的子孙,祖祖辈辈崇拜火,敬畏火。火象征勇敢、激情、希望。火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对火怀着感激之情并加以崇拜。人们通过祭火来表达对火的崇拜之情,同时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按传统习俗,节日当天的火种应由钻木取火方式获得,人们借助木棒、木板和火石草,通过原始的机械摩擦来获取火种,毕摩也会应邀出席这一活动,并念诵《火种起源》经文。之后利用火把,将火种传递到每一处彝家村寨。人们搭起篝火,围着火堆跳跃纵歌,通宵达旦。但在现代火把节活动中,这种取火仪式已明显淡化,而篝火晚会的气氛越来越浓,人们忽略了祖先取火的不易,而把重点放在了后期的娱乐上。同时,原有火把节期间,诸多传统的节日活动,都是源于彝族英雄神话,是为了再现古老传说,增强民族归属感。但是现代火把节的大多数活动却只是流于形式,单纯的体育类文艺类活动,既未充分展现对火的崇拜之情,又失去了应有的祭祀文化内涵。   2.民间性的特点日渐消失
  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外来游客不断涌入,为了迎合需求、拉动消费,火把节从最初单纯的民间习俗逐步演变成了今天州县主导的盛大节日。过去,火把节都以村落为单位,由家支头人或毕摩商定时间、安排活动,活动时间、地点及内容也相当灵活,当地民众参与积极性较高;现在多由州县主办,片面迎合都市媒体和外来游客的狂欢心态,彝族特有的文化品位不断消失。一些地区甚至出现重复过节的现象,即政府主要为外来游客举办火把节,当地民众自行过节。虽然火把节的举办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火把节的民间性特点却逐渐丧失,而特产展销会、商品展销会及啤酒节、狂欢节的出现,更使火把节日益世俗化、商业化,彝族纯朴的民俗风情日渐消失,火把节不再具有它本身所特有的味道。未来,政府需要放大民间传统火把节的文化空间,“还俗还节于民”,让凉山彝族火把节回归本真,以淳樸之风延续火把节这一宝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3.舞台化倾向日益明显
  为了再现火把节原貌,火把节期间,游客通常会看到身穿彝族服饰的表演者,跳着彝族舞蹈,唱着彝族民歌。但很多表演者却不是彝族,传承民族文化的使者并非本民族人,这就很难将火把节真实的文化内涵诠释出来,会使火把节的原真性受到削弱,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化”和泛化。再如节日选美,传统彝族选美活动的评委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担当,村寨中所有的成年女子默认为参赛选手,评委们隐藏在人群中,暗中观察各选手的表现,不仅是看外貌举止,还要到选手所在村寨了解其德行,选手们也无需涂脂抹粉、投其所好。最后评出的优胜者也仅是赢得大家的赞许,没有任何物质奖励。而今的节日选美更像是T台走秀,不仅要请专业评委,还要借助灯光、舞台、化妆等辅助设备,获胜者更有丰厚大奖,舞台化趋向显著。一些参与者的真实目的不再是出于民族情感而是利益的驱动。同时,游客由于不能直接接触真实的场景而被蒙蔽,他们所看到的可能只是表演,完全不理解文化本身的真实内涵,舞台化模式使火把节真实性大打折扣。
  4.商业氛围愈演愈烈
  火把节期间,人们通过举办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爬杆等活动来展示自己的才华,满足表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认可的精神欲望,也展示出万物平等的共生观念。然而,近些年,由于活动日趋商业化,一些不文明、不和谐的举动时有发生。例如在某县的火把节民俗表演上,有的村民因为赛马输了,用鞭子猛抽马匹以发泄不满;一些村民在斗牛比赛前有意将牛角削尖,为的只是在比赛中能给对方致命一击从而捧得大奖归;更有比赛的输赢而导致双方冲突。再如上文中提到的选美比赛、狂欢节、啤酒节、展销会等各类商业活动充斥在火把节之中,使得经济利益在这些民俗活动中占据了主导,火把节的商业性被放大,传统意义正慢慢消解。
  四、火把节中的毕摩文化误区
  毕摩是彝族社会中的宗教祭司,庄严而神圣,不会出现在娱乐场合。在彝语中,“毕”有祝赞诵经之意,“摩”为长老或老师。毕摩就是“念诵经文的长者”,是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法师,也是彝族人心目中有知识的长者。毕摩通晓彝文宗教经书,掌握彝文经史典籍,在宗教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彝族谚语说:“德古的知识上百,兹莫的知识上千,毕摩的知识无数”、“土司到来毕摩不起身,毕摩起身土司反失态”。马学良先生曾指出,毕摩“身系一族之本位文化”[2],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这样显赫的地位决定了毕摩出席活动的庄重性、神圣性及目的性。
  在彝族社会中,与毕摩职能相近的是苏尼。苏尼是彝族社会中的巫师,通常手持羊皮神鼓“格则”和法铃“兹尔”边狂舞边作法,通过神灵附体的方式为人治病驱魔,职能相当于中原文化中的巫觋。毕摩与苏尼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毕摩作仪式以经书为依据,不同的仪式有不同的经书。苏尼做法事无经书,以神灵附体而跳神做巫术。2.毕摩从事超度祖灵、占卜、招魂仪式、反咒消灾仪式、咒鬼保康仪式、主持神灵判决仪式等。苏尼主要从事驱鬼治病、占卜、咒语等法术。3.毕摩掌握天文地理、历算知识、文学艺术、族群历史。毕摩有师徒世系传承,有传男不传女的规矩。苏尼没有师承世系,只要神灵附身,请毕摩做相安仪式即可成为苏尼。
  然而在现实中,不少人已不知二者区别,常常张冠李戴。在一些地方的火把节开幕仪式上,毕摩表演的脚踩或口舔烧得通红的犁铧口、赤手抓捞沸水或沸油里的鸡蛋、口吃烧旺的火苗等文化内容,其实并非毕摩职能,而应是苏尼的杰作。这样的做法是有违彝族传统的,对毕摩自身的权威性也是一种损伤,按彝族传统说法,毕摩如此是要折寿的。对那些不熟悉彝族宗教文化信仰的游客来说,虽然可以大饱眼福,却没能看到民族文化的本真面目,何谈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对本族民众来说,则是一种文化的流失与破坏。毕摩是彝族人精神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对毕摩文化的正确认识与合理保护应是彝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 语
  火把节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彝族盛大节日,它不仅负载着彝族的价值取向,还拢聚着彝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文化产业化不可避免,但我们必须谨慎处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重要课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以适当的经济利益为内动力,以政府、专家和民间文化精英为主导,以群众参与为基础,深入挖掘文化精粹,复苏文化内在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彝族古老火崇拜文化的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真实性,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逐步提高当地民众收入水平。
  注释:
  [1]钟美兰.专家献智火把节:既有原汁原味又能融入市场[N].四川日报,2015-10-22(8).
  [2]马学良.倮族的巫师“呗耄”和“天书”[A].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C].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46.
  参考文献:
  [1]阿牛木支. 试论凉山彝族火把节的传承与变迁[J]. 中华文化论坛. 2014(5).
  [2]陈海. 彝族火把节的民俗意义及文化内涵[J]. 贵州民族研究. 2015(10).
  [3]卢天玲, 王挺之. 论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方式[J]. 贵州民族研究. 2006(5).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今的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大绘画体系,一个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一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绘画,这两大体系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由于东西方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了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出现了差异。  【关键词】:绘画;文化;中西比较;差异  一、中西方观念的差异  中国文化最基本的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认为世界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
期刊
【摘要】:民间工艺是我国各族群应民众生活的需求,适应各地的生态环境、由广大民众自发创造、享用并传承的民间技艺和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和美术品多具有民间自作、自用和自娱的性质,它不仅与民众的生活需要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各种生计方式:农耕的生计方式、牧业的生计方式、渔猎的生计方式等,民众生活中的纺纱织布、制作器具、礼仪节日中的道具及装饰完全是出于本身心愿的质朴的、实际的生活
期刊
【摘要】:本论文主要探讨许渊冲“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以及对不同文体翻译的指导意义,以实例分析“三美”论的精妙之处,并阐述如何将“三美”论运用于翻译实践中。  【关键词】: 许渊冲“三美”论 翻译实践  1. 许渊冲与“三美”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一位伟大的翻译家,精通英语法语。他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并在世界获得了极高的认可,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走向世界。2010年,许渊冲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
期刊
【摘要】:政治演说是政治语篇的一种重要类型。近年来不少人从评价理论的角度解析政治演说,但是,分析角度多是同时涵盖三个子系统,难免太笼统,难以从具体地某一角度分析政治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构建。本论文选取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就职演说,仅从评价理论的态度子系统出发,具体分析这篇演说。  1.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SFL)学以“系统”为基本范畴,以“功能”为核心概念,自创立以来致力于基于系统网络对语言的分析研究
期刊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情况及对课时分配的原理  传统文化折射出的中国人的人生观点,对我们的工作学习有着深刻的启示,通过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提取和吸收,学生可以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合理的保护,而更好的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每个人更好的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所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也是高校大学生综合素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舆论爆发的现象加强了人们对网络舆情关注和思考。本文旨在对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杨舒平毕业演讲事件的网络舆论进行研究,分析该事件网络舆论爆发的深层动因,反思网络舆论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建构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研究  一、杨舒平毕业演讲事件概况  5月21日,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杨舒平的毕业演讲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因杨舒
期刊
【摘要】:高尔吉亚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实施语言批判的哲学家之一。他认为:语言的魅力在于它的说服作用上。语言虽然是人们沟通的工具,却不能清楚准确地表达人们关于世界的认识。高尔吉亚的三个命题,突出强调了语言的执行功能,故意搁置了语言的表意作用。在高尔吉亚三个哲学命题之后,西方哲学开始了一个建构时期。  【关键词】:高尔吉亚;语言;认识;哲学  绪论  高尔吉亚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古希腊的名物
期刊
“大妞,帮我带饭好不好”、“我待会有事,你让萌神帮你带吧”、“我可能很晚才回来,不然你给方小凰打个电话问问她”.....大妞、老马、萌神、方小凰、Bella baby、大姨妈,是我们宿舍六个人的绰号,大一的时候就是为了好玩,为了亲切就给每个人都起了一个绰号,学完了《普通语言学》之后,我意识到,绰号其实与语言学密切相关,与隐喻密切相关。  于是,我从隐喻视角出发,对中英绰号的语用修辞功能进行探索学习
期刊
【摘要】:以蔬菜食品为题材的雕塑作品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和当代艺术中偶尔会出现,但用蔬菜食品和传统兵器相结合的雕塑艺术作品几乎没有。在我的毕业创作中我尝试把这两个相互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的物体进行嫁接,创作出具有新的形式意味的作品,并以此来阐述我的艺术思想。  本文是《十八般兵器》系列作品的实践报告,以创作中采用的“嫁接”和“转换”的艺术处理手法作为文章的理论基础,结合对中国传统冷兵器造型和传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而现代建筑也会如琳琅满目的呈现的世人的面前,但是人们往往只会注意到现代建筑的时尚、美观等,往往会忽视那些在本土的传统的建筑。现在全球化的发展与传统的民居建筑是两个对立的发展潮流,这两种必然会出现冲突。所以我们在不吸收现代建筑的同时也必须要重视起本土建筑,而新建伊斯兰教的传统民居和江浙地区的传统民居就是其最重要的代表性,传统民居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分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