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初,由于经济凋敝,统治者采用“黄老思想”治理国家,目的在于迅速改变当时经济落后的局面。到汉武帝时,经济有所恢复,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为了更好的维护统治,汉武帝把儒学推向独尊地位,以儒学取代黄老思想,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汉初的无为而治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改革,之后秦国彻底摆脱了落后的面貌,后来居上,成为强国,为最终建立统一的秦王朝奠定了基础。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推崇法家的统治,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并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维护专制统治。“伐无道,诛暴秦”,最终人民奋起反抗,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经济因战争遭受破坏,国力衰微,人民生活艰难,“自天子不能具钧驯,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1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同时鉴于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汉朝的统治者迫切需要一套适合当时社会情况的统治思想。鉴于法家的严刑峻法太过严厉而产生的高压反应,而儒家思想又有太多的繁文缛节,不适合汉初迅速发展生产的需求,权衡之下,汉高祖刘邦采纳陆贾的建议,采用“黄老思想”治理国家。“黄老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并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它要求统治者各司其职,做好分内的事情。汉初七十余年,一直奉行“黄老思想”,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生产力有所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汉武帝即位后,生产力得到恢复与发展,但诸侯国势力强大,社会矛盾尖锐。面对如此状况,汉武帝曾三次举贤良对策,董仲舒认为应推崇儒家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主张
“春秋大一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2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亘古不变。政治上要加强中央的权力,权力应由君主所掌握。而现在的分裂割据局面是由于诸子百家的学说各异,主张各不相同,人们没有衡量事物的统一标准所造成的。因此必须统一思想,凡是不属于六艺的科目和儒家的学说都应该禁止,学术上得到统一,皇帝下达的法令也会统一,这样人们有了服从的对象,国家自然也会统一。“春秋大一统”是根据当时诸侯割据的问题提出来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分裂割据局面。
“三纲五常”
董仲舒结合阴阳家思想,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学说。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认为万物都是相配合的,阴配阳,臣配君,子配父,妻配夫。“阴道无所独行”,3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全部是按照阴阳的关系来运行的。他认为仁义礼乐都是治理国家的道路,三纲之下,又提出五常,五常可以调整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由此,董仲舒按照阴阳五行的学说来解释三纲五常,确立了尊贵卑贱的等级制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天人感应”
董仲舒为了帮助统治者神化其封建统治,发展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学说,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思想。“天人感应”最早见于《尚书》的记载。当时的人们把“天”看作是宇宙的主宰,世间一切事物都受“天”的支配统治,人世的君主则是“天”派来的,因而被称为“天子”。天和人之间是可以相互感应的,君主的言行举止代表天命,君主必须遵从“天”的意志,按照天意来治理国家。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上类天也。”4他认为人的血性、品德、性格、情感都受上天的影响,是上天所赋予的,“故曰受,由天之号也”5。天子受命于天,礼义廉耻、是非分明等原则都是从上天那里得到,上天用仁爱滋养人间,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就是上天经常采取的方法。春夏秋冬的变换,寒来暑往都是合适宜的,天子也应该顺应天意,喜怒哀乐在最适宜的时间表现出来,这是治国的最大法则。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意在说明君权神授,使得皇权神化,有利于稳定汉朝的统治。
漢武帝的实践
汉武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按照董仲舒所主张的儒家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政治上
面对秦朝灭亡的教训,汉初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也对同姓子弟大肆加以分封,称之为“同姓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但也削弱了中央集权,造成诸侯分裂的局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提议,颁布了《推恩令》,宣布各诸侯(下转114页)(上接112页)王除了可以把王位交给嫡长子继承外,还可以自己的土地分成几块交给其他儿子,称为“推私恩”,这项措施提出后得到了广大诸侯的拥护。《推恩令》没有明目张胆的削弱诸侯的封地,而是采用推私恩的方法,把原本的诸侯国分成众多力量较小的候国。汉制规定,侯国的地位等同于县,都由地位高一级的郡统管,受中央的领导。因此,诸侯王的权力实际上在不断缩小,中央的权力在不断扩大,由此汉武帝得以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
汉初,天下初定,社会生产力低下,国力衰微。因当时的货币太重不便流通,高祖便命百姓铸造重量轻且便于流通的荚钱,文帝时又铸造“四铢钱”,而且百姓可以任意铸造,不受限制。武帝时,币制混乱。为改变这种局面,他下令把全国的铸币权收归中央,不允许私人铸钱,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由它来铸造统一的货币,称为“五铢钱”,以前由私人铸造的货币全部销毁。这项措施统一了货币,便于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元狩四年,汉武帝任命东郭咸阳和孔仅为大农丞,负责盐铁事务。他们向武帝请求征集人们煮盐,禁止私人垄断。之后,盐铁都收归国有。此外,武帝采用了桑弘羊的提议,实行均输平准的政策,在京城设立均输官,此举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使得国家获利丰厚。
武帝末年,由于之前的对外征伐,导致国家财富损失严重,民力衰竭。面对如此状况,武帝开始重视国内的整顿,下“轮台罪己诏”,认为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发展农业。因赵过善于“代田法”,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将此法推行,同时帮助农民制作农具,皆“用力少而得谷多”。
文化上
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设置五经博士。之后,又为博士官招收弟子五十人,设置太学。元光元年,汉武帝规定各郡国推荐孝顺父母、办事清廉的人才各一位,称之为“举孝廉”。后“举孝廉”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一项重要标准。
对外关系上
汉武帝继位后,汉朝国力鼎盛,改变了汉初经济萧条的局面,于是武帝不再一味的采用和亲政策安抚匈奴,而是开始频繁的开展对外战争。汉武帝元朔二年,卫青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元狩二年,汉朝又派霍去病率领一万铁骑出击陇西,匈奴大败,受降人数达四万余人。元狩四年,汉朝又派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卫青率军出击定襄,霍去病率军出击代郡,汉军再次大败匈奴,匈奴被迫西迁。自此,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汉初的无为而治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改革,之后秦国彻底摆脱了落后的面貌,后来居上,成为强国,为最终建立统一的秦王朝奠定了基础。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推崇法家的统治,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并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维护专制统治。“伐无道,诛暴秦”,最终人民奋起反抗,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经济因战争遭受破坏,国力衰微,人民生活艰难,“自天子不能具钧驯,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1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同时鉴于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汉朝的统治者迫切需要一套适合当时社会情况的统治思想。鉴于法家的严刑峻法太过严厉而产生的高压反应,而儒家思想又有太多的繁文缛节,不适合汉初迅速发展生产的需求,权衡之下,汉高祖刘邦采纳陆贾的建议,采用“黄老思想”治理国家。“黄老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并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它要求统治者各司其职,做好分内的事情。汉初七十余年,一直奉行“黄老思想”,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生产力有所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汉武帝即位后,生产力得到恢复与发展,但诸侯国势力强大,社会矛盾尖锐。面对如此状况,汉武帝曾三次举贤良对策,董仲舒认为应推崇儒家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主张
“春秋大一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2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亘古不变。政治上要加强中央的权力,权力应由君主所掌握。而现在的分裂割据局面是由于诸子百家的学说各异,主张各不相同,人们没有衡量事物的统一标准所造成的。因此必须统一思想,凡是不属于六艺的科目和儒家的学说都应该禁止,学术上得到统一,皇帝下达的法令也会统一,这样人们有了服从的对象,国家自然也会统一。“春秋大一统”是根据当时诸侯割据的问题提出来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分裂割据局面。
“三纲五常”
董仲舒结合阴阳家思想,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学说。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认为万物都是相配合的,阴配阳,臣配君,子配父,妻配夫。“阴道无所独行”,3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全部是按照阴阳的关系来运行的。他认为仁义礼乐都是治理国家的道路,三纲之下,又提出五常,五常可以调整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由此,董仲舒按照阴阳五行的学说来解释三纲五常,确立了尊贵卑贱的等级制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天人感应”
董仲舒为了帮助统治者神化其封建统治,发展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学说,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思想。“天人感应”最早见于《尚书》的记载。当时的人们把“天”看作是宇宙的主宰,世间一切事物都受“天”的支配统治,人世的君主则是“天”派来的,因而被称为“天子”。天和人之间是可以相互感应的,君主的言行举止代表天命,君主必须遵从“天”的意志,按照天意来治理国家。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上类天也。”4他认为人的血性、品德、性格、情感都受上天的影响,是上天所赋予的,“故曰受,由天之号也”5。天子受命于天,礼义廉耻、是非分明等原则都是从上天那里得到,上天用仁爱滋养人间,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就是上天经常采取的方法。春夏秋冬的变换,寒来暑往都是合适宜的,天子也应该顺应天意,喜怒哀乐在最适宜的时间表现出来,这是治国的最大法则。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意在说明君权神授,使得皇权神化,有利于稳定汉朝的统治。
漢武帝的实践
汉武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按照董仲舒所主张的儒家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政治上
面对秦朝灭亡的教训,汉初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也对同姓子弟大肆加以分封,称之为“同姓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但也削弱了中央集权,造成诸侯分裂的局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提议,颁布了《推恩令》,宣布各诸侯(下转114页)(上接112页)王除了可以把王位交给嫡长子继承外,还可以自己的土地分成几块交给其他儿子,称为“推私恩”,这项措施提出后得到了广大诸侯的拥护。《推恩令》没有明目张胆的削弱诸侯的封地,而是采用推私恩的方法,把原本的诸侯国分成众多力量较小的候国。汉制规定,侯国的地位等同于县,都由地位高一级的郡统管,受中央的领导。因此,诸侯王的权力实际上在不断缩小,中央的权力在不断扩大,由此汉武帝得以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
汉初,天下初定,社会生产力低下,国力衰微。因当时的货币太重不便流通,高祖便命百姓铸造重量轻且便于流通的荚钱,文帝时又铸造“四铢钱”,而且百姓可以任意铸造,不受限制。武帝时,币制混乱。为改变这种局面,他下令把全国的铸币权收归中央,不允许私人铸钱,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由它来铸造统一的货币,称为“五铢钱”,以前由私人铸造的货币全部销毁。这项措施统一了货币,便于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元狩四年,汉武帝任命东郭咸阳和孔仅为大农丞,负责盐铁事务。他们向武帝请求征集人们煮盐,禁止私人垄断。之后,盐铁都收归国有。此外,武帝采用了桑弘羊的提议,实行均输平准的政策,在京城设立均输官,此举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使得国家获利丰厚。
武帝末年,由于之前的对外征伐,导致国家财富损失严重,民力衰竭。面对如此状况,武帝开始重视国内的整顿,下“轮台罪己诏”,认为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发展农业。因赵过善于“代田法”,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将此法推行,同时帮助农民制作农具,皆“用力少而得谷多”。
文化上
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设置五经博士。之后,又为博士官招收弟子五十人,设置太学。元光元年,汉武帝规定各郡国推荐孝顺父母、办事清廉的人才各一位,称之为“举孝廉”。后“举孝廉”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一项重要标准。
对外关系上
汉武帝继位后,汉朝国力鼎盛,改变了汉初经济萧条的局面,于是武帝不再一味的采用和亲政策安抚匈奴,而是开始频繁的开展对外战争。汉武帝元朔二年,卫青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元狩二年,汉朝又派霍去病率领一万铁骑出击陇西,匈奴大败,受降人数达四万余人。元狩四年,汉朝又派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卫青率军出击定襄,霍去病率军出击代郡,汉军再次大败匈奴,匈奴被迫西迁。自此,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