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场与众不同的旅行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行开端的酵母
  “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正如缺乏一条链子将珠子串成项链一样,我们所接纳的新讯息会变得毫无价值,并且散乱无章。”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一语道破了我们大多数人没能将旅游变成旅行的首要因素。
  人们出发的欲望往往来源于对所习惯的现实的厌倦与不满。复杂的人际关系、永远不会休止的加班、无数挑战忍耐底线的琐事、因为习惯而麻木无视的周围风景……这些愈来愈让人厌倦的身边现实,和那些由文字、影像、幻想美化了无数遍的远方美景相比怎能不枯燥无味。于是当忍耐到达了阈值之后,便有了离开周围熟悉到无趣的现实去看看那被无数人包括你自己在想象中构筑的美景的勇气与动力。所以波德莱尔才会在他的诗中呐喊:“哪儿都可以,哪儿都可以,只要不是在这个世界上。”去哪儿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要离开。
  可是事实却是当我们到达了某个想象中地方,很多人却在当初见的新奇与激动退潮之后,那梦中场景却很快在成为现实后变得黯淡与失望。当你真的立在恒河岸边,看着河面上漂浮的各种排泄物和肮脏的河水,那出行前让你感动的妹尾河童《窥视印度》里手绘恒河那神圣的感觉自然会被现实击得粉碎。德波顿对于这种现象是这么解释的:“因为我们焦虑将来而不能专注于现在,而且我们对美的欣赏还受制于复杂的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求。”这其实就是大多数旅游无法变成旅行的桎梏所在。因为旅游的冲动和对某个地方的幻想是建立在相对简单的感官诱惑之上,而现实总是不如想象美丽,自然也就容易破灭。
  当我们有了出发的冲动之时,其实未必做好了出发的准备。真正的准备并不是说机票、金钱、时间、旅行指南……而是知识、经验、技能的积累准备和那真正适合的情绪与渴求。“如果你不会像爱德华?霍珀那样能够享受旅途之寂寞,不像福楼拜那样经历坎坷、对东方有着无比强烈的向往,不像亚历山大?冯?洪堡那样具有科学探究的好奇心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如果你对美、对艺术没多少鉴赏力的话,那么对旅游还是三思而后行。”博学的德波顿有些炫耀地谈论他所认为的旅行需要的准备。事实上,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自然没必要用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确实如德波顿想表达的那样:在出发前多一分知识,你就会对那个梦想之地的了解更深刻一些。当你能够从一座破落的城堡中读出时光雕刻在其上的历史和那些人物背后的故事,当你能从当地人的仪式和生活方式中看到文化和宗教的影像,你就有可能摆脱旅游的幻想容易破灭的失落。因为在那个变成现实的幻想中,用心灵和知识收获到的远比眼睛能看到的多得多,而对文化的渴求情绪也比纯感官的渴求情绪更稳定不易破灭。
  所以,在出发前做好真正的准备:多看几本书、多问问自己的内心。在出门前给旅游投入的这一点点酵母,会在其后的旅途中让你的收获爆发得远远超过你的预期。这,才是旅行的开端。
  产生裂变的中子
  当你在伦敦地铁抬头看到拜伦、华兹华斯的诗时那份感动;当你在西班牙小镇被彩色的房屋和明媚的阳光包围时感到的那份恬适;当你在法国乡村的小馆被意外惊喜的美食袭击了味蕾的那份迷醉……这些旅途的种种感受正是旅行中最重要的记忆,却有很多人因为不够敏感或是不会记录表达,而渐渐湮灭在时间里。
  “技术也许让人们更加容易接触到美,但是它并没有使拥有或欣赏美的过程变得简单……只要将眼睛睁开,我们就能见到许多美景,但是这份美在记忆中存留多久却要依赖于我们领悟它的用心的程度。照相机模糊了观看与注视之间,观看与拥有之间的区别;它或许可以让我们择取真正的美,但是它却可能不经意的使意欲获得美的努力显得多余。”德波顿对于相机对旅行的摧毁能力颇有微词。虽然他对相机的批判有些偏颇,但记录方式愈来愈简单和随意却是会对一次真正的旅行造成毁灭性的的打击,会让你归来之后的记忆愈来愈模糊和平淡,更无法感动其他人。
  这个时候一些方式和技能,能成为让你旅途的收获产生裂变,变得更为深刻、耀眼的中子。
  相比于固定行程的大巴,一辆能让你在微风轻抚下悠闲探索的单车或是更自在更缓慢的步行,会拉慢你旅行的脚步,从而让你有更多的可能去发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和感动;一双能够发现细节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能够从旅途中发现一片鲜亮的色彩、一阵诱人的气味、一株恰到好处的植物,存入记忆当中让整个旅途鲜活充实起来;一种放松不功利的心情,能够让你静下心来享受旅行的过程而不是焦急地直奔目的地,要知道计划之外的意外发现才更有惊喜;几种与众不同的技能,也许是不错的文字、可爱的画笔、有想法的镜头,不需要多高的技艺只需要一点点创意,就能达到像德波顿所说的那样“定住即将消逝的云彩、颤抖的叶子及变化的阴影”的境界……
  只要多带那么一点点上路,你就会拥有一次真正的旅行。
其他文献
电视剧《士兵突击》里可爱的许三多反复表达一个意思:人“要好好活”,而他理解的好好活着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  “好好活”是民间的白话,历史久远。它不仅可以让自己心安理得,受人尊重,而且常常安康长寿。  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形成了“全德保形”思想,即道德良好,可保健康。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其实,在此之前《礼记?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
期刊
《身份的焦虑》  作者:阿兰?德波顿  翻译:陈广兴 南治国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时间:2009年4月  定价:27.00元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前仆后继地走在追求名利的路上,甚至不惜付出欢乐、青春、健康直至生命?  阿兰?德波顿说,他们是为了获得“上层身份”。“获得上层身份令人惊喜。由于会得到别人的邀请、奉承、捧场的笑脸、与众不同的待遇和注目……一种受人关注、富有价值的感觉。”  换言之
期刊
如果知道未来,你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生活……  人们都喜欢用各种方法预测自己的未来,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无非是对当下不如意的担忧。但生活不是双向选择题,不会呈现非黑即白、非东即西的单纯,当生活出现岔路,所有的预想与假设都变得毫无意义。  所谓的崎岖或者顺遂,都不过是人生下一秒钟的铺垫。就如失马塞翁,祸福相倚,他与故事的开头巧遇,却猜不中故事的结尾。就像那个得到王位的李煜,雕栏玉砌、后宫粉黛这些凡人梦中
期刊
在心理咨询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我的心理问题能不能解决?做咨询是否有效果?是否会让我得到更好的改变?我很想换一份工作,但万一新工作还不如现在的工作好怎么办?我们已经恋爱好多年了,我要不要和这个人结婚?我总是觉得他不够爱我,万一结婚后他对我不好怎么办?我该不该和她离婚?离婚了孩子怎么办?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会不会心理不健康?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一个问题:对可能产生的结果的不确定性,让当事人感到无法果断地
期刊
春节的时候,和我的叔叔一起吃饭。这个叔叔是我父亲那辈最有出息的,年纪不大就在一家军转民的企业里做到了车间主任。  好景不长,90年代末期,企业效益日下。那些调皮捣蛋的、技术不好的都离开了工厂到外面闯荡。几年光景,有些人已经在外面开了自己的工厂,混得有模有样。他们回来找我叔叔,说你懂管理,技术又好,跟我们出来干吧。叔叔当时没下决心,舍不得已是鸡肋的工作,就在半死不活的厂里继续熬着。到了2007年,工
期刊
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可真有发光的金子摆在面前,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识得。置身其间,犹如云山雾罩,所以有当局者迷之说。突然生出这番感叹,只因听一场励志演讲,某成功人士讲了一个笑翻全场的财富寓言,触动了内心的那根弦。  从前有个穷人发家致富心切,在家里供着一尊财神爷,早敬晚拜。财神爷被他的真诚打动,决心现身,当面满足他发家的心愿。这天夜里,财神爷站在穷人面前,他惊骇不已,赶紧跑路。财神爷哭笑不得,但
期刊
朋友两依藏在伦敦举办了一个西方各类盒子展览,说是秋天展览还要去北京,知道我去伦敦,让我先睹为快。细雨濛濛中,我们走进近两百年历史的金匠礼堂(GOLDSMITHS SALL)。  这是一座豪华建筑,1835年落成,那一年正是英国国势上升,中国国势下降的节点。英国古老的手工业金匠早在1339年就成立了一个类似协会的组织,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保护了市场。那之后的岁月里,凡是在英国销售的金银器都要在这个协会盖
期刊
还记得《大话西游》里那个啰嗦的唐僧吗?他曾令悟空一度陷入崩溃,原因就在于这个慈悲为怀的师父,时时刻刻都在喋喋不休他所谓的各种大道理来教化人,而职场上,恰恰有这么一些领导,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唐僧,他们会为一点小事就对下属耳提面命,烦个没完没了。有些员工面对这样无休止的唠叨跟悟空同感,恨不得当场吐血身亡,有些员工也会选择用强大的内心来隐忍这种无奈。那么,当12星座不幸遭遇了唐僧式上司,又该何去何从呢?今
期刊
纽约时报载:从莱伦斯理工学院毕业的瓦特?加仑,手持烈性炸药添加剂发明专利前往某些军工企业和炸药混制企业求职,屡遭碰壁。如此两年,女友见其无所作为,与之分手。事业无望,爱情受挫,瓦特?加仑对人生绝望,认为社会亏欠了自己,这个本性善良的年轻人心生恶念,决定报复那些拒绝他的企业,以此弥补内心的落寞,赚得心理平衡。瓦特?加仑首当其冲针对的是著名军工企业奥斯洛普,那是两周前他壮着胆子求职的最后一家企业,意料
期刊
一个闪回,去年某个秋高气爽的日子,王小波墓前。  在我一篇业已夭折的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清清嗓子,开始了——):  没有鲜花,我和H像祭品一样躺在王小波的墓前。午后的太阳从对面的山顶上射过来,明亮地泻在我们身上。水泥台子的坚硬冰冷透过薄毛衫直抵肌肤。我们躺着眯了一会儿,便在暖暖的阳光下晃悠悠地坐起来。  就是这么一个时期,你我都熟悉它,却无法命名它。那年我27岁,几乎是因为王小波,我遇到了H。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