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与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_l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壁赋》是高中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板块中的名篇,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该文字字珠玑,容情、景、理与一体,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探究该篇课文的情感时,教师总会将主流的说法摆出,也就是乐——悲——喜这三种情感变化,即苏轼先是游览赤壁,得赏景之乐;后由主客问答间表露出的对历史人物的兴亡、现实的苦闷和人生的短暂而悲;最后自己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说服客人,两人同喜,继续饮酒作乐。这种解读看似探究到了作者情感脉络的变化,也顾念学生的认知水平,实则只是对文本浅层的理解,并未深入。笔者通过对苏轼本人的创作背景进一步了解后,不禁发现苏轼本人在行文里最多表现的是悲与乐这两种情感,甚至乐为表相,悲为实质。
  孟子曾经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在探究苏轼在本文中表露的真实情感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苏轼的创作背景,以便知人论世。众所周知,元丰二年是苏轼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那一年著名的“乌台诗案”爆发,苏轼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湖州太守瞬间变为阶下囚。在那漫长的103日的关押中,苏轼经受了不少严刑拷打,当时同样涉及此案的官员作诗描述了此事“遥联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同样在那坐牢103天,他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被贬黄州之后,苏轼彻底成为闲人,既无公务在身,又遭受其他官员的监管。更令他心伤的是,自“乌台诗案”之后,许多朋友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他写信去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寻求安慰时,往往杳无音信。他后来自在信中这样说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之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苏轼在仕途断送的打击下已经心伤欲绝,但是亲朋的忽视更让他一度心灰意冷。内心忧愤,无处可说的苏轼,只得学着自己的前辈古人,将自己满腔的心事寄托在山水之间,企图用山水之乐来平复内心的忧愁。于是,这一篇《赤壁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在第一段,苏轼与客泛舟,诵的是明月之诗,歌的也是窈窕之章,这里使用了互文的手法,那诵的诗歌的是《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而《月出》是一首歌月怀人的诗篇,全文如下: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那苏轼此时想的是那未出现的月亮吗?很显然不是。之后苏轼又开始描述赤壁的美景,他这样写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在那样白雾蒙蒙的夜晚,望着天上的明月,他仿佛忘卻了之前遭受的人间的一切,想要羽化而登仙。可他即便是有这个想法,但却仍然唱着“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他心中那可望而不可及的“美人”和之前《月出》篇中的“佼人”有異曲同工之妙,这“美人”化用了屈原的“香草美人”说,美人和那佼人实际上就是苏轼渴望出现的能让他大展宏图的明君。可明君像那天上的明月,又似那天一方的美人,离他苏轼太远了。苏轼这时哪里还有乐啊,他的心事从未放下,山水之乐只能带给他一时的欢愉,内心的苦闷却丝毫不减。主人面对这乐景依旧不能开怀,而客人,也似乎明悟他的悲伤,和着歌吹起了箫,其声凄凉,令人泣下。这里的客人,不知真有其人亦或是虚构,但在赋中他明显是苏轼内心思想的一种实体化,用他的口,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
  苏轼问:“何为其然也”,而客人也道出他的人生之悲,也是苏轼的人生之悲。第一重悲伤,人生碌碌无为。客人借赤壁遥想三国时威风凛凛的曹孟德,曹操功成名就,成为北方霸主,剑指江东,他在赤壁之上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尽管现在已经不在了,但依旧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同来此处的苏轼本人却遭逢大劫,身为僇人,一事无成,前途渺茫,这么显然的对比带给了苏轼悲伤;第二重悲伤,人生短暂。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宇宙和自身的对比中,明悟人生的短暂和自身的渺小,从而产生无尽的悲伤;最后一重悲伤,无法超脱。人生苦短,客人试图摆脱人世间的一切,“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可也自知不可得,无法和仙人们一样无拘无束,无法超脱。这是苏轼本人内心的倾吐,他始终悲伤于仕途的不得意,又哀叹人生短暂,自己在这最好的年华里不能建功立业,只能蹉跎。在明悟这两重悲伤后,他妄想自我开脱,想超脱于人世,忘记一切烦恼,寻求解脱,但可惜的是他自知不能。于是对于这三重悲伤,苏轼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的回答明显是避过了第一重和第三重悲伤,只给了第二重悲伤一个答案。针对人生碌碌无为之悲,苏轼本人没有办法来解决。他被贬黄州,现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况且新党的人一直压迫于他,他无法在像以前一样大展胸襟抱负。人生碌碌无为,他却无法可想,只得避过;至于这第二重悲伤——人生短暂,苏轼尝试用水月之说来解释,他认为水的东流与月的盈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是不一样的。从变化的角度看,江水时时刻刻都在流淌,每天的月亮都会有不同,古希腊哲学家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上一刻的江水与月亮与下一刻的江水与月亮已经不一样了,江水和月亮这样看似永永恒的东西,实际上都存在不了太长的时间,那我们人类何须为自己的寿命短暂而悲伤呢?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的话,江水从古流到今,江水的运动并没有使江水消失,而月亮尽管盈亏往复,但月亮始终高悬与我们头上,不曾消失。至于人类,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自然也是永恒的,那又何须悲伤。苏轼的这番话是建立在庄子的“齐物论”上,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天地万物,自然有不同的看法。苏轼似乎已经完美的回答了客人的人生短暂之悲,但细细想来,却发现是个诡辩。从不变的角度看“物与我皆无穷尽也”,可苏轼在这里偷换了概念,江水和月亮自然自始至终都是那一个,但人类活不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只有血缘能传递到后世,客人说的这个“我”和苏轼的“我”是不同的。苏轼认为只要“我”的子子孙孙不断繁衍下去,“我”就算永恒了;但客人不同,客人关心的“我”是一个个体,个体终究会消亡,不能长久。从变得角度来说,人的生命最长不过百年,而江水和月亮是与世长存的,江水的流淌和月亮的盈缺,虽受时间和地点的干扰,但他们的本体不曾变化,但“我”作为一个生命,死亡了之后就不会再出现了。所以苏轼说的都是诡辩,看似回答了客人的问题,实则偷换概念,给客人施了个障眼法。至于第三重悲伤,不能超脱。苏轼同样也使了个障眼法,不能超脱是因为人生苦和短,但人生还可以享受其他东西,“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可为声,目遇之而为色”。苏轼顾左右而言他,表明自己对于这三重悲伤无能为力,只得勉强说服客人(自己),不要为那人生的平凡,生命的短暂和无法逍遥而悲伤,除了那些还有无尽的美景供我们欣赏和赏玩。这样看来,苏轼的悲伤一直都是存在这的,他表现出的豁达之像,实际上都是假装的,来麻痹自己,也来骗过他人
  最后,客人似乎被说服了,“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两人就着这美景,大吃大喝,酩酊而醉,开心到了极点。可这都是表象,客人的疑惑和悲伤,苏轼并没有真正给出答案,苏轼与客人主客一体,客“喜”主实悲,苏轼靠着孟子的“齐物论”和“相对论”,勉强的骗自己。但他心中的忧愁苦闷一直未曾断绝,所以才大口喝酒。古语有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借酒消愁愁更愁”。苏轼强装的豁达,内心的忧愁只得借着酒来忘却。可一醉并不能解千愁,醒来后苏轼还是得现实的人生。这里表面写乐,实际上还是写悲。
  综上所述,苏轼的感情已经很明朗了,他的感情线应该是这样“悲——悲(假乐)——悲”。苏轼面对惨淡的现实,无法改变,只得改变自己的心态,自我安慰,让自己不再纠结于过去。本文“悲”情贯穿全文,旷达只是表面。这样的解读,似乎更符合苏轼当时的真实处境。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临汾: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归青.苏子真的说服了客人吗?[J].古典文学知识,2012,
  [3]程朝晖,南东求.对苏轼《赤壁赋》主题的再认识[J].黄冈职
  业学院学报,2007,(9)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互联网已深入到我国各个领域。互联网不仅能够使人们更加便捷接受信息,还能实现信息双向互动。在互联网思维下,广播电视媒体正在积极进行融合,从而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增添传统媒体的生命力。但在广播电视媒体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会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导致媒体融合成效较差,对于媒体发展也造成了影响。所以,对互联网思维下的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是促进媒体发展的必然需求,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期刊
【摘要】:混凝土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由构件向结构过渡,将力学知识与设计知识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时遇到了不少困难。针对这些难点,作者通过教学中的亲身体会,总结出了以下解决措施:首先,熟悉学生学习情况;其次通过实例加强学生的“结构概念”认识;第三,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结构受力的理解;第四,在课堂上引入实际案例,拉近学生与设计问题的距离,有助于他们学习。  【关键词】:学习情
期刊
【摘要】:多变的产品造型设计能够激发群众的购买欲望,能够让人们的审美水平得以提高,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就产品造型设计方面所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产品造型的丰富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品造型;造型设计;注意问题  前言:随着人们意识形态的提升,对于产品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其重要的基本功能需求,而是同时注重产品的外部造。通过外部造型的优化,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感,可以
期刊
【摘要】:春天是一个多情的季节,青青杨柳,灼灼桃花,霏霏细雨等景物造就了春天的美丽,也为中国诗歌留下了无数篇神奇而华丽的篇章。  【关键词】:春天;诗歌;杨柳;桃花;春雨  又到了草长莺飞季节,大自然开始了它一年一度浓墨重彩的一笔。金色的阳光中,抬起头感受这难得的怡然天气,太阳无穷无尽地与我们分享它的喜悦与热情,使得这春意也过于明媚了一些。自然万物在春色的浸染中肆意地伸展它的身躯,鸟儿的声音从树冠
期刊
【摘要】:综述钢渣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矿物组成;钢渣在冶金、建筑、农业等几个领域的应用现状。着重介绍钢渣水泥的研究和生产状况。钢渣的生产原料和形成工艺不同,化学活性不稳定。要发展钢渣复合技术和复合激发剂技术,提高钢渣活性。  【关键词】:材料学;钢渣;理化特性;利用  目前,我国钢渣的利用率较低,约为10%。若不加以處理和综合利用,钢渣会占用越来越多的田地;污染环境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钢铁工业的可持续
期刊
【摘要】:《春天里的秋天》中的人物形象十分的鲜明,这部作品中年教师林与其学生郑佩蓉的爱情为主线,描写了一段在封建社会下,在家族势力下,在道德伦理下,充满着浓浓爱意的青年男女郁郁而不得终的爱情。林在追求着爱情但是又十分的懦弱,而瑢也始终逃脱不了命运。也许更是一种反讽。  【关键词】:人物形象;爱情;无果  一部作品中,三个简单的人物——许,林,瑢,代表着三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许的人物性格在林
期刊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大力培育高校创业文化有利于推动高校创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促进大众创业再掀新高潮、再现新风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下大力推进。就当前而言,应立足高校创业和社会实际,从补齐文化短板、完善制度保障和强化创业宣传等方面,政府、社会、学校多层次、多举措多管齐下,不断提升高校创业文化的丰富性、实用性、创新
期刊
唐朝贞观年间发现的秦代石鼓对研究中国文字的發展演变影响甚大,十个鼓形石头上都有刻字,经前人研究发现石鼓上刻的字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刻石文字。但由于年代久远,石鼓上的文字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毀。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其中《霝雨》一篇中的“ ”字。  一、有关字形  或阳,极深以□。诗句中用“□”代替的字,北宋十鼓斋中权本拓本为“ ”,宋代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识法帖》卷十七,第95 页,中华书局1986
期刊
沙漠  于是我便陪你远行  逃离车尘马蹄的人生  逃往一路向西的虛无  天涯路远  途经寂寞冬樱和飒飒风铃  满载而归的憧憬  是春色枯朽,夏日老去  是秋意渐残的纪念品  我们往西  山长水阔,山穷水尽  沙漠瘦骨嶙峋  她向着太阳奔走呼嚎  比你的眼泪更为弱小  风云变色,暴风漫溢  却比我的痛苦更加坚定  后来泪干了  我们再次选择沙漠  多余的风战战兢兢  晚霞和光即将烧尽  你身体此起彼
期刊
【摘要】:《边城》最大的特点就是景物描写非常优美,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社会风景都充满着强烈的地方特色。还有则是淳朴真实、不受污染的人性美,表达了沈从文先生对这样美丽质朴的真诚讴歌和赞美。但是这样美丽的故事却有一个悲剧结尾,本文將就此作简要浅析。  【关键词】:环境美;人性美;悲剧  一、优美的环境描写  沈从文先生作为语言大师,他用明净澄澈的文笔,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