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建设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ugui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改以来,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语文的“人文性”也被首次提到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在传递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成为终身发展的精神源泉。新课标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许多文学篇目也很好地体现了人文特色,在教学中抓住契机,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人文性”正是语文課程的灵魂。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文学作品中涵盖了祖国浩繁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诗经》、《离骚》、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化之河,浩若繁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天生我材必有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名句名篇,无不闪现着人文理想的耀眼光芒。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泻,都可成为我们进行人文教育的范本。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教学,使其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相融、相得益彰呢?
  一、关注“人”,发展“人”
  当前,在语文学科中倡导人文性,实际上是对关注“人”、发展“人”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的重新认识。科学家杨福家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学生的头脑不是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如同点燃的火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尊重、信赖学生。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外,还要努力构建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可平等对话的平台。这个平台的气氛应是愉快、轻松、和谐的。对话平台的构建需要八个因素:平等、自由、自主、尊重、鼓励、信赖、宽容、开放。
  我们看看这样一则案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读童话《小稻秧脱险记》中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这句话时,一学生读得声音很大,于老师笑着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产品。”说完,朝学生做了个喷洒动作,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生的紧张消除了,精神放松了,对如何读好课文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了。
  教师尊重学生,要不以“己所不欲”而“施与人”,跨越师生间的年龄、地位的鸿沟,平等待人,让学生生活在和谐温暖、相互信任、相互赞赏的氛围中,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二、以创新精神为本,尽情展示人文之美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能够促进人的成长的最重要的人际互动。爱因斯坦说过:“把课堂上学的东西都忘掉,剩下的才是教育。”在肖川老师的著作《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这样解释:“剩下的是什么呢?我想不外是积淀于我们的气质、性格、处世方式与行为习惯中的那些东西:主动还是被动?独立还是依赖?快乐还是忧郁?开朗还是内敛?开拓进取、锐意创新还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兴趣广泛还是麻木不仁?积极乐观还是消极厌世?精神充实还是内心空虚?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一生的情感,情感是孩子成长的根本基石。一个孩子只要有情感,就能有未来,作为老师,应时刻仰起头来看孩子们的未来。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和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收获,就会有命运的收获。”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本,培养孩子性格中积极的一面。教师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课外拓展,召唤人文内蕴
  语文课堂既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地方。一堂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是一段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语文教育在传递汉语言文学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应该是对生命的点化、润泽和升华。但仅仅这些还不够,面向21世纪,我们的孩子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四会的基础是“学会共处”,包括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容纳他人、尊重多元化,而这些只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我们还应教会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人文精神的内蕴,促进人格的健全与升华。
  总之,文学作品应发挥其应有的魅力,让学生更深地感悟到人文关爱的可贵,学会爱人、尊重人,从而达到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目的,这是目前语文教改中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身体力行的任务。“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善良只能以善良来培育,而美丽也只能靠美丽来滋润。”我们坚信,只有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对于学生如此,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于每一家教育机构亦然。让我们携起手来,在人文教育课堂的建设中来培养学生具有崇高远大的理想、自信、乐观、积极、主动、灵活、创新等品格,打造人文教育的美好未来。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三种课型即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的基本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参照现代教学理论的新成果,结合十多年新课程教学实践,设计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系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验教学 知识教学 习题教学 系统教学  高中物理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其中,必修部分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期刊
摘 要:初中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合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把学生分开层次进行教学,更能体现因材施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较好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分层次”的教学方法,能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
期刊
摘 要:当今时代是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各种信息的大量涌动,使得我们所教的学生再也不是以前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生了。在语文改革的大潮中,语文教学也将引发新一轮的变革。语文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上好开放、有序的语文课,既要重视知识的更新,又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关键词:生本 语文教师 引导  语文是学校
期刊
摘 要:生物新课程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新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本文中就如何在课堂教学和相关实验课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科素养之目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物 实验教学  在新一轮生物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生物课堂教学
期刊
摘 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知识的授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要想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思考者,就必须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充分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
期刊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一句话道出了现行数学教材的生活化,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就是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应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发展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应用意识的几点尝试:  一、从实际问题导
期刊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而现阶段特殊教育学校聋生数学教学却常常忽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一弊端的存在,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使聋生数学教学生活化,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教师一直不断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生活化 情境 原形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識出发
期刊
“情境”,即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如果让学生置身其间,就会引发学生的喜怒哀乐,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并在不知不觉中心智得以激活、情感得以熏陶、人格得以修炼。“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与意识。它包括认知理性、情感人格等范畴,使学习过程不仅成为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而“体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因此,阅读教学应“读”领风骚,重视“读”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探究,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
期刊
新课标准指出:“初中化学教学要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对初中化学老师来说是一个较高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地大胆创新和实践,有几点体会供同仁们参考:  一、通过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能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在教学中要善于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