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界名人轶事两则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g_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伯昭:慧眼识得女真钱
  1937年10月底,我举家逃难,离开苏州,途中遭遇日寇进攻南京的先遣部队,亲人惨遭屠杀,殒命六七人之多。次年4月中旬回到苏州,其时苏城空空荡荡。1936年时,我还经常拜访住在大太平巷的大收藏家刘公鲁先生(清代苏淞太兵备道刘瑞芬之孙)并向他买得多件古董。逃难回来,刘公鲁未到不惑之年,因为孩子多且幼小,沒有出逃,竟已不在人世,不觉感叹战乱之中人生无常。进得刘府,刚坐下,其妻刘杨氏含泪取出古钱一串,说:“唯赖先人所遗古物为生矣!”我顿时萌恻隐之心,慨然全数购下这串古钱,她叹曰:“全家,两年(生活)无忧矣!”其时兵荒马乱,古钱价值与事变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我仍然按照事变前价格付给她。
  1941年初,罗伯昭先生莅临苏州。第二天,罗先生来寒舍访问,我将从刘公鲁处购得的古钱请他欣赏,罗先生指着一枚大钱说:“此女真钱也!存世少,大钱更少(按其形制,应为折三十,即相当于三十文小平钱)先生肯割爱否?”这串古钱,我已购得近三年。其中钱币上文字奇特的这枚大钱,无力辨识,曾请古钱币界前辈王荫嘉先生过目,一时也难知其所以然。更不明白此钱之价值。原为我所轻视。如今,一听罗先生此番评价,方知其珍,喜出望外。我急忙说:“蒙罗先生见爱,幸哉,敬请笑纳!”罗先生当即付我三两黄金。
  女真文古钱存世极少,前辈收藏家还识得,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民国时期早已无人知晓,我曾将它与清代之满文钱、元代之八巴思文钱、契丹文钱、维吾尔文钱、西夏文钱……逐一对照,均不类同,自苦见识短浅,幸遇罗伯昭先生慧眼识宝,方使此枚存世极稀的珍钱大放光彩。
  罗伯昭先生步入不惑之年(1938)时,欲效法前辈藏泉家以泉拓绘岁月之痕。然而,神州大地烽火连绵,生活动荡,闲情难寄,直到1940年初定居上海,《沐园四十泉拓》方始编辑,而辑成已经是1941年初了。1989年8月,上海书店重刊《沐园四十泉拓》时,未能说明原书刊行时间,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多有疑问,而无人解答。原书我早先也存有一册,惜乎在“文革”中自焚。女真大钱被赫然列为罗伯昭先生最爱之一的珍泉,真是宝物遇明主,孤品生光辉。
  张子远:无异文钱相伴,夜不能寐
  罗先生藏有女真钱一事,在泉界传开后,泉友们对非汉字古钱兴趣大增,而此类泉币,我皆得自刘公鲁先生遗藏,可谓独占鳌头,他人无法相比。其时,北万兴火腿店主张子远先生(此君也是古钱币收藏者和研究者)生意兴隆,这是因为战火频频,火腿作为军需物资,备受青睐,而普通人家买一二个火腿自保生活者也一时激增,港澳及东南亚亦来催货,忙碌之中,泉兴不减。他找到我,说:“还有异文钱否?让我也有一雅!”我答道:尚有一枚突厥文钱,未知先生能否见爱?”他一闻此言,赶紧说:“大好!让我一赏!”我说:“在苏州没有带来!”张氏求钱心切,便说:“烦劳先生返苏一趟,速速取来,如何?!无异文钱相伴,我夜不能寐啊!”张子远爱泉之状,令我感动,不得已立即赶回苏州,带了五六个古钱回到上海。
  一见面,张子远急忙解开绳子取下突厥文钱,以2两半黄金入藏。还要下一枚满文‘天聪通宝’折三十大钱,付我半两黄金,说是补贴路费,此钱其时约仅五六银元之价,张氏客气,于此可见。这天,两人论泉高谈阔论,不觉已近中午,只见郑家相、秦子帏二位泉友也来到张府。原来,张请郑家相赏泉,巧遇秦子帏,便结伴而来。秦见到我,便说:“你下次回苏州帮我带些东西回去!”我随即应道“方便!”于是,四人相约共进午餐。按照泉友间相互约定成俗的游戏规则,东道主为售泉一方。于是,我说去中菜馆吧!秦说去红房子吃份西餐,省点时间,下午已约法国人谈事情了。于是,就去吃西餐。结果,本来应该我付账的,秦子帏却示意女招待,抢先付了!弄得我欠下人情。
  我和张子远先生相互玩泉,情谊极好,解放后依旧常来常往。1950年秋末冬初,苏州某大户人家托我帮助出售一件上好的狐肷皮袍,这件大衣,毛皮厚,颜色好,人见人赞。可是,苏州卖不出,想售6两黄金也沒人要。而他家又急用钱,慌得沒有办法了,他竟然将大衣包好,送到我家,掷下就走,说:“一个月后,来听回音!”被他这么一逼,我只能去上海,送到张子远先生处。原先,心里忐忑不安,抱着试试的态度,请他过目,谁料,包袱一打开,他二话不说,立即从房间里取出12两黄金交给我。回到苏州,赶到此人家里,距他送来才十天。说明情况后,我只收2两佣金,他执意要给我4两,我说:“不必了!你留下缓个急吧!”他高兴得连连道谢,称我:“救命菩萨!救命菩萨!”
  责任编辑 肖阿伍
其他文献
乾隆皇帝弘历(1711—1799),是个自命不凡、好大喜功的皇帝,他大兴土木,兴建别囿园林,到处游历,留下许多御题碑刻,一生仅御制诗就达四万余首。他又喜爱书画,宫藏许多古代珍贵书画中有许多他涂抹的题跋,没有题跋的也会有“乾隆御览之宝”等印章。他还自诩“十全武功”,晚年自号“十全老人”。所有这些,都为他树立了“万古流芳”的形象。尤其出人意料的是:我在故宫工作时,有一次参观佛堂,陪伴我的工作人员指着一
期刊
1938年秋末,苏州一位朋友约我去常州一个刘姓朋友家看古瓷。一大清早出门,路上一点不敢耽误,可是,赶到主人家里,已是中午时分。只见大厅内一桌酒席早已备好,只等我俩入席。说完招呼厅后三位亲友一起入席,主人迎交新友,定六人之数合旧俗“六六大顺”之意,我心领神会。席间宾主洽谈甚欢,菜肴精细,清淡爽口 。  饭后,品茶,茶水色清,香浓。精美茶具,捧在手里,似同拱璧。不一会,主人捧出两件瓷器,皆清代中叶粉彩
期刊
孙中山过世后,国民党的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各种力量重新组合,标志之一是蒋介石的崛起,其对权力的追求不断挑战原有的党内格局,他与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关系渐趋恶化,并最终决裂。以往的史料中,多侧重叙述导致蒋与鲍罗廷决裂的得益因素与蒋如何“决断”,而《蒋介石日记》则若隐若现地展示出他与鲍罗廷决裂的另外一面,即蒋对鲍个人的观感的变化、蒋在最初的犹豫甚至略带恐惧的情绪及其为驱鲍所采取的策略。  蒋介石得益于苏
期刊
自打初中起,我就没完没了要在各种表格上填写“成份”。这是新社会的规矩。“成份”这东西究竟是什么,好像很清楚,但好像又很不清楚。不过我知道,“成份”如何,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譬如在农村,成份是雇农、贫农,自然响当当。中农还凑合,没有什么优待可也没有什么苛待。富裕中农就差点事儿了。若是富农、地主,升学、高考、工作、婚姻、提拔,麻烦可就多了。虽说党的政策既是有成份论又不是唯成份论,但事到临头,“有成
期刊
蒋介石为巩固其统治,通过“中统”、“军统”等特务组织来对外镇压中共及其他反对势力,对内剪除国民党内异己力量的史实,已人所共知。1932年,是国民党特务组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军统”的前身是1932年4月成立的三民主义力行社(复兴社)特务处。“中统”的前身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科虽成立于1928年初,但其成规模也是在1932年将调查科扩编为特工总部之后。为什么蒋介石在1932年会如此重视
期刊
为推翻北京政府,孙中山需要强有力的外援,经过再三呼吁和奔走,1923年初莫斯科从称赞陈炯明到采纳越飞和马林的建议,决定不再援助中国任何一派图谋私利的军阀,而只援助国民党。5月1日时在日本热海的越飞通过马林告诉孙中山,苏联政府向他“提供200万金卢布,作为筹备统一中国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工作之用”,还准备协助国民党“利用中国北方或中国西部的省份建立一个大的作战单位”。一批批苏联顾问陆续前来广州。孙中山要
期刊
经历了久远的宗法社会,洎乎近世,虽说已经经历了无数“革命”,但家族的烙印深入肌髓,即便清末以还的各种革命党,骨子里仍旧像个大家族,领袖便是大家长,家族之事成于众手,但决于一人。这种家族式的革命党犹如水泊梁山,虽也能聚合英雄于一时,终究会因“家族”内的分歧或大家长的独断,闹到火并乃至败亡。  家族为核心的宗法社会,对姓名常带有一种迷信,只相信同姓的弟兄,不相信异姓的朋友。这种迷信有时会闹到非常可笑的
期刊
1966年5月28日,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立,这是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之一。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我阴差阳错被卷入了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1966年6月末的一天,我从马列主义研究院借调到中央文革,在那里工作了一年零两个月,我给自己定位用一句话概括:在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下面,做一个忠实的、顺驯的“牛马走”。下面就我能回忆起来的一些事情,说说我
期刊
陈依范(1908-1995) 现代画家,作家,新闻记者。父亲陈友仁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广东中山人,生于南美特列尼达。早年在英国受教育,1927年按照父亲的要求到中国,在武汉人民论坛报英文版任漫画编辑。后又到莫斯科绘画学院学习,毕业后作为漫画家和记者先后在苏联和英国工作。1937-1938年在欧美与亚洲二十个城市展出中国画家作品,向世界介绍中国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曾以外国报社记者身份驻华,到延
期刊
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多年,除去感受到雄伟壮丽的古建,举世闻名的珍宝文物外,故宫确实存在另一面,森严宫殿群使人肃穆,甚至还带有几分恐怖。实际上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明清皇宫,长期与百姓隔绝,使人们留下了太多的神秘面纱,故宫闹神闹鬼的传说层出不穷,游人也大多怀着窥秘的心理参观故宫。  我曾在办公室值过夜班,在院中站立,在昏暗的夜色中,在近十米高的城墙与高耸宫墙之间,望不到边的甬道空空荡荡,漆黑一片,孤身一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