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人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xiaogao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爸生前是个电工,春夏秋冬,腰上永远别着个牛皮做的套子,里面永远插着几把锃亮的钳子和螺丝刀,人一动,就叮叮当当地响。搬迁之后新村里大半人家的电线都是他拉的。
  他熟悉每戶人家的线路,电路坏了,往往别人无法找到埋在墙壁里的电线。隔三差五,就有人来找他修电路,他都很高兴,放下手里的活,就叮叮当当地去了。他一个很好求的人。不用别的,管一顿饭就可以。
  有趣的是别人家的电线从没出过问题。拉电线的人自己家却差点失火。
  当时,我爸送兵回来,我妈看他在屋里没事干,就让他在灶前烧火。突然,电线就联电了,火苗眼看烧到了屋檩,他从后窗跳出去,赶紧拉了闸。
  西房山(墙上)的痕迹到我上中学了,还有涂料遮不住的一道淡淡的痕迹。
  除了对这个事的埋怨,还有就是之前我妈对他把建到一半的房子扔给自己有意见。
  建房的那段生活让我妈吃尽苦头,还好最后还是建好了。我妈骑车带我去买材料,回来路上曾被一辆卡车挂住自行车手把拽出了五十多米后,狠狠地,甩到地上。
  类似意外在新房建好后的一两年里发生过。甚至在我爸去世后又接连不断地发生,它们统统都被我妈记在了我爸账上。
  我妈对我爸的感情就是这样一笔一笔记下来的。
  当然,我爸唯一的照片也与他年轻时在村里管送兵的背景有关。在我长大后,村子里一些和我爸认识的人给我送来一些旧照片。照片上沿带有“新风井公社马庄大队青年欢送xx同志入伍留念”字样,相似之处包括我爸身穿军服时拘谨的样子和略带慌张的眼神。
  据我所知,我爸除了是一个拉电线的人,还是一个村里的青年骨干。有人说他是民兵排长,管送兵、召集大家聚会的事———每张入伍合影里都有我爸。我妈说是不是排长不知道,就记得每年秋季征兵,他这个工作都让我获得实际好处,就是可以去外面吃一顿好饭。
  现在,我与他的重逢除了每年祭奠时,就是在看这些别人入伍时拍得大合影前了。
  第一次拿到那张残破旧照片的时候,我一瞬间就在众多张陌生的面孔中认出他。之前,我从没看过他的照片,总觉得自己知道他的模样,却又不相信自己。认出他的一刻,真的很神奇!
  他的形象全部是我妈和村子里人跟我描述出来的,说来有些伤感,我对他一点记忆都没有。
  村里人描述他时,像刚见过面,聊过天似的。有段时间,我就觉得这个人一定偷偷躲在一个我看不见的地方,过着自由,甚至有点不负责任的生活。
  这个看不见的地方有着和我记忆中那个村庄一样的街道、房子、院落、水塔、田间、野地。有一次,我去野地放风筝,遇上一个人。等我回到家,就跟我妈说,看见刘叔了。我妈问,哪个刘叔?
  我告诉她,就是和他一块上班的刘叔,来过咱们家,他说和我爸刚才在一起呢。
  当时,我妈的表情一下僵住了,赶紧走过来,摸了一下我的额头,对我说:“他啊早死了,你爸跟他们一样!都说不让你在外面睡觉,受邪风就坏啦!”
  现在,我才注意到我妈说起他的时候,从没用过“死”字,都是说“谁谁死了,你爸跟他一样。”
  一方水土一方人,我的童年是与大地开裂,故乡淹水同步的。那时出入野地,捉蛇打鸟,玩累了,就睡在水边,有几次被苇丛深处的说话声吵醒。
  我睁开眼,拨开苇子,看见的却是一片空空的水面。我想过跳下水,因为我相信去水底的故乡可以找到他。
  当我走近苇荡子,有一次———只有那次,我看见苇荡深处的一块空地上站着一个人,白衬衫、喇叭裤,带着一个碎了镜片的墨镜,和我妈描述地他完全一样。他周围还有几个看上去长相也很熟悉的男人和他说着话……
  这些年,关于他的话题,偶尔还出现在我们母子之间。我妈的描述也开始起了变化。小时候,她会以那个拉电线、送兵的人为开头说他的故事,现在则像谈一个陌生人,语气平淡到让人怀疑,世上不存在这么一个人。
  选自《失物集》
其他文献
如果说古琴是我们的国粹,应该少有人反对。不仅古,而且是纯粹的中华原创、国之精华。  据说,古琴至今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以乐器的古老与精致论,世界罕见。历几个千年,至今未曾间断,与“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间断的文明”这种说法一样久远。  古琴的“未曾中断”,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从久远的传说到实有的人事,古典的,浪漫的,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直至当下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的,应有尽有,
诗人在时间的长廊里随心所欲地行走,应该是对空间的有意遗忘,对另一个生命的极端漠视。当时间的利刃进入孤独的心灵时,生命的意义变得含混不清,就如同一块石头被自己的光芒照亮,没有参照系,没有支撑点,只有无限拉长的影子,在灰暗的走廊里,自由自在地默吟。   诗人的时间是永恒的,也是稍纵即逝的。确切地说,诗人是无法看清自己面孔的。空间對诗人而言,永远是预设的,他在的。当诗人穿过内心茂密的丛林,就会进入无休止
弦高是春秋时郑国的一个商人,平时以贩牛为生,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牛贩子,却因为在关键时刻舍弃自己个人的利益,挽救国家于危亡,而成为了一个名垂青史的人。   公元前628年,郑国公去世,一心想要扩张领土的秦国,想趁郑国国丧之际,攻占郑国。于是,秦穆公召集大臣商议,最后决定派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带几千精兵偷袭郑国。   这天,当秦军行到滑国境内时,正好弦高也赶着牛来到这儿,见这么多秦军,弦高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招贤纳士。山东六国的能人名仕纷纷渡黄河过函谷关,到秦国应试,商鞅也在其中。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商鞅的结果不外乎两种:或者一上来就被淘汰,或者先做地方小官。是景监发现了商鞅,他认定商鞅正是秦孝公苦苦寻找的治国奇才。景监何许人也?《史记》上只是讲他是秦孝公的宠臣,祖籍楚国,仅此而已。而司马迁对景监举荐商鞅的描写却很细致:商鞅经景监引荐见到了秦孝公。一上来,商鞅口若悬河,
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都城长安未央宫大殿上,一个二十出头的年青人在侃侃而谈。他说,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施仁义,行仁政,保证老百姓都有地种……年青人语句铿锵,说理透辟,勾画出一幅仁以爱民、礼以尊君、四海清平的图景。汉文帝越听越爱听,越听越喜欢,当即任命这个青年人为博士,使之成为自己身边最年轻的智囊人物。这个青年人,就是贾谊,西汉洛阳人。汉朝的博士,相当于后来的翰林,主要负责筹划治国方略,供
前些天,看一朋友发的微信圈:在2000年来临的时候,觉得又一个世纪真的就在眼前;那时候,2020年还是遥不可及。没想到,2020,现在,就在眼前。看了朋友的感喟,我也不由地心生些许感慨:年轻时只觉得每天活得很单纯,时间大把大把的足够用;到了中年只觉得时间真的就象白驹过隙,昨天、今天、明天交织如流,让人感觉有些应接不暇。常常总生出些时间不够用、时光不等人的感叹!经常听许多老年人说,昨天就在眼前。过去
光屁股游泳算不算裸泳?不算。光屁股游泳是一件很原始的事,裸泳呢?却是城里的年轻人所玩的时髦游戏。  我记不得我是几岁开始游泳的了,我的父母怎么从来就没有过问过这件事的呢?我至今还记得我带领我的孩子去学游泳的情形———教练就在他的身边,可我依然不放心,一步也不肯离开泳池。我不能说我的父母不关心我,我只能说,在他们的眼里,夏天来了,他们的孩子泡在河里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和一条泥鳅泡在水里绝对没有什么
儿时赖在炕头上,每日里最先听到的,是屋檐下广播的动静。印象最深的那首歌,旋律的确优美而富有感染力,歌词里描画的生活虽然仍是典型的“农业叙事”,但真是能让听者感到是生活“在明媚的阳光下”的。那支歌让我倍觉振奋的同时,也对那位叫施光南的作曲家佩服不已,还连带着对那只音质粗糙的喇叭都颇有些感激。  后来,好不容易盼到家里添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虽说屏幕比鞋盒子大不了多少,但總算是能让我们得着点儿“视听享受
对于我一个长年在外的人来说,秋天是一个可爱的季节,先不要说我的家乡湖南,一片金黄的季节,还是首都北京,现在已是摆着花篮,只是我现在所以在中山,没有感到了一丝丝的秋天的味道,每天还是短袖,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要开风扇,只是没有酷暑那样的让人不得安宁。  今晚,终于起风了,虽然没有降温了,但是心中隐隐约约地感到明天也许要穿长袖才是。就是这样,南方的秋天也好,冬天也罢,就是没有让人心动的四季分明,只是看
赖显增,一个人过,只有40多岁,无残无疾,半傻不傻,在贫困户中是一个特例,没有通水、通电,危房也没有改造。我第一次去看他时,他蹲在自家屋前的水田下面的水渠里洗手,双手使劲儿压低往水渠中伸,腰身拉得长而直,隔老遠看真像一只黄狗一样埋头在水渠里喝水。说起用水的事,村里原来没有统一规划的自来水,都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人家一伙分别搞的自来水。最早搞的只要每个人头摊上200块钱,就能接上白花花的自来水。接到赖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