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数学,对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很高的要求,这是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而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恰好与数学知识的特征相矛盾,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都有所欠缺,需要教师加以后天的培养。本文就来说一说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培养起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空间观念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169-01
引言
空间观念是学习几何知识不可缺少的思维品质,具体指“能够由几何图形联想出实物的形状,由实物的形状抽象出几何图形,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是一个抽象、转化、分析的综合思维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认真观察
空间观念的建立需要从现实出发,找到真实的模型,因此观察应该成为第一步。在学习图形知识之前,教师要先从生活中找到相应的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一些空间上的信息,再与所学图形联系起来,就能够初步建立起空间意识[1]。再比如,学习“正方体与长方体”时,学生对立体图形还不熟悉,教师将事先制作好的正方体及长方体模型交给他们,让他们在看一看、摸一摸中感受、体会,知道什么是棱,什么是面,以此来理解教材中画出的立体图形。观察是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最基础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师不能忽视,打好了这一基础,才能继续开展后续的工作。
2.学会描述
描述指的是运用专业的数学语言描述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情况,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要求之一。在描述的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意识以及对空間的感知能力会逐步增强。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例如描述某个长方体有几条棱,每条棱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某个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在观察的基础上描述,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更大的考验,这对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是一次集中的锻炼,在解题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边描述,边思考,这样能使他们得到很多意外的收获,找到多种解题的思路。
3.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相比于单纯的观察,学生开始参与其中,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对他们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更具实效的一种方法。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学生对抽象的理论、习题建立起了形象化的感知,很多看起来复杂困难的问题,自然会想通。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学具,让他们摆弄一番。例如,用几个小的正方体堆成一个大的正方体或长方体,在此过程中感受小正方体和大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以及侧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能够顺利的推倒出公式,对于他们以后解决图形变换一类的问题有很大作用[2]。再比如,学习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时,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圆柱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们一同制作模具,向中空的模具中灌水或者沙子的方式,直接推倒出公式。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除了动手操作的活动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将学生带到室外,感受位置与方向,增强他们的空间感,使他们能够从真实生活中抽离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发挥想象
想要让学生“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不仅需要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还想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作为支撑。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这一点是很多成年人都无法企及的。利用这一优势,教师完全可以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引导。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头脑中发挥想象,将平行四边形进行切割,分成两份,有几种切割的方法,最终联想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梯形[3]。当然,在想象的同时,也可以动手操作,在纸上随着自己的想法画一画,随意发散自己的思维。
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小学是一个关键阶段,在学生刚刚接触几何知识时,会由于空间观念不足而遇到很多难题,教学进度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必须就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方法展开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方法。以上提到的观察、描述、操作、想象,都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是至于如何去实施,不同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手段。希望上述提出的建议能够给广大教师以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郑雪萍.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J].小学教学参考,2018(33):36.
[2]王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138.
[3]刘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课堂教学过程的思路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9):75.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空间观念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169-01
引言
空间观念是学习几何知识不可缺少的思维品质,具体指“能够由几何图形联想出实物的形状,由实物的形状抽象出几何图形,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是一个抽象、转化、分析的综合思维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认真观察
空间观念的建立需要从现实出发,找到真实的模型,因此观察应该成为第一步。在学习图形知识之前,教师要先从生活中找到相应的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一些空间上的信息,再与所学图形联系起来,就能够初步建立起空间意识[1]。再比如,学习“正方体与长方体”时,学生对立体图形还不熟悉,教师将事先制作好的正方体及长方体模型交给他们,让他们在看一看、摸一摸中感受、体会,知道什么是棱,什么是面,以此来理解教材中画出的立体图形。观察是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最基础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师不能忽视,打好了这一基础,才能继续开展后续的工作。
2.学会描述
描述指的是运用专业的数学语言描述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情况,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要求之一。在描述的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意识以及对空間的感知能力会逐步增强。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例如描述某个长方体有几条棱,每条棱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某个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在观察的基础上描述,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更大的考验,这对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是一次集中的锻炼,在解题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边描述,边思考,这样能使他们得到很多意外的收获,找到多种解题的思路。
3.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相比于单纯的观察,学生开始参与其中,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对他们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更具实效的一种方法。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学生对抽象的理论、习题建立起了形象化的感知,很多看起来复杂困难的问题,自然会想通。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学具,让他们摆弄一番。例如,用几个小的正方体堆成一个大的正方体或长方体,在此过程中感受小正方体和大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以及侧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能够顺利的推倒出公式,对于他们以后解决图形变换一类的问题有很大作用[2]。再比如,学习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时,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圆柱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们一同制作模具,向中空的模具中灌水或者沙子的方式,直接推倒出公式。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除了动手操作的活动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将学生带到室外,感受位置与方向,增强他们的空间感,使他们能够从真实生活中抽离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发挥想象
想要让学生“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不仅需要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还想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作为支撑。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这一点是很多成年人都无法企及的。利用这一优势,教师完全可以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引导。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头脑中发挥想象,将平行四边形进行切割,分成两份,有几种切割的方法,最终联想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梯形[3]。当然,在想象的同时,也可以动手操作,在纸上随着自己的想法画一画,随意发散自己的思维。
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小学是一个关键阶段,在学生刚刚接触几何知识时,会由于空间观念不足而遇到很多难题,教学进度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必须就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方法展开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方法。以上提到的观察、描述、操作、想象,都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是至于如何去实施,不同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手段。希望上述提出的建议能够给广大教师以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郑雪萍.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J].小学教学参考,2018(33):36.
[2]王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138.
[3]刘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课堂教学过程的思路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