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人文性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lo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从事语文教学就不难感受到,当语文的人文价值被工具价值压倒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在反复机械的操练中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时间一长,孩子失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情与灵性,得到的东西我们显然看得见,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觉察到;得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失去的却是冰山的根基。这不能不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一话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出明确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点。
  语文是一种人的交际工具,离开了人,离开了交际,语文会是什么?语文是一种思维人的工具,离开了人,离开了思维,语文将会是什么?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同时,又是一种文化:它负载着文化,它传承着文化,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过程,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精神价值。因此,语文教育是人文化的过程,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总是以高扬的人文精神为目标,总是以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为目的。笔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支撑点和落脚点,更是语文教学应用性的体现。
  一、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的。它要求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而在考试的重压下,以往的语文教学以考试成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只见考试知识点而无视学生的需要、情感等“目中无‘人’”的现象。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获得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学生的成长需要依靠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所以说突显学生的主体性是语文课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和根本。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性标志。只有在课堂中尊重人、理解人,给人以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权力,才能充分地发展人,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需要教师付出不断努力。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语文教育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考试。其次,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情感、道德、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没有语文知识,难以形成语文能力、品德和精神;而有了语文知识,未必就能形成能力、品德和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知识是理性知觉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无法准确地认识事物并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因此,知识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任何只顾学生兴趣而轻视知识教育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为了提高升学率让学生苦练应试技巧,死记硬背语文基础知识,把学生的情感搁置一边的应试教育也是不可取的。过去一味强调学生对语文系统知识,尤其是狭义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却不知这些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及观察的能力,利用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认识世界并描述世界,获得人文精神。在中学阶段,学生应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听说读写及观察的知识,汉语知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文学知识(初步的文学理论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几个重要领域。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掌握使用常用工具书的知识、搜集和处理信息等的知识。学生利用一定的语文文学知识从课文的语言来分析作品,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在领会的过程中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获得对人、社会、自然的正确认识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获得正确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般教师认为课文内容具有人文性的根本原因,也是语文课程的魅力和核心所在。在语文课程中,学生接触到先哲和时贤的思想情感,了解他们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看法,而获得精神的力量和信仰,获得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这正是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价值所在。然而,过去的语文教学只重视语文知识点的落实,把一篇篇充满丰富想象与情感的文章肢解成干巴巴的结构框架,根本不顾及学生是否与作者的思想达成共鸣,是否从文章中得到启发,从而受到情感影响或获得精神力量。
  四、学生通过活动掌握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会进行批判、创新性在语文教学中说或听,写或读都需要思考,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并描述世界。《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标准化考试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把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变成了记诵之学。即使是写作教学也是过分地强调写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五、通过语文学习实现自我,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实现自我,个性得到发展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最高體现。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谓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不仅给学生传授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感、价值感,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所编文章无不展示其人文价值:有的文章赞颂生命的伟大,有的讴歌人性的可敬;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包罗万象,尽在其中……丰富的文学作品尽显人文光辉。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彰显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顽强的精神描写动植物的文章,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潜移默化的增强环保意识。
  古诗教学介绍了古人生活与情感,从中借鉴古文、古风……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重视教学的活动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而应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自然、社会、家庭等方面的拓展与延伸,充分体现“大”语文观。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科学的思想态度、多样的思维方式,能紧扣课文找出与自然、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联系。其次教师应该能根据这一系列的联系,设计出演说、表演、歌舞、戏曲、相声等各种有趣味有意义的方式来表现这一系列联系,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之,现今的教育,更应该由注重知识的传导过程转向人的情感生成过程,由对知识理解的有限性转向人生理解的无限性。
其他文献
一、在玩中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对学科内容本身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好奇心重、好动、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力不强,对所学习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就成为他们是否能主动学习的关键。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认知、共同学习、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及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的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写作的兴趣和自信的培养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但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怎样去调动孩子的写作热情。关注学生,注重体验,是作文教学的关键。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谈谈作文教学的收获。  一、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写作兴趣  大多数的孩子一提到写作文就直挠头,觉得写作文是件难事。而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经常是教师讲讲要求,然后学生就直
期刊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从事小学语文教师探讨的课题之一。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下面本人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认真备课,优化教学  教师要备好课,包括“备课标”、“备文本”、“备学生”。《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何谓创新呢?所谓创新,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欲望。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挖掘释放出来,不断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力。调动学生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开展创新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新见解、新方法、新设想。总之,创新意识
期刊
一、 强化读书训练,以读代讲  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采用强化读书训练,以读代讲的策略,就是“要把学生的“读”扩大到最大限度,把老师的“讲”压缩到最小限度”。例如:笔者在教学五年级第十册课文《索溪峪的野》时,是这样来处理“读与讲”的关系的:“自求自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期刊
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关键。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注重识字环境的创设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不仅是一项新的任务,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要遵循听得懂、读得准、识得真、记得牢这一规律,积极创设识字环境,引导孩子们认识生字,牢记生字。  1寓识字于家庭生活中。家庭生活中处处都有学语文的机会,处处
期刊
一、充分利用好学具,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学习现在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这强调学生动手的重要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充分利用数学学具,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推导公式的重要途径。  在上一节活动课时,我先出示6根小棒拼成两个三角形,我问学生能不能用五根小棒也搭两个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拼拼想想,把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我
期刊
计算是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数学知识,各种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是最简单的数学知识,但是大多数小学生却对计算并不感兴趣。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存在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错误率高。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的正确计算能力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本学期我结合学校研究课题,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尝试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
期刊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我们应该现实地看到,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相当贫乏的,特别是农村小学生阅读问题更为严重。  1不会读、不想读。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没有收获,也没有尝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电视、电影、网络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更不愿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除外纸质媒体其他的媒体夺去了学生几乎所有的课外时间,从而使本来就不多的课外书也往往积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