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69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分为内外两种,从而分析出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成因,得出兄妹二人性格的外部矛盾是导致二人从亲密到疏远的原因。并从各自内部矛盾入手,阐明了小说结局的合理性在于两种矛盾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性格矛盾 矛盾统一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乔治·艾略特以其细腻的观察力、深入的心理描写和独特的写作视角为现代小说家所推崇,她注重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描述平凡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羁绊,并从小人物的命运中影射时代的沉重感和人物的悲剧性。本文从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入手,解读艾略特笔下的人物性格,并试图从性格角度窥探人物的命运。
  一 玛姬性格的内部矛盾
  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艾略特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玛姬,而且小说原名《玛姬》,可见玛姬是艾略特刻画的核心人物。玛姬是一个在艾略特所处时代的特殊人物,她内心充满对别人的爱,并勇于追求别人对自己的爱,但时代的特殊性又使得玛姬宁愿牺牲自己,为他人利益着想,这种纯粹的利他主义成为她命运方向的主宰。玛姬的一生都是在内外矛盾挣扎中度过的,“她内心充满内部外部的斗争”(《弗》,487),这成了她性格自相矛盾的基调。玛姬是一个需要爱的呵护、大胆去追求爱的女孩,但对于家的维护、对家庭的忠诚和自我牺牲的无私成了她无形的精神枷锁,也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构成了她始终恪守的道德准则。而这个道德准则又与她天性追求高尚、渴望自由大相径庭,于是,矛盾便构成了她性格的主旋律。玛姬一直是在哥哥和整个家族的限制和压抑中成长的,她内心渴望爱与被爱,她对汤姆和父亲的爱一直贯穿小说始终,“有一件事我看得很清楚,那就是:我一定不能以牺牲他人幸福的方式来寻求自己的幸福”(《弗》,450),所以她始终都扮演着汤姆忠实追随者的角色。她单纯地认为她的无私深沉的爱可以换回哥哥对她的疼爱,但她没有意识到她和哥哥虽出身一家,但性格中流淌着不同的血液。她的爱是无私伟大的,这使得她愿意一次又一次的无条件地牺牲自己,去换回哥哥对她的爱。当洪水来临时,她又一次想用爱去感染哥哥,她最后做到了,在洪水吞没兄妹俩之前,他们终究和解,矛盾至此被认为是一种统一,但笔者认为这是玛姬再次向哥哥及哥哥代表的世俗妥协的结果。与其说洪水导致的兄妹的死是悲剧,不如说在玛姬性格中没有找到最后的突破是悲剧。
  二 汤姆性格的内部矛盾
  汤姆继承了母亲亲族———多德森的传统,这种传统是一种盲目顺从习俗,绝对遵从已定原则的处世哲学。多德森家族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待任何事情都不会从感情出发,更不会掺上半点感情,凡是违反常规惯例即是错误的,而且只要是犯了错就一定要受到惩罚。汤姆从多德森家族继承了功利、利己的一面,“他能非常清楚地区分什么对他有利,什么对他不利。”(常耀信,268)。但汤姆本身也有非常美好的一面,如,他热爱自然。他喜欢和妹妹在弗洛伊河边玩耍,这让他们远离凡尘琐事,但是回到家,多德森传统又占了上风,他会将他的本质深深掩埋,变得冷酷麻木,“当他只有13岁的时候,甚至还不会算数,他已经非常清楚一点,那就是,他会惩罚任何一个应该受惩罚的人”。即使是他自己犯了错,他仍会按照规则惩罚自己,只是这种可能不会出现,他对自我的约束和克制有时会达到一种无情的地步,让可怜的妹妹望而生畏。
  三 玛姬和汤姆激烈的性格冲突
  哥哥汤姆和妹妹玛姬,作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性格上充满了矛盾,而这也正是贯穿整个小说的矛盾,是小说发展的动力。玛姬的父亲塔利弗说:“小姑娘不像母亲,男孩子倒像了母亲。那就是遗传基因最不理想的搭配”。玛姬充满幻想、饱含感情,而汤姆却理性清醒,玛姬问汤姆,“如果有一头狮子冲我吼叫,你会打败它的,对吗?”汤姆的回答, “一头狮子怎么可能冲你吼叫?只有在表演中才会有”(《弗》,31)。小说的矛盾的升华在于尽管玛姬和哥哥在性格上的差异如此之大,但是玛姬却深深爱着汤姆。
  艾略特对玛姬的刻画鲜明深刻,她说:
  “如果艺术的道德规范不允许反映一个人本质高尚却不能犯错误,这个错误使他或她高尚的灵魂受到折磨,那么,我认为这种道德规范太过浅薄,有必要对其进行补充以达到与人复杂的心理一致。”
  在艾略特笔下,玛姬就是一个纯真、热情、反叛、富于生命力、敢爱敢恨的女孩,她所表现出的是与世俗条例的格格不入,她会经常犯错误:从小她就一直追求着对哥哥汤姆的爱;后来她也是因为追求爱与菲利浦互生好感,结果却给菲利浦带来难以名状的痛苦;她与斯蒂芬为了爱情私奔,最后给表妹露西带来无尽的悲伤。玛姬的每一次寻找爱的旅程都是艰辛痛苦的,而且还会给她周围她深爱的人带来伤痛。可以看出,艾略特本人也没有摆脱时代传统道德对她的束缚,她自己深信没有人能够挣脱时代的阻碍,任何形式的挣扎和努力都只是徒劳。
  兄妹二人在性格构成的天平上各执一端,玛姬脑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幻想,富于同情心,对家人充满了无私的源源不断的爱。对她来说,家是她出生、生长、归宿的地方,她虽然反叛、做事冲动,但是她对家的依赖被赋予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质。她感情真挚,没有因为菲利浦的残疾而拒绝与他来往,她总是为他人着想,为了他人的利益一次次地放弃自己内心的情感,尽管有时情感的折磨与挣扎让她痛苦不堪。但在玛姬的情感世界里,却找不到汤姆的影子,汤姆用道德和社会原则将自己笼罩,时时处处以冷酷的标准对待一切事物。在他的原则里,是菲利浦的父亲让他的父亲破产,于是他用自己的原则惩罚让他受到伤害的人:他强行阻止妹妹与菲利浦来往。玛姬与斯蒂芬私奔而又返回家中时,他认为妹妹的行为触犯了他的道德底线,于是将妹妹拒之门外。社会道德和原则将汤姆牢牢禁锢,让他丢掉了情感,变得冷酷无情,最终成了感情的空心人,“你连感情的影子都没有,可是在这种感情旁边,你那些辉煌的优点只不过是黑暗罢了。”(《弗》,355)对于兄妹俩性格的隔阂,艾略特在小说中描述得淋漓尽致,汤姆对妹妹玛姬说,“你总是那样极端,却没有判断力和自制力”,“但你的观点和我的从没有一致过,你也不会退让”。(《弗》,401)汤姆无法区别爱与原则的界线,只要是违反了他眼中的原则,爱便无从谈起,即便是对自己的亲妹妹,多德森家族的冷酷无情也丝毫不会动摇。而玛姬却恰恰相反,她从小就和多德森家族格格不入,玛姬对妈妈让她做的针线活嗤之以鼻,认为这并非妈妈所谓的淑女作为,而是非常愚蠢的工作(《弗》,10)。玛姬脑中充满幻想、渴望知识、富于激情、感情丰富,她叛逆、果敢,与多德森家族在道德和价值观上迥然不同。但她对哥哥的爱却根深蒂固,“我非常喜爱汤姆,我对他的爱超过世上的任何一个人”。出于对家人的爱,她宁愿做出自我的牺牲,“我的生活不会是快乐的,不会比你的快乐”(《弗》,400),对玛姬来说,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失去自己的爱情、自由,而是失去哥哥的爱。汤姆用冷酷无情捍卫自己的骄傲,而玛姬则一次次地妥协、牺牲自我、抛掉自己的骄傲。她放下自己的痛苦,坚决地向哥哥表示不再与菲利浦见面时,汤姆没有安慰她,反倒冷冷地对她说,“我不相信你”。她对哥哥及家人的爱几乎将她淹没。
  汤姆的多德森性格在童年时代就已经展露无遗,他时刻都维护自己的主人形象,并自信地认为他的任何决定、任何想法都是正确的,也都应该是玛姬遵守的,他用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妹妹判断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但他没有意识到玛姬与他在本质上有着天壤之别。书中描述了童年时代汤姆被父亲塔利弗送去上学,当他从学校回来时,玛姬满心欢喜地迎接她日日思念的哥哥,期待着哥哥同样的精神反馈,可事实却相反,当汤姆得知因为玛姬的疏于照料致使他的兔子饿死了之后,他立即对玛姬严加斥责,并表示再也不爱她了。善良单纯的玛姬看到哥哥的反应无所适从,她恳求哥哥的原谅,可是汤姆仍将她甩在一旁,独自走开。玛姬与菲利浦的交往也同样受到汤姆构建的原则枷锁的束缚,汤姆不会顾及妹妹的真实情感,在他眼里,玛姬与菲利浦的交往绝对是违反多德森原则的,他对违反原则的玛姬的惩罚就是要无情地拆散他们。他不会将妹妹的感情考虑进来,因为这是违反他的做事原则的。在汤姆的条规世界里,是菲利浦的父亲毁掉了他父亲的事业,毁掉了他的家,菲利浦一家是他的仇人,于是他毫不留情地禁止妹妹与菲利浦的往来,而不考虑他的残酷的做法对玛姬的打击和精神折磨的伤害性。玛姬拒绝与斯蒂芬私奔,返回家寻找她的哥哥的爱时,汤姆又一次无情地将玛姬拒之门外,“在我这儿你找不到家……我和你一刀两断”(《弗》,496)。在他的眼里,妹妹已经戴上了伤风败俗的帽子,让他的整个家族蒙羞,为整个圣奥格镇所不耻,这可以说是玛姬作出的违反汤姆原则的巅峰之为,汤姆绝不可能原谅她。如果说玛姬没有照顾好兔子只是对汤姆本人的伤害的话,那么私奔则给整个多德森家族蒙上了阴影,在汤姆的世界里是决不能纵容和原谅的。玛姬受到圣奥格镇人责骂、排挤、耻笑时,汤姆也没有一丝宽恕。这里将两兄妹的性格矛盾推上了高峰,这种矛盾激烈且不可调和,母亲亲族虽让玛姬不满和反抗,但未能真正伤害到她勇敢、执着的心,但她所挚爱的人用同样无形的力量束缚她时,她无法呼吸、挣脱不得,陷入绝望。
  四 冲突的和解——结局
  小说最开始引出的二人的共同点便是对自然的热爱,艾略特选择洪水来袭成为兄妹相拥和解的象征不失为对二者矛盾统一和谐的最好突破,人物内外矛盾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悲惨命运。玛姬与汤姆之间性格的矛盾像两条不能相交的平行线,但玛姬自身性格的矛盾使得她必须寻找一个出口,去追寻哥哥汤姆的交点。玛姬性格本质中最强烈的要求就是爱与被爱,她对哥哥的爱和对家的依赖让她一次次地放弃自我,寻找与哥哥的共同之处。可以说,玛姬的一生都是在自我的挣扎以求达到与哥哥的一致中度过的。玛姬和汤姆性格的内部矛盾是小说发展的起因,而他们之间无法调和的激烈的性格矛盾是小说发展的动力,两个人最后相拥而泣表明二者之间矛盾的融解,这可以说是小说完美的结局。兄妹之间的性格差异的归因不同,多德森家族和当时的社会观念和道德的束缚都不同程度地演绎了二人之间的矛盾,但是从本质上,兄妹二人的不谋而合之处在于他们来自自然、热爱自然,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任何强劲的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都无法阻拦和摆布的,这就决定了艾略特必然会选择在小说的最后让兄妹之间性格的矛盾得到释放。
  汤姆和玛姬从儿时的亲密无间到长大后由于性格矛盾而引发的冲突,再到最后二人重归于好,淹没于洪水之中,从亲密到疏远到融合的过程,符合情节发展的规律,也是小说最后选择悲剧结局的原因。艾略特以兄妹墓碑上的碑文结束整个小说:“死后,他们永不分开。”这表明了玛姬和汤姆性格矛盾的融合,也预示了作者本人的道德观,这一点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常耀信:《英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美]亨利·詹姆斯,朱雯等译:《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3] George Eliot,The Mill on the Floss,England:Penguin Popular Classics,1994.
   [4] J.Bennett,“A Moral Dilemma Unresolved”in George Eliot:The Mill on the Floss and Silas Marner,p.110.
  
   作者简介:
   杨洁,女,1982—,河北张家口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英美文学,工作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李彦美,女,1980—,河北沧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工作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史雅静,女,1982—,河北保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杰生是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恶人”,评论家一般都只满足于谴责他的丑恶,却很少深入探索他的丑恶的根源,更很少有人研究“丑恶”的杰生的人性、理智的一面。本文以杰生为研究对象,拟从孤寂,愤世及理性三个角度分析杰生孤独者的形象,希望还杰生一个公正、客观的评论。  关键词:孤寂 愤世 理性 孤独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作
期刊
摘要《我的安东尼亚》是美国妇女作家薇拉·凯瑟边疆小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小说以美国西部边疆为背景,向读者描绘了女主人公安东尼亚与自然相融相契诗意和谐的生态画卷。本文拟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从女主人公与自然的关系、女主人公在自然中寻求自我的实现以及女主人公与丈夫和谐相处的三个层面对该小说进行解读,揭示小说中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旨在唤起人们对女性和自然生态的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  关键词:《我的安东尼亚
期刊
摘要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女主角从一个温顺纯洁的女性转变为一个谋杀情人的疯癫女人,其命运反映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两难境地:或屈从男性做“屋中的天使”,或反抗权威做叛逆的“魔鬼”。而在女性主义视野中,这种女性的异化源于女性“缺失”的身份定义:她们总是以相对于男性的身份而被定义,以致她们在被定义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爱米丽的悲剧凸现的既是女性的悲哀,也是女性的抗争;是挽歌,也是颂歌。  
期刊
摘要美国南北战争使美国南方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植园奴隶主经历了痛苦的转变,以应对社会的巨变。勇敢坚强的郝思嘉就较好地经受了历史洪流的考验,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最终成功地转变为资本家。《飘》中郝思嘉及其经历所印证的“适者生存”观点,对我们如何应付当今社会的压力和挑战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国南北战争 郝思嘉 适者生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
期刊
摘要 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光史上最独特、最有争议的作家。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集其一生思想的精华,作品试图通过性爱达到人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在小说中,康妮与梅乐士的热烈的爱以及对工业社会的憎恨始终交织在一起,真实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工业社会对人类的摧残,追求真爱的思想。  关键词:《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爱 恨 爱恨交织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
期刊
摘要美丽悲情的苔丝和理性坚毅的简·爱都是英国小说史上经典的艺术形象,而《德伯家的苔丝》和《简·爱》这两部小说也都因其鲜明的形象塑造而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苔丝和简·爱都饱受命运无情地折磨与捉弄,善良勇敢的她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命运的不公,但是不同的个性最终导致了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结局。  关键词:苔丝 简·爱 反抗 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的英国,社会
期刊
摘要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征服的快感和内心的成就感,同时也加深了对“自我”的崇拜,人类的生态良知,在不断发展的文明中,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日渐退化和变异。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小说《白鲸》叙述者伊实玛利和主人公亚哈对自然的不同态度,对小说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白鲸》 麦尔维尔 生态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
期刊
摘要在行将灭亡的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与蓬勃发展的北方工业文明发生激烈碰撞的年代里,同为没落的南方贵族小姐,爱米丽与布兰奇垂死挣扎,为挽住大势已去的南部文明与锐不可挡的北方工业文明作殊死抗争,并由此上演了一幕感人肺腑的悲剧。本文从社会和心理角度探讨二者悲剧的根源,并做一比较来揭示社会转型时期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进而说明在相对落后的社会形态让位与更加先进的社会形态过程中,小人物的软弱无力,落后文明必然消逝的
期刊
摘要《欲望号街车》是美国戏剧大师田纳西·威廉斯的一部力作,剧中描写了女人卑微低下的从属地位和男人优越的统治主宰地位。街车上的女人们已成为男权和父权社会的牺牲品,她们毫无尊严与自由而言,只是男人们手中的玩偶。田纳西·威廉斯作为男性剧作家,虽对女性表示同情,但他改变不了女性的弱势地位。男女平等地位的确立、和谐两性关系的建立、和谐社会的建构仍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 田纳西·威廉斯 女人
期刊
摘要中韩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在文化属性上又都属于亚洲儒家文化圈,儒学伦理形成两国的道德共识。而且,中韩两国的政治格局又都是家国共生、个人命运与宏大的民族命运血肉相连,每一个家族的兴衰过程都折射着民族进程的坎坷。因此,中韩两国家族小说有很多相似性和可比性,家族小说发展轨迹也有相似之处。  关键词:中国家族小说 韩国家族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家族的历史可追溯至人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