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三大方法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多年来,从事作文教学研究者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想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但收效甚微,令广大执教者更无可奈何。作文教学质量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是:执教者片面强调写作内容,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把作文教学与其他语文知识的教学分割开来,特别是把作文与阅读分割开来,忽视了阅读教学中对作文教学的渗透作用。那么,怎样抓好阅读,利用阅读为作文教学服务呢?
  1 利用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
  为了达到设想的阅读目的,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某方面突出的文章来指导学生阅读。
  1.1 指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观察事物是作文的开始,只有对事物先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出情景交融的文章。为了达到这一指导目的,我们可以选择在这方面突出的文章,指导学生阅读。比如阅读《我爱故乡的杨梅》,描述了故乡杨梅的美丽,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作者之所以写得亲切、朴实感人,其主要愿因就是因为作者对杨梅进行细心的观察,既观察了杨梅树,又观察了杨梅果;既觋察了事物的静态,又留心事物的发展变化;既用眼睛看,用手摸,又放到嘴里进行尝。总之作者观察时注意从不同角度调动了不同感官,所以才能描写的如此细致逼真。指导学生阅读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作者这种从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的观察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作者的观察方法,为自己作文奠定基础。
  1.2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为了表现文章内容,应该讲究表达方式,若不考虑文章内容,而只是一成不变地使用某种表达方式,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不会有好效果。那么这些表达的方式和技巧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呢?靠老师教、学生背是不行的,关键还是要指导学生多从阅读中体会,理解作文高手的表达方式和技巧,让学生自己认识这些在作文中的重要,比如阅读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时,有两段文字写了月光笼罩的荷塘和笼罩荷塘的月光(原文略),运用了许多贴切的比喻,形、声、色、味描写的准确、生动。作者在观察时调动各种感官,仔细体味,体验真切,然后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溶入描绘之中,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荷塘月色”的美。文章不仅抒发了作者情感,而且也调动了读者的各种感官,从而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使读者感受到荷与月的美。这就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不知不觉中被作者精妙的描写所陶醉,再加上执教者指导,使读者体会作者这种表达方式及表达技巧的精妙,以便在自己写作文时像作者一样抓住事物特点和自己感受而写出好文章来,试想:若我们不读这样的文章,也就没有这番感觉,也就学不到这样的方法和技巧了。
  1.3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写作顺序。写文章要有顺序。作文时按一定的顺序写,条理就清楚,别人读了才能有深刻的印象。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先告诉我们在什么季节,在哪里游了双龙洞;再讲是走哪条路线到达双龙洞的;最后着重介绍双龙洞的特点:分别讲洞口、外洞是什么样儿的,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内洞景物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出来的等。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注意理清课文条理,就好像跟随作者一起游金华双龙洞听着他边走边介绍一样,清楚地知道了双龙洞的位置和特点,也会像作者那样对大自然奇妙的景色赞叹不已,这样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作者的目的也达到了。我们读了之后,对作者这种按顺序安排文章内容的方法的好处也就体会到了。这样我们指导学生作文时学生就会像作者一样把自己的文章安排得条理清楚,结构完整,阅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些都是通过阅读教学渗透作文“怎么写”的内容。不仅如此,阅读还可以解决“写什么”这一问题。
  2 利用阅读,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做到作文时有话可说
  文章的素材是文章的血肉,所以我们要善于积累素材,素材的积累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但这毕竟有限。一个是从阅读中获得信息,这部分是无穷无尽的。阅读的内容很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等。通过阅读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获得真理,丰富知识,对于写作来说,这些积累是多多益善的。世界上许多不朽的文章,大多不是写作者自己的经历,都是作者通过阅读收集到的材料,加上作者感受凝聚成的。
  3 阅读有助于激发写作的灵感
  我们常常读到一些脍炙人口、很有见地的好文章,比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逢超的《小学教改的突破究竟在哪里》等,都是在看了有关材料之后,激发的写作动机和灵感。
  综上所述,阅读既能解决“写什么”,又能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要想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必须从阅读教学上下工夫,利用阅读教学多方面渗透作文教学,这样读写结合,以读带动写,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稳步提高。
其他文献
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还没来得及自主思考,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让他们进行交流;学生还没来得及合作交流,教师就会“一锤定音”;学生还没来得及实践,就要先谈谈自己的体会。课堂上,学生跟着教师精心预设的脚印一步一步走着,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当学生需要思考、需要交流、需要消化时,教师应该耐心地等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交流、去消化,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创造
期刊
1 数学文化的演变  1.1 传统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传承“数学文化”是传统数学教育赋予数学课程的任务和使命。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数学文化”的内涵也必受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制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道德教化为核心伦理文化,它偏重人伦和社会内容轻视自然科学知识。数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仅作为一种工具体现在实际应用上。中国的传统数学是由工具化的数学发展而成的应用型数
期刊
【摘 要】 用情感激活课堂,让课堂的主力军——学生重新拥有自己的主阵地,让机械、呆滞的学子重新寻回自己的灵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他们轻松、自如、愉快地学习并掌握知识。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加强自身品质的修养,具有良好的言行和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必须情系学生,课堂上营造出学生自己参与,师生互动合作,实现爱的共享和共鸣,逐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拥有自己拼搏的主阵地。  【关键词】 课堂 教学 研究 
期刊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围绕生活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还要不断地创新探究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和理解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关键词】 数学教学方法 实践 创新    数学是
期刊
扩展阅读,是指以某篇作品(或某本书)为阅读基点,向有关方面扩展的阅读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扩展阅读训练对于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启迪思维,增强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扩展阅读的关键是确定好阅读基点与扩展方向。对于阅读基点应以精读为主,扩展性阅读应根据阅读目的、层次、基础等因素略读为宜。一般扩展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 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扩展  其目的是通过对全貌的了解
期刊
教育需要构建和谐课堂。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教育的需要,更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一代新人的需要。因此,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夙愿。在追求和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时,我们可以从下面三点做起。  1 让课堂教学充满着“精神的唤醒”  教师必须确立“平等
期刊
在“五育”中,德育为首,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灵魂的工程师”的桂冠,正是用德育的枝条纺织而成的;韩愈曾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也以传道为先。以此观之,政治教学在教育学科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正如武林中人,天才可造就为英雄,而引导不当亦可成为枭雄,这英雄和枭雄之变,也许就源于一念之间。而这一念之间正是政治教学要对学生完成的脱胎之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性格的塑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
期刊
我校师生都来自天地广阔的农村,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为开展语文综合实践课程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针对这些特点,紧紧扣住“农”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在活动中积累词汇,懂得道理,运用语文,把生活与学习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  1 体验“农”事  语文综合实践课程本身
期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独生子女比例的加大,大多小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唯我独尊的心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与人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关心和尊重别人,例如在学校与同学相处不懂得谦让,在家只知自己穿好吃好,不懂得关心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不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等,总之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然而行为习惯不仅影响自己的生活还影响学校的学习,因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对我们的教育提供很大的帮助。俗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以精心设计的提问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但是,目前初中各班级人数多且程度差别较悬殊,这加大了教师在课堂中对提问把握的难度,有些教师担心提问多了,课堂纪律难于驾驭;提问少了,师生之间很难沟通,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对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