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与学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qi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近几年实行的课程改革,高中学生将于2008年参加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新高考,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如何教?学生任何学?下面谈谈笔者个人的看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探讨高中数学教与学。
  一、领会理念,转变观念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與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新课标下的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握精髓,适用教材
  新教材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它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即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课本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情境,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学生产生进取心。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掘例题的发散性、变通性,启迪并引导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从多角度看问题,挖掘各个不同层次上的数学材料的潜在功能,在变化和引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学习知识和获取创造力统一起来。
  四、建立模型,提高能力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背景材料,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学会并掌握数学建摸的方法,帮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五、注重过程,提升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一题多解的例子,让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如“字母表示什么”一节中,利用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间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得到了4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方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倡导和谐,鼓励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应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大胆地把个性展现出来,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追求创新的价值,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
  七、创设问题,优化能力
  课本例、习题虽具有典型性、示范性,但例、习题由于作为新知识的应用,解答时往往只与本节的知识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知识挂钩,而且思考方法比较单一,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展开,不能有效发挥例、习题的功能。开放性问题在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不追求大统一,不搞一言堂,不设计标准答案,不乱轻率的否定学生的探索,积极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传统挑战,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多视角、多层面的探索和研究问题,寻求不同答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打开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各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八、把握内涵,发挥创新
  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刨根问底,每个学生又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和兴趣特长,教师如能顺应学生的这些本性,对他们的自身发展无疑是大(下转第76页)(上接第75页)有裨益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校园生活也有局限性,所以探究性学习既要走出课本,也应走出课堂,使学生能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适当运用课堂内容的自然延伸,创设课外的思维空间是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如学习了“指数式的求值”后让学生写一篇运用指数式的求值解决实际问题的小论文或编一个能用指数式的求值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愿数学教学能真正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仙城中学数学组
其他文献
“你和一个漂亮的姑娘在公园的长椅上坐一小时,觉得只过了一分钟,你紧挨着火炉坐一分钟,却觉得过了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爱因斯坦在一次回答公众对相对论的提问时如此说。虽为玩笑,但其中却包含着相对论最本质的东西。在经典力学看来绝对不变的时间间隔,在相对论看来会随着参照物的选取而不同(就像姑娘,火炉对时间感觉的影响)正是这一点,使相对论的时空观与经典物理的观点完全不同,经典物理的时空是绝对的,而相对论的
一、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形式与内容的问题    实施新教材以来,绝大部分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高了,这其中主要得益于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内容和评价的方法(激励性为主)的改变。但当前,部分老师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质。过分地强调形式而忽视了内容,  1.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质是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数学课不该忽略数学的特点。课堂教学应该是学习
在宝、黛、钗三者的恋爱纠葛中,薛宝钗无疑是最终的胜利者:她终于如愿以偿,击败黛玉,做成了贾母的孙媳;但她又是失败的,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换得一个逃亡的丈夫。至少,林黛玉获得了宝玉的心,而她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费尽心思地占据了一个空空的位置。薛宝钗这一典型正是作为一种时代的代表人物而创作出来的,她可恨可爱又可悲!  说她可爱,是因为她有善良和痴情的一面。比如,在夏金桂和香菱的关系上,她反对夏对香菱
信息技术可以说是比较难教的课程之一。由于各个学校的九年义务制教学中信息技术课开展的程度不完全统一,因此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内容的多少和深浅上不一样;而且教材内容存在重复性,一些东西是小学学,初中学,高中学,甚至大学还学,学生对教材上的内容不感兴趣,没有新鲜感。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了,还有部分学生根本听不懂你在讲什么,老师很不好把握分寸。因此在信息技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上网时间不长,但发现网上的资源太丰富了。历史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实践中探索历史教学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积极进行教育创新,历史教学的手段会大
摘 要:送别是中国古代诗词常见主题之一,此类诗词通过一些常见意象,描绘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种种离情别绪的体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高考诗歌鉴赏中重要的一部分,了解其共性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应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送别诗特点 意象 情感 表达技巧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提出的学习方法。到底怎样才是“自主”“合作”“探究”呢?    一、自主是核心    有人说“自主”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但是,我认为重要的是要学生“以自己为主去学习”,不能总任由学生想学就学,不想就拉倒,不能总顾着学生的情绪、兴趣。正如俗话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都知道“跳一跳,摘桃子”的道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以利于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喜欢学习,学会如何学习,并把学习当作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理念,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古语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江苏高考题论述实用类文本的参考答案,和实际阅卷时的修改补充答案以及评分标准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参考答案往往存在以下三种问题:繁冗拖沓、要点疏漏、答非所问。我根据多年高考阅卷经验以及在阅卷时得到的第一手信息,结合近两年三个典型题目,做一个简要分析。  一、繁冗拖沓型  例1.(2010年《谈静》)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我曾带过一个学生,在班上显得特立独行。别的老师眼里他个性张扬,散漫又敏感,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分数怀着蔑视的态度;同学关系紧张,以自我为中心,难以接受批评;有时候思想单纯得有些幼稚。但我总感觉这些是他的表面,只是不想把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显现出来,故意把自己藏在壳里。因而我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由于有任务外出了一段时间,但我一直没放下这位学生。回来后不无遗憾地听说他已在老师“善意的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