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积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完成新目标,需要及时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因此文中首先阐述产业转移的内涵;然后对区域物流的要素和评价体系作简要概括;最后从产业转移和区域物流整体角度出发,对二者的联动发展模式做出总结。
关键词:产业转移 区域物流 联动发展模式
一、引言
为积极响应“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面建设与发展,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物流能力以及两者之间的联动机理再次成为一个被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朱涛等(2013)表明中西部地区仅小规模承接了东部地区的边际产业。郭丽娟等(2013)表明国内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的规模正在持续增长,但出现了效益背反现象。刘红光等(2014)指出我国区域间产业是低端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此可以总结出我国的产业主要是从发达地区即东部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即中西部地区。目前国内的交通运输与物流业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日益趋于完善。但从总体来看,国内物流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与转移产业之间的衔接性较差。因此,如何通过产业转移和交通物流业的联动发展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实现国内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目的,文中对目前产业转移和区域物流的联动机理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
二、产业转移的内涵
对于产业转移内涵的界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卢根鑫(1994)指出产业转移是因为生产要素与产品市场的需求或者供给出现波动,从而造成区域或国际间的产业转移。陈建军(2002)表明当生产要素与产品市场出现波动时,为获得更高的收益产业将会有地区或国际间的转移,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产业在转移的同时,生产要素也会随之流动,这种转移可能发生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内部之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内部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为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产业需要进行空间移动。
三、区域物流发展要素及其评价体系
区域物流能力主要指本辖区物流组织(企业、政府机构等)能够给區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所提供物流支撑和服务能力。区域内物流产业的协同进化是指供应链和物流产业与整个区域环境、物流服务提供商与物流服务需求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与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某种依存关系,竞争、合作与共赢是物流产业产生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物流能力是一个包含诸多的要素的复杂系统,简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四、产业转移与区域物流联动发展模式研究
产业联动发展是指产业之间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竞争性发展、产业结构转换等内在规律,以产业关联为基础,采取了相互促进、协调的联合发展方式。我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物流联动就是通过转移产业与物流业的相互需求实现两者有效衔接,利用物流业的专业化优势以实现产业转移的高效运转,产业的转移也为区域物流业的高级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从而实现产业之间的双赢。产业转移与物流联动发展模式如表1所示:
1.集成外包模式。基于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集聚效应,中西部地区可以整合现有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物流企业,而物流企业又可以将若干物流需求相近或相同的产业物流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集成外包模式。
2.物流业务外包模式。通常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转移产业过程中容易形成物流服务“断档”现象,物流服务层次较低,发展不全面、不均衡。因此需要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转移产业将公司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促使物流企业转型、升级。
3.物流战略联盟模式。双方通过物流战略联盟合作形成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物流企业可深入到制造企业等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当中,或者通过完善企业服务网络,为其提供集成化、一体化的高水平服务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物流服务水平,从而使得双方的战略合作达到双赢。
4.信息共享服务模式。加强转移产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公正、公开、公平、及时有效的方式提高其联动效率。
5.协同采购平台模式。以物流企业为指挥中心,成立协同采购组织,利用共享信息平台,制定合理的协同采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减少交易中的道德风险,协调管理,从而提高服务水平。
6.商贸物流一体化模式。以租赁方式将店面租赁给入住的制造业以及各种服务业,供其展览商品,订单谈判等业务。以几家龙头物流企业为管理者,负责调配服务于入住企业的各项业务,如仓储管理、集合拼装、物流输送等。
参考文献:
[1]朱涛, 邹双.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模式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3(12):83-91.
[2]郭丽娟, 邓玲.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纵横, 2013(8).
[3]刘红光, 王云平, 季璐. 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特征、机理与模式研究[J]. 经济地理, 2014, 34(1):102-107.
[4]卢根鑫. 试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其效应[J].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4(4):33-42.
[5]陈建军. 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2(8):20-23.
作者简介:刘德智(1977—)男,陕西渭南人,长安大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营销;康如愿(1993—)女,陕西榆林人,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吴帮苗(1994—)女,陕西西安人,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关键词:产业转移 区域物流 联动发展模式
一、引言
为积极响应“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面建设与发展,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物流能力以及两者之间的联动机理再次成为一个被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朱涛等(2013)表明中西部地区仅小规模承接了东部地区的边际产业。郭丽娟等(2013)表明国内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的规模正在持续增长,但出现了效益背反现象。刘红光等(2014)指出我国区域间产业是低端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此可以总结出我国的产业主要是从发达地区即东部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即中西部地区。目前国内的交通运输与物流业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日益趋于完善。但从总体来看,国内物流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与转移产业之间的衔接性较差。因此,如何通过产业转移和交通物流业的联动发展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实现国内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目的,文中对目前产业转移和区域物流的联动机理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
二、产业转移的内涵
对于产业转移内涵的界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卢根鑫(1994)指出产业转移是因为生产要素与产品市场的需求或者供给出现波动,从而造成区域或国际间的产业转移。陈建军(2002)表明当生产要素与产品市场出现波动时,为获得更高的收益产业将会有地区或国际间的转移,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产业在转移的同时,生产要素也会随之流动,这种转移可能发生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内部之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内部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为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产业需要进行空间移动。
三、区域物流发展要素及其评价体系
区域物流能力主要指本辖区物流组织(企业、政府机构等)能够给區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所提供物流支撑和服务能力。区域内物流产业的协同进化是指供应链和物流产业与整个区域环境、物流服务提供商与物流服务需求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与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某种依存关系,竞争、合作与共赢是物流产业产生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物流能力是一个包含诸多的要素的复杂系统,简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四、产业转移与区域物流联动发展模式研究
产业联动发展是指产业之间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竞争性发展、产业结构转换等内在规律,以产业关联为基础,采取了相互促进、协调的联合发展方式。我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物流联动就是通过转移产业与物流业的相互需求实现两者有效衔接,利用物流业的专业化优势以实现产业转移的高效运转,产业的转移也为区域物流业的高级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从而实现产业之间的双赢。产业转移与物流联动发展模式如表1所示:
1.集成外包模式。基于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集聚效应,中西部地区可以整合现有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物流企业,而物流企业又可以将若干物流需求相近或相同的产业物流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集成外包模式。
2.物流业务外包模式。通常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转移产业过程中容易形成物流服务“断档”现象,物流服务层次较低,发展不全面、不均衡。因此需要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转移产业将公司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促使物流企业转型、升级。
3.物流战略联盟模式。双方通过物流战略联盟合作形成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物流企业可深入到制造企业等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当中,或者通过完善企业服务网络,为其提供集成化、一体化的高水平服务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物流服务水平,从而使得双方的战略合作达到双赢。
4.信息共享服务模式。加强转移产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公正、公开、公平、及时有效的方式提高其联动效率。
5.协同采购平台模式。以物流企业为指挥中心,成立协同采购组织,利用共享信息平台,制定合理的协同采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减少交易中的道德风险,协调管理,从而提高服务水平。
6.商贸物流一体化模式。以租赁方式将店面租赁给入住的制造业以及各种服务业,供其展览商品,订单谈判等业务。以几家龙头物流企业为管理者,负责调配服务于入住企业的各项业务,如仓储管理、集合拼装、物流输送等。
参考文献:
[1]朱涛, 邹双.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模式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3(12):83-91.
[2]郭丽娟, 邓玲.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纵横, 2013(8).
[3]刘红光, 王云平, 季璐. 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特征、机理与模式研究[J]. 经济地理, 2014, 34(1):102-107.
[4]卢根鑫. 试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其效应[J].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4(4):33-42.
[5]陈建军. 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2(8):20-23.
作者简介:刘德智(1977—)男,陕西渭南人,长安大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营销;康如愿(1993—)女,陕西榆林人,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吴帮苗(1994—)女,陕西西安人,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