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曾说:“李力群是很有名的,她办的育才学校,养活了军队干部子弟。”从李力群90岁起,东北育才学校每年都会为她祝寿。最多的一年,这里聚集了100多名校友。大家给李力群唱当年学校的起床儿歌,她听到就哭了。
今年4月6日晚,高岗遗孀李力群与世长辞,享年99岁。消息很快在东北育才子弟中传开。
李力群曾担任东北育才学校校長,当年的学生们依旧称呼她“李校长”。学生们集体为她送上了一个花圈,挽联上写着“不忘培育之恩,永远怀念李校长”。
“她办的育才学校,养活了军队干部子弟”
毛泽东曾说:“李力群是很有名的,她办的育才学校,养活了军队干部子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16岁的徐州女子师范学校高材生李力群不顾家人反对,投奔延安。她在陕北公学入党,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党委工作。1940年元旦,经毛泽东介绍,19岁的李力群与陕甘宁边区创始人之一、35岁的高岗结婚。1945年,她随高岗调往东北,当时是东北局妇女委员会委员。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集中就读于哈尔滨市南岗子弟小学和东北军区政治部后勤子弟学校的东北野战军子女也随之迁徙。
南岗子弟小学大部分学生由校长林月琴(罗荣桓夫人)率领随大军南下,还剩20多个学生亟待安置。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张闻天把建新校接管这些学生的任务交给了李力群。李力群接任了校长一职,开始了教育生涯。
很快,学校随东北局南迁沈阳。校名是“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取的。他仿照陶行知所办的育才学校,为学校取名“东北第一育才学校”,说以后还可以办第二、第三育才学校。李力群还请徐特立推荐人才,从各地选调了一批师资。
1949年5月1日,学校正式开学,当时有4个年级和一个幼儿班,共190人。李力群的儿子高轩和女儿高延延也在学校上学。
最初,东北育才学校只有东北局机关、东北军区十三级(处级)以上干部的子女和烈士子弟寄读。1952年后,学校开始招收辽宁省和沈阳市干部子弟,实行校长全权负责制。
1952年入读东北育才学校幼儿班的学生回忆,李力群那时不分昼夜在学校工作,事无巨细,她都一一过问。
学校实行供给制,学生一律住校。初期伙食很差,幼儿班的孩子没有牛奶喝,李力群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求援。乌兰夫赠送了20头奶牛,李力群专门修了养牛场,派专人饲养,所有孩子都喝上了牛奶。她还亲自给学生讲革命传统,教幼儿班怎么吃饭、穿衣服、叠被子。
“李妈妈对我有养育之恩”
1948年8月,刘春和伊力的大儿子刘歌被高岗和李力群接到哈尔滨。在延安时期,高岗曾担任延安民族学院院长,刘春是副院长,伊力则是李力群在陕北公学时期的同学。
5岁的刘歌一开始管李力群叫“李阿姨”,后来也跟着她的孩子叫“妈妈”。从那时起,他几十年来一直将她视作母亲一般。他说:“李妈妈对我有养育之恩。”
当时高岗的长子高毅在苏联留学,高岗家除自己的孩子高轩、高延延、高安安和高滨滨外,还住着10多个孩子,如朱瑞烈士的女儿朱淮北、王世泰之子王新生等。
1947年,贺子珍带着11岁的李敏从苏联回国。李敏先就读南岗子弟小学,而后转入东北育才学校。1950年,博古之女秦吉玛和林彪大女儿林晓霖从苏联回国,都进入东北育才学校读书。
从苏联回来的这些孩子不会说中文,李力群就特聘了一个俄罗斯女教师给他们当翻译,兼教俄语课。周末,她常把这些孩子接到家里为他们补习中文。
彭德怀、林彪、贺龙都曾到东北育才学校视察。刘歌记得,那时林彪带叶群和小女儿林豆豆去看林晓霖,林晓霖总是躲起来不见,老师就发动学生满院子找。
李敏不会用中文写信,李力群就鼓励她用俄文给父亲毛泽东写信。毛泽东收到信后,让摄影师徐肖冰去东北育才学校为李敏拍了照片。1949年5月,陈云调到北京工作,把李敏带到了毛泽东身边。
1950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副部长陈伯村之女、3岁的陈刚进入东北育才学校幼儿班。她的哥哥姐姐也是东北育才学校的学生,舅妈是学校的生活主任,学校所有的孩子都跟着她叫生活主任“舅妈”。很多党内高级领导人的孩子都在学校,但大家都不清楚彼此的家庭背景。
“这是她人生中最后要做的事”
1954年8月17日,高岗自杀身亡,时年49岁。当时,李力群还怀着遗腹子高燕生。之后,李力群从教育部调到劳动部培训司。按照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高岗子女由国家抚养,一家人在生活上都得到了照顾,子女也顺利完成学业。彭德怀和林彪都派人来看过李力群。
1972年,毛泽东、周恩来派人把李力群接回北京,到国务院科教组(原教育部)学生司上班。几个子女也陆续回京。李力群这次搬家用了一个假户名,很长时间邻居们都不知道这家人的真实身份。
当年国庆节前夕,李力群突然接到参加国庆宴会和上天安门观礼的请柬。从那以后,每逢重大节日她都会受邀出席国宴,上天安门观礼。1975年,她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高燕生说:“母亲在政治上确实背负了多年的沉重包袱。改革开放后,她一直不断向党中央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这也是她人生中最后要做的事。”
2013年,李力群在央视播出的6集文献纪录片《习仲勋》中看到高岗的名字几次出现,感到非常高兴。
从李力群90岁起,东北育才学校每年都会为她祝寿。最多的一年,这里聚集了100多名校友。大家给李力群唱当年学校的起床儿歌,她听到就哭了。东北育才学校的校领导来看她,她还打听当年乌兰夫送的那些奶牛怎么样了。
在2018年12月26日的最后一次寿宴上,播放了一部东北育才学校为李力群制作的个人传记短片,记录了她坎坷的一生。
几十年来,东北育才学校名称时有调整,但“东北育才”这几个字始终没变。现在学校的初中部仍在当年的老校址里,教学楼走廊里有一尊李力群的小型塑像。
(《中国新闻周刊》总第948期)
今年4月6日晚,高岗遗孀李力群与世长辞,享年99岁。消息很快在东北育才子弟中传开。
李力群曾担任东北育才学校校長,当年的学生们依旧称呼她“李校长”。学生们集体为她送上了一个花圈,挽联上写着“不忘培育之恩,永远怀念李校长”。
“她办的育才学校,养活了军队干部子弟”
毛泽东曾说:“李力群是很有名的,她办的育才学校,养活了军队干部子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16岁的徐州女子师范学校高材生李力群不顾家人反对,投奔延安。她在陕北公学入党,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党委工作。1940年元旦,经毛泽东介绍,19岁的李力群与陕甘宁边区创始人之一、35岁的高岗结婚。1945年,她随高岗调往东北,当时是东北局妇女委员会委员。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集中就读于哈尔滨市南岗子弟小学和东北军区政治部后勤子弟学校的东北野战军子女也随之迁徙。
南岗子弟小学大部分学生由校长林月琴(罗荣桓夫人)率领随大军南下,还剩20多个学生亟待安置。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张闻天把建新校接管这些学生的任务交给了李力群。李力群接任了校长一职,开始了教育生涯。
很快,学校随东北局南迁沈阳。校名是“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取的。他仿照陶行知所办的育才学校,为学校取名“东北第一育才学校”,说以后还可以办第二、第三育才学校。李力群还请徐特立推荐人才,从各地选调了一批师资。
1949年5月1日,学校正式开学,当时有4个年级和一个幼儿班,共190人。李力群的儿子高轩和女儿高延延也在学校上学。
最初,东北育才学校只有东北局机关、东北军区十三级(处级)以上干部的子女和烈士子弟寄读。1952年后,学校开始招收辽宁省和沈阳市干部子弟,实行校长全权负责制。
1952年入读东北育才学校幼儿班的学生回忆,李力群那时不分昼夜在学校工作,事无巨细,她都一一过问。
学校实行供给制,学生一律住校。初期伙食很差,幼儿班的孩子没有牛奶喝,李力群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求援。乌兰夫赠送了20头奶牛,李力群专门修了养牛场,派专人饲养,所有孩子都喝上了牛奶。她还亲自给学生讲革命传统,教幼儿班怎么吃饭、穿衣服、叠被子。
“李妈妈对我有养育之恩”
1948年8月,刘春和伊力的大儿子刘歌被高岗和李力群接到哈尔滨。在延安时期,高岗曾担任延安民族学院院长,刘春是副院长,伊力则是李力群在陕北公学时期的同学。
5岁的刘歌一开始管李力群叫“李阿姨”,后来也跟着她的孩子叫“妈妈”。从那时起,他几十年来一直将她视作母亲一般。他说:“李妈妈对我有养育之恩。”
当时高岗的长子高毅在苏联留学,高岗家除自己的孩子高轩、高延延、高安安和高滨滨外,还住着10多个孩子,如朱瑞烈士的女儿朱淮北、王世泰之子王新生等。
1947年,贺子珍带着11岁的李敏从苏联回国。李敏先就读南岗子弟小学,而后转入东北育才学校。1950年,博古之女秦吉玛和林彪大女儿林晓霖从苏联回国,都进入东北育才学校读书。
从苏联回来的这些孩子不会说中文,李力群就特聘了一个俄罗斯女教师给他们当翻译,兼教俄语课。周末,她常把这些孩子接到家里为他们补习中文。
彭德怀、林彪、贺龙都曾到东北育才学校视察。刘歌记得,那时林彪带叶群和小女儿林豆豆去看林晓霖,林晓霖总是躲起来不见,老师就发动学生满院子找。
李敏不会用中文写信,李力群就鼓励她用俄文给父亲毛泽东写信。毛泽东收到信后,让摄影师徐肖冰去东北育才学校为李敏拍了照片。1949年5月,陈云调到北京工作,把李敏带到了毛泽东身边。
1950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副部长陈伯村之女、3岁的陈刚进入东北育才学校幼儿班。她的哥哥姐姐也是东北育才学校的学生,舅妈是学校的生活主任,学校所有的孩子都跟着她叫生活主任“舅妈”。很多党内高级领导人的孩子都在学校,但大家都不清楚彼此的家庭背景。
“这是她人生中最后要做的事”
1954年8月17日,高岗自杀身亡,时年49岁。当时,李力群还怀着遗腹子高燕生。之后,李力群从教育部调到劳动部培训司。按照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高岗子女由国家抚养,一家人在生活上都得到了照顾,子女也顺利完成学业。彭德怀和林彪都派人来看过李力群。
1972年,毛泽东、周恩来派人把李力群接回北京,到国务院科教组(原教育部)学生司上班。几个子女也陆续回京。李力群这次搬家用了一个假户名,很长时间邻居们都不知道这家人的真实身份。
当年国庆节前夕,李力群突然接到参加国庆宴会和上天安门观礼的请柬。从那以后,每逢重大节日她都会受邀出席国宴,上天安门观礼。1975年,她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高燕生说:“母亲在政治上确实背负了多年的沉重包袱。改革开放后,她一直不断向党中央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这也是她人生中最后要做的事。”
2013年,李力群在央视播出的6集文献纪录片《习仲勋》中看到高岗的名字几次出现,感到非常高兴。
从李力群90岁起,东北育才学校每年都会为她祝寿。最多的一年,这里聚集了100多名校友。大家给李力群唱当年学校的起床儿歌,她听到就哭了。东北育才学校的校领导来看她,她还打听当年乌兰夫送的那些奶牛怎么样了。
在2018年12月26日的最后一次寿宴上,播放了一部东北育才学校为李力群制作的个人传记短片,记录了她坎坷的一生。
几十年来,东北育才学校名称时有调整,但“东北育才”这几个字始终没变。现在学校的初中部仍在当年的老校址里,教学楼走廊里有一尊李力群的小型塑像。
(《中国新闻周刊》总第9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