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闽南童谣是以闽南话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具有浓厚的闽南乡土气息,集趣味性、游戏性、知识性、哲理性于一体,琅琅上口,妙趣横生。它以浅显通畅的文字和诙谐风趣的音乐承载了闽南人生存境况、社会道德、生活习俗,成为我国一份独特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口融入闽南地区,全国推行普通话,现如今使用闽南方言的人越来越少,闽南童谣也日渐消失。传承闽南童谣就是保护闽南方言,在发扬闽南文化,在农村传承闽南童谣还有那么一些土壤,为此我们开展了农村小学教育传承闽南童谣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231
一、以闽南童谣为中心,打造闽南文化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对他应有所诱导,有所启示。”因此,学校应该合理规划各个角落布置,以闽南童谣为中心,打造闽南文化氛围,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这样利于童谣的传承。充分利用学校各楼层走廊的墙壁,设置有主题的童谣宣传内容,比如蕴含“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精神的童谣。在学校围墙上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童谣,如谜谣《一个葫芦七个空》,让学生读中猜;如戏谣《献沙包》,让学生读中学玩;如民俗童谣《中秋博饼》,让学生读中感受闽南文化;如念谣《拍日本》,让学生读中学历史,激发爱国情感。把童谣配以醒目的彩图,时时吸引着学生的关注,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到童谣在生活中的存在。还可以根据闽南人的衣、食、住、行、玩等特点建设闽南文化厅,包括“闽南生产生活用具体验园”、“闽南童玩展” 、“中秋博饼角”,悬挂富有民间特色的各种工艺品、乐器等。除此之外,将每天上下课的铃声改用闽南语播报,借助学校广播室播放闽南童谣等。
实践证明,努力创设具有鲜明闽南特色文化气息的校园育人环境,让学生一入校园可以看到闽南童谣,可以听到童谣,把童谣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汇中,长期的耳濡目染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把闽南童谣纳入课程,保障童谣传承
1.开设闽南童谣课程
闽南童谣怎么得以传承,笔者认为必须把它纳入课程,通过有计划有内容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掌握。学校做到三个保证来为课程“保驾护航”。首先是“课时”保证,每班从每周综合实践课程中安排一节课作为闽南童谣课程。强化课程实施,严禁挪用,采用两条措施,一是错开本班排课,二是加强巡课,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其次是“师资”保证,从教师中挑选懂闽南语,素质佳,对闽南文化有兴趣的老师担任闽南童谣的教学任务。成立闽南教学研究组,设立教研组长一名,由组长组织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三是“教材”保证,学校要采购有关闽南童谣的书籍,比如《闽南方言与文化》选用教材,《闽南童谣500首》等,让任课老师有内容可教。
2.巧妙教学闽南童谣
闽南童谣的学习对于会闽南方言的人来说,学起来很快,但读过几遍后,学生会觉得没意思;对不会闽南方言的人来说,学起来是难上加难,多读几遍便想放弃。为此,必须把情景教学很好地运用起来。巧用多种方法,将抽象枯燥的语言现象寓于生动活发富有趣味性与形象性的情景中,这样更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活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展开听说训练,从而真正促进学习童谣能力的提高。
实物教学法。直接出示实物,帮助学生观察实物、理解童谣内容。如学习闽南童谣《灌口小吃真出名》,通过实物咸鸭、芋粿、麻薯、烧肉粽等小吃的展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再品尝起这些食物,学生能够很直观地理解童谣里相关的内容,为后面能顺利朗诵童谣做铺垫。表演朗诵法。通过扮演童谣中的角色来朗诵童谣。如闽南童谣《天乌乌》中有多种类型的角色,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然后边扮演角色边朗诵童谣。当念到“海龙王,卜娶某”时,扮演海龙王的学生摇晃身体,加上夸张的表情来表现童谣中的海龙王娶某时快乐的心情;当朗诵到“龟吹箫,鳖打鼓”,扮演龟和鳌的学生表演吹奏的动作等等。学生在这样的表演过程中学会了朗读童谣,能加深了对童谣的理解和认识。节奏朗诵法。根据童谣固有的节奏进行朗读。给童谣配上节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乐感、美感,并能享受创作的乐趣。如在朗读闽南童谣《天顶一块铜》时,可利用乐器快板或铃鼓,以每小节两拍的节奏进行朗读。通过增强朗读的趣味,学生投入其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童谣。
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情境教学"在童谣教学中体现得非常充分,这对学生学习童谣特别有帮助。事实证明,学生念诵童谣离不开具体情境的创设,学生对此也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设闽南童谣活动,加大传承力度
闽南童谣是一门口传文学,必须通过大量语言实践才能形成能力。而活动的开展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童谣学习提供平台。
1.开设童谣的常规活动
学校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始有关童谣的常规活动,让童谣传播常态化。比如每年红五月艺术节的“班班有歌声”活动,把全班吟唱童谣纳进评比,形成人人唱童谣的氛围,达到人人会唱童谣的目的;固定日期开设闽南童谣节,全班开展“童谣小达人”的选拔表彰,年段举行童谣创编展演活动。把优秀的童谣节目拍成视频,形成资源,提供给更多师生学习欣赏模仿创新。
2.参加童谣的比赛活动
以赛促学,以賽促教,这是闽南童谣传承发扬的一大途径。每年海峡两岸“读册歌”广播电视大赛都会进行,学校要把它当做一项重大赛事,编排节目参与其中,这样一来可以检验学校童谣的教学成果,二来可以与更多优秀团队交流,可以汲取更多传承经验。比如,笔者团队所创编的闽南童谣情景剧《看戏啰》参加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读册歌”广播电视大赛获团体一等奖。该节目结合“建国70周年”的时代精神,把多首童谣《我的老阿公》《阿嫲爱看戏》《建国70年》穿插起来,由看戏的奶奶口述,赞扬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活日益改善的幸福生活。在念谣的基础上,加入快板,音乐,配合舞蹈,给童谣全新的包装,赋予生命和活力。实践证明这样的节目形式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通过节目展演,许多学生都会念其中的童谣,而且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闽南童谣的传承依赖于闽南方言和闽南文化,同时又促进了闽南方言和闽南文化的传播。学校必须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唤醒民族文化记忆,将闽南童谣引入校园,大力传承,不断创新,让闽南童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与发展。
【本文系集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农村小学教育传承闽南童谣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231
一、以闽南童谣为中心,打造闽南文化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对他应有所诱导,有所启示。”因此,学校应该合理规划各个角落布置,以闽南童谣为中心,打造闽南文化氛围,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这样利于童谣的传承。充分利用学校各楼层走廊的墙壁,设置有主题的童谣宣传内容,比如蕴含“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精神的童谣。在学校围墙上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童谣,如谜谣《一个葫芦七个空》,让学生读中猜;如戏谣《献沙包》,让学生读中学玩;如民俗童谣《中秋博饼》,让学生读中感受闽南文化;如念谣《拍日本》,让学生读中学历史,激发爱国情感。把童谣配以醒目的彩图,时时吸引着学生的关注,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到童谣在生活中的存在。还可以根据闽南人的衣、食、住、行、玩等特点建设闽南文化厅,包括“闽南生产生活用具体验园”、“闽南童玩展” 、“中秋博饼角”,悬挂富有民间特色的各种工艺品、乐器等。除此之外,将每天上下课的铃声改用闽南语播报,借助学校广播室播放闽南童谣等。
实践证明,努力创设具有鲜明闽南特色文化气息的校园育人环境,让学生一入校园可以看到闽南童谣,可以听到童谣,把童谣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汇中,长期的耳濡目染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把闽南童谣纳入课程,保障童谣传承
1.开设闽南童谣课程
闽南童谣怎么得以传承,笔者认为必须把它纳入课程,通过有计划有内容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掌握。学校做到三个保证来为课程“保驾护航”。首先是“课时”保证,每班从每周综合实践课程中安排一节课作为闽南童谣课程。强化课程实施,严禁挪用,采用两条措施,一是错开本班排课,二是加强巡课,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其次是“师资”保证,从教师中挑选懂闽南语,素质佳,对闽南文化有兴趣的老师担任闽南童谣的教学任务。成立闽南教学研究组,设立教研组长一名,由组长组织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三是“教材”保证,学校要采购有关闽南童谣的书籍,比如《闽南方言与文化》选用教材,《闽南童谣500首》等,让任课老师有内容可教。
2.巧妙教学闽南童谣
闽南童谣的学习对于会闽南方言的人来说,学起来很快,但读过几遍后,学生会觉得没意思;对不会闽南方言的人来说,学起来是难上加难,多读几遍便想放弃。为此,必须把情景教学很好地运用起来。巧用多种方法,将抽象枯燥的语言现象寓于生动活发富有趣味性与形象性的情景中,这样更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活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展开听说训练,从而真正促进学习童谣能力的提高。
实物教学法。直接出示实物,帮助学生观察实物、理解童谣内容。如学习闽南童谣《灌口小吃真出名》,通过实物咸鸭、芋粿、麻薯、烧肉粽等小吃的展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再品尝起这些食物,学生能够很直观地理解童谣里相关的内容,为后面能顺利朗诵童谣做铺垫。表演朗诵法。通过扮演童谣中的角色来朗诵童谣。如闽南童谣《天乌乌》中有多种类型的角色,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然后边扮演角色边朗诵童谣。当念到“海龙王,卜娶某”时,扮演海龙王的学生摇晃身体,加上夸张的表情来表现童谣中的海龙王娶某时快乐的心情;当朗诵到“龟吹箫,鳖打鼓”,扮演龟和鳌的学生表演吹奏的动作等等。学生在这样的表演过程中学会了朗读童谣,能加深了对童谣的理解和认识。节奏朗诵法。根据童谣固有的节奏进行朗读。给童谣配上节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乐感、美感,并能享受创作的乐趣。如在朗读闽南童谣《天顶一块铜》时,可利用乐器快板或铃鼓,以每小节两拍的节奏进行朗读。通过增强朗读的趣味,学生投入其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童谣。
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情境教学"在童谣教学中体现得非常充分,这对学生学习童谣特别有帮助。事实证明,学生念诵童谣离不开具体情境的创设,学生对此也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设闽南童谣活动,加大传承力度
闽南童谣是一门口传文学,必须通过大量语言实践才能形成能力。而活动的开展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童谣学习提供平台。
1.开设童谣的常规活动
学校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始有关童谣的常规活动,让童谣传播常态化。比如每年红五月艺术节的“班班有歌声”活动,把全班吟唱童谣纳进评比,形成人人唱童谣的氛围,达到人人会唱童谣的目的;固定日期开设闽南童谣节,全班开展“童谣小达人”的选拔表彰,年段举行童谣创编展演活动。把优秀的童谣节目拍成视频,形成资源,提供给更多师生学习欣赏模仿创新。
2.参加童谣的比赛活动
以赛促学,以賽促教,这是闽南童谣传承发扬的一大途径。每年海峡两岸“读册歌”广播电视大赛都会进行,学校要把它当做一项重大赛事,编排节目参与其中,这样一来可以检验学校童谣的教学成果,二来可以与更多优秀团队交流,可以汲取更多传承经验。比如,笔者团队所创编的闽南童谣情景剧《看戏啰》参加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读册歌”广播电视大赛获团体一等奖。该节目结合“建国70周年”的时代精神,把多首童谣《我的老阿公》《阿嫲爱看戏》《建国70年》穿插起来,由看戏的奶奶口述,赞扬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活日益改善的幸福生活。在念谣的基础上,加入快板,音乐,配合舞蹈,给童谣全新的包装,赋予生命和活力。实践证明这样的节目形式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通过节目展演,许多学生都会念其中的童谣,而且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闽南童谣的传承依赖于闽南方言和闽南文化,同时又促进了闽南方言和闽南文化的传播。学校必须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唤醒民族文化记忆,将闽南童谣引入校园,大力传承,不断创新,让闽南童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与发展。
【本文系集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农村小学教育传承闽南童谣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