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素养”一词不断地被提及。《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由于应试的压力,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致力于对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今天,语文课堂必须进行有益的革新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由于高中课程编排紧密,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如果仅囿于语文课堂的狭窄空间,定然无法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育另辟蹊径,开拓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组织和开展社团活动无疑成为一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在今天的高中校园中,各类社团蓬勃发展、蔚然成风,其正在成为语文课堂的有益延伸和拓展,成为语文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社团活动是连接语文课堂内外的桥梁,能够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能力
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融为一体的学科,语文具有极强的延展性。课堂上教学相长、随机生成时时可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候不仅不能把预设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可能还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问题。所以短暂的四十分钟无法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有很多问题值得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探究。如果没有载体,学生就会将老师在课堂上留下的疑问和思考抛在脑后,那些课堂上闪现出来的思维火花就会随着下课而消逝,学生就错失了提升思考能力的大好机会。社团的存在就使教室成为一个集中讨论的公共平台,学生们在社团负责人的组织和安排下,就课堂上留下的问题,收集资料,互相讨论,解疑辩难,形成成果。比如在讲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时,老师就贾母、贾赦、贾政三者的居住环境进行比较,从而对人物形象及三者在贾府的地位进行深入解读。课后要求各社团组织相关活动,查阅资料,发挥集体优势,对课文中的细节进行挖掘和品味。在展示课上,学生的思考探究成果令人叹为观止。那些在课堂上来不及深入涉猎的知识,就以社团活动成果的方式精彩地呈现出来。通过开展这些有益的社团活动,带领学生去探讨、去研究、去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开展社团活动,能够创设阅读条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学阶段是学生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成型的重要阶段。《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一百五十万字。然而当前的高中生基本都在题海中浮浮沉沉,没有可保障的阅读时间。有限的阅读也追求短、平、快,充满了功利的色彩,致使语文教学陷入一种畸形又尴尬的局面中。令人欣慰的是,高考正在從正面“指挥”语文教学走上正轨。温儒敏教在谈到“新高考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时,指出:“学生要多读书,往课外阅读扩展。语文的功能最基本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在高中课堂时间有限的现状下,文学社团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阅读目标的确定、阅读对象的选择上进行有效的指导,比如根据课本的编排帮助学生选定鲁迅、苏轼等专题阅读的书目等。各学生社团定期开展各类读书活动,例如“好书推介”、“读书沙龙”、“共读一本书”等活动,并定期进行评价、形成成果,使社团成员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和价值,从而乐读好读,形成稳定而持续的阅读能力。
三、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深厚,为写作提供内驱力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的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教授也一再强调:“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阅读是知识储备的过程,写作既是储备的释放,也是知识的内化。很多高中生一上写作课便如临大敌,勉强成文又难以卒读。主要原因就在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各社团开展的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自主阅读的广阔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储备了足够的写作材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读的越多,知识的储备就越丰厚,头脑中可调动的信息就越多,写作水平自然越高。而写作正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高低最直接的标尺。
四、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促进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说”其实就是口语交际。《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说”的能力有非常详细明确的要求。由于该项能力无法在考试中直接体现,往往被高中语文教学忽视,致使“语”和“文”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学生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的现象。实际上,“说”才应该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是现代人才的基本素质,更是立足竞争社会的必备能力,绝不可轻视。
社团开展的读书推介交流、演讲朗诵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创设了一种乐于说话的良好语境。在一次次的发言和讨论中,学生的表达欲望和争辩意识得以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对于高中的学生,提高“说”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活跃思维,提高思考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自然就达成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的要求。
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难以实现。社团活动作为连接课内课外的平台,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把学生从语文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为学生生命的拔节生长提供不竭的养分。
一、社团活动是连接语文课堂内外的桥梁,能够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能力
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融为一体的学科,语文具有极强的延展性。课堂上教学相长、随机生成时时可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候不仅不能把预设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可能还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问题。所以短暂的四十分钟无法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有很多问题值得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探究。如果没有载体,学生就会将老师在课堂上留下的疑问和思考抛在脑后,那些课堂上闪现出来的思维火花就会随着下课而消逝,学生就错失了提升思考能力的大好机会。社团的存在就使教室成为一个集中讨论的公共平台,学生们在社团负责人的组织和安排下,就课堂上留下的问题,收集资料,互相讨论,解疑辩难,形成成果。比如在讲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时,老师就贾母、贾赦、贾政三者的居住环境进行比较,从而对人物形象及三者在贾府的地位进行深入解读。课后要求各社团组织相关活动,查阅资料,发挥集体优势,对课文中的细节进行挖掘和品味。在展示课上,学生的思考探究成果令人叹为观止。那些在课堂上来不及深入涉猎的知识,就以社团活动成果的方式精彩地呈现出来。通过开展这些有益的社团活动,带领学生去探讨、去研究、去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开展社团活动,能够创设阅读条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学阶段是学生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成型的重要阶段。《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一百五十万字。然而当前的高中生基本都在题海中浮浮沉沉,没有可保障的阅读时间。有限的阅读也追求短、平、快,充满了功利的色彩,致使语文教学陷入一种畸形又尴尬的局面中。令人欣慰的是,高考正在從正面“指挥”语文教学走上正轨。温儒敏教在谈到“新高考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时,指出:“学生要多读书,往课外阅读扩展。语文的功能最基本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在高中课堂时间有限的现状下,文学社团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阅读目标的确定、阅读对象的选择上进行有效的指导,比如根据课本的编排帮助学生选定鲁迅、苏轼等专题阅读的书目等。各学生社团定期开展各类读书活动,例如“好书推介”、“读书沙龙”、“共读一本书”等活动,并定期进行评价、形成成果,使社团成员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和价值,从而乐读好读,形成稳定而持续的阅读能力。
三、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深厚,为写作提供内驱力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的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教授也一再强调:“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阅读是知识储备的过程,写作既是储备的释放,也是知识的内化。很多高中生一上写作课便如临大敌,勉强成文又难以卒读。主要原因就在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各社团开展的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自主阅读的广阔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储备了足够的写作材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读的越多,知识的储备就越丰厚,头脑中可调动的信息就越多,写作水平自然越高。而写作正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高低最直接的标尺。
四、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促进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说”其实就是口语交际。《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说”的能力有非常详细明确的要求。由于该项能力无法在考试中直接体现,往往被高中语文教学忽视,致使“语”和“文”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学生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的现象。实际上,“说”才应该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是现代人才的基本素质,更是立足竞争社会的必备能力,绝不可轻视。
社团开展的读书推介交流、演讲朗诵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创设了一种乐于说话的良好语境。在一次次的发言和讨论中,学生的表达欲望和争辩意识得以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对于高中的学生,提高“说”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活跃思维,提高思考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自然就达成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的要求。
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难以实现。社团活动作为连接课内课外的平台,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把学生从语文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为学生生命的拔节生长提供不竭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