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历史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不仅承担着历史知识传授的任务,而且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强化思想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由于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成效并不是非常明显,应当引起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改进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初中历史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成效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较大的成效,但在某些学校初中历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依然限制着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家长、教师都重视中考科目的学习,根本没时间来学习历史,个别有点兴趣的,也被师长们扼杀;更何况有的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观念陈旧,在这种观念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甚至就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也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历史课上会讲的教师也是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二)历史教师专业不专。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学校就照顾他们上历史课;一些虽然年轻但教学能力差的教师,学校就只能安排让他们教历史;一些学校长余人员,尽管他们并非历史专业,学校考虑到他们无事可干,就调整几节历史课让他们干;更有甚者,一些刚生完孩子,不能上语文、数学、英语的女老师,为了照顾她们就暂时教历史吧,反正相对轻松点,只要能把学生稳住就行。历史教师专业的不专业决定了这些教师上岗后照本宣科、课本搬家,缺乏对教材的加工处理、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取舍整合,没有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没有对教法和学法的预设,完全是依照自己的理解和兴趣,信口开河,信马由疆。
(三)穿新鞋走老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面对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学生,教师的角色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理念下的教学应是教师点拨知识,接纳学生不同意见,赏识其独特见解和表述,提供给学生真正发挥的天地。
有些教师课堂上依赖多媒体,以至于课堂成为图片展示课、录像观看课,教师的职责便是放映,学生仅是观众而已。更有甚者由于不熟练、紧张操作失误,致使所讲内容与展示资料不符,便得不偿失了。多媒体被放在重要地位,师生都跟着它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何谈发挥?
(四)史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当今的历史教学往往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感到“学习无用”,由此产生厌学情绪。长期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将历史学科简单地认为是记忆的学科,缺乏深入的思考,学生不能“温故而知新”,不能以史为鉴,不能读史明志,不能用历史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基础,历史教学成为空洞的说教。当学生遇到社会生活问题,需要历史学科知识分析的时候就不知所措。
二、应对策略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达到这个要求,七年级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大教育家孔子”, 七年级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习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每一位历史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社会学发展表明:一个人不懂历史,表明这个人无知;若是一个民族不懂历史,那么等待这个民族的将是被灭亡。历史学科的价值不仅存在于其传授历史知识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其产生的巨大的育人价值。坚持这个信念,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就不必自我看扁,就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历史教学之中,从而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
在坚持历史学科价值的基础上,历史教师还应明确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结合历史这一学科以及农村中学实际的情况,我们亦不妨大胆定出符合实际的导向目标——以学生为本、学生为发展中心的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探究、实践等学习途径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竞争观、科学的发展观,培养学生形成具有知识、情感、价值三者结合的良好人格。
(三)走出教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调动学生,教师就要努力走出教材,用各种方法使历史学科更能吸引学生。教师切莫当心学生的安全而“因噎废食”,因此,教师不必过于拘谨于教材,否则,历史课会容易陷于沉闷。因此,我们要做的是:以教材为导火线去引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以教材为说理基础引导学生培养高尚人格和科学观念,以实践去体验情感,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必要理念。有了这个理念,教师还要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历史学科本身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教师可利用历史的内容广泛性、历史观点的可辩论性强等特点,结合现实、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以各种途径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把握自己,达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虽不好当,却能锤炼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好教师、好学生,教学相长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谢娣.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8期
[2]严保玲.田作海.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思考[J].教书育人.2011年16期
[3]王素芳.初中歷史课堂教学初探[N].学知报.2010年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改进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初中历史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成效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较大的成效,但在某些学校初中历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依然限制着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家长、教师都重视中考科目的学习,根本没时间来学习历史,个别有点兴趣的,也被师长们扼杀;更何况有的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观念陈旧,在这种观念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甚至就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也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历史课上会讲的教师也是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二)历史教师专业不专。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学校就照顾他们上历史课;一些虽然年轻但教学能力差的教师,学校就只能安排让他们教历史;一些学校长余人员,尽管他们并非历史专业,学校考虑到他们无事可干,就调整几节历史课让他们干;更有甚者,一些刚生完孩子,不能上语文、数学、英语的女老师,为了照顾她们就暂时教历史吧,反正相对轻松点,只要能把学生稳住就行。历史教师专业的不专业决定了这些教师上岗后照本宣科、课本搬家,缺乏对教材的加工处理、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取舍整合,没有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没有对教法和学法的预设,完全是依照自己的理解和兴趣,信口开河,信马由疆。
(三)穿新鞋走老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面对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学生,教师的角色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理念下的教学应是教师点拨知识,接纳学生不同意见,赏识其独特见解和表述,提供给学生真正发挥的天地。
有些教师课堂上依赖多媒体,以至于课堂成为图片展示课、录像观看课,教师的职责便是放映,学生仅是观众而已。更有甚者由于不熟练、紧张操作失误,致使所讲内容与展示资料不符,便得不偿失了。多媒体被放在重要地位,师生都跟着它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何谈发挥?
(四)史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当今的历史教学往往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感到“学习无用”,由此产生厌学情绪。长期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将历史学科简单地认为是记忆的学科,缺乏深入的思考,学生不能“温故而知新”,不能以史为鉴,不能读史明志,不能用历史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基础,历史教学成为空洞的说教。当学生遇到社会生活问题,需要历史学科知识分析的时候就不知所措。
二、应对策略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达到这个要求,七年级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大教育家孔子”, 七年级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习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每一位历史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社会学发展表明:一个人不懂历史,表明这个人无知;若是一个民族不懂历史,那么等待这个民族的将是被灭亡。历史学科的价值不仅存在于其传授历史知识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其产生的巨大的育人价值。坚持这个信念,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就不必自我看扁,就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历史教学之中,从而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
在坚持历史学科价值的基础上,历史教师还应明确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结合历史这一学科以及农村中学实际的情况,我们亦不妨大胆定出符合实际的导向目标——以学生为本、学生为发展中心的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探究、实践等学习途径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竞争观、科学的发展观,培养学生形成具有知识、情感、价值三者结合的良好人格。
(三)走出教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调动学生,教师就要努力走出教材,用各种方法使历史学科更能吸引学生。教师切莫当心学生的安全而“因噎废食”,因此,教师不必过于拘谨于教材,否则,历史课会容易陷于沉闷。因此,我们要做的是:以教材为导火线去引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以教材为说理基础引导学生培养高尚人格和科学观念,以实践去体验情感,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必要理念。有了这个理念,教师还要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历史学科本身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教师可利用历史的内容广泛性、历史观点的可辩论性强等特点,结合现实、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以各种途径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把握自己,达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虽不好当,却能锤炼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好教师、好学生,教学相长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谢娣.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8期
[2]严保玲.田作海.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思考[J].教书育人.2011年16期
[3]王素芳.初中歷史课堂教学初探[N].学知报.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