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疑、敢问、敢想、敢做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ma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踏入幼儿园后就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他们在幼儿园里能得学习上的具体的指导,品德上的逐步的完善,进而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 幼儿园;敢疑;敢问;敢想;敢做
  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踏入幼儿园后就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他们在幼儿园里能得学习上的具体的指导,品德上的逐步的完善,进而能力得到提高。但是我们认识到多年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却太重视“幼儿能力”的提高,将此作为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唯一标准和最终结果。所以就有了每个问题、每个活动都有统一的答案和标准,孩子跟着老师的思维进行一切活动等一系列现象。这些情况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和知识的承载体,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丢失了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个性。
  因此,我们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力争从每个孩子出发,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制订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做到因材施教。这些“从孩子出发”的教育方法如何能保证让 “提高孩子能力”和“尊重孩子的个性学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再顾此失彼。为此,我们学校从自己条件出发并尝试实施,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总结为:让孩子“敢疑、敢问、敢想、敢做”。
  一、敢疑、敢问
  我们小时侯和同伴争论不休的时候,只需搬出 :“老师也是这么说的。”同伴便哑口无言了。因为以前的我们认为老师的话是真理,从不去怀疑老师的话中是否有错,怀着盲目的崇拜、接受老师的一切。老师讲什么,我们接受什么,没有对问题有一个思考和过滤的过程。
  为此,我们决定当一回“有错误的老师”,让孩子来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怀疑老师的权威。
  (一)、游戏介入,培养孩子“敢疑”的意识。
  刚开始阶段,孩子停留在“被动的接受者”这个层面上,对老师的话始终是无条件的接受。年龄越小,这样的现象就越多,但是我们要避免因为孩子的小年龄,而放弃对他“疑”意识的培养。同时,为了减轻孩子的压力,我们就设计了很多的游戏,让孩子在宽松的游戏环境中,逐渐养成这个“疑”的意识。
  我们经常玩一个游戏叫《错与对》。在这个游戏中老师说的话有错也有对,让孩子动脑去判断。例如:“夏天雪下得真大,我们一块儿堆雪人玩。”“下雷雨了,我赶紧把水仙花搬进屋!”等等,让孩子们仔细辨别。同时,还采用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孩子们兴趣大增,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而在游戏中孩子有了“敢疑”的意识, “质疑”开始萌芽,不知不觉中,孩子的辨别错误的能力提高了。
  (二)、生活教学,发展幼儿“敢疑”的能力。
  有了“疑”的意识,并不是等于孩子能正确的去运用“疑”。因为开始培养孩子这个意识的时候,我们是在特定的游戏情节中,孩子们知道可以去怀疑,甚至是应该去怀疑,所以,质疑的积极性就很高。但是回到平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情况又有区别了。因为没有了特定的游戏情节和规则,所以孩子对于问题“视而不见”,不考虑对错,全盘接受,重新又回到了“被动的、无条件的接受者”的原位上去了。因此,有特殊目的的游戏情节中只是质疑的一个基础,真正提高孩子疑的能力是在平常的教学活动和生活环节中进行。
  所以,有时,我们会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让他们自己感知,在操作中发现没法解题了,再回头找原因,慢慢的寻找到源头。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疑”的能力。比如,大班的健康活动《牛牛换牙》我提了个问题:“牛牛的乳牙掉了长什么牙?”孩子回答“恒牙。”我接着问:“恒牙掉了长什么牙?”很多孩子就顺我的思路去想,答不上来了,有部分孩子马上反应过来:“老师,你问错了,恒牙掉了,人就不会再长牙了。”
  (三)、大胆提问,培养孩子“敢问”的勇气。
  让孩子仅仅敢“疑”,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真正提高孩子的能力还需落实到“问”上,有“疑”藏在心里,不敢讲出来,就处在“疑”和“信”之间的矛盾中,也就是心中已经有了怀疑,却又不得不接受“疑”。所以一定要鼓励幼儿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讲出来,疑问才能得到解决。
  比如我们的数学操作本上,因印刷问题产生了一个错误:3-5=( )(应该是3+5),老师并没有告诉孩子们本子上有错误,而是让孩子自己做。一开始,几个孩子做到这道题目的时候不停的看老师,希望老师问一句“怎么了?”还有的孩子放弃了,空着不做,也有孩子随便填写了一个答案。面对这些情况,老师始终坚持没有吭声,最后有孩子终于忍不住了,“老师,这个好像有些问题。”面对这样敢说出来的孩子,老师进行了表扬,别的孩子开始反思:“我也发现了,可是我为什么没有说。” 在这样的要求下,孩子们的学习开始便得主动、积极,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二、敢想、敢做
  孩子是非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衡量标准比较模糊,但他们想象活跃,对都是充满好奇的。为了克服这种矛盾,很多时候我们就简单的采用了抑制的方法。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没有了,变得不敢做,甚至不敢想,他们变得“很乖”“很听话”,在统一的要求下做统一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孩子的“想”和“做”的勇气和信心。保护他们探索的热情,让他有一个直接的、具体的经验,这对他学习更为有利。
  (一)、善于放手,给予孩子“敢想”的空间
  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有想法开始,这是基础。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想”的空间,不能什么事情都规定得太死板,条条框框制订得太详细,没有一点点想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那就让孩子无从去“想”。如一个班级正在开展美术活动,老师发现丁丁拿了一支黑色的蜡笔,准备涂太阳。他犹豫了一下,没有下手,而是问老师:“我想画一个黑色的太阳,可以吗?”当时,老师马上制止,并告诉他,太阳是红色的。而是问他“为什么?”他说:“汽车太多的尾气,把红红的太阳熏黑了,太阳很难过。”多么与众不同的想法,老师当即肯定了他,孩子劲头十足,画了一个黑色的太阳。最后,这部作品在“环保小卫士”绘画作品中得奖。
  孩子的想象是自由的,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去想,帮助他们去想,让他们的想象不但得到保护,更有绚烂的结果。
  (二)、鼓励表扬,树立孩子“敢做”的信心
  孩子敢想后,就要鼓励孩子把“想”付之行动,要让孩子“敢做”。但是他们的是非观念还没有真正的形成,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充满了幼稚的想法,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其中不乏有很多的“错误和可笑”,常常会被制止。但其实正是这些“错误和可笑”,才是他们的“敢做”,“敢想”的体现。
  曾有这么一个大班活动:《水果拼盘》,在活动开展前,我们进行了商量,到底是直接提供已经加工好的水果片,还是给孩子水果刀和完整的水果。有坚持要给加工好的材料,因为“孩子拿刀不安全,出了事怎么办!”也有认为可以让孩子进行尝试。最后,我们征求了孩子自己的意见。孩子们听到可以用水果刀自己加工水果的时候,那个兴奋劲别提了。我们对孩子进行了详细的安全教育后,投入了刀具。最后,看着孩子们愉快的讨论切水果的方法,到动手切,到最后拼盘的完成,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要让孩子“敢做”。
  其实,只要我们真正用心的引导孩子,让孩子“敢疑”、“敢问”、“敢想”、“敢做”,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想法,也许孩子们的学习会更主动,成长会更精彩。培养孩子的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们善于捕捉、利用好一切教育良机,持之以恒地让孩子“敢”起来,回报你的将是一份欣喜。
其他文献
在孩子们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群体”,这种“小群体”对孩子的发展影响很大,既可能有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有消极的影响。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要看“小群体”的“质量”以及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  孩子们自动地形成“小群体”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人与人必须交往,没有交往,人就不能发展,甚至难以生存。“小群体”是人的交往需要和交往行为的必然结果,在交往中,人与人发生着互动关系。你影响我,我影响你;个
期刊
8岁开始资助贫困学生上学,至今已经资助了5名贫困学生。  9岁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倡导成立“爱鸟小分队”,掀起全市中小学生爱鸟热潮。  10岁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英语竞赛,获得初三年级组一等奖。  2003年9月,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湖南南岳视察时,他作为“湖南省十佳少先队员”受到亲切接见。  11岁通过全国公共英语二级考试。  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助人——这便是周芃,湖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衡阳市
期刊
基础和难题两头抓    也许是有个读数学专业的爸爸的缘故,我从小就对数学有兴趣,喜欢把时间花在数学上,我总感到上课所学的数学浅了些,像一碗白开水,一看见底,实在没有刺激。我喜欢艰深的内容,像看一部猜不出结局的电视连续剧,那才有劲呢。  预备班时,我考进了上海市业余数学学校。我拿到通知书时非常兴奋。这可是数学专业学校啊!上课那天,我早早地来到课堂,急切地等待着老师的上课。  老师进来了,侃侃而谈,有
期刊
我家楼下有一个小花园,里面种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深秋季节,别的花都谢了,只有菊花傲然挺立在那里。每天上学放学,我都忍不住多看它几眼。  菊花的叶子是碧绿色的,就像娃娃张开的手掌那么大,它的边缘是锯齿形的,像一把锯子的锋口,那一片片叶子长在一根根笔直的茎上,在茎的最顶端开着一簇簇花朵。它们的形状有趣极了,有的像球,有的像丝,有的像云,菊花的颜色更令人称奇,白的像雪,红的如火,粉的似霞,走近一看,它那数
期刊
我们不能给孩子豪宅,却能给他安宁与自由;我们不能让孩子成为天才,却能给他赞美与认同;我们不能给孩子昂贵的玩具,但能让他懂得分享与宽容。我们确实是不完美的父母,但能给孩子最完美的爱,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挨罚    和许多父母一样,我们也“望子成龙”过。在他还只会哭的时候,我们就买了一台700元的SONY收录机,要用音乐去开发他的大脑。那时,我月薪还不到100元。  五岁半孩子没在幼儿园上
期刊
快到“六一”节了。这天,老师满怀喜悦地告诉我,我被评上了市级“百名好少年儿童”的自强奖,听到这个消息,我兴奋又激动,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我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残疾人,矮个子,O形腿。因为这些,经常有人取笑我。  我家住一楼,所以每天下午都能看见有许多小朋友出去玩。一天,我看见有几个小朋友在玩扔沙包,便兴奋地走到他们面前,想和他们一起玩。谁知,那个领头的小男孩轻蔑地看了我一眼不屑地说:“你也想和我们玩
期刊
快乐既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性格”。快乐的心情有起有伏,快乐的性格则较稳定。快乐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那么,作为家长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快乐性格的孩子呢?  ◇◇密切同孩子之间的感情。在培养快乐性格的过程中,友谊起着重要作用,家长虽不能操纵孩子的社会生活,但可通过加深同孩子的感情来密切彼此间的关系。父母还要让孩子经常同小朋友一起玩耍,或把孩子带到同龄人较多的娱乐场所,让他在愉快的外部环境中接受熏陶。 
期刊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识字质量?工作中我体会到,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注重识字兴趣的培养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它是满足的源泉。”
期刊
一、研究背景  新课改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提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即要重视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从生产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再经过自己的实验和观察建立起模型,来学习新的知识,才是最有效的教学过程。杠杆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机械,本节课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科学方法上都具有实际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教材已经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4-5岁幼儿能较完整用普通话地讲述自己经历的事情和所见所闻。  午睡的时候,小朋友都进入了甜甜的梦乡,突然权权坐了起来,大声地喊道:“老师,虫虫咬我!”听到这,我马上走过去说:“虫虫咬你哪了,我来帮你看一看。”权权一会儿指着肚子,一会儿指着胸口,嘴里还念叨着:“这里,这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马上检查了权权的身体和被褥,结果一无所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