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步》欣赏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3303000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的作品,此文最早发表于1985年《中国青年报》上,现入选苏教版语文教材。
  散步,这是一个极普通的题目,也是一件极平凡的小事,但《散步》的作者却抓住了生活中这一件易为人们忽视的小事,开掘出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读后令人神驰遐想,余味不尽。
  作品中散步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成员虽极简单,但安排却可谓匠心独运。散步时小家伙象发现新大陆似的一声喊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点出了这种安排的深刻寓意。妈妈和儿子,这是两代人。前面的两代人是老的一代和壮年的一代;后面的两代人是壮年的一代和幼小一代。他们在田野上散步,但也可以看做是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跋涉。老的一代,壮年的一代,幼小的一代,代代相承,连接起生命长河的链条。生命的长河是无限向前延伸的,但每一生命个体的存在又是有限的。“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笔轻轻地点出了这一浅显而又深奥的道理。有些老人要死去,但春天还是照常来。“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是《散步》中主人公的感受,也是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文中散步的三代人不也令人想到生命吗,三代人,这是生命所必然经历的三种不同存在的阶段。
  三代人,年龄不同,境遇各异,思想不一,于是在散步中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喜欢平顺和追求有意思,这正是生活中老小两代人之间常见的分歧,这一情节的安排于平淡自然中见深刻,足见作者之功力。这一分歧的解决颇耐人寻味。因为“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的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他还习惯着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所以在歧路前如何举步取决于“我”。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各得其所又不愿意,“我”在这种情况上决定委屈儿子,但这时母亲变了主意。小路不平顺,但毕竟有吸引人之处,那里有金黄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母亲的改变主意,也许有疼孙儿的心理,但也许更主要是因为被小路绚丽的风光所吸引。一家人终于走在有意思但又不平顺的小路上,这是代表未来的儿子所选择的道路。散步中这一小小插曲可以令我们想到生活中无数类似的事件,这里展示的是一滴水珠,但它包含着世界上所有的水包含的一切元素。
  《散步》的结尾也是意味深长的。“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走得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似乎也的确是整个世界,老的代表过去,小的代表未来,这过去和未来都在现在的肩上。
  作者处处都是写散步,但又似乎处处不是写散步。这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又是浓缩了生活全部的一个生活缩影。作者仅仅写了一次散步,而它的内涵的广阔、思想的深刻远远超过了一次普通的散步,这是作者的高明处,也是这篇短作的成功处。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进行,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很快,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基本素养也出现了一些偏差,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目前农村中学的学生。在问及今后打算做什么时,很多回答都是“不知道”。这让家长无所适从,也让教师莫可奈何。所以必须加强在农村初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转变教师观念,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的前提是教师观念的转变。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德育在农村初中教育中
期刊
现今的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掌握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有不少中学生不知道晏殊,也不知道温庭筠;不懂李商隐的朦胧,也不懂刘禹锡的深沉; 想象不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恬淡;更体会不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悲凉……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对蕴含丰富、语言凝炼、气象万千的古典诗词提不起兴趣来呢?  学生漠视甚至排斥古典诗词的主要原因:  1.时代的差距产生的“阅读隔阂”。古典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太远
期刊
首先,引导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要取材于学习和生活,让作文再现学生的生活经历。  众所周知,任何文艺作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了社会生活,所有的创作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都是无病呻吟。初中的学生也是这样,背离了这一规律,初中学生的作文就只能是机械地摘抄句段的竞赛。  其实,初中生作文有着广泛的取材范围,如:与父母、朋友、老师、陌生人的交往经历等等。在这一系列的交往过程中,都曾发生过许多让学生值得
期刊
一、合理分层,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前提  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智力发展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作为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用一定时间去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将学生大体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层次的要求,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他们易树立信心,奋发向上,愉悦发展。  二、目标分层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 
期刊
如果我说,我班上所有的学生每天都坚持写随笔感悟,都特别喜欢写作,可能10个老师中有5个不相信;如果我说,我们是一所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初中,我班上所有的学生每天都坚持写随笔感悟,都特别喜欢写作,我估计10个老师中可能有9个不相信。但是,如果你走进我们班,亲眼看到同学们特别喜欢写作的情景,你一定会相信我说的话。  我们是一所落后的农村初中,我班上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差,他们从小学升上来的语文成绩(市里有
期刊
在家庭教育中,最残酷的伤害莫过于对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伤害,最明智的举动莫过于用鼓励与赞美给孩子支撑起人生信念的风帆,帮助他们步入成功的殿堂。戴尔·卡耐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又娶了一个女人。继母刚进家门的那天,父亲指着卡耐基向她介绍说:“以后你可千万要提防他,他可是全镇公认的最坏的孩子,说不定哪天你就会被这个倒霉蛋害得头疼不已。”卡耐基本来就打算不接受这个继母,在他心中,
期刊
一、把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活是智慧的源泉,是创新的广阔天地,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生活的最高体现,这决定着语文教学必须要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只有把语文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去,参与丰富的语言实践,才能有较深厚的语言沉淀和较高的语言表达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我
期刊
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探究文章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
期刊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
期刊
初踏进华沟中学,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年少时学校的样子近在眼前:一排排青砖造的瓦房,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温暖,从外观上看,这座学校没有华丽的外表,同当地的人民一样是那样的质朴,显然此校已经经历了沧桑。  走进校园,在西面的墙壁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宣传画映入眼帘,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的图片在这个极为不起眼的农村中学悬挂,确实让我们震撼,而与之相比较,这么有代表性的让学生借此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