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狮计划”与考文垂被炸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s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0年夏,战争狂人希特勒下达了执行“海狮”计划的第16号命令,纳粹德国的飞机不断对英伦三岛狂轰滥炸,想摧毁英国的抵抗能力。
  11月14日晚,宁静的考文垂上空骤然响起了空袭的警报声,紧接着一批批德军飞机像一群黑乌鸦,对考文垂进行了长达11小时的轮番轰炸,500吨高效炸弹和3万颗燃烧弹疾风暴雨式地倾泄下来,考文垂顿时陷入一片火海。一夜之间死伤数千人,全市工厂遭到破坏而被迫停产,水电交通等设施全部中断,呈现出一片混乱不堪的景象。此后,考文垂又数次遭到轰炸,市区成了一堆瓦砾,这座历史名城几乎成了“废墟”的代名词。然而,在德军飞机轰炸之前,英国已经获悉敌人要轰炸考文垂,可为什么没有进行有效的防御,而酿成此等结局呢?
  二战之初,为了使自己的情报传递便具保密性,德军突然更换了发报装置,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恩尼格玛”机械加密密码。它可以随意组合字母,无限度的对报文进行加密,密钥也随变换而不会重复。希特勒曾预言,除德国人之外,任何人都休想揭开这个谜。英国谍报机关为了能破译这个谜,通过他们派往欧洲的间谍,再借助其它国家情报机构的帮助,费尽心机,才于1939年8月搞到一台“恩尼格玛”。随后,英国集中了国内一流的数学家、密码专家、语言学家和电子专家,在伦敦附近的一个研究室里开始了解密研究。次年4月,英国在一架被击落的德军飞机里找到一份密钥表。这样,终于破译了德国人号称解不开的密码。从那时起,丘吉尔便通过这个“魔术师”,及时地得到有关德军的准确情报,从而有效地采取防御措施并打击敌空军,保卫本土,使希特勒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宣告失败。
  尽管德军威胁最严重的日子已经过去,但英国方面深知,敌人决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在伦敦未能占到便宜,必然还会不断袭击其它城市,借以报复。
  11月14日下午,伦敦郊外的破译室突然收到一份特急情报:德国空军将于当晚袭击英国中部重镇考文垂,行动代号为“月光奏鸣曲”。
  这份刚破译的电文,几乎使英国地下指挥部的空气凝固了,丘吉尔首相看后,那轮廓分明的脸庞变得更加冷峻,他面临着痛苦的抉择。丘吉尔深知考文垂的重要:她不仅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更是英国重要的工业中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任凭德国人轰炸,意味着这座历史名城将遭到灭顶之灾,那样,不仅这个城市的居民,就连整个英国都不会宽恕他;如果他现在向全市发出紧急警报,并命令地面高炮部队作好反击准备,完全可以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然而,作为战略家的丘吉尔更清楚,以往德国人在实施空袭行动的密码电报中,对电文和袭击目标绝对是加密或使用代码,而这一次却一反常态没有这样做,这意味着什么?是敌人故意散布假情报还是有意识的试探?他仔细思考了片刻,最后断定这是希特勒玩弄的“投石问路”的鬼把戏,因为德国空军攻击屡遭挫折后,已使他们开始怀疑,英国人可能已经揭开了“恩尼格玛”之谜,如果这一次英国人进行有效防御,更足以证明这一点。而一旦德国人知晓他们的这一秘密武器失灵,他们就会立即更换新的密码收发电文,那样,英国就失去了自己的“耳目”,而要破解新的密码要花费更多精力和时间。
  丘吉尔像走到了十字路口,前面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要么调动一切防御措施尽可能保卫考文垂,要么放弃这座城市,作出重大牺牲来保护情报源,取得战争的主动权。丘吉尔吸着烟,来回走着。最后他终于作出了“舍车保帅”的抉择,即对考文垂不采取任何有效防御行动,只通知居民疏散和躲避,其它有关人员作好应变准备。
  德国人的“月光奏鸣曲”准时进行,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情形。当天晚上,丘吉尔全然不顾可能出现的危险,一直站在地下指挥所,一言不发地凝视着考文垂的方向,最后他从牙缝里进出一句话:“我们决不放过那些狗东西!”
  考文垂所做出的巨大牺牲,终于使希特勒消除了心头的疑云,使他坚信“恩尼格玛”还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英国人也更加珍惜这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密码武器”,把它用在战争全局最紧要、最急需的时间和地点。正因为如此。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战役中,叱咤风云,处处主动,反败为胜;美国人也得以在许多关键时刻,借助情报,做出正确的判断,有力打击了德军。
  1945年5月,盟军最终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直到这时,丘吉尔才发出爽朗的笑声。
  
  (责任编辑/韩春萌)
其他文献
1942年8月23日,英文报纸《北京新闻》以醒目的标题报道了一条爆炸性新闻:保存在北京协和医院的中国猿人头盖骨被盗,有名的“北京人”被人用模型调换。顿时,中国学术界震动了,全国震动了!    周口店大发现    1929年12月初,北平早已进入了冬令时节,北风呼啸,寒气逼人。在北平城西南约50公里处的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里,一群考古工作者正紧张地忙碌着。他们是:裴文中和乔德瑞、宋国瑞、刘义山,还有
期刊
赵匡胤做皇帝的第三年,秘密地刻了一块碑,立于太庙寝殿的夹室,用黄幔覆盖,门户封闭甚严。规定:每年祀享或新天子接位,参拜太庙之后,都要来恭读碑文。皇帝来到寝殿夹室,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小黄门陪同,其余群臣都站立庭中,不准靠近。皇帝进入室内,小黄门焚香明烛,揭开帐幔,立即退出阶下,皇帝到碑前,跪着默诵。然后再拜而出,十分神秘。  碑上究竟写了什么,臣僚都不得而知。直到靖康之变后,人们才得进入夹室。原来室中
期刊
冯道,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间地区)人,生于唐末僖宗朝,卒于后周显德元年(即公元954年)终年73岁。五代时期,他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姓十君,且倍受朝廷重用,做过六个皇帝的宰相,可谓官运颇佳。但其数易其主,特别是还曾奉契丹的经历却深为后世所不齿。冯道,成为中国历史上专以官职为目的,毫无气节,“事君如佣者”的典型,被谑称为“官场不倒翁”。  唐末,冯道是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的幕僚,刘守光兵败后,
期刊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长期封闭的社会使人们无法认识外部世界,如同“井底之蛙”看不到广阔的天空。士大夫讳谈外国,固步自封,就连头脑清醒的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也曾以为英国兵“足不能屈伸,长棍一挥即倒”。徒然成了外人的笑料。1840年和1860年的两次战争,使更多的人睁开了眼睛,清政府的一部分人也感到有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必要。于是,官方派员考察成为近代中国和西方交流上的
期刊
王银茂 编选    吴 烈,江西萍乡人。1930年参加红军,历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副政委兼卫戍区第二政委、北京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当年在延安为张思德同志主持追悼会。  权希军,山东烟台人,1926年生,历任中国书协副秘书长、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为中国书协顾问。  欧阳中石,山东泰安人,1928年生,系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理事、北
期刊
在清朝,男人头上都拖着一条长辫子。  那么辫子是怎么来的?这要从孙之獬此人说起。  孙之獬,山东淄川人。崇祯时进士,官侍讲。曾因争(三朝要典)的存废问题,痛哭于朝堂之上,一时颇得直言敢谏的美誉。迨清兵入关,他却率先迎降了。是时,清朝皇帝设朝。满汉大臣分列。凡明朝降官,仍服明朝衣冠。孙之獬瞅准了这个独邀眷宠的好机会,便首先削发,穿上满族服装,上朝后,站在满族大臣序列中。满臣以他为汉人,将他驱逐出队;
期刊
“先生”,是古今常用的称谓语,它人书较早,其语义因对象不同而不同,也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最早,“先生”一词是表示敬意的。《孟子》说:“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春秋战国以后,“先生”专指师长或德高望重之士。后来,“先生”一词指教学授徒之士——即老师。他们也往往被称或自谓“先生”,如“河东先生”、“五柳先生”、“颖川先生”等等。  “先生”还与医家结缘。因医术、医药可以起死回生;医德对世人有师范作
期刊
提起铁索桥,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泸定桥。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在大渡河上飞夺泸定桥,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手攀铁栏杆,脚踏摇晃的铁索,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从此,人们对铁索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泸定桥也从此名扬天下,但它却不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应是位于云南省永平县杉阳乡与保山市水寨乡之间的澜沧江上的霁虹桥。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技史》中甚至称之为“世界现
期刊
在新加坡马里士他路旁,有一座不起眼的二层别墅——晚晴园(孙逸仙别墅)。这栋占地2760平方米,楼房建筑面积940平方米,呈凸字形,座东偏南的建筑物,是建筑学上称为“古典殖民地别墅”的代表作,采用上世纪末盛行于欧洲的巴拉甸风格,再加上中国风格和马来风格而形成的一种东西混合设计形式。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对称美,走廊宽阔,活叶窗板。通风设备良好,可防阳光和雨水的侵袭,适合热带气候。我国厦门鼓浪屿本世纪初的某
期刊
龙汝言,安徽桐城人,嘉庆十九年状元。此人的经历极富戏剧性:偶然高中状元,偶然丢失高官。  龙汝言原是一位穷秀才,秀才是不能入仕的。他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想在京城谋到一个差事,结果大失所望。没奈何,他只好在一位都统家教书糊口。  这一年,适逢嘉庆皇帝寿诞,都统依例应写祝寿诗词,与贺礼一块儿呈上去。因为家中有教书先生,都统想偷闲一回,于是让龙汝言代写祝寿诗。龙氏自然格外认真。他想,从来的贺词都是千篇一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