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儿童音乐教育的本来面目

来源 :学前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ch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莫扎特效应”曾在21世纪初对学界、商界、政界产生过重要影响,它的终结根本上是由于夸大了儿童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培养的作用,并进而使音乐教育远离了其本体功能。人们对“莫扎特效应”的追捧从根本上而言是重智育轻美育观念的深刻表现,事实上儿童音乐教育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迪智慧,但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绝非其本体价值。儿童音乐教育的本体价值就是音乐的价值,不需要刻意为其他智能发展服务,这也是儿童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儿童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坚持音乐教育的本质功能与目的。处理好音乐教育本体价值与非本体价值之间的关系;儿童音乐教育研究者应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继续深入探索音乐与人脑结构功能发展之间的关系;儿童家长应充分重视音乐本身的价值,抓住儿童音乐发展的关键期,让儿童成为音乐的终身热爱者,让音乐成为儿童生活的策略与不可或缺的表达手段。
  [关键词]莫扎特效应;儿童音乐教育;智育;美育
  
  一、“莫扎特效应”的神话
  
  “莫扎特效应”是指听音乐能够提高人的智力。它源自1993年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弗朗西斯·罗斯彻(Frances H.Rauscher)和戈登·肖博士(Gordon Shaw)的一项实验研究。该实验有36名大学生参与,分成三组,分别对应三种状态:音乐状态、放松状态、静默状态。第一组先聆听10分钟莫扎特的作品《D大调钢琴二重奏》(K448),第二组聆听10分钟的放松指令,第三组保持静默10分钟,然后让他们完成3项空间推理任务,包括模式分析测试(Pattern Analysis Test)、图形推理测试(Matrices Test)和剪折纸测试(Paperfolding and CuttingTest)。在实验结束后用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测试,发现第一组大学生的智商比没有聆听莫扎特音乐的学生高出8到9分,持续时间为10到15分钟。弗朗西斯·罗斯彻在著名的《Nature》期刊上发表了该研究,他认为聆听莫扎特音乐能够提高人的空间推理能力,因为二者之间分享着共同的神经机制。
  这项研究立即引起了媒体、政界、学界等社会各界的关注。媒体对这项研究结果争相报道,并将其取名为“莫扎特效应”。有些报道甚至开始把“聆听莫扎特音乐能够提高人的空间推理能力”的实验结果夸大为“音乐能够使人更聪明”。对“莫扎特效应”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商界。嗅觉灵敏的商人从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开始了对“莫扎特效应”铺天盖地的宣传,并迅速产生了一批相关产业,包括有关胎教和儿童启蒙的培训与产品。1997年,弗朗西斯·罗斯彻的后续研究成果发表,几百家媒体的鼓吹让“莫扎特效应”一夜之间在美国家喻户晓。随后,政界也加入了追捧“莫扎特效应”的行列之中。1998年,美国佐治亚州的米勒州长签署了一项议案,为每个新生儿提供一张古典音乐CD,以便提高这些婴儿的智力。另外,佛罗里达州要求所有的州立儿童中心播放古典音乐,并且向家长推荐音乐的种类,介绍音乐能够提高孩子的智力。
  相对于媒体、商界和政界而言,学界则要理智一些。很多研究人员开始尝试重复弗朗西斯·罗斯彻的实验,一些研究人员声称得到了与弗朗西斯·罗斯彻相近的实验结果,但是更多的研究人员发现无法重复弗朗西斯·罗斯的实验结果。这使得人们对“莫扎特效应”产生了质疑,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弗朗西斯·罗斯彻实验是否合理、是否真实。很多研究人员重复其实验,但无法得到相同的结果。对此,弗朗西斯·罗斯彻解释了实验所需要的多种必要条件。但是,关于实验合理性和真实性的争论仍然在继续;二是“莫扎特效应”对于儿童是否同样适用。弗朗西斯·罗斯彻的实验对象都是成人,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媒体和商家将“莫扎特效应”推广到儿童,借此宣传其产品。假设弗朗西斯·罗斯彻的实验是正确的,那么他的实验对儿童会产生同样的“莫扎特效应”吗?已有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没有证据表明7~8岁的儿童存在“莫扎特效应”。t6]2006年,更有研究者用实验研究了学前儿童是否会有“莫扎特效应”,该实验包括41名学前儿童(3~6岁,女孩16名,男孩25名),在聆听一段音乐后进行“纸上迷宫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聆听音乐并没有带来显著的差异。可见,商家宣传的音乐能够提高儿童智力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三是莫扎特音乐能否提高智力。弗朗西斯·罗斯彻的实验只是得出了“聆听莫扎特音乐能够提高人的空间推理能力”的结论,媒体却将其推广到“音乐能够提高智力”,使民众普遍产生了音乐能使人更聪明的推断。然而音乐真的能使人更聪明吗?学术界经过十多年的争论,在各种各样的实验研究中,对“莫扎特效应”的质疑逐渐占据了主流。2007年,《Nature》期刊上发表一篇题为《莫扎特效应不会让你更聪明》的文章对此作出了十分明确的回答。该文提到德国政府组织了由9名德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专门研究“莫扎特效应”的真伪。研究发现被动地聆听莫扎特音乐或其他任何古典音乐并不能使人变得聪明,可见古典音乐与提高智商并无必然的联系。至此,“莫扎特效应”走下神坛。
  
  二、对“莫扎特效应”现象的反思
  
  “莫扎特效应”起源于一次普通的科学实验,罗斯彻教授的实验只是尝试去探讨音乐与空间推理能力的关系,但后来经过媒体和商界的不断夸大,形成了所谓音乐能够提高智商的“莫扎特效应”。“莫扎特效应”从起源、热捧、置疑到最终破灭,在学术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在社会上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
  
  (一)追捧“莫扎特效应”是“重智育、轻美育”观念的一种体现
  自从“莫扎特效应”提出之后,一时间儿童音乐启蒙培训机构、胎教音乐、早教音乐、音乐玩具等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纷纷打着“莫扎特效应”的旗号,吸引家长的眼球,并得到了大量的追捧。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人们“重智育、轻美育”的传统观念。音乐的功能长期以来被普通大众定义为“娱乐消遣”“陶冶情操”,音乐课程在基础教育中曾经长期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被称为“随意课”,常被主干课程挪用。自从“莫扎特效应”强调了音乐的智育作用之后,音乐教育的地位大大提高。可见,很多人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和追捧看中的是其对智育的促进作用。“重智育、轻美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即使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仍然一味追求智力发展。智育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指挥着学校、社会、家长。例如,2009年全国掀起一片打倒“奥数”之声,据人民网报道,成都市于2009年10月26日正式发文封杀“奥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奥数”仍然屡禁不止。“奥数”的兴盛从表面上看是保送、加分制度导向作用的结果,其实在更深的层面上是重智育的观念催生了这一畸形发展的教育现象,“奥数”泛滥让素质教育丢失了原有的价值追求。各类音乐考级、美术考级、辅导班也显露出“奥数化”倾向,成了功利化的兴趣学习。其实,在当代的21世纪,认知科学早已摆脱经典智力的束缚,单一的智力形态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更能反映人类认知特 点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的培养如果只注重智育,将不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儿童音乐教育回归本位的价值
  儿童音乐教育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迪智慧,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这主要是因为音乐能够辅助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注意力、音素意识等。然而,音乐教育的主要价值并不在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因为儿童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审美体验,“用音乐开发智力”“听音乐使孩子更聪明”等口号只是片面强调了音乐教育的智育作用,这是一种将音乐用于功利性目的的做法,其实质就是要让音乐教育为非音乐的目的服务。这种不惜泯灭音乐教育本体价值,甘愿将音乐教育沦为智育附庸的观念与做法严重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儿童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审美体验,智育价值凌驾在美育价值之上是本末倒置。本世纪之初,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基础音乐教育存在的两大弊端之一就是音乐艺术教育呈现出非艺术化倾向,过分夸大了其辅助智育的价值,如《音乐课程新标准解读》就明确指出传统音乐教育“只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是辅德、益智等价值),而忽视音乐教育内在和本质的价值——审美价值”。雷默(Bennett Reimer)认为“音乐教育及其本质价值是一只快乐的狗,它的非音乐价值(这里指智力发展作用)是狗尾巴。音乐教育的正常逻辑应该是狗摇尾巴,而不是尾巴摇狗。”把发展智力这一音乐教育的非本体价值凌驾在音乐教育本体价值之上是违悖科学的,是音乐教育未能健康发展的重要根源。
  另一方面,从儿童全面发展的角度看,智力不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惟一途径,对儿童自身来说需要智力与情感的和谐发展。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是美育,美育即情感教育。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理性的发展和感性的发展,理性的发展固然重要,感性方面的成长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儿童的知识技能越来越高智能化,但其情感和心灵却被排挤冷落,缺乏交流,缺乏审美。为了避免不良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的消极影响,高智力必须与高情感匹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能有效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感知、情感、想像、思维等的和谐健康成长。
  不要因为人们重视智育就拔高音乐教育发展智力的作用,夸大音乐教育的非本体价值。音乐教育的主体价值就是音乐的价值,不需要刻意为其他智能发展服务。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Frames of Mind:TheTheory 0fMultipleIntelligences)一书中,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有八种智能是全人类都能够使用的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的工具,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一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再次证明了音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音乐是人离不开,也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
  我们应该不断重温1987年全美音乐教育工作者会议提出的音乐教育的意义。该次会议认为音乐值得认识;音乐传递了人类文化遗产。认识贝多芬和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与认识牛顿和爱因斯坦同等重要;音乐是所有人天生的一种智能,有必要进行培养;音乐具有创意和自我表现的特点,能够表现我们最崇高的思想和情感;音乐教导学生认识自身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音乐为学生提供了课程中其他方式所无法体验到的成功途径;音乐增进所有学科领域的学习;音乐帮助学生认识到并非所有事情都可以量化;音乐能够净化人的心灵。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不仅具有审美体验价值,还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创造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等。
  总之,对音乐教育价值的探讨是音乐教育的根本问题,音乐教育中不同的价值观必然会影响人们对音乐教育功能与目的的认识,进而左右音乐教学中的各种行为。所谓音乐教育首先应当是音乐的教育,也就是针对音乐作为艺术在本质上的审美性或音乐性特质开展教育。在音乐教育价值中起主导作用的肯定是音乐的价值,而不是非音乐的价值。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音乐的灵魂,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应该回归本位,以让儿童体验情感、感受美为宗旨。
  
  三、“莫扎特效应”终结的启示
  
  (一)对儿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莫扎特效应”的终结并不会影响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儿童音乐教育应始终抓住其本质、功能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深刻理解“莫扎特效应”终结的必然性,并始终坚信儿童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才是其本体价值,开发智力只能是其非本体价值。其实,“舍弃音乐本体的教育价值来论证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音乐外行那里可能是出于好奇心,但是,这种不得要领的论证若处于音乐内行,那可能是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及其价值缺乏自信。”
  音乐教育的本体价值与非本体价值之间的关系并不难处理。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放在音乐教育的艺术价值上,在此前提下,才“可以放手让音乐为其他事务进行一些合理和必要的服务。说到底,不当势利眼,一旦做得有些过头,一旦对我们课程的艺术完整性有了真正的威胁,我们必须觉察到,我们务必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但是,如果不承认一个人的课程中除了严格的音乐价值外还有其他价值,同样也是走极端。”
  
  (二)对儿童音乐教育研究者的启示
  在本次“莫扎特效应”事件中,媒体和商界的反应是强烈而积极的,他们采用的是夸张的口气去诱导家长们为了开发智力而使孩子学习音乐。进行认知实验、心理测验和脑科学检测的科学家们则是认真的,“莫扎特效应”本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值得进一步拓展其研究的深度,然而媒体对音乐发展认知作用的片面而夸张的报导扰乱了音乐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视线,冲击了音乐教育的本质、价值、功能和目的等根本命题。雷默在《音乐教育者杂志》(MusicEducation Journal)上发表《面对莫扎特效应的危机》(FacingtheRisk oftheMozart Effect)一文,其目的正是充分强调不要因为夸张的舆论而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音乐教育的非音乐本体价值这一误区。
  “莫扎特效应”的终结不是音乐脑科学研究的终结,这只是音乐教育最初涉及脑科学,被某些因素干扰后的一次夭折。然而,脑科学是21世纪音乐教育发展必须涉足的领域。目前,音乐教育已从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领域涉足脑科学研究。儿童音乐教育研究者需要以更科学的方法、更严谨的思维、更客观的态度去探究音乐与脑科学的关系,寻找音乐脑科学实验的新维度、新方法。
  
  (三)对学习音乐的儿童家长的启示
  音乐的学习不需要追求智力目标,音乐是每个孩子都需要的智能。音乐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结构成分,人类学家在考察了世界上每个角落、每个种族的人类生活之后,得出了一个简单而重要的结论:“在全球的任何地方,没有音乐的社会是不存在的。”音乐是孩子生活的策略,有了音乐孩子才能更好地表现自我,体验情感,沟通交流,和谐发展。
  另外,音乐教育更强调早期教育。3~5岁是儿童音乐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对音高、音区、节奏、音色的感知与发展都处于“黄金期”。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接受过早期音乐教育,比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等。美国音乐心理学家、音乐教育家爱德温·戈登(Edwin Gordon)通过音乐能力倾向测试的实验研究表明,音乐能力倾向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是自出生至9岁,9岁之后音乐能力倾向就处于稳定阶段。在这个关键期家长可以通过多样的游戏培养儿童对速度快慢的感知、对声音高低的感知、对节奏疏密的模仿与创造、对声音强弱的控制与表现、对不同音色的探索与发现,以及对音乐持久的兴趣。让音乐终身陪伴孩子,让孩子学会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学会利用音乐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开发,从而丰富其人生,完善其人格,正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应然追求。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在减负增效背景下,如何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探究性学习理念贯彻到每一节化学实验课堂是摆在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面前最首要的问题。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对实验的要求,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本文就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常见问题:“不做”或“以讲代做”等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
[摘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更关注班级文化建设精神内核和个体发展。班级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关照下,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必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人文底蕴,要强调个体发展在班级文化中的主导作用,要让个体能自主发展,并全员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锤炼技能,掌握本领,在班集体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班级文化建设;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摘 要:通过对课例“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分析,给出了问题教学策略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上的一个实践过程、理论思索,为今后同类型教学提高有效性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  关键词:问题 策略 有效性    一、引言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问题教学策略模式从问题出发,将“问题”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摘 要] 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和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是深化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C市15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29个班级作为样本,运用ECERS-R量表和CIS量表评估其结构质量、学习环境质量和师幼互动质量,结果显示C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总体不理想,其中师幼互动质量相对较好,结构质量一般,学习环境质量和正向师幼互动表现较差;不同地
摘 要: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质性地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思想和理念。强调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自主学习 能力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
[摘 要]面对如火如荼的地方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如何实现地方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以教学地方课程《印象·湖羊》为例,探析地方文化与课堂教学的互助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地方课程;体验式活动;激励式活动;宣传类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5-0088-01  地方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是一门集综合性、
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学生写好作文必须做到:1.走进文本,学习积累。2.拓展阅读,学会积累。3.深入生活,留心观察,注重积累。  关键词:文本积累 阅读积累 生活积累    一、文本学习,注重积累    如在学习《端午的鸭蛋》一文时,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习时我就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三点值得学生借鉴:1.平淡而有味,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3.有淡淡的幽默。还
[摘 要] 家庭非正式学习环境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的主要场所,具有与儿童科学学习相似的偶发性、复杂性、机会主义等特征。作为国际学习科学界的前沿理论,知识建构理论在学校等正式学习环境下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能否应用于家庭环境中、如何应用、能否促进儿童的科学教育等是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首先在理论上论证了知识建构理论用于家庭科学教育的可能性和价值,然后采用人种志的研究方法,追踪了一个7岁男孩及其家
[摘 要] 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发展需要一整套政策法规体系的支持,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AGIL模式来看,当前我国关于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存在适应功能发挥滞后、目标达成功能发挥不充分、整合功能效用低、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呈现负向作用等问题。为推动我国婴幼儿照护服务事业的发展,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应从“补缺型”转向“普惠型”,提升对社会发展的适应功能;从“边缘”转向“战略”,强化目标达成功能;从“政策”转
[摘 要]小学中学段学生数学解题的错误率节节攀升,教师应发掘学生错误的生成点,提亮学生错误的闪光点,并把握学生错误的转折点。采用“调整注意力”的策略,从而提升学生解题的正确率,真正让“错误”演绎精彩、拓展智慧、提高质量。  [关键词]注意力;正确率;小学中学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5-0051-02  【探究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