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形式主义思潮简论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形式主义无论作为一种倾向,还是作为一种思潮,总是被视为文艺的没落现象而遭到排斥。但有趣的是,在南朝,与形式主义思潮相始终的非但不是文艺的没落,甚至竟是真正的文学的诞生。南朝形式主义文学思潮对形式美的片面追求与创新,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学独立与发展的进程,对唐代文学乃至后世文学的繁荣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关键词:南朝文学 形式主义 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两晋以来,文学创作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发展到南朝,终于形成了席卷整个文坛的以绮靡浮艳为鲜明特色的形式主义思潮,当时的作家几乎全部被卷入到这股潮流中去了。他们的作品也都不同程度地留下了这股思潮冲刷过的痕迹。
  形式主义无论作为一种倾向,还是作为一种思潮,总是被视为文艺的没落现象而遭到排斥。但有趣的是,在南朝,与形式主义思潮相始终的非但不是文艺的没落,甚至竟是真正的文学的诞生。范文澜先生公开地称这个时代是一个由旧文学向新文学转变的时代。
  一方面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变革,另一方面却是构成南朝文学基本特色的形式主义思潮。对这个看来似乎很矛盾的文学现象从理论上寻求正确的解释,或许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文学发展的某些规律。本文将从如下三个方面论证形式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及其给南朝文学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一 形式主义思潮是士族阶级片面追求文艺娱乐作用的产物
  如同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文艺思潮一样,南朝形式主义同样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南朝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不但为它提供了发生的条件,而且向它提出了历史的要求。
  永嘉之乱,夷族入主中原。西晋北方一部分士族以及依附于他们的文人秀士如过江之鲫流入江南,大批积累了丰富生产经验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向经济比较落后而自然条件却很优越的长江流域迁徙,这无疑会给江南带来新的文化契机和新的思想,其结果是到了刘宋王朝,由于战事较少,南方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逐渐形成了南方经济压倒北方的局面,南方的经济成了支撑中国经济的主力军。
  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士族阶级的享乐和悠闲。魏晋以来,等级制度森严,士族阶级作为一个特权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种种优渥的待遇,士族一直占据着这个时代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优越地位,虽然南朝政权更替频繁,却没有任何一个最高统治者敢于触动他们的利益。稳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使他们对国家漠不关心,到了后来,他们索性连家事也漠不关心。颜之推在论南朝末年的情形时指出:江南士族已传八、九代,生活全靠俸禄,从没有自己耕田的,田地交奴隶佃客耕种,自己连一块土,一株苗也没见过,人情事务完全不懂,故做官不办事,管家也不成,都是太悠闲的缘故。当时的皇帝有大苑囿,王公有大宅第,普通官吏更是美妾满百,奴仆数千。他们不耕不织,锦衣玉食,享乐之风十分盛行。至此,土族阶级完成蜕变为一个彻底的有闲阶级了。
  作为物质享乐的补充,文学便自然成了整个士族社会的娱乐工具。
  据历史记载,文学活动在南朝士族社会开展得相当普通,差不多每个士族成员都会做诗,而且每宴必诗,因为不会作诗连参加宴会的资格都没有。南朝皇帝也都会做诗,有的皇帝本人就是文学家、诗人。正如《南史·文学传序》所评价的那样:“明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集”。
  但是,由于士族社会是一个与庶民完成隔绝的封闭的社会,这个社会连寒门出身的官吏也不许涉足,因而,他们实际是生活在一个极其狭小的圈子里。这种贫乏而苍白的生活天地当然不可能给他们的作品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除了山水,风花雪月,宫闱秘事,轶闻趣事再没有什么可以抒写的了。于是对文学形式的刻意追求便成了士族社会文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文心雕龙·物色篇》)在文学形式和技巧上争奇斗胜正是那个时代文学活动的特点。士族社会从上到下对文学娱乐作用的普遍追求导致了形式主义在文坛上形成一股思潮。
  二 形式主义思潮打断了传统文学的发展进程
  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虽然与其它社会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在反映方式上和社会效果上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描绘人生活动的真实画面,给人带来喜悦和激动是包括原始状态文学和异化状态文学在内的一切文学的基本特点,没有这些基本特点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用这种观点考察南朝以前,特别是魏晋以前的文学,我们可以发现,除了《诗经》、《楚辞》、汉乐府等民歌,那些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文学还不称其为文学。这就是说,南朝以前中国正处于前文学时期。在汉语言相当发达的春秋战国时代,在中国出现的不是语言艺术的繁荣,而是哲学和历史学的繁荣,除了抒情诗,文学的其它几种主要存在形式还没有出现,而哲学、历史学和政论则成了文学的经常的存在形式。
  那时人们对文学的概念的认识还很模糊,对文学的基本特征还很偏颇,最初主张“诗言志”,《尚书·尧典》即用诗表达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情感,后来“志”又蒸发为“道”,主张文学应当明道,宗经、征圣,抽象的“道”就被认为是文学的表现对象了。这种“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主张把文学降低到哲学和伦理学的婢女的地位,抹煞了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的基本特点。
  既然把“道”作为文学的表现对象,“美教化,正人伦”,“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便成了文学的基本作用,文艺的娱乐作用很自然地被排斥了。
  另外,在文学批评上,也多半用经学的观点对仅有的一两部民歌总集作歪曲的解释。孔子在批评《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他把《诗经》完全纳入了伦理学的规范。《毛诗序》则把《关雎》这篇描写爱情的民歌,附会为明后妃之德。
  这些所谓的文学意识一千年来世代相传,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统治意识,它混淆了文学与哲学、历史学的根本区别,造成了中国文学长期不能独立发展的沉闷局面。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人的精神需要的增长,文学的独立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事实上,汉末魏晋已经出现了表现人生的诗歌作品,如《古诗十九首》、《汉乐府》等。但这些创作仅仅为文学的独立提供了某些可能,还没有形成一种足以摧毁传统文学观念的力量。只是到了南朝,由于皇帝和整个士族社会普遍地不顾一切地追求文艺的娱乐作用,形成一股强大的经久的形式主义思潮,那些历来被视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文学意识才被淹没了。从此,人和大自然成为文学的直接表现对象,“道”这个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才不得不从文坛上退下来。
  文学独立的历史要求终于变成了现实,文学通过一番挣扎与寻觅之后终于把自己从哲学、伦理学和历史学的羁轭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领域,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学变革是在南朝形式主义思潮自始至终的推动下完成的,如果没有这样一股席卷整个文坛的反传统潮流,文学的独立是难以实现的。
  三 南朝形式主义的寻美历程就是文学独立的历程
  南朝形式主义所追求的唯一目的就是文艺的娱乐作用。这种娱乐是审美活动所引起的心理快感,离开了审美活动,文艺的娱乐作用就无法实现。因此南朝诗人所掀起的这股形式主义思潮实际上是唯美主义思潮,这一点《金楼子·立言》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至如文者,惟须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在南朝诗人看来,文学作品必须具有华美的辞采,靡靡动听的音节,精炼的言语和激动人心的感情,一句话,作品必须美。可见,他们的创作活动就是自觉的审美活动,就是对文学意境的自觉的追求,这已与“以意为宗”的老、庄、管、孟之流的为文有了质的区别。
  南朝诗人的审美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极貌写物”,对自然进行惟妙惟肖的真实描绘,从而把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对自然美追求的结果首先产生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江南优美的湖光山色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作品,化为“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有声有色的美丽图画。
  《文心雕龙·明诗篇》在评论谢诗时指出:“宋初文坛,体有因革。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山水诗的出现标志着“道”开始退出文坛。但由于谢灵运处于新旧文学的边界上,故他的“革”还不那么彻底,诗的末尾还残留着“道”的影子。不过,“道”的影子毕竟不是“道”,山水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毕竟占了绝对优势。山水诗到了谢手中便成了出水的芙蓉,愈发清新可爱了。“道”的影子也消逝得干干净净了。
  对自然的追求使诗人们把审美对象扩大到风花雪月、歌舞升平等等。寻常情事、眼前景物,经过艺术加工,也构成了生活画面,使人赏心悦目,此类诗是咏物诗。
  人体美也属于自然美,梁陈时期,君臣迷恋声色,对后宫美人的体态、神情、服饰等有着细致的观察,因而写出大量的描写美人的诗歌,这类诗时称“宫体”。
  南朝形式主义文学具有了自己的表现对象——尽管作品中反映的生活面还很狭窄,甚至反映的生活也缺乏积极意义,但毕竟表现了文学所应表现的内容,这是文学之所以能够独立的根本原因。因而也是形式主义思潮对文学发展的最大贡献。
  与对自然美的追求比较起来,南朝诗人更偏重对形式美的追求。“争价一句之奇”、“辞必穷力而追新”都是指诗人在文学形式、表现技巧上争奇追新。“争奇”和“追新”使南朝文学在形式和技巧上获得了较多的成就,也造成了内容和形式不平衡发展的现象。
  南朝文学对形式美的追求主要是对诗歌、散文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的追求。
  整齐化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体现人对诗歌形式的审美要求。南朝以前也讲韵律,但那时候诗人们还没有参透此中的秘密,在创作中多依靠天籁寻求音乐美。齐梁时的形式主义文学的领袖沈约等把声韵学研究成果运用于诗歌理论的建立上,创“四声八病”说,为寻求诗歌的音乐美开辟了道路,这是诗歌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说明了文人在形式美面前不是被动的,盲目的,而是自觉的,主动的。“四声八病”说创立以后,随即出现了永明体即新变体,开了格律诗的滥觞。“五古”、“七古”等诗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具备了严整的体式与和谐的韵律。“律”、“绝”也开始在创作中被孕育出来并初具规模。
  在散文方面,对音乐美和建筑美的追求促使骈文和抒情小赋日趋成熟,骈文与抒情散文情景并茂,文采飞扬,出现了一系列的佳作。南朝文学所开创的各种形式在唐代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使其得以涌现了山水诗大家、格律诗大家和骈文大家,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那样的伟大诗人,创作出了大量的内容和形式完善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中国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由此可见,南朝文学所提供的文学形式和艺术技巧是有生命力的,是能够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也是一种充满动感和激情的一种外在形式。没有南朝遗留下来的大量的文学材料,唐代文学的繁荣是不可能的,唐诗的繁荣时代也是不可能出现的。
  南朝形式主义思潮对自然美、形式美的片面追求,不仅在于推动了文学的独立,并为后世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片面地发展形式,形成内容与形式的不平衡发展,然后再达到内容与形式的更高层次的更新与完美统一。这是我们从南朝形式主义思潮的考察中所认识的一条特殊规律,也是我们重新评价文学史上的形式主义的一种全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谭正璧编:《文学概论讲话》,光明书局,1934年版。
   [2] [苏]巴赫金,李辉凡、张捷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漓江出版社,1989年版。
   [3] [俄]什兄洛夫斯基等,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4] 张松如:《中国诗歌史》(魏晋南北朝),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 方珊:《形式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 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7] 刘国:《苏轼文艺理论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作者简介:
   刘振峰,男,1950—,吉林农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美学,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张彦杰,女,1971—,吉林公主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哲学,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征服的快感和内心的成就感,同时也加深了对“自我”的崇拜,人类的生态良知,在不断发展的文明中,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日渐退化和变异。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小说《白鲸》叙述者伊实玛利和主人公亚哈对自然的不同态度,对小说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白鲸》 麦尔维尔 生态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
期刊
摘要在行将灭亡的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与蓬勃发展的北方工业文明发生激烈碰撞的年代里,同为没落的南方贵族小姐,爱米丽与布兰奇垂死挣扎,为挽住大势已去的南部文明与锐不可挡的北方工业文明作殊死抗争,并由此上演了一幕感人肺腑的悲剧。本文从社会和心理角度探讨二者悲剧的根源,并做一比较来揭示社会转型时期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进而说明在相对落后的社会形态让位与更加先进的社会形态过程中,小人物的软弱无力,落后文明必然消逝的
期刊
摘要《欲望号街车》是美国戏剧大师田纳西·威廉斯的一部力作,剧中描写了女人卑微低下的从属地位和男人优越的统治主宰地位。街车上的女人们已成为男权和父权社会的牺牲品,她们毫无尊严与自由而言,只是男人们手中的玩偶。田纳西·威廉斯作为男性剧作家,虽对女性表示同情,但他改变不了女性的弱势地位。男女平等地位的确立、和谐两性关系的建立、和谐社会的建构仍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 田纳西·威廉斯 女人
期刊
摘要中韩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在文化属性上又都属于亚洲儒家文化圈,儒学伦理形成两国的道德共识。而且,中韩两国的政治格局又都是家国共生、个人命运与宏大的民族命运血肉相连,每一个家族的兴衰过程都折射着民族进程的坎坷。因此,中韩两国家族小说有很多相似性和可比性,家族小说发展轨迹也有相似之处。  关键词:中国家族小说 韩国家族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家族的历史可追溯至人类的
期刊
摘要本文将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分为内外两种,从而分析出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成因,得出兄妹二人性格的外部矛盾是导致二人从亲密到疏远的原因。并从各自内部矛盾入手,阐明了小说结局的合理性在于两种矛盾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性格矛盾 矛盾统一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乔治·艾略特以其细腻的观察力、深入
期刊
摘要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其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以往学界多从自然观、儿童观、情理观、想象观、孤独观、语言观等角度剖析华兹华斯的诗学思想。本文则以华兹华斯几首代表性作品为切入点,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剖析和解读华兹华斯诗学思想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以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全新的参照系。  关键词:和谐 人与自然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英国浪
期刊
摘要弗罗斯特一向被认为是政治上的保守派,尽管他的诗作对种族冲突多有涉及,但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对他的这一主题进行系统研究。西方学者对弗氏的这类诗歌虽偶有涉及,但往往轻描淡写。本文就弗罗斯特早期创作的《消失的红色》和后期的《有仇报仇》进行分析,说明尽管两首诗风格大不相同,其中体现出来的诗人对印第安人的深切同情及其对人性的思考却是一致的,白人殖民者对美洲印第安人的罪行对弗罗斯特来说是抹不去的记忆。  关键
期刊
摘要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巅峰诗人。他的诗歌格调清新,语言质朴,题材多为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村生活、普通百姓,其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深刻。本文对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特色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 诗歌 特色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
期刊
摘要“我知言”是孟子对其言说状况的一种自我评判。关于“知言”,古今学者的解释多囿于孟子之自解。本文辨察《孟子》文本中所记载的言说实例,发现孟子所谓的“知言”当包括另外一种含义,即言说者知晓在不同条件下应该使用不同的言说方法。  关键词:《孟子》文本 言说实践 知言 言说方法 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孟子·公孙丑上》有这样一个命题:“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关于知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幻觉式”作品的发生及其内涵,至少涉及佛教义理的三个方面,譬如《聊斋志异·画壁》所展现的:其一为书生寒士迷入幻相的业力惯性;其二为弥补心灵缺失过程中的偏失;其三为佛教万法唯心的生命观。  关键词:佛教生命观 幻觉式作品 蒲松龄 《画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幻觉式”作品主要针对情节内容而言,指作品中的一切行为结果都通过人物的“幻想”而产生,并无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