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面临去向难把握、活动难开展、教育培训难开展等难题。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创新组织设置,完善管理制度和方法,改进教育方式和内容,加大关爱服务力度,切实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组织设置;关爱服务
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业形式和从业岗位日益多样化,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频繁,其中流动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近年来,淄博市各级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如何进一步完善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既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又是党建工作不容忽视的难点问题。
一、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难题及淄博的破难实践
1.面临的难题。(1)去向难把握。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的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2)活动难开展。首先,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基本没有参与组织活动;其次,有的流动党员即使想参与组织生活也很难,流出地管不了,流入地又不想管;再次,流动党员分布零散,难于集中,再加上活动场所难找,活动经费缺乏,活动时间、内容又难统一等原因,使组织活动难于开展。(3)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此外,由于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于流动党员都难以落实,致使流动党员疏于管理和监督。(4)教育培训难。一是流出党员返家时间很难集中。在流入地由于流动党员劳动时间各不相同很难集中组织;二是培训方法难适应。党员教育形式的多年不变与党员结构的急剧变化不适应,部分基层党组织,还是沿袭老一套工作方法,培训方式不灵活,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不能适应流动党员的现实情况。(5)作用难发挥。一是部分流动党员迫于生存压力,一心打工挣钱,无心他顾;二是各地缺少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三是一些流动党员长时间脱离组织,立场不够坚定,对自己放松要求,将自己混同一般群众,没有发挥党员的作用。
2.淄博的破难实践。(1)整合资源,搭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平台。一是充分整合场地资源。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大多利用老干部活动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或文化艺术中心的部分场所改建而成。通过整合利用现有场地,既保证了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站)的建设速度,又降低了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收到了“一室多用”的效果。二是充分整合人力资源。市党员服务中心从市委组织部抽调4人专职办公。区县、乡镇、社区(村)则采取党务工作者兼职、轮流坐班、返聘,招募党员志愿者等方式,解决工作人员问题。三是充分整合服务资源。坚持“一中心、多职能”,组织民政、劳动、司法、计生、科技等部门进驻党员服务中心开展工作,把接转组织关系、党费收缴等与对党员的服务与就业、养老、保险等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为党员群众尤其是流动党员搭建起便捷化、集约化、多功能的服务平台。(2)配套联动,确保流动党员管理到位。一是及时掌握流动党员有关情况。各级组织部门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配合,对于辖区内已办理暂住户口登记的流入人员,由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公安局根据信息采集情况提供流动党员名单,各区县委组织部依据名单,逐一联系各流动党员,完善流动党员台账有关信息。对于未办理暂住户口登记的市外流入人员,由各区县委组织部会同区县工商、城管、计生等部门,逐一落实其党员身份后,主动联系各流动党员,采集相关信息,完善流动党员台账。对于流出党员,由区县委组织部会同有关基层党委共同采集流出党员有关信息,形成流出党员台账。二是为流动党员灵活“安家”。对个别流入的党员,就近编入所在单位或村居党组织;对有少数流动党员但未建立党组织的,按照区域相邻、行业相近原则,挂靠邻近单位或企业党组织,组建联合党支部进行管理;对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依托党员服务中心(站)单独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形成条块结合的管理格局,确保流动党员管理不漏人、全覆盖、管得好。三是落实教育管理责任。对流出党员,要求各基层党委在其外出前进行专门教育,按规定登记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后安排专人定期了解情况,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参加党内的重大活动;返回后,及时谈心,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对流入党员,所在基层党组织都明确专人负责联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3)依托中心,为流动党员提供及时有效服务。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站)在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的同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尽力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在服务内容上,各级党员服务中心普遍设立了流动党员党费代缴、困难救助、政策咨询、教育培训等多种服务项目。在服务方式上,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站)既立足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也根据党员需求,主动走出去为有困难的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提供上门服务。(4)搭建载体,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提供舞台。一是组织开展外出党员“回报家乡活动”。积极鼓励和支持外出经商、办企业的党员在外创业,同时也动员和引导他们带资金、带订单、带朋友回乡兴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各级紧密结合流动党员岗位实际,组织开展“党员经营户”、“党员责任岗”、“党员服务区”等活动,让流动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展示才华、发挥作用。三是积极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志愿服务。鼓励流动党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党员志愿者服务,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展现自我价值。
二、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的思路
1.创新组织设置,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组织体系。实现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流而不失,必须大胆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建立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网络体系,确保有流动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流动党员的作用。(1)改革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一是探索分类建支部模式。一些流出党员较多的农村,可以将在家党员、流动党员分类建支部,由农村流动党员支部专门负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二是深化“支部+协会”模式。积极探索加入协会党员转移正式或临时组织关系,实行双重管理、双重组织生活的模式,防止“挂空”现象。(2)探索社区党建新路。一是坚持属地管理。在社区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地建立党支部,把分散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流动党员由社区党组织管理起来。二是灵活双重管理。为避免出现社区与工作单位党组织互相推诿、流动党员无所适从的现象,探索并逐步完善“一方为主、双重管理”新机制。三是探索分类管理。条件成熟的社区可将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分类单独建立党组织。(3)完善新领域党的基层组织。要根据新经济组织、新社团组织等领域流动党员分布状况,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和挂靠组建等办法,及时组建党组织。流动党员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将其编入就业单位党组织。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可以就近编入所在社区(村)党组织或其他单位党组织,使每个流动党员都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之中。 2.完善管理制度和方法,提高流动党员管理水平。管理制度和方法创新是实现管理预期效能的重要保障和手段。应当认真总结实践中的经验,不断创新和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和制度体系。(1)进一步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一要进一步认真落实流动党员登记卡制度,对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动原因、去向、发挥作用等情况进行登记,随时掌握其动态。二要继续坚持专人联系制度,联系人定期向流动党员传达重要会议精神、寄送学习资料、了解流动后的情况,并帮助解决思想与实际问题。三要坚持学习制度,基层党组织要经常与流动党员进行沟通,督促他们积极参与流入地党组织的学习。四要坚持目标管理及奖惩制度,坚持不降低对流动党员的要求,对先进的党员要及时表彰,对后进的党员要严肃批评或处理。(2)不断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一是推行“党证”制度,加强身份管理。可以参照身份证制度,制发“党证”,统一编号管理。将“党证”与党员信息库建设相衔接,运用磁卡技术,录入党员基本信息,并可随时由各地基层党组织录入党员参加组织学习、培训和缴纳党费等情况,便于查询。二是探索“托管”制。流出地党组织可以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将本地流出党员委托流入地党组织代为管理。三是下放管理权限。适应流动党员居住工作分散、游移不定的特点,下放部分党组织设置和党员组织关系转移权限,使社区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接纳、安置、归并、转移等方面简便快捷。(3)改进教育方式和内容,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一,灵活教育形式。在积极推行“分散教育”、“督查教育”、“远程教育”、“邮寄教育”、“集中教育”等模式的基础上,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要遵循“小型、分散、灵活、务实”原则,以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为关键,在时间、人员、组织形式、地点等方面不拘一格,灵活随机安排,确保流动党员教育实效。如,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对流动党员进行实时教育培训,通过建立流动党员QQ群、手机报,在党建网开辟流动党员“学习专栏”等形式,定期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党建信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各阶段要求党员必学的知识作为流动党员的必修课。对长期在外且居所不定的党员,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短信群发等方式,把学习资料发送到他们手中,及时将每月的学习安排和重点告知流动党员。第二,丰富教育内容。针对流动党员不同文化层次、工作性质及个体特点,分层分类施教,增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对进城务工农民党员,要着重开展理想信念、就业技能、法律维权、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对从业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员要着重开展强化党员意识、规范党内生活的教育,促使党员在企业和社会上发挥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投亲靠友的社区居民党员要着重加强宗旨意识教育,促使其关心社区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居民群众。(4)加大关爱服务力度,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把教育、管理和服务融为一体。基层党组织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帮助流动党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从而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是保障政治待遇。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要充分保障流动党员的选举与被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流入地对流动党员要与本地、本单位的党员一视同仁,体现党员在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流出地党内选举应提前通知未转出正式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参加;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要及时将应让党员知道、讨论、参与的事务及时通报流动党员或征求其意见。二是排忧解难。各基层党组织应针对不同类别流动党员的需求提供不同层面的服务。一方面要主动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信息咨询、技能培训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从关心流动党员的生活入手,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好子女入托入学、医疗保险等问题,以解决他们务工创业的后顾之忧。
【关键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组织设置;关爱服务
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业形式和从业岗位日益多样化,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频繁,其中流动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近年来,淄博市各级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如何进一步完善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既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又是党建工作不容忽视的难点问题。
一、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难题及淄博的破难实践
1.面临的难题。(1)去向难把握。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的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2)活动难开展。首先,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基本没有参与组织活动;其次,有的流动党员即使想参与组织生活也很难,流出地管不了,流入地又不想管;再次,流动党员分布零散,难于集中,再加上活动场所难找,活动经费缺乏,活动时间、内容又难统一等原因,使组织活动难于开展。(3)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此外,由于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于流动党员都难以落实,致使流动党员疏于管理和监督。(4)教育培训难。一是流出党员返家时间很难集中。在流入地由于流动党员劳动时间各不相同很难集中组织;二是培训方法难适应。党员教育形式的多年不变与党员结构的急剧变化不适应,部分基层党组织,还是沿袭老一套工作方法,培训方式不灵活,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不能适应流动党员的现实情况。(5)作用难发挥。一是部分流动党员迫于生存压力,一心打工挣钱,无心他顾;二是各地缺少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三是一些流动党员长时间脱离组织,立场不够坚定,对自己放松要求,将自己混同一般群众,没有发挥党员的作用。
2.淄博的破难实践。(1)整合资源,搭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平台。一是充分整合场地资源。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大多利用老干部活动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或文化艺术中心的部分场所改建而成。通过整合利用现有场地,既保证了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站)的建设速度,又降低了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收到了“一室多用”的效果。二是充分整合人力资源。市党员服务中心从市委组织部抽调4人专职办公。区县、乡镇、社区(村)则采取党务工作者兼职、轮流坐班、返聘,招募党员志愿者等方式,解决工作人员问题。三是充分整合服务资源。坚持“一中心、多职能”,组织民政、劳动、司法、计生、科技等部门进驻党员服务中心开展工作,把接转组织关系、党费收缴等与对党员的服务与就业、养老、保险等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为党员群众尤其是流动党员搭建起便捷化、集约化、多功能的服务平台。(2)配套联动,确保流动党员管理到位。一是及时掌握流动党员有关情况。各级组织部门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配合,对于辖区内已办理暂住户口登记的流入人员,由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公安局根据信息采集情况提供流动党员名单,各区县委组织部依据名单,逐一联系各流动党员,完善流动党员台账有关信息。对于未办理暂住户口登记的市外流入人员,由各区县委组织部会同区县工商、城管、计生等部门,逐一落实其党员身份后,主动联系各流动党员,采集相关信息,完善流动党员台账。对于流出党员,由区县委组织部会同有关基层党委共同采集流出党员有关信息,形成流出党员台账。二是为流动党员灵活“安家”。对个别流入的党员,就近编入所在单位或村居党组织;对有少数流动党员但未建立党组织的,按照区域相邻、行业相近原则,挂靠邻近单位或企业党组织,组建联合党支部进行管理;对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依托党员服务中心(站)单独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形成条块结合的管理格局,确保流动党员管理不漏人、全覆盖、管得好。三是落实教育管理责任。对流出党员,要求各基层党委在其外出前进行专门教育,按规定登记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后安排专人定期了解情况,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参加党内的重大活动;返回后,及时谈心,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对流入党员,所在基层党组织都明确专人负责联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3)依托中心,为流动党员提供及时有效服务。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站)在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的同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尽力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在服务内容上,各级党员服务中心普遍设立了流动党员党费代缴、困难救助、政策咨询、教育培训等多种服务项目。在服务方式上,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站)既立足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也根据党员需求,主动走出去为有困难的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提供上门服务。(4)搭建载体,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提供舞台。一是组织开展外出党员“回报家乡活动”。积极鼓励和支持外出经商、办企业的党员在外创业,同时也动员和引导他们带资金、带订单、带朋友回乡兴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各级紧密结合流动党员岗位实际,组织开展“党员经营户”、“党员责任岗”、“党员服务区”等活动,让流动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展示才华、发挥作用。三是积极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志愿服务。鼓励流动党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党员志愿者服务,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展现自我价值。
二、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的思路
1.创新组织设置,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组织体系。实现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流而不失,必须大胆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建立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网络体系,确保有流动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流动党员的作用。(1)改革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一是探索分类建支部模式。一些流出党员较多的农村,可以将在家党员、流动党员分类建支部,由农村流动党员支部专门负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二是深化“支部+协会”模式。积极探索加入协会党员转移正式或临时组织关系,实行双重管理、双重组织生活的模式,防止“挂空”现象。(2)探索社区党建新路。一是坚持属地管理。在社区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地建立党支部,把分散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流动党员由社区党组织管理起来。二是灵活双重管理。为避免出现社区与工作单位党组织互相推诿、流动党员无所适从的现象,探索并逐步完善“一方为主、双重管理”新机制。三是探索分类管理。条件成熟的社区可将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分类单独建立党组织。(3)完善新领域党的基层组织。要根据新经济组织、新社团组织等领域流动党员分布状况,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和挂靠组建等办法,及时组建党组织。流动党员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将其编入就业单位党组织。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可以就近编入所在社区(村)党组织或其他单位党组织,使每个流动党员都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之中。 2.完善管理制度和方法,提高流动党员管理水平。管理制度和方法创新是实现管理预期效能的重要保障和手段。应当认真总结实践中的经验,不断创新和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和制度体系。(1)进一步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一要进一步认真落实流动党员登记卡制度,对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动原因、去向、发挥作用等情况进行登记,随时掌握其动态。二要继续坚持专人联系制度,联系人定期向流动党员传达重要会议精神、寄送学习资料、了解流动后的情况,并帮助解决思想与实际问题。三要坚持学习制度,基层党组织要经常与流动党员进行沟通,督促他们积极参与流入地党组织的学习。四要坚持目标管理及奖惩制度,坚持不降低对流动党员的要求,对先进的党员要及时表彰,对后进的党员要严肃批评或处理。(2)不断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一是推行“党证”制度,加强身份管理。可以参照身份证制度,制发“党证”,统一编号管理。将“党证”与党员信息库建设相衔接,运用磁卡技术,录入党员基本信息,并可随时由各地基层党组织录入党员参加组织学习、培训和缴纳党费等情况,便于查询。二是探索“托管”制。流出地党组织可以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将本地流出党员委托流入地党组织代为管理。三是下放管理权限。适应流动党员居住工作分散、游移不定的特点,下放部分党组织设置和党员组织关系转移权限,使社区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接纳、安置、归并、转移等方面简便快捷。(3)改进教育方式和内容,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一,灵活教育形式。在积极推行“分散教育”、“督查教育”、“远程教育”、“邮寄教育”、“集中教育”等模式的基础上,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要遵循“小型、分散、灵活、务实”原则,以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为关键,在时间、人员、组织形式、地点等方面不拘一格,灵活随机安排,确保流动党员教育实效。如,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对流动党员进行实时教育培训,通过建立流动党员QQ群、手机报,在党建网开辟流动党员“学习专栏”等形式,定期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党建信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各阶段要求党员必学的知识作为流动党员的必修课。对长期在外且居所不定的党员,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短信群发等方式,把学习资料发送到他们手中,及时将每月的学习安排和重点告知流动党员。第二,丰富教育内容。针对流动党员不同文化层次、工作性质及个体特点,分层分类施教,增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对进城务工农民党员,要着重开展理想信念、就业技能、法律维权、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对从业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员要着重开展强化党员意识、规范党内生活的教育,促使党员在企业和社会上发挥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投亲靠友的社区居民党员要着重加强宗旨意识教育,促使其关心社区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居民群众。(4)加大关爱服务力度,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把教育、管理和服务融为一体。基层党组织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帮助流动党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从而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是保障政治待遇。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要充分保障流动党员的选举与被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流入地对流动党员要与本地、本单位的党员一视同仁,体现党员在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流出地党内选举应提前通知未转出正式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参加;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要及时将应让党员知道、讨论、参与的事务及时通报流动党员或征求其意见。二是排忧解难。各基层党组织应针对不同类别流动党员的需求提供不同层面的服务。一方面要主动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信息咨询、技能培训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从关心流动党员的生活入手,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好子女入托入学、医疗保险等问题,以解决他们务工创业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