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非常注重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基础学科,是数学的逻辑思维和物理的抽象思维的综合载体,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非常吃力,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也感到不好教。许多学生忙于记公式、记现象、背公式、记例题、做练习等,老师则忙于讲规律、讲典型例题、反馈矫正、培优辅差,觉得讲得多了、练得熟了、记得牢了,学生的成绩就上来了,不知不觉又钻进了“应试教育”的牢笼。其实,认真高效地组织高效课堂的同时,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才是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精心设计发散型的物理问题
教学工作是受教学思想所制约的,教学思想是工作的指南。第一,在教育思想上要摒弃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树立培养能力为主的思想,把培养能力、增长才干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为培养能力而传授知识。第二,无论在课堂设计上、内容选择上,还是在教学重点上、教学方法上、成绩考核上,都要体现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想。第三,教学过程应着重体现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思想。讲课时,应给学生自由联想的时间并允许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和求索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系列的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发散型物理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向多角度多侧面发展。在课余作业布置上,教师应着重设计具有发散性、创造性的思考练习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大胆怀疑探索,寻根问底,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学习了密度的测量后可以让学生思考:测一杯牛奶的密度,砝码生锈了质量没法测怎么办?没有量筒又怎么办?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设计出了等质量法和等体积法。到了电学伏安法测电阻时,若没有电压表或没有电流表,学生就能迁移出等压法和等流法,而且还可能设计出更多的方法,可以享受创新的乐趣了。
二、丰富物理课外实验,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可安排一些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纸锅烧水”、“瓶口吞鸡蛋”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物理实验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例如,学了《密度知识的应用》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鉴别妈妈的金戒指是不是纯金的,要求学生先设计出实验方案,再动手进行操作,然后讨论有几种鉴别方法,比较哪一种实验方法更好。
三、倡导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平行光源、电铃、密度计、小天平、量筒、杠杆、潜水艇等实验仪器或模型、楼梯电灯开关电路、手摇发电机等,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组织学生注意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在家里定时收听收音机、收看电视里的科技节目,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并定期举办“初中物理报”专刊评比,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及写作能力。可就某一社会问题让学生扮演决策者的角色,应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撰写小论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了《安全用电》后,组织学生安装照明电路,排除照明电路的故障,同时要求学生调查家里和附近违反安全用电的事例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五、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毕竟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有限,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制约。教师要认真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举办科技讲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有条件时可带领学生参观各种现代化设施,观看最新科技录像片等等,提高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技术,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应用,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生活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趣明显提高,关心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总之,学生的物理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一个环节。初中物理教学要把握这一环节,在重视教材的同时,也要通过多种渠道来提升学生的知物达理、格物致知的素养。
一、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精心设计发散型的物理问题
教学工作是受教学思想所制约的,教学思想是工作的指南。第一,在教育思想上要摒弃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树立培养能力为主的思想,把培养能力、增长才干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为培养能力而传授知识。第二,无论在课堂设计上、内容选择上,还是在教学重点上、教学方法上、成绩考核上,都要体现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想。第三,教学过程应着重体现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思想。讲课时,应给学生自由联想的时间并允许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和求索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系列的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发散型物理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向多角度多侧面发展。在课余作业布置上,教师应着重设计具有发散性、创造性的思考练习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大胆怀疑探索,寻根问底,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学习了密度的测量后可以让学生思考:测一杯牛奶的密度,砝码生锈了质量没法测怎么办?没有量筒又怎么办?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设计出了等质量法和等体积法。到了电学伏安法测电阻时,若没有电压表或没有电流表,学生就能迁移出等压法和等流法,而且还可能设计出更多的方法,可以享受创新的乐趣了。
二、丰富物理课外实验,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可安排一些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纸锅烧水”、“瓶口吞鸡蛋”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物理实验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例如,学了《密度知识的应用》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鉴别妈妈的金戒指是不是纯金的,要求学生先设计出实验方案,再动手进行操作,然后讨论有几种鉴别方法,比较哪一种实验方法更好。
三、倡导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平行光源、电铃、密度计、小天平、量筒、杠杆、潜水艇等实验仪器或模型、楼梯电灯开关电路、手摇发电机等,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组织学生注意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在家里定时收听收音机、收看电视里的科技节目,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并定期举办“初中物理报”专刊评比,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及写作能力。可就某一社会问题让学生扮演决策者的角色,应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撰写小论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了《安全用电》后,组织学生安装照明电路,排除照明电路的故障,同时要求学生调查家里和附近违反安全用电的事例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五、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毕竟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有限,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制约。教师要认真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举办科技讲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有条件时可带领学生参观各种现代化设施,观看最新科技录像片等等,提高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技术,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应用,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生活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趣明显提高,关心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总之,学生的物理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一个环节。初中物理教学要把握这一环节,在重视教材的同时,也要通过多种渠道来提升学生的知物达理、格物致知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