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关汉卿在剧中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反抗封建压迫、性格坚强不屈的女子形象。窦娥善良、温顺、守礼、懂孝,就是这样一个人见人怜的女性,却最终被残暴的封建恶势力吞噬。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是美好的事物,它的毁灭带给人的震撼就越大,悲剧的感染力也就越是强烈。”窦娥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她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她的性格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
一、窦娥孝顺婆婆,却又不得不和婆婆发生激烈的冲突
这一点从剧本中可以看出。第一折中窦娥的婆婆出门讨债,许久没有回来,于是她为婆婆担心:“婆婆索钱去了,怎生这早晚不见回来?”后来在审讯窦娥的时候,窦娥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但是一旦昏官要对她的婆婆施刑逼供,她怕婆婆挨打受罪,情愿认了死罪:“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还有第三折中窦娥赴刑场时怕她的婆婆看见了自己这副模样心里难受,不走前街而绕道走后街也可以看出窦娥的善良性格:“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窦娥在自己性命尚且不保的前提下,还想着不让自己的婆婆着急生气,这样的思想也体现了她的心里亲人比自己的性命还要重要的善良孝顺的性格。
但是,当蔡婆婆不得已要招婿张驴儿父子时,窦娥对她予以了严厉的规劝,“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说婆婆已经一大把年纪,再嫁有辱自己的贞节,“枉教人笑破口”,并且还表示了对婆婆的强烈不满,说“你岂不知羞”。窦娥对蔡婆婆与张父的暖昧关系十分生气,甚至有些愤怒至极了,“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这些话表现窦娥和婆婆之间的强烈冲突。窦娥心地善良,坚守孝道,却不得不对婆婆进行严厉批评指责。
二、窦娥顺从命运的安排,却又不得不与命运进行抗争
窦娥的命运如此悲苦,她遭受了三岁丧母、七岁离父、二十二岁亡夫的一系列不幸,但她没有任何怨言。认为这都是自己“没时没运”,说自己是“八字载着一世忧”,自己的厄运是因“前世烧香不到头”,今生甘愿受苦罹难,劝自己,也劝别人“早将来世修”。当张父喝药而死时,窦娥认为“寿数非平今世”,是他寿数已到,还认为“人生死,是轮回”,这显然是宿命论的观点。
但是窦娥的悲剧还在于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不得不和多舛命运进行抗争。当张驴儿父子闯进窦娥家时,她表示了对他们和婆婆的不满。即使婆婆已经允诺了,既使在别人看来已是既成事实了,但窦娥并不甘心受这种命运的摆布,对蔡婆婆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对张驴儿予以了强烈的怒斥。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这种既认命又不得不反抗的悲剧性格,才使窦娥这个人物形象更真实可信。
三、窦娥斥天骂地,却又不得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
窦娥一上刑场就开始骂天,说老天爷瞎了眼,分不清善恶贤愚,而在后面的誓愿中她又要“靠天”,指望天地来给她印证。这又是为什么呢?她看到了命运的悲剧,社会的悲剧,骂天怨天,最后还是只能靠天。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论了中华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天”始终是中国人心中的至高主宰,尤其是弱势群体老百姓,他们更是只有依靠老天爷,可怜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没有父母可以呼唤,她能够呼唤的只有婆婆和天。
窦娥骂天而又靠天,咒骂、指责天地,最终却又不能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命运的可悲之处,也是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哀呼无告的普遍状况。
一、窦娥孝顺婆婆,却又不得不和婆婆发生激烈的冲突
这一点从剧本中可以看出。第一折中窦娥的婆婆出门讨债,许久没有回来,于是她为婆婆担心:“婆婆索钱去了,怎生这早晚不见回来?”后来在审讯窦娥的时候,窦娥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但是一旦昏官要对她的婆婆施刑逼供,她怕婆婆挨打受罪,情愿认了死罪:“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还有第三折中窦娥赴刑场时怕她的婆婆看见了自己这副模样心里难受,不走前街而绕道走后街也可以看出窦娥的善良性格:“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窦娥在自己性命尚且不保的前提下,还想着不让自己的婆婆着急生气,这样的思想也体现了她的心里亲人比自己的性命还要重要的善良孝顺的性格。
但是,当蔡婆婆不得已要招婿张驴儿父子时,窦娥对她予以了严厉的规劝,“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说婆婆已经一大把年纪,再嫁有辱自己的贞节,“枉教人笑破口”,并且还表示了对婆婆的强烈不满,说“你岂不知羞”。窦娥对蔡婆婆与张父的暖昧关系十分生气,甚至有些愤怒至极了,“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这些话表现窦娥和婆婆之间的强烈冲突。窦娥心地善良,坚守孝道,却不得不对婆婆进行严厉批评指责。
二、窦娥顺从命运的安排,却又不得不与命运进行抗争
窦娥的命运如此悲苦,她遭受了三岁丧母、七岁离父、二十二岁亡夫的一系列不幸,但她没有任何怨言。认为这都是自己“没时没运”,说自己是“八字载着一世忧”,自己的厄运是因“前世烧香不到头”,今生甘愿受苦罹难,劝自己,也劝别人“早将来世修”。当张父喝药而死时,窦娥认为“寿数非平今世”,是他寿数已到,还认为“人生死,是轮回”,这显然是宿命论的观点。
但是窦娥的悲剧还在于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不得不和多舛命运进行抗争。当张驴儿父子闯进窦娥家时,她表示了对他们和婆婆的不满。即使婆婆已经允诺了,既使在别人看来已是既成事实了,但窦娥并不甘心受这种命运的摆布,对蔡婆婆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对张驴儿予以了强烈的怒斥。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这种既认命又不得不反抗的悲剧性格,才使窦娥这个人物形象更真实可信。
三、窦娥斥天骂地,却又不得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
窦娥一上刑场就开始骂天,说老天爷瞎了眼,分不清善恶贤愚,而在后面的誓愿中她又要“靠天”,指望天地来给她印证。这又是为什么呢?她看到了命运的悲剧,社会的悲剧,骂天怨天,最后还是只能靠天。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论了中华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天”始终是中国人心中的至高主宰,尤其是弱势群体老百姓,他们更是只有依靠老天爷,可怜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没有父母可以呼唤,她能够呼唤的只有婆婆和天。
窦娥骂天而又靠天,咒骂、指责天地,最终却又不能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命运的可悲之处,也是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哀呼无告的普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