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家庭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由于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家庭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具有基始性的作用。高校要教育人、培养人,需要立足家庭,发挥家风铸魂的重要作用。高校德育应把家风教育放在首位,把牢家风教育的基本方向,以“一盘棋”意识进行整体规划;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为主要内容;以家风的践履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方面;以学生组织为重要平台,将好家风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切实提升高校德育成效。
[关键词] 家风;高校;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5-0052-03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不论是全国教育大会还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都十分强调“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直以来教育肩负的崇高使命,也是全社会的共同担当。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这为我们利用家教家风来促进立德树人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一、好家风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必要性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先后召开了多次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出台了多项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整体规划,对于高校的办学与育人做出了方向性的引领。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引下,大量德育活动得以展开,德育工作取得一定进展,然而有针对性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措施未能及时跟上,中华优秀家风的认识缺位、德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等具体的问题仍然存在,高校德育效果甚微。
家庭自古以来就是德育的重要主体。由于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家庭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具有基始性的作用,高校要教育人、培养人,就要把家庭的作用发挥出来。家风是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与生活實践活动中,在其家族长辈和主要家庭成员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处世之道、道德风尚等,它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整体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多样性与渗透性。优秀家风的主要作用在于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模式和塑造积极的精神风貌。
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开始从战略层面上重视“家庭、家风、家教”的建设;《谢谢了,我的家》《家风中华》《丝路家风》等一批家风访谈类节目频频登陆荧屏;“评选最美家庭”“晒晒我家好家风”“家风家训大家谈”等系列活动火热开展,关于家庭、家教、家风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如何切实有效地凸显家庭的主体地位,发挥优秀家风的育人作用,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
好的家风有助于巩固学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逻辑起点是家庭。优秀的家风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资源,家风育人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将家庭作为引导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家风的切入点,贯彻“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有助于我们探索改进高校学生德育的基本思路,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二、好家风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基本方向
把牢家风教育的基本方向既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提高育人水平和实效性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家风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
在内容上,始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就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融为一体,指明了当代“德”的科学内涵,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同时也为立德树人提供了路径方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是通过家庭培养的,其中家风是家庭影响子女最基础、最持久的因素,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中,另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家风建设,进而使得家风建设有标准、有方向、有共识。所以,贯彻和改进家风教育的内容,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
在方法上,提升家风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从教学角度讲,内容和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要加强对优秀家风内容的研究与发掘。从历代先贤世家的家规礼教、近现代革命家庭的家风遗产以及普通百姓家庭的家风家教中梳理总结,使得教育内容真正符合学生需要,提升其说服力。另一方面,要丰富渗透家风教育的形式和手段,综合运用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体与教育介体,增强家风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在效果上,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3]立德树人的目标在于将道德观念或优秀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展学生的道德践履能力。因此,渗透家风教育还必须要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其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践履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好家风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途径与方法
好家风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体的地位,其一,要以“一盘棋”意识进行整体规划;其二,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为主要内容;其三,以家风的践履为学生考核评价的重要方面;其四,以学生组织为重要平台,将好家风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从而切实提升高校德育成效。
(一)以“一盘棋”意识进行整体规划
将好家风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必须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携手共进,“一盘棋”意识进行整体规划。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于个人“三观”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具有专业化、体系化、系统化等特点,对个体理论知识与思想品德的培育具有关键作用;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拓展,在整个教育系统扮演着“平台”与“依托”的角色。三者之间彼此联系又相互促进,唯有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型育人平台,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下的社会全员教育机制,设立多层级的、权威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部门,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协调育人工作格局,以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良性互动。如成立“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组织,主要任务包括撰写年度合作计划;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家庭-学校-社区沟通形式;志愿招募、组织对学校各项功能和活动的帮助和支持;为家庭提供关于如何帮助学生在家完成学业和相关活动的信息和想法;组织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确定并整合社区资源和服务;对家庭学校社区联合开展的活动进行测评、分析、反馈;组织家长及社区成员进行培训等。目标是整合学校、家庭与其周围的社会资源,搭建合力育人平台。
(二)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为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主要体现于以血缘为基础,以家庭为基点,从孝敬长辈到忠于国民、报效祖国的家国同构政治伦理,它表现为感性和理性上对于国家的认同与热爱,其有力地促进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良性互动;尤其是在民族危难之际,其蕴含的“忠孝一体”的伦理思想与“经邦济世”的理想追求会释放出巨大的凝聚力,激发个体以身报国的责任与担当,鼓舞民众共救国家于危难;在现代化建设中,家国情怀在增进国家认同感、引导人们关心国家命运,共同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的历史时期,家国情怀的培育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人们增强“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征程之中。既要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知识技能的完善、能力的加强,又要主动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连在一起;既要理解爱国与爱家是统一的,也要清楚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在一起;既要通过家国情怀的培育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又要以优秀家风的传承夯实家庭根基,加强家庭文化建设。為此,教师要提高对家庭传承优秀传统家风的重视程度,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将其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如,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面对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引出当前传承优秀传统家风的必要性,真正强化学生自觉传承家风的意识。此外,各科教师都应承担对学生进行优秀家风教育的责任,各科教师之间应相互配合,共同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和人格的责任。
(三)以家风的践履为学生考核评价的重要方面
深化大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扭转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并在顶层设计上出台了系列文件,如《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是当前教育评价指挥棒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直接影响着德育的效果。[3]学校教育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将家风的践履作为大学生考核评价的重要方面,一是将反馈教学质量、矫正教学质量与调控教学质量作为主要目的,将教学评价功能定位于鉴别、选拔,使其真正发挥育人功能。二是拓宽评价范围,更加注重过程评价。考核评价既要反映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优秀家风相关知识的能力,又要包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思想品德发生的动态变化及日常行为的践行状况,从多方面、采取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表现。考核内容更加关注学生灵活运用优秀家风知识的能力,减轻记忆性基本理论知识的比例,突出考核内容的实践性与新颖性。在事关道德品质的养成与践行问题上,还可以采取“一票否决”制。即设置若干条高校学生不能触碰的道德底线,如,一经发现出现违背良心、违背社会道德准则、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情可以在评奖学金、助学金、先进个人等方面取消资格,且收回已有奖励。三是评价主体应当多元。优秀家风教育的成果要体现于细微之处,体现于与同学、老师或者管理者的交往中,所以对其成果的评价应当是同学、老师、管理者达成的互识。此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活动还要突破学校的限制,实行“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加强高校与学生家庭、校外实践基地等在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面的交流与共识,不仅体现为校内多主体的评价,还充分体现校外多方力量对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的评价。
(四)以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为重要平台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就个别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4]优秀家风十分注重家庭成员的自我修养,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为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唤醒大学生对优秀传统家风的探寻意识,实现传承优秀传统家风的个体自觉。例如,开展寒暑假社会调研,设立优秀传统家风类研究课题,开展“寻根问祖、家谱探源”活动;赴家风主题教育实践基地,走访地方历史文化名村、采访典型孝德模范等,实地感受优秀家风带给人的深刻影响;成立“传承好家训、传播价值观”学生微宣讲团,定期走进中小学、社区等开展弘扬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微宣讲;举办“传良好家风,建设文明校园”“谈家风、背家训”等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党支部活动等。在主动策划、切实执行、积极参与中引导大学生在探寻优秀家风的同时反思自己,牢筑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总之,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良好的家风对于个人成才、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优秀家风的研究有助于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解决思路与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
[2]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2.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
09-1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6.
(责任编辑:刘洁)
[关键词] 家风;高校;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5-0052-03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不论是全国教育大会还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都十分强调“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直以来教育肩负的崇高使命,也是全社会的共同担当。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这为我们利用家教家风来促进立德树人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一、好家风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必要性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先后召开了多次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出台了多项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整体规划,对于高校的办学与育人做出了方向性的引领。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引下,大量德育活动得以展开,德育工作取得一定进展,然而有针对性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措施未能及时跟上,中华优秀家风的认识缺位、德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等具体的问题仍然存在,高校德育效果甚微。
家庭自古以来就是德育的重要主体。由于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家庭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具有基始性的作用,高校要教育人、培养人,就要把家庭的作用发挥出来。家风是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与生活實践活动中,在其家族长辈和主要家庭成员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处世之道、道德风尚等,它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整体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多样性与渗透性。优秀家风的主要作用在于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模式和塑造积极的精神风貌。
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开始从战略层面上重视“家庭、家风、家教”的建设;《谢谢了,我的家》《家风中华》《丝路家风》等一批家风访谈类节目频频登陆荧屏;“评选最美家庭”“晒晒我家好家风”“家风家训大家谈”等系列活动火热开展,关于家庭、家教、家风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如何切实有效地凸显家庭的主体地位,发挥优秀家风的育人作用,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
好的家风有助于巩固学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逻辑起点是家庭。优秀的家风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资源,家风育人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将家庭作为引导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家风的切入点,贯彻“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有助于我们探索改进高校学生德育的基本思路,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二、好家风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基本方向
把牢家风教育的基本方向既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提高育人水平和实效性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家风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
在内容上,始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就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融为一体,指明了当代“德”的科学内涵,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同时也为立德树人提供了路径方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是通过家庭培养的,其中家风是家庭影响子女最基础、最持久的因素,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中,另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家风建设,进而使得家风建设有标准、有方向、有共识。所以,贯彻和改进家风教育的内容,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
在方法上,提升家风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从教学角度讲,内容和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要加强对优秀家风内容的研究与发掘。从历代先贤世家的家规礼教、近现代革命家庭的家风遗产以及普通百姓家庭的家风家教中梳理总结,使得教育内容真正符合学生需要,提升其说服力。另一方面,要丰富渗透家风教育的形式和手段,综合运用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体与教育介体,增强家风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在效果上,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3]立德树人的目标在于将道德观念或优秀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展学生的道德践履能力。因此,渗透家风教育还必须要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其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践履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好家风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途径与方法
好家风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体的地位,其一,要以“一盘棋”意识进行整体规划;其二,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为主要内容;其三,以家风的践履为学生考核评价的重要方面;其四,以学生组织为重要平台,将好家风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从而切实提升高校德育成效。
(一)以“一盘棋”意识进行整体规划
将好家风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必须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携手共进,“一盘棋”意识进行整体规划。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于个人“三观”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具有专业化、体系化、系统化等特点,对个体理论知识与思想品德的培育具有关键作用;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拓展,在整个教育系统扮演着“平台”与“依托”的角色。三者之间彼此联系又相互促进,唯有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型育人平台,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下的社会全员教育机制,设立多层级的、权威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部门,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协调育人工作格局,以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良性互动。如成立“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组织,主要任务包括撰写年度合作计划;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家庭-学校-社区沟通形式;志愿招募、组织对学校各项功能和活动的帮助和支持;为家庭提供关于如何帮助学生在家完成学业和相关活动的信息和想法;组织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确定并整合社区资源和服务;对家庭学校社区联合开展的活动进行测评、分析、反馈;组织家长及社区成员进行培训等。目标是整合学校、家庭与其周围的社会资源,搭建合力育人平台。
(二)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为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主要体现于以血缘为基础,以家庭为基点,从孝敬长辈到忠于国民、报效祖国的家国同构政治伦理,它表现为感性和理性上对于国家的认同与热爱,其有力地促进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良性互动;尤其是在民族危难之际,其蕴含的“忠孝一体”的伦理思想与“经邦济世”的理想追求会释放出巨大的凝聚力,激发个体以身报国的责任与担当,鼓舞民众共救国家于危难;在现代化建设中,家国情怀在增进国家认同感、引导人们关心国家命运,共同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的历史时期,家国情怀的培育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人们增强“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征程之中。既要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知识技能的完善、能力的加强,又要主动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连在一起;既要理解爱国与爱家是统一的,也要清楚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在一起;既要通过家国情怀的培育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又要以优秀家风的传承夯实家庭根基,加强家庭文化建设。為此,教师要提高对家庭传承优秀传统家风的重视程度,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将其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如,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面对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引出当前传承优秀传统家风的必要性,真正强化学生自觉传承家风的意识。此外,各科教师都应承担对学生进行优秀家风教育的责任,各科教师之间应相互配合,共同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和人格的责任。
(三)以家风的践履为学生考核评价的重要方面
深化大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扭转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并在顶层设计上出台了系列文件,如《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是当前教育评价指挥棒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直接影响着德育的效果。[3]学校教育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将家风的践履作为大学生考核评价的重要方面,一是将反馈教学质量、矫正教学质量与调控教学质量作为主要目的,将教学评价功能定位于鉴别、选拔,使其真正发挥育人功能。二是拓宽评价范围,更加注重过程评价。考核评价既要反映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优秀家风相关知识的能力,又要包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思想品德发生的动态变化及日常行为的践行状况,从多方面、采取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表现。考核内容更加关注学生灵活运用优秀家风知识的能力,减轻记忆性基本理论知识的比例,突出考核内容的实践性与新颖性。在事关道德品质的养成与践行问题上,还可以采取“一票否决”制。即设置若干条高校学生不能触碰的道德底线,如,一经发现出现违背良心、违背社会道德准则、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情可以在评奖学金、助学金、先进个人等方面取消资格,且收回已有奖励。三是评价主体应当多元。优秀家风教育的成果要体现于细微之处,体现于与同学、老师或者管理者的交往中,所以对其成果的评价应当是同学、老师、管理者达成的互识。此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活动还要突破学校的限制,实行“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加强高校与学生家庭、校外实践基地等在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面的交流与共识,不仅体现为校内多主体的评价,还充分体现校外多方力量对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的评价。
(四)以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为重要平台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就个别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4]优秀家风十分注重家庭成员的自我修养,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为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唤醒大学生对优秀传统家风的探寻意识,实现传承优秀传统家风的个体自觉。例如,开展寒暑假社会调研,设立优秀传统家风类研究课题,开展“寻根问祖、家谱探源”活动;赴家风主题教育实践基地,走访地方历史文化名村、采访典型孝德模范等,实地感受优秀家风带给人的深刻影响;成立“传承好家训、传播价值观”学生微宣讲团,定期走进中小学、社区等开展弘扬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微宣讲;举办“传良好家风,建设文明校园”“谈家风、背家训”等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党支部活动等。在主动策划、切实执行、积极参与中引导大学生在探寻优秀家风的同时反思自己,牢筑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总之,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良好的家风对于个人成才、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优秀家风的研究有助于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解决思路与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
[2]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2.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
09-1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6.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