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84~1964),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初名谢锡清,又名沈、澄,后以字行名大澄,字仲清,号希范,后更名谢无量,别号啬庵。他是近代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民国初期在孙中山大本营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允为一代大家。
谢无量由于博古通今,含蕴深厚,兼之具有诗人气质,襟怀旷达,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超逸不凡,在书坛独树一帜。因受山居生活及老庄思想研究的影响,他的“字结体”随性而起,听人自然,毫无拘束,因此被誉为归真返璞之“孩儿体”,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于右任对他的书法甚为赞异,说他是“干柴体”,笔笔挺拔,别有一种韵味,是受宋朝朱熹的影响。[2]于右任曾说“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也曾赞曰:“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其存世书法作品,经整理以碑帖形式出版的,有《谢无量自写诗卷》《二十世纪书法经典——谢无量卷》《历代名家书法——谢无量》《中国历代书风系列——谢无量书风》《谢无量书法》上下册。此外散于社会中的题诗、楹联、书信、碑刻亦不可数计。
显然,谢氏是书法界中的革新派,是书法创新的先驱。他的字结体是听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完全是功力和修养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以后的自然流露,决不是有意为之。”或被誉为归真返璞之“孩兒体”。于右任对他的书法亦甚为赞异,他的诗古雅含蓄,声情并茂,有感而发,寓意深远,亦独具风范。
谢无量书法以拙朴天真,自然率意见长,以碑为基,以帖为用,碑帖兼融,在精深的传统功力之中自然流露出一种童真之趣。在现当代书坛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他的书法亦非一开始就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推崇。
泸州博物馆藏有谢无量先生书法作品2件:
其一:楷书立轴,纸本,横32厘米,纵110厘米。其内容为 “平津东阁在,别是竹林期。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门随深巷静,窗过远钟迟。客舍苔生处,依依又赋诗。”落款为“泉峰先生正捥 无量”,无印鉴。
其二:楷书对联,纸本,横36.7厘米,纵146厘米。其内容为“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天地自儒冠。”落款为“无量”,无印鉴。
在不表现中很好地有所表现,不假雕饰,不矜奇怪而“韵余于笔”,清新自然。以收为放,以短为长,以简驭繁的书法运用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书家的审美理想。从书写中我们看出,谢书不用长画(线)多用短画(线),所有基本笔画,都相对短促精悍,纤而不弱,短而饱满,弹性感极强。泯去了外表的提按变化,显示线条的平静简洁,突现出一种线条的张力,是碑帖融合的典范,极具艺术个性特征和自我魅力。
在现代书法史上,很多书家都是身兼学者、诗人的艺术家,他们中的早期人物又都是从上一个世纪走来,因此,不约而同的都具备着一种文人学者的气质和对传统的精擅,成为一种必然。“书卷气”可以不自觉地在这些书家腕底流露出来。如果他们再具有强烈鲜明的追求,则浓郁的文人气息便极易成为此类书家书作的重要表现特征。因而有人将这种书法称为“学者字”。 谢无量书法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著名学者、先生虽然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在书法方面下过功夫,但他没多少名世的念头,他的书法造诣和出世境界是天赋与漫长感悟的结晶。淡泊的胸怀,渊博的学养,很大程度升华了先生的书法品格。这对后来形成“谢体”“孩儿书”尤为重要。
“人是什么?”“何为生?何为死?”
如果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进行解释。想来是十分容易的。但在佛学中。却是禅机。即使是一般的出家人或居士,也是不能解开的。只有禅机极高,悟性也极高的大师们。渐修以后,一旦开悟,方能大彻大悟。
“书法是什么?”“何为书?何为法?”
亦如同佛学中的禅机一样,没有磨砺与深悟。只能懂得线条,而不能悟得线条中的真正禅机、禅理。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对于艺术至高境界的理解,可以说达到了“开悟”,他认为“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屈折到人所不能屈折为深”。刘君惠先生则将这段精辟的论述,来评论四川籍著名书法大师、学者谢无量先生之书法,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无量先生书法也确实有高、大、深之艺术境界。而这个境界的形成其根基即是—渐修与超悟。
禅机之参破,非偶然也。谢无量先生“精髓经文:涵沐书林,长诗词,精书法。其书上溯秦汉篆隶,由钟王而入南北朝碑群,于张黑女碑,尤深致意焉”。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无量先生超悟之根本,非十年之磨砺(这不单是于古今书法深研透悟,而且于书、诗之超然领悟,而自得一代风骚),是不可能超悟的。这十年之磨砺,即恰如佛学中的渐修,非偶然所致也。因此,只有磨砺以后,一旦超悟,方能达到高、大、深之境界,其书法亦能自然之超悟,其书风之轩昂之貌,超然之意,自然成矣。
这即是无量先生书法精神之所在。
四川當代书法,当中国经过十年“文革”浩劫,被埋没十年之久的中国传统艺术——书法,重新登上中国艺术之坛时,一批颇有造诣的四川书法家,脱颖而出,引起了书学界高度重视。
黄惇先生在《论董其昌的书法美学观》一文中,(注4)有这样一段论述,“董其昌将禅意融入书法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多次阐述顿悟在书法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在他(董其昌)五十四岁第二次见到<官奴贴>时曾记道:‘抑余二十年时书此贴,兹对真迹,豁然有会,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假令当时能效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怀素有言,豁焉心胸,顿释凝滞。今日之谓也’······”董其昌对书法的理解,是十分透彻的,他十分强调书的顿悟,亦如同禅机的顿悟。当然,顿悟需要渐修之过程。同样,不是所有的人,一旦渐修就可以顿悟的。因此,渐修是根基,顿悟则是关键,其实关于顿悟这一点,历来被忽视了,并未得到重视,董其昌着重强调了顿悟,于渐修只是一语而过,因而,顿悟一词在此显得十分之玄乎,往往被忽略过去。
作为四川籍的谢无量先生,以其自身的实践,将渐修与顿悟之关系,作了极充分的印证。渐修以后,一旦超悟,将书法的意境完美地表达出来。
尽管,后人临无量先生书法者,不乏其人,然而多是习其皮毛,而未得其精髓,根本没有真正理解渐修与超悟之关系。即使是苦临谢无量先生书法之轩昂之貌,也是可望再不可及,因为,谢无量先生书法精神给我们的真正启示是于磨砺之中自然超悟。
一旦理解谢无量书法精神实质之人,不必逐笔临摹,亦能自解其中之意。于书法创新亦自然超然而悟,必有大成。
因此,当代四川书风骨已进入平淡自然的创作之风中,这也是经过十分这磨砺,书家们开始于冷静之中,苦心悬念,渐悟书法真谛,事实上,四川书法已真正开始超悟,这是令人十分欣慰的局面。
书法如同禅理,禅理需要渐修而达到顿悟。书法则需要磨砺而达到超悟。
谢无量先生书法的精神,我认为,会真正影响到四川之书风达到“非欲创新新自创”之境界。
作者简介:张毅宇(1979—),男,四川泸州人,助理馆员。
谢无量由于博古通今,含蕴深厚,兼之具有诗人气质,襟怀旷达,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超逸不凡,在书坛独树一帜。因受山居生活及老庄思想研究的影响,他的“字结体”随性而起,听人自然,毫无拘束,因此被誉为归真返璞之“孩儿体”,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于右任对他的书法甚为赞异,说他是“干柴体”,笔笔挺拔,别有一种韵味,是受宋朝朱熹的影响。[2]于右任曾说“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也曾赞曰:“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其存世书法作品,经整理以碑帖形式出版的,有《谢无量自写诗卷》《二十世纪书法经典——谢无量卷》《历代名家书法——谢无量》《中国历代书风系列——谢无量书风》《谢无量书法》上下册。此外散于社会中的题诗、楹联、书信、碑刻亦不可数计。
显然,谢氏是书法界中的革新派,是书法创新的先驱。他的字结体是听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完全是功力和修养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以后的自然流露,决不是有意为之。”或被誉为归真返璞之“孩兒体”。于右任对他的书法亦甚为赞异,他的诗古雅含蓄,声情并茂,有感而发,寓意深远,亦独具风范。
谢无量书法以拙朴天真,自然率意见长,以碑为基,以帖为用,碑帖兼融,在精深的传统功力之中自然流露出一种童真之趣。在现当代书坛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他的书法亦非一开始就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推崇。
泸州博物馆藏有谢无量先生书法作品2件:
其一:楷书立轴,纸本,横32厘米,纵110厘米。其内容为 “平津东阁在,别是竹林期。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门随深巷静,窗过远钟迟。客舍苔生处,依依又赋诗。”落款为“泉峰先生正捥 无量”,无印鉴。
其二:楷书对联,纸本,横36.7厘米,纵146厘米。其内容为“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天地自儒冠。”落款为“无量”,无印鉴。
在不表现中很好地有所表现,不假雕饰,不矜奇怪而“韵余于笔”,清新自然。以收为放,以短为长,以简驭繁的书法运用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书家的审美理想。从书写中我们看出,谢书不用长画(线)多用短画(线),所有基本笔画,都相对短促精悍,纤而不弱,短而饱满,弹性感极强。泯去了外表的提按变化,显示线条的平静简洁,突现出一种线条的张力,是碑帖融合的典范,极具艺术个性特征和自我魅力。
在现代书法史上,很多书家都是身兼学者、诗人的艺术家,他们中的早期人物又都是从上一个世纪走来,因此,不约而同的都具备着一种文人学者的气质和对传统的精擅,成为一种必然。“书卷气”可以不自觉地在这些书家腕底流露出来。如果他们再具有强烈鲜明的追求,则浓郁的文人气息便极易成为此类书家书作的重要表现特征。因而有人将这种书法称为“学者字”。 谢无量书法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著名学者、先生虽然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在书法方面下过功夫,但他没多少名世的念头,他的书法造诣和出世境界是天赋与漫长感悟的结晶。淡泊的胸怀,渊博的学养,很大程度升华了先生的书法品格。这对后来形成“谢体”“孩儿书”尤为重要。
“人是什么?”“何为生?何为死?”
如果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进行解释。想来是十分容易的。但在佛学中。却是禅机。即使是一般的出家人或居士,也是不能解开的。只有禅机极高,悟性也极高的大师们。渐修以后,一旦开悟,方能大彻大悟。
“书法是什么?”“何为书?何为法?”
亦如同佛学中的禅机一样,没有磨砺与深悟。只能懂得线条,而不能悟得线条中的真正禅机、禅理。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对于艺术至高境界的理解,可以说达到了“开悟”,他认为“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屈折到人所不能屈折为深”。刘君惠先生则将这段精辟的论述,来评论四川籍著名书法大师、学者谢无量先生之书法,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无量先生书法也确实有高、大、深之艺术境界。而这个境界的形成其根基即是—渐修与超悟。
禅机之参破,非偶然也。谢无量先生“精髓经文:涵沐书林,长诗词,精书法。其书上溯秦汉篆隶,由钟王而入南北朝碑群,于张黑女碑,尤深致意焉”。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无量先生超悟之根本,非十年之磨砺(这不单是于古今书法深研透悟,而且于书、诗之超然领悟,而自得一代风骚),是不可能超悟的。这十年之磨砺,即恰如佛学中的渐修,非偶然所致也。因此,只有磨砺以后,一旦超悟,方能达到高、大、深之境界,其书法亦能自然之超悟,其书风之轩昂之貌,超然之意,自然成矣。
这即是无量先生书法精神之所在。
四川當代书法,当中国经过十年“文革”浩劫,被埋没十年之久的中国传统艺术——书法,重新登上中国艺术之坛时,一批颇有造诣的四川书法家,脱颖而出,引起了书学界高度重视。
黄惇先生在《论董其昌的书法美学观》一文中,(注4)有这样一段论述,“董其昌将禅意融入书法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多次阐述顿悟在书法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在他(董其昌)五十四岁第二次见到<官奴贴>时曾记道:‘抑余二十年时书此贴,兹对真迹,豁然有会,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假令当时能效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怀素有言,豁焉心胸,顿释凝滞。今日之谓也’······”董其昌对书法的理解,是十分透彻的,他十分强调书的顿悟,亦如同禅机的顿悟。当然,顿悟需要渐修之过程。同样,不是所有的人,一旦渐修就可以顿悟的。因此,渐修是根基,顿悟则是关键,其实关于顿悟这一点,历来被忽视了,并未得到重视,董其昌着重强调了顿悟,于渐修只是一语而过,因而,顿悟一词在此显得十分之玄乎,往往被忽略过去。
作为四川籍的谢无量先生,以其自身的实践,将渐修与顿悟之关系,作了极充分的印证。渐修以后,一旦超悟,将书法的意境完美地表达出来。
尽管,后人临无量先生书法者,不乏其人,然而多是习其皮毛,而未得其精髓,根本没有真正理解渐修与超悟之关系。即使是苦临谢无量先生书法之轩昂之貌,也是可望再不可及,因为,谢无量先生书法精神给我们的真正启示是于磨砺之中自然超悟。
一旦理解谢无量书法精神实质之人,不必逐笔临摹,亦能自解其中之意。于书法创新亦自然超然而悟,必有大成。
因此,当代四川书风骨已进入平淡自然的创作之风中,这也是经过十分这磨砺,书家们开始于冷静之中,苦心悬念,渐悟书法真谛,事实上,四川书法已真正开始超悟,这是令人十分欣慰的局面。
书法如同禅理,禅理需要渐修而达到顿悟。书法则需要磨砺而达到超悟。
谢无量先生书法的精神,我认为,会真正影响到四川之书风达到“非欲创新新自创”之境界。
作者简介:张毅宇(1979—),男,四川泸州人,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