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能力诸要素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笔者也略谈己见。
  
  一、通过课前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同时也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要注意训练阅读速度
  
  一篇文章,尤其是篇幅较长且比较复杂的文章,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后能否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理解文章的思路。所以,要提高阅读速度,就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思路,如《白杨礼赞》一文,在阅读时,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白杨树的形象联想到当时中国的现实,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理清了这条思路,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读完并了解大意就不难了。
  
  三、培养学生细读深究的习惯
  
  首先,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多读,要经过四步:即跳读、初读、细读、精读,简称四步阅读法。每一步都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跳读”,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并能说出故事梗概;“精读”,要求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悟出道理,了解作者的意图。每次读的要求不同,这些要求安排在不同的教学步骤中,有力地克服了有口无心,读而不思的毛病。长此下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形成了,阅读效果自然上乘。
  其次,启迪思维,教给学生品嚼词句的方法。例如教学生推敲词语学句子,首先要培养学生推敲词语的习惯,学生推敲词语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更是形成能力的过程。如教师在教古诗《泊船瓜洲》时,可告诉学生,诗人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作了多次修改,认为“满”、“到”、“人”、“过”都没有“绿”字好,最后用了“绿”字。然后让学生品味,学习如何推敲词语,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最后,在教会学生读书、弄懂文章的内涵的基础上,让学生想像情景,创设情景,进行发散思维,并从中体会到读书入境的妙趣。
  
  四、积极运用“问题教学”,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像,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如《小音乐家扬科》在最后一段的阅读后。学生提问:扬科死时为什么旁边躺着树皮做的小提琴?白桦树哗哗地响,在号叫是什么意思?扬科为什么张大着眼睛?扬科前面说过,只要有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去交换都行,怎么会死不瞑目呢?扬科快要死了,为什么还要写燕子在唱歌,姑娘们在唱歌呢?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能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
  
  五、注重自读感悟,倡导合作学习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不可想像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在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方面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初中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说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释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点和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读的效果一定会很好。
其他文献
《春》、《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文章多年来一直被编入初中教材。说起这两篇文章,我们相信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能熟练地说出《春》中的几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我的叔叔于勒》中故事情节(盼于勒、夸于勒、遇于勒、避于勒)。究其原因,因为《教学参考书》上就是那么写的。实际教学时,我们绝大部分语文教师也是沿用了教参上的这种概括来引导学生概括的。久而久之,教师都成了《教学参考书》的代言人,
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一、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种表现  (一)学习方面  1.学业任务过重,竞争激烈,父母亲友的期望值太高,导致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不同程度的厌学是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无论成绩优劣都有所体现。  (二)人际关系方面  1.与教师的抵触情绪。由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
叶圣陶说:“语文就是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起着表率、引领的作用。好的教学语言是讲究表达艺术的语言,能使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使深奥晦涩变得浅显易懂。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过硬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是促使学生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是促使学生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其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笔者在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中主要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改变传统评价观念,还学生公正、科学又具艺术性的评价,让每个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依据苏人版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初中思想政治课着力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当中学会如何做人。  一、多层面塑造人的品质——初中思想政治课培养目标分析  思想政治课是教师塑
有学者诚恳地指出当前历史新课改的热情虽然高涨,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却明显了,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中不凸显历史人物,课堂上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实质是“人的缺位”。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可能会把具体的历史知识“还给教师”,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应给学生“带得走”的教育,即人文教育。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立意  每一堂历史课都有自己的思想灵魂,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中注重教学立意,既要抓住核心
“快乐课堂”,是教育界深入探讨的课题。初中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在中学音乐课中营造“快乐课堂”是完全有必要的,通过“快乐课堂”的营造,让学生对音乐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成为“乐之者”,让学生乐在“乐”中,从而进入最佳学习境界,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中学音乐课中营造“快乐课堂”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快乐课堂”情境  1.让流
高三历史复习课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历史主干知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理解历史阶段特征,掌握学科基本技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型解题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等。这些要求决定了高三历史复习课的形式是多样的,实现目标的途径也是多元的。历史试卷讲评课作为复习课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具有其他课型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下面笔者仅就高三历史讲评课教学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历史试卷讲评课的重要性  试卷讲评
在高中教学中,政治课承担着基础教学和道德培养等方面的职能,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的角度,浅谈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搞好高三政治教学,以抛砖引玉。  一、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生活实例多做引导,多创设问题情境,使高三课堂教与学的本质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到惊奇、有趣,不断激发求知欲,不断思考每个问
落后生,一般是指那些在学习、纪律、行为习惯等方面较落后的学生,也称为后进生或学困生。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想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就存在一个带有普遍性、长期性的问题,即落后生的转化问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落后生的转化问题是所有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笔者所从教的学校是粤北山区城镇普通中学,在教育管理体制、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落后生这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