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池风云录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hecha_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荷花池的形成、发展以及对全国商业贸易市场的影响,书写着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商业史上的传奇故事。而经历了荷花池从自发形成到发展壮大的第一代创业者,既是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也串连起了一部中国小商人的奋斗史。
  从小商贩、个体户、倒爷,到有规划的商业市场,成都的商业进化史,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商业进化史的一个缩影。荷花池的形成、发展以及对全国商业贸易市场的影响,足以证明其在40年间中国商业史上的地位。如今,伴随着第一代荷花池创业者的逐渐隐退,新的占地2000余亩的成都国际商贸城已经拔地而起、万商云集,续写成都新的商贸史。
  经历了荷花池从自发形成到发展壮大的第一代创业者,他们用4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书写的商业精神,早已经融入到这一代商人的血液里,并成为催生无数商业现象诞生的历史经典。他们是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也是见证者,他们个人的经历,就是历史的最好的草稿。由一个人而一代人,他们,串连起了一部中国小商人的奋斗史。
  从钟双全的个人经历里,能清晰地照见荷花池的发展历史。
  他18岁成年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南充市医药公司当销售员。那一年,是1970年。干了几年之后,钟双全想谋求更好的机会,于是辞掉了国有医药公司的工作,来到了成都。
  1978年的人民北路,逐渐聚集了20多家搞中药材的个体工商户,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市场氛围,吸引着很多外地的中药材商户。做过几年医药销售代表的钟双全很自然地把眼光投注到了这里。
  沿街摆个摊,卖点配方药,这就是钟双全在成都布下的第一步棋子。在早期那些沿街摆摊的时光里,钟双全依稀记得,除了少数几栋2-3层的房子外,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荷花池,还是一片农田、平房以及泥泞小路。他和很多逐梦者一样,为了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在这片土地上摆摊设点,自主经营。
  钟双全当然不会意识到,他自己,已成为历史的书写者。他个人的这一步,其实就是荷花池自发形成期的第一步。
  “荷花池批发市场,最开始是专营药材,因此,也可以说是先有药材,才有后来的日用百货。”钟双全说。
  摆了6年地摊之后,钟双全掘到了在成都的第一桶金。此时,政府部门也意识到,人民北路的中药材市场已经形成气候,需要政府介入进行引导,有效管理,正规、集中发展。
  1984年,经四川省、成都市两级政府批准,成都市工商局先期在金牛区青龙乡红旗七队征地50余亩,开始修建大棚摊位式的集贸市场。当年完成3万平方米的市场,入驻商家1500余户。钟双全和他的中药材摊,就是首批入驻市场的个体户。
  规范化的市场,给钟双全带来了更多的客商,更大的機遇。两年后,钟双全决定公司化运行,遂注册成立了成都锦通药业有限公司。其时,荷花池市场又新增了2万平方米的大棚摊位式市场,入驻商家达到了2000余户。
  商人的嗅觉总是灵敏的。如此大干快上的荷花池市场,让钟双全看到了新一轮商业机遇。他决心大胆尝试,摒弃原来靠卖配方药赚钱的思维,走保健药品的新路。“那个时候,很多中国人还吃不来虫草,但我相信,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会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会有消费保健品的理念,新公司由此全面转型做虫草。”
  随后在中国掀起的保健品消费热潮,证明了钟双全超前的商业眼光。
  荷花池的转型:1984-1998从摊位制向商铺式发展
  但是,问题也来了,虫草靠坐摊收钱的思维,肯定是不好卖的。为了扩展销售渠道,还必须走出去。
  怎么走出去呢?他决定出去看一看。
  1989年,四川省组织个体工商户出国考察。钟双全作为个体工商户代表,随时任省委书记杨汝岱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家学习考察。钟双全注意到,一些中药材商品尤其是保健品已经入驻一些大商场,这让他颇受启发。回到成都后,他就启动了虫草销售入驻大商场的全面布局。
  不得不说,钟双全的个人事业与荷花池的市场发展总是在几个关键时刻合上了节拍。钟双全的想法,再一次契合了荷花池市场管理方由摊位制向商铺式发展的思路。
  钟双全认为,这是时代对他最大的成全。
  从荷花池市场管理者的角度看来,这样的改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可以说是市场发展的倒逼。首先,到了1990年前后,改革开放进入第12个年头,市场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不光荷花池市场如此,全国的商业贸易形势也是如此。其次,荷花池市场最初的摊位制已不能满足各方需求,市场硬件设施逐渐陈旧老化,特别是存在安全隐患。第三,类似于钟双全这批第一代荷花池创业者,需要更好更大的商业平台,原有的摊位显然已经不适应他们的发展需要。
  由此,1990年,荷花池市场管理方着手对市场的硬件设施进行改造,从摊位制向商铺式发展。经过经营方式和摊位模式的调整,市场商家的收入也逐渐倍增,从无本经营到小本经营,从小规模经营到大规模经营。商家中,万元户、十万元户、百万元户比比皆是,千万富翁也大有人在。九十年代已有商家购买了商品房、汽车。到目前为止市场商家基本上都在成都安居落户,有固定的住房、汽车,开工厂,办企业。而市场商铺仍然保持在商家手中。
  荷花池品牌的形成:1998-2002 13万人次来蓉参观   拉着推轮车、提着蛇皮口袋来来往往的商贩,老旧的楼房,坑坑洼洼的路面,成群结队的电瓶车、三轮车、小货车,这个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荷花池市场印象,已经深刻地烙在了成都人以及过往客商的记忆里。
  1.0版本的逛街购物,就该是荷花池这样喧闹、嘈杂、拥挤的样子。
  进入商铺的钟双全和他的钟氏虫草卖得异乎寻常的火,一如荷花池市场的日用品、服装和饰品。
  钟双全的虫草除了卖给成都人,也卖给外地人,还卖给老外。很快,钟氏虫草行成为荷花池市场里中药材市场的金字招牌,商户和熟悉的人不叫他钟老板,而是“虫草大王”。
  他的品牌,是荷花池品牌的一部分。
  他的品牌形成,继续同步于荷花池市场品牌的形成。
  谈到荷花池品牌的形成,金牛区市场开发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一言以蔽之:这源于商户的发展和市民购买力的兴起,以及市场壮大的购买欲望。
  具体而言,就是到了这个历史时期,市场的加速发展和急剧扩张,完成了一次在能量和规模上的转换,使得荷花池市场在全国乃至东南亚都闻名遐迩。这一年,正值1998,改革开放20年。
  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来了,视察完后,题词肯定;
  国外友人慕名来了;
  同行业的人也来了。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约有13万人(次)到荷花池参观学习,先后被国家、省市授于各种荣誉160余项。
  到1998年,荷花池市场注册商家3万余户,区属商家7千余户。市场经营人员已达8万人,流动人口日达15万余人次。年市场交易额近百亿,雄居全国百强综合性贸易市场第七位。
  另一方面,市场品牌优势也有赖于商品的物美价廉,荷花池市场商品价格比同类市场商场低20-30%,同时,市场内商家经营既有著名、驰名及知名品牌,更有自己的自创品牌;市场的货物从低质价廉也向中高端提升,商家逐渐走品牌之路,在销售品牌货物的同时,也打造自己的品牌。
  荷花池的提升:2002-2013成都商贸城时代开启
  成熟的钟氏虫草行,成熟老练的虫草大王,如今依然坚守着荷花池。即便开启B2B的模式,但他依然认为他的根在实体市场,在荷花池。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荷花池市场的今天。没有荷花池,也就没有钟氏。”想做百年老店的钟双全说,他和荷花池已经相互离不开了。当规模相当于荷花池市场群12倍的成都国际商贸城建成后,他又第一个进入了成都国际商贸城。
  致富不忘帮扶老乡,这大概是第一代荷花池创业者共有的商业精神,“老乡带老乡”也成为荷花池创业中一个突出的现象。
  从1998年开始,钟双全在近20年间,从南充农村带出了5000多个农民经营药材,其中不少人在他的扶持下,当起了收入不菲的药材老板,在荷花池有了商铺,在成都买房安家。市场至今都在传说很多关于“虫草大王”的故事:有商家进了药材量大,后来不好销,底子厚实的钟双全便按对方的销价全部买了,帮对方渡过难关。及时出手,扶持弱小,他认为,这是荷花池第一代创业者都会作出的选择。
  如今,新的国际商贸城和荷花池市场延展出来的其他分类市场,已经从单一的中药材市场发展为百貨、纺织、综合类、鞋类、日用品等多个市场,第一代之后,第二代、第三代商人相继崛起,从事服装、纺织品、针织品、中药材、鞋类、小百货、小家电、塑料制品、工艺品、文化用品、体育用品、饰品、日用品、玩具等多门类的商业贸易。尽管他们都难免会受到互联网经济的影响,但只要走进这些市场,进入这些商铺,看到类似上世纪90年代初荷花池“遍地流金、万商云集”的景象,还是会让你有时光停驻的感觉。
  早在1976年,他就从湖北宜昌起步,挑着货品,进襄樊(今襄阳)、到达州,然后,进入成都。
  顺着这条经商的路线,楚水清把自己的女婿李杰带到了成都,又把无数的孝感人带入了荷花池。如今,成都的孝感商会会员企业里,绝大多数都起家于荷花池市场。
  “货郎楚”的商业迁徙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即改革开放前后近10年时间里,中国大多数地方的农村商品交易,是靠货郎的走村穿巷完成的。
  1976年,楚水清在老家湖北开始挑起货担,到乡村售卖针头线脑、纽扣拉链等小百货。从繁华热闹的武汉汉正街拿货出来,再一步一步走到需要商品的个人手中。
  当年,楚水清这条货郎之路并不短。先是从湖北孝感至潜江,沿途走村串巷徒步叫卖。走到潜江后,在潜江经营了一年的时间,1978年又从潜江徒步沿途卖货到宜昌,再从宜昌到秭归,到巴东,1980年到达县(今达州市)。转乡的经历,积累了最初的商业经验。说是经验,其实也很简单,无非低进高出,在商品流通不便的时代,赚取一点微薄的差价。
  由于当时的达县物资很缺乏,他的货很畅销,为壮大基础,他带了更多孝感老乡进入达县。达县三年,他带过去的乡民已达到一百多人。人多了,在一个城市经营就有了竞争,于是楚水清就想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1984年春,他带第一批乡民8人来到成都,入驻北站农贸市场,从摆地摊开始经营,到1986年,荷花池市场招商,孝感商人进入菏花池市场经营直到如今。当初的8个人当中,其中就有他女儿的男朋友、后来成了他女婿的李杰。
  楚水清是见过世面的商人。他知道,这个时期,国家对集贸市场已经正名,并被赋予合法的地位,各类小商品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他看过武汉汉正街,也去过浙江义乌,因此,他没有理由不来成都荷花池。   风云际会,汉正街、浙江义乌和荷花池市场,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
  这一次基于安身经商的商业迁徙,是楚水清的最后一次,却是李杰的第一次,当然,也是李杰的最后一次。
  其时,荷花池经过了自发经营的第一周期,由政府主导,修建了大棚摊位式的市场。李杰在市场里有了一个1米长、50厘米宽的固定摊位,卖些日用百货。
  这个摊位不要租金,每天由市场方收取大约1-2元的税金。
  这就是李杰荷花池岁月的开始,那一年,他22岁。从货郎岁月到荷花池,在楚水清看来,这既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一个时代的崭新开始。
  短暂的“倒爷”岁月
  年轻的李杰总觉得小商品赚不了更多的钱,他寻思着他的突围。
  198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第十个年头,成都街头出现了很多时髦、爱打扮的年轻女子。她们涂口红,化淡妆,在人群中显得非常亮眼。李杰看准了这点,决心转行做化妆品零售。但由于当时国内尚没有成熟的化妆品产品,因此只能通过汕头的一个市场,倒卖缅甸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化妆品。这段短暂的“倒爷”岁月,让李杰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正在他准备放手大干的时候,工商部门突击整顿化妆品市场,除没收他采购的全部化妆品之外,还对他处以行政罚款。自知“倒爷”生涯不可久长,李杰和妻子商量,决定改弦更张。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的“倒爷”现象,在荷花池市场也同样存在。李杰只不过是其中一个赶上了那个时代商业热潮的普通小商贩。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价格双轨制时代,他们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在市场上倒买倒卖商品进行牟利,从商人的角度看来,无可厚非,但从购买主体的消费者看来,却存在了消费的风险。尤其是化妆品,看起来是把握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但在市场监管机制尚未完善健全之前,这种不是经过正规渠道流入的商品,确乎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然而,在改革开放前20年,“倒爷”确实是最值得书写的群体之一。好在这段“倒爷”岁月为时不长。一次没收和罚款,就让他回到了荷花池市场的正途。
  疯狂的“花边”
  不再卖化妆品了,李杰还是瞄准女孩子“美”的需求,卖项链、耳环、围巾等装饰品。
  这些饰品用料普通,但成品好看,色彩艳丽,价格亲民,深得女孩子们的喜欢。他记得,他是90年代初的荷花池市场,第一批开始卖饰品的个体工商户。
  先行者虽然充满机遇,但也注定要比别人付出数倍的心血。从外地进的很多饰品,通常是半成品,需要他和妻子两人熬夜加工,然后才能保证第二天在市场的零售。有时候还要根据市场反馈回来的时尚需求,对饰品的最后加工进行临时调整。
  “很多人以为我们这一代荷花池创业者守着摊位就把钱挣了,实际上他们没看到我们背后的艰辛。”李杰说。
  虽然艰辛,但荷花池还是帮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1992年,他们在成都买了第一套商品房,告别租房住的日子,在成都安了家。32岁,风华正茂、精力旺盛,正适合李杰在荷花池大展拳脚。
  也是在这一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培育市场体系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我国的批发市场由此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荷花池市场通过不断改扩建,经营面积已达8万多平方米,市场影响力迅速向外辐射,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黑龙江等外省商人慕名而至,东南亚及俄罗斯商人也前来参观、考察。
  经由岳父楚水清的介绍,一批又一批孝感同乡也从老家涌入成都。荷花池的孝感商人,成为和温州商人数量相近的群体。
  同样是在这一年,荷花池的服装批发市场开始成型并快速发展。李杰又从饰品转向服装行业,思路同样是搞小饰品,专做服装上的花边。
  他去的是汕头的服装批发市场。这个市场有香港、台湾的花边进来,他从这里买回后,卖给服装加工的厂商,很快,这些港台进来的“花边”在成都流行起来,很多人问着到市场来买这种有花边的衣服。孝感老乡看到商机,跟他一起卖花边。李杰回忆,最兴旺的时候,荷花池服装市场有100多个铺位是孝感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在卖和服装相关的饰品,尤其是花边。
  看准这个机会,李杰在1998年开了一个厂。他在双水碾社区租了一个地方,请了几个工人,实现了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由于有了自己的工厂,减少了从汕头往返进货的时间,不仅缩短了供货周期,还节约了大量的进货成本,且规模化的生产完全保证了市场的需要。那几年,李杰的花边事业真是干得顺风顺水。
  如何解决花边纹样的问题?那时候还很少有传真机,他花了6000多元装了一部电话。供货商在电话里描述最新款花边的纹样,他根据自己的理解找设计师画出来,有时候也八九不离十,但大多数时候,属于在“描述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即便如此,市场对他的花边还是报以热烈的欢迎。那个时期,整个荷花池市场的花边生意,基本上被李杰这个孝感商人垄断了。
  不久,他投资800万,再上新厂。李杰在荷花池市场的花边产业如同荷花池市场的金字招牌,闻名在外。
  只不过是重头再来
  不出意外,李杰会和无数靠荷花池市场起家的商人一样,发家致富,从此过上成功人士的幸福生活。
  然而,商场如战场,岂有常胜将军?那些成功的荷花池创业者风光的背后,還藏着无数落寞的失败者。李杰说,他就是其中的一个。好在他还有荷花池的铺面,他还有孝感商会会员这个身份,他还有“货郎女婿”这个名头,他还有自己33年荷花池商户积累下来的商业经验和人生阅历。
  只不过是重头再来。对于第一代荷花池商户来说,跌倒了不要紧,站起来继续前行就是。“国家给了我们机遇,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创造了我们第一代荷花池商人,让我们得以在成都买房买车,比一般人生活富裕,我们很满足了。”今年已55岁的李杰两鬓已有了很多白发,但话语里依然透着22岁那年进入成都、进入荷花池时的激情。   他的新公司已经注册,主阵地依然是荷花池。他认为,即便实体市场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但成都依然充满无限的商机。“成都人不比湖北人保守,消费观念前卫,休闲文化培育了庞大的消费流量,吃喝玩乐相关的产业,都充满机遇。”他认为,从沉淀在荷花池市场中的任何一家发展起来的企业和商户的历史经验里,都能打捞出今天依然管用的商业理念和商业模式。
  黄金满地,故人白发。祝愿重头再来的李杰重回花边岁月,祝愿他和荷花池青春常在。

尾声:荷花池的世纪新篇


  “挥泪甩卖,挥泪甩卖,原价50,只卖20了。”
  “90最低价。”
  “50最多了。”
  “不可能,50我进货都进不来……”
  熟悉的讨价还价声,看得人眼花缭乱的商品,便宜的批发价,街边三轮车上热乎乎的盒饭,还有商户们带着外地口音的四川话,让人倍感亲切,又十分怀念。
  30多年来,荷花池市场在成都市和金牛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了巨大发展,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艰辛创业、发奋图强之路,经历了从“马路市场”、“棚架市场”到“室内市场”的演变过程。
  钟双全和李杰,只是荷花池十万商家中,经历过马路市场、棚架市场和室内市场三个大的发展周期的两个代表。
  2013年,按照成都市“北改”要求,为推动整个荷花池商圈的提档升级和转型发展,金牛区属荷花池市场率先实施了关闭拆除和全面重建。
  按照金牛区市场开发服务中心的规划,未来的荷花池市场,将借助蓉欧+的辐射效能和政策优势,充分利用30多年形成的商业底蕴和品牌效应,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开设特色步行街、统一区域物流配送、建立统一线上线下020平台等,打造一个既充分发挥荷花池资源优势,又适应现代商贸业态的新型展贸型综合商业体,重塑“荷花池”金字招牌,实现荷花池市场华丽转身、再创辉煌。
  无论钟双全,还是李杰,他们都只是荷花池市场30多年歷史中的一个普通的代表。荷花池的变迁就是成都改革开放以来变迁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变化的一个缩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钟双全和李杰何其有幸。(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金牛区市场开发服务中心提供)
其他文献
苏轼落笔“白马关”  从成都出发,汽车一路向北,在碧绿的成都平原肆意奔驰。  成绵高速路上行驶约40分钟,从罗江出高速,就进入丘陵地带。山峦显现,地势随海拔的升高慢慢上移。行进其间,让人忽然明白,坦荡平原,无险可守,只有进入崎岖山势,才有机会设伏。  这,或许就是三国时刘彰麾下的成都,最后的屏障?  此番专程造访庞统和他的落凤坡,而落凤坡却一直难露真容。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名鼎鼎的白马关。古代
期刊
画作“昭君出塞”是国人熟知的四美图之一,其怀抱琵琶的动人画面成为绘画、诗歌等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方法,“诗画证史”近年渐渐得到重视和认可。昭君出塞究竟有没有带琵琶?作为一段历史公案,今天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诗画的研究找到答案。  黃庭坚《梦李白作竹枝词》云:“一声望帝花片飞,万里明妃雪打围。马上胡儿那解听,琵琶应道不如归。”注诗家认为,黄庭坚是引晋人石崇《明君词序》“昔公主嫁乌孙,令
期刊
100年前的成都,在中国城市中是非常特殊的。由于在内陆地区,租界,这一1840年以来外敌入侵所造成的屈辱的象征,并没有出现在成都。但是,成都又不像别的内陆城市那样封闭,1910年成立的华西协合大学,是最早的教会大学之一,后来演变成了华西医大。1900年前后,有一些外国人相继来到成都,开始打量这个城市。  1917年的中國,发生了很多事。最重要的是在北京的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与胡适等以《新青年》为阵地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根据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2009年建国60周年,共举行了14次国庆阅兵,这里选刊的是其中七次大阅兵的历史画面。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上的阅兵式:接受检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  圖/视觉中国  1950年10月1日,北京,为庆祝建国—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大会,进行了各军兵种部队的
期刊
杂志年度全套征订开始!  12个月的订阅,一次搞定!VIP至尊专享!我们会把每月最新鲜的《看历史》第一时间送到您的手中!一键式订阅,全套包邮!阅读,就是这么便捷!早订早优惠哟~  11月,这些爆款别错过!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  成吉思汗用武力和意志掃平了东亚,征服了许多国家,摧毁了欧洲陈腐的骑士方阵。在他的指挥调度下,蒙古帝国从未一次派出超过10万人的大规模军团,却在25年的时间里征服
期刊
2018年8月14日开始的辽宁省博物馆书画大展,已经成为本年度文化盛事之一。这次展览展出了大量国宝级的书画文物,堪称近年来国内历代书画特展中的“核弹级”大展.其中的书法精品值得细细品鉴。  对文博专业不太了解的读者朋友,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国内博物馆中,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上海博物馆都是书画收藏大家,缘何辽宁省博物馆的书画大展能引来如此轰动?  实际上,辽博书画藏品极其丰富,尤其又以晋唐宋元时代的
期刊
天蓝是个诗人。他最有名的代表作是一首写于1938年5月的《队长骑马去了》.却也因为这首诗,命运发生了转折。  天蓝是个诗人,他最有名的代表作是一首写于1938年5月的《队长骑马去了》,当年,不仅在解放区一纸风行,在国统区也是风靡一时。  天蓝被认为是“七月派”,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因为《队长骑马去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上发表过。即便不是首发,至少也是转载过的。  此说流传甚广,几成定论。他的
期刊
(美)《考古学》2017年07/08月  長久以来,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没有任何迹象可以表明亚马逊上游地区和秘鲁高原曾出现过社会复杂化的过程。因此,人们从未想过亚马逊丛林中竟然有如此规模庞大的人类古文明的遗址存在,直到考古学家在亚马逊丛林里发现了古代聚落遗址以及一些土丘和金字塔。  当考古学家基里诺·奥利维拉于2010年开始在秘鲁境内的亚马逊河上游进行考古挖掘时,他震惊地发现,一旦这个区域的植被和堆
期刊
1907年6月10日,5辆汽车从北京出发,踏上了横跨亚欧大陆的艰难行程,它们的目标是万里之外的法国巴黎。意大利《晚报》记者巴兹尼随队前往,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图文记录。  1907年3月18日,法国巴黎《晨报》以醒目的标题,刊出了主编亲自撰写的一则启事:“我们向法国和法国以外的汽车制造厂提个问题:当下需要证明一个人拥有一辆车,他就可以做任何事情,去任何地方,今年夏天谁来开车从北京到巴黎走一趟?该路程
期刊
1981年,吕西安·博达尔凭借《安娜·玛丽》获得法国重量级文学奖项——龚古尔文学奖。博达尔幼年曾随父母在成都生活,他根据童年的经历创作了“领事三部曲”,《安娜·玛丽》就是其中的一部。最近,这套书翻译成了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打量成都的角度。那么,博达尔当时看到了什么?  每个城市在爱着它的人心目中呈现出来的模样被叙述出来之后往往大相径庭。当我们在今天的成都,看到龚古尔文学奖获得者吕西安·博达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