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顿悟”——谢无量书法精神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84~1964),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初名谢锡清,又名沈、澄,后以字行名大澄,字仲清,号希范,后更名谢无量,别号啬庵。他是近代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民国初期在孙中山大本营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允为一代大家。
  谢无量由于博古通今,含蕴深厚,兼之具有诗人气质,襟怀旷达,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超逸不凡,在书坛独树一帜。因受山居生活及老庄思想研究的影响,他的“字结体”随性而起,听人自然,毫无拘束,因此被誉为归真返璞之“孩儿体”,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于右任对他的书法甚为赞异,说他是“干柴体”,笔笔挺拔,别有一种韵味,是受宋朝朱熹的影响。[2]于右任曾说“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也曾赞曰:“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其存世书法作品,经整理以碑帖形式出版的,有《谢无量自写诗卷》《二十世纪书法经典——谢无量卷》《历代名家书法——谢无量》《中国历代书风系列——谢无量书风》《谢无量书法》上下册。此外散于社会中的题诗、楹联、书信、碑刻亦不可数计。
  显然,谢氏是书法界中的革新派,是书法创新的先驱。他的字结体是听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完全是功力和修养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以后的自然流露,决不是有意为之。”或被誉为归真返璞之“孩兒体”。于右任对他的书法亦甚为赞异,他的诗古雅含蓄,声情并茂,有感而发,寓意深远,亦独具风范。
  谢无量书法以拙朴天真,自然率意见长,以碑为基,以帖为用,碑帖兼融,在精深的传统功力之中自然流露出一种童真之趣。在现当代书坛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他的书法亦非一开始就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推崇。
  泸州博物馆藏有谢无量先生书法作品2件:
  其一:楷书立轴,纸本,横32厘米,纵110厘米。其内容为 “平津东阁在,别是竹林期。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门随深巷静,窗过远钟迟。客舍苔生处,依依又赋诗。”落款为“泉峰先生正捥 无量”,无印鉴。
  其二:楷书对联,纸本,横36.7厘米,纵146厘米。其内容为“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天地自儒冠。”落款为“无量”,无印鉴。
  在不表现中很好地有所表现,不假雕饰,不矜奇怪而“韵余于笔”,清新自然。以收为放,以短为长,以简驭繁的书法运用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书家的审美理想。从书写中我们看出,谢书不用长画(线)多用短画(线),所有基本笔画,都相对短促精悍,纤而不弱,短而饱满,弹性感极强。泯去了外表的提按变化,显示线条的平静简洁,突现出一种线条的张力,是碑帖融合的典范,极具艺术个性特征和自我魅力。
  在现代书法史上,很多书家都是身兼学者、诗人的艺术家,他们中的早期人物又都是从上一个世纪走来,因此,不约而同的都具备着一种文人学者的气质和对传统的精擅,成为一种必然。“书卷气”可以不自觉地在这些书家腕底流露出来。如果他们再具有强烈鲜明的追求,则浓郁的文人气息便极易成为此类书家书作的重要表现特征。因而有人将这种书法称为“学者字”。 谢无量书法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著名学者、先生虽然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在书法方面下过功夫,但他没多少名世的念头,他的书法造诣和出世境界是天赋与漫长感悟的结晶。淡泊的胸怀,渊博的学养,很大程度升华了先生的书法品格。这对后来形成“谢体”“孩儿书”尤为重要。
  “人是什么?”“何为生?何为死?”
  如果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进行解释。想来是十分容易的。但在佛学中。却是禅机。即使是一般的出家人或居士,也是不能解开的。只有禅机极高,悟性也极高的大师们。渐修以后,一旦开悟,方能大彻大悟。
  “书法是什么?”“何为书?何为法?”
  亦如同佛学中的禅机一样,没有磨砺与深悟。只能懂得线条,而不能悟得线条中的真正禅机、禅理。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对于艺术至高境界的理解,可以说达到了“开悟”,他认为“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屈折到人所不能屈折为深”。刘君惠先生则将这段精辟的论述,来评论四川籍著名书法大师、学者谢无量先生之书法,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无量先生书法也确实有高、大、深之艺术境界。而这个境界的形成其根基即是—渐修与超悟。
  禅机之参破,非偶然也。谢无量先生“精髓经文:涵沐书林,长诗词,精书法。其书上溯秦汉篆隶,由钟王而入南北朝碑群,于张黑女碑,尤深致意焉”。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无量先生超悟之根本,非十年之磨砺(这不单是于古今书法深研透悟,而且于书、诗之超然领悟,而自得一代风骚),是不可能超悟的。这十年之磨砺,即恰如佛学中的渐修,非偶然所致也。因此,只有磨砺以后,一旦超悟,方能达到高、大、深之境界,其书法亦能自然之超悟,其书风之轩昂之貌,超然之意,自然成矣。
  这即是无量先生书法精神之所在。
  四川當代书法,当中国经过十年“文革”浩劫,被埋没十年之久的中国传统艺术——书法,重新登上中国艺术之坛时,一批颇有造诣的四川书法家,脱颖而出,引起了书学界高度重视。
  黄惇先生在《论董其昌的书法美学观》一文中,(注4)有这样一段论述,“董其昌将禅意融入书法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多次阐述顿悟在书法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在他(董其昌)五十四岁第二次见到<官奴贴>时曾记道:‘抑余二十年时书此贴,兹对真迹,豁然有会,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假令当时能效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怀素有言,豁焉心胸,顿释凝滞。今日之谓也’······”董其昌对书法的理解,是十分透彻的,他十分强调书的顿悟,亦如同禅机的顿悟。当然,顿悟需要渐修之过程。同样,不是所有的人,一旦渐修就可以顿悟的。因此,渐修是根基,顿悟则是关键,其实关于顿悟这一点,历来被忽视了,并未得到重视,董其昌着重强调了顿悟,于渐修只是一语而过,因而,顿悟一词在此显得十分之玄乎,往往被忽略过去。
  作为四川籍的谢无量先生,以其自身的实践,将渐修与顿悟之关系,作了极充分的印证。渐修以后,一旦超悟,将书法的意境完美地表达出来。
  尽管,后人临无量先生书法者,不乏其人,然而多是习其皮毛,而未得其精髓,根本没有真正理解渐修与超悟之关系。即使是苦临谢无量先生书法之轩昂之貌,也是可望再不可及,因为,谢无量先生书法精神给我们的真正启示是于磨砺之中自然超悟。
  一旦理解谢无量书法精神实质之人,不必逐笔临摹,亦能自解其中之意。于书法创新亦自然超然而悟,必有大成。
  因此,当代四川书风骨已进入平淡自然的创作之风中,这也是经过十分这磨砺,书家们开始于冷静之中,苦心悬念,渐悟书法真谛,事实上,四川书法已真正开始超悟,这是令人十分欣慰的局面。
  书法如同禅理,禅理需要渐修而达到顿悟。书法则需要磨砺而达到超悟。
  谢无量先生书法的精神,我认为,会真正影响到四川之书风达到“非欲创新新自创”之境界。
  作者简介:张毅宇(1979—),男,四川泸州人,助理馆员。
其他文献
在梦中,一直有个地方,令我心驰神往,那儿鲜花朵朵,那儿游人成群,那儿笑声、惊叫声此起彼伏。那儿,叫迪士尼。今天,我终于来到这里—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始一次心灵与躯体同行的旅程。  可刚到那儿,是以嘲笑与郁闷开始的。“嘿,我们去玩攀崖吧!”一个伙伴大声提出。“好啊,好啊!”大家附和着,“那就走吧!”我迟疑了一下,也快步跟了上去。到了,我抬头一望,心猛地咯嘣一下,那山高耸入云,木头做的栈道踩上去就发出“
期刊
《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是王小盾先生第一次探究音乐文献学的著作,其内容丰富,贴近学术研究,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供了帮助。王小盾先生从自己的成長经历出发,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学生的成长为例,以崭新的写作思路,使中国音乐文献学独特价值得以展现。不仅充分展示了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开阔视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而且深入浅出,用经验告诉我们如何进入学术工作,如何阅读并且利用好文献。音乐文献学是
期刊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笔,书中语言精彩绝伦,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其中女性角色是这部小说描写的中心,黛玉和宝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两个角色。因为她们与宝玉的关系,人们常常将二者做比较。许多学者从她们的语言、性格、背景及命运等角度做对比,极少的学者用语言学理论对二者进行比对分析。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在其他角色眼中宝钗比黛玉更为讨喜。因此,本文将基于人际意义建構这一理论,试阐释为什
期刊
【摘要】:碎米和米糠是越南众多神奇故事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现在这篇家喻户晓的故事已改编成话剧。由此可见其影响力之深远。通过对其在文学作品类型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使读者更好的了解这篇神奇小说或是说對这一类行的神奇故事都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而通过对这篇神奇故事文学类型的分析再加深对故事人物、内容、背景和主题的理解。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读懂即可。  【关键词】:碎米和米糠;越南;民间文学;文学作品类型  一
期刊
三月四日 晴  4日,在刘新老师带领下我们走近山城重庆,去感受重庆的温度,去领略鲁迅先生的气息。  对于重庆,知道他是天府之国,雾都、山城。直到下飞机的那一刻,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便铺天盖地的向我袭来。让我感受到重庆是一个如此有温度的城市。出租车的飞驰,让我领略到了重庆人特有的激情。出租车在急速的飞驰,犹如闪电划破长空。在一上一下间我的胃也在开始翻江倒海般。这一下算是对重庆山城的这个称呼有了实实在在的
期刊
想起麥子,就想起诗人海子  这个诗歌的孩子  一生孤独又一生幸福  人们觉得海子和这个冷酷的世界和解了  觉得海子是幸福的  但人们不了解海子的孤独  不然  为什么要从明天起才能做一个幸福的人?  为什么要从明天起才去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因为海子的幸福从来只在明天  只在遥远的远方  在大海中,在天空里,甚至飘扬在风中  一个纯粹的诗人  留恋尘世间的幸福  却永远无法与尘世和解  我愿意把海
期刊
【摘要】:《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作者并没有在书中对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作详细具体的解释阐述,而是总结概括性地对各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精神做出精练的归纳,并从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读者理清中国古代“美”的发展脉络。本文主要讨论了书中关于美学的几大问题,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做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美的历程;李泽厚;读后感  
期刊
鸟知反哺孝,羊知跪礼恩。  这本该可以是一次很简单的诠释;  这本该可以是一篇很完美的文章。  这本该可以是一个深爱的领域,  这本该可以是一个完整的领域。  ——题记  今年是我的高考十周年,时间就像是黑夜里绵延的街道,在昏黄的路灯的陪衬下,悄然无息的流向远方。记得十年前高三月考时,我很竭力地在考场上书写,脸颊上泛起红润,两鬓的汗水滚烫地流下,虽然此时教室中并不是很热。力透纸背,苍白的手上跳出一
期刊
《音乐人类学》这本书源于作者艾伦’帕’梅里亚姆十五年的思考以及同文化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领域同事和学者们的探讨。他认为,“对于民族音乐学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研究:人类学的方向及音乐学的方向。”然而终极目标则是将两种方法融合。但是当作者转向民族音乐学文献的时候,发现这个理想还远没有实现,因为大量的研究之关注音乐,把它当做一件独立的事件,而不提及它赖以产生的文化母体。民族音乐学家们觉得他们的分析工具如何的
期刊
【摘要】:残雪作为当代文坛的一个独特存在,其文本一直备受学界关注。选择身体的角度来阐释残雪的小说,是因为残雪小说中存在着丰富的身体书写。残雪的每篇小说都是其精神自传,由于身体是精神生产的基础,因而通过身体来表达精神就成为残雪小说的重要旨趣。残雪小说经常出现各式各样的病人,他们患有各种各样的怪病,然而这里的疾病却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它们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符号而存在。  【关键词】:残雪;小说;身体;疾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