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上的艺术进行时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圆圆2013年9月从英国毕业回国,现在的身份是一名艺术家。她的创作涉及摄影、装置等多种媒介。自2013年11月开始,杨圆圆持续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往返于北京市区和东北五环外的一处废弃建筑。这是她回国后开始的第一个艺术项目——“在沉船上”,她每周会前往其中一个固定的房间工作,在那里邀请不同的采访对象进行对话,也记录在这里感受和思考的一切。而这样的记录和行为将会一直持续,直到这栋被废弃的建筑拆除的那一天。
  最初在废弃建筑中发现这个房间时,出于对其曾经职能的好奇,杨圆圆开始介入其中,并试图寻找一些线索,直到她发现了被遗弃的办公桌旁散落的名片。杨圆圆循着名片上的信息,在网上搜索到了这家公司,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公司网站的信息非常全面,很难让人想到其已经倒闭,直到她看到所有网页的更新时间都截至2011年。已经倒闭的公司,网站依然存在,这就像发现了沉落海底多年的船员档案,于是她想到了“沉船”这个隐喻。


  杨圆圆开始思考,在一个改变如此之快的大环境下,个体与周遭环境究竟是如何相互影响。“在现实世界中,建筑总像一个无辜的容器,它的身份不断根据使用者而改变,无人使用的建筑很快会被植物或动物占领,时间与自然的力量会迅速充斥整个空间,将之与文明世界隔离开来,变成一个中间地带。而在虚拟世界中,时间从不会在事物的表面留下痕迹。”围绕这个主题,杨圆圆开始对建筑周边和环境进行考察,也和与之有联系的人进行交谈,比如看管废墟的大爷、收废品的人等,并且把每天的记录整理放在博客上。但是随着记录的深入,杨圆圆觉得,仅仅是她个人参与其中还远远不够,所以第二个阶段她邀请了不同的人来到“沉船”,围绕个体、环境和空间进行不固定的谈话,在交互的对话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现在,“沉船”项目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杨圆圆开始对每次前往“沉船”的路途进行记录。由于“沉船”所在的位置,属于北京东北五环介于城乡之间的特殊区域,这里有很多试图发展为城市一部分但从未完成的建筑物。杨圆圆会记录每一站公交车站周边的景象,并对作品的各个阶段不断进行整合。


  这个项目仍然在进行中,也许还会有第四个阶段、第五个阶段,但具体会进行到哪里、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杨圆圆目前还不清楚。“对于创作,我更喜欢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展开。我不会对作品发展进行过多预先控制,也不会在作品开始时就去设想它完成时的形态,而更倾向于让作品自由生长,以一种开放的态度面对所有创作中可能发生的意外,这些意外很可能导致作品整体走向的改变。所以,我的很多创作关注的都是‘进行时’。”
  杨圆圆形容自己是一个处事直接的行动派,她清楚地知道艺术是自己一直想要的选择。但有意思的是,对于她来说,回答“为什么对艺术如此着迷”,却是个不容易的问题。“我和艺术的关系不是‘选择或者不选择’,而是‘我在它就在’的关系。无论我的生活是怎样的处境,我都无法摆脱以‘艺术的方式’去思考。”这感觉就像越是和你亲密的人,你越难清晰客观的形容,而这种由不同思考角度所映射出的生活方式,也是当下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特征——不断的思考并挖掘生活表象下隐藏的内核,以饱有热情的行动,成为思想的勇士。

其他文献
“首饰,如同我的日记,我用它记录着生活的点滴、旅行的感悟与成长的经历,它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对首饰设计师段燕俪而言,首饰设计不仅能给她带来创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好的首饰也能为生活增添色彩。段燕俪是中国美术学院首饰设计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她2012年被保送该专业继续深造,2013年被学校推荐到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换学习。在她眼里,没有什么材料是不能用来做首饰的,材料本身也没有高低
期刊
“一盏东西”吊灯来自台湾KIMU原创品牌——“柒木设计”,创新的工艺设计和典雅的中式美感,一经推出,便获得不少关注。吊灯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既有西方工业设计的简洁、大方,又有东方素雅淡然的风情,设计师坦言,“我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深受西方创意的影响,吊灯混搭了现代工艺和古时柔软的触感,融合传统和现代的 审美” 。  初看“一盏东西”,貌似与寻常吊灯无异,但仔细观察,它却是中国
期刊
上海泰康路上有一家神奇的买手店—— TASTESHOP,店主是一对“85 后”的年轻夫妻,男主人是位来自日本的时装设计师Yutaka Onozawa(小野泽丰),女主人是加拿大华裔摄影师Viko Wu(吴昊婧),一起工作的伙伴还有网站设计和平面排版的波兰平面设计师Pitor Zalewsk以及拥有丰富高端买手店市场营销推广经验的Emifor。和别的创意人士着力于单个的作品创作不同,TASTESHO
期刊
无论当代首饰的材质和类别怎么创新和分化,首饰和人的依附关系从来未曾改变。首饰如果脱离了人,它可以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雕塑,但终究已经不再是首饰了。所以在这样一段关系里,人们很自然的以为自己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但是,这种主导在任何时候都是绝对的吗?首饰设计师孙洁的作品——《首饰是行为的延伸》,就是从这个疑问开始的。  从作品的名字来看,孙洁似乎也肯定了人对于首饰的主导作用。其实,这也正是这组作品有意思
期刊
这是一个关于永生的故事,设计师刘骁将首饰创作的行为视作对自身的观察与体悟,而不断实践的过程、个人身体与内心的状态,以及对工艺技术的要求,这些都将随着自身的成长而变化和深入,并且体现在作品的面貌中。他的最新首饰系列作品“不死的符号”就是为了呈现这样一个诚实而严肃的精神状态,并且作品和自身还一直在相互映照和影响。  “不死的符号”整套作品由20个塑料片组成,从功能上来讲,都是一个个的吊坠,其形式来源于
期刊
来自台湾桃园的郭轩妤,是独立首饰设计品牌Le Groove的设计师,她所在的这个公司运营方式挺特别,不像一般盈利的企业单位,身为基督教徒的设计师们会把祷告和教会的服务都列为公司的必需,所以她们常常将教会活动放在首位,有时会暂停一切工作全心参与。郭轩妤说:“因此,我们也创作了一系列的福音饰品,提供给基督徒们有多一点的饰品选择,到目前为止,福音类的饰品相当受青睐。”  明快的颜色是郭轩妤一直坚持的设计
期刊
人们从前对蒋梦婕的认识主要来自她在新版《红楼梦》中所饰演的林黛玉一角,而这个新生代女演员还有着更多的兴趣,她曾经在采访中自曝自己很“贪心”:芭蕾舞专业出身,演员做得风生水起,2013年又创立了自己的时装品牌“Mlle be Comely”。无论设计、拍摄还是销售,每一个环节她都会深度参与、亲力亲为。就如曾经参演的电视剧《一克拉梦想》中的“刘美丽”一样,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设计梦想,努力探寻着时装与美
期刊
棱角分明的五角星、形制板正的中山装,红色及其在中国象征的文化与政治内涵……这一切很难不使人联想到过去那个时代。对设计师P. J而言,这或许更像一种虽则隐匿但挥之不去的氛围,尽管这些元素已经鲜少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出现,但它们对文化、艺术乃至人们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影响却始终挥之不去。因此,当她把自己于2013年创立的设计品牌取名为“Atelier Rouge Pékin”(中文可译为“红工作坊”),首个系
期刊
筑家,至少有三层意思:一是修建能够容纳家的房子;二是营造出家的形式,简单来说就是家居摆设、物品备办;三是筑起家的氛围和情感。在设计师姚晔俊看来,这三者是可以统一在家具设计中的。在他的设计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建筑的影子,也可以感觉到亲切细腻的情感关怀。姚晔俊在上海出生长大,小时候就喜欢画画,并乐于动手做东西,常常会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同时也不忘留意和体验生活中被人们忽视的事物。兴之所向,他大学报考了
期刊
“什么Design”?这个名称看上去让人有些困惑,或许是因为它的创始人孙昕和黄海文对设计也同样困惑不已。这两个学雕塑出身的同学虽然共同组建了这个工作室,但对于工作室是不是应该归属于设计范畴,他们也不清楚。他们更愿意把正在做的事描述为:借助某些材料、某些形式实现某些想法。可能是玩心太重,那些正儿八经的条条框框很难束缚住他们,大多时候他们也并不会把看到的作品划分归类。他们衡量设计作品唯一的标尺就是有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