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读《夏生的汉玉蝉》(《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时,没来由的会有一种“被催眠”的感觉。从接受美学角度上看,小说并不十分“友好”,滞涩的叙事、混沌的情节、破碎的结构、单频率的节奏,仿佛都在故意挑战读者的阅读耐心与毅力,尤其是两条故事线之间频繁的切换闪回,犹如一块机械摇摆的怀表,引人慢慢进入到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为了营造“催眠”环境,作者有意识地打乱线性因果逻辑链,而采用了一种类似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叙事策略来讲故事。更坦率地讲,作者似乎对故事本身并无兴趣,更多的是在借助故事呈现病理学意义上的一种缺失性精神症候,即人在失去重要情感依托时所产生的生理上的“戒断反应”和心理上的“被阉割感”。
甘田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一天,他突然接到天华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夏梦华打来的电话,对方焦急万分地说她儿子夏生突然间“消失”了。夏生是甘田的一名“患者”,说“患者”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在甘田看来,夏生身心都十分健康,“寡言,表情少,眼神忧郁,气质文艺,是范儿,不是病”。但强势且顽固的母亲夏梦华却并不这样认为,她始终觉得夏生像个长不大的孩子,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来培养判断力和意志力。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别,致使母子两人的交谈时常会陷入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身为局外人的甘田意识到他们“亲子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战略不清的消耗战”,并预言这场战役多半会在时间的帮助下,各自妥协,握手言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夏生竟然选择以“人间蒸发”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为了找寻夏生的下落,母亲先是报警求助,然后聘请私家侦探调查,均无果后,她开始祈求神灵保佑,“雍和宫烧香,天龙寺问卦,风水先生占卜,把易学大师领到家里对着世界地图掐算”,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看着夏梦华大有走火入魔之势,夏生儿时好友杰森决定以一场隆重的“降灵会”彻底埋葬她的失子之痛。受邀前来参加降灵会的甘田一眼看穿了杰森的伎俩。为了隐藏真相,杰森企图以美色圈套诱使甘田就范,却被甘田婉言谢绝。事实上甘田并非对美色无动于衷,而是其心中尚有艾冬割舍不下。艾冬是甘田的抑郁症女友,一周前也同夏生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艾冬的消失令甘田内心充满了内疚,因为他知道女友的不辞而别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自己的“婚姻恐惧症”。在艾冬之前,甘田其实交往过许多女朋友,但大都停留于肉体的欢愉,且恋爱关系仅能维持三个月左右。艾冬是唯一一个打破甘田“百日魔咒”的女友。艾冬走后,甘田时常会陷入到混乱、破碎的回忆当中——过年时长辈的逼婚、父母亲的婚姻“绥靖政策”、恋情曝光后自己的手足无措、小姑生日宴上的争吵、二人世界的美好、以及艾冬走后的失魂落魄……甘田自知艾冬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一种“瘾”,痛苦正是实施戒断后的条件反应。为了缓解疼痛,他只好借酒精麻醉神经,却终因饮酒过量而患病住院。出院后,甘田受夏梦华之邀前来参观夏生失踪前设计的“影子院落”,并从她口中得知,夏生出走时带上了他那件最珍爱的东西——汉玉蝉。几天后,艾冬回到甘田身边,同时带回的还有“夏生的汉玉蝉”。
在我看来,与其说小说是在讲述亲子之情和男女之爱,毋宁说,它更像是在进行精神病理学案例分析。夏梦华以爱之名对儿子夏生的强力压制,以及夏生以消失的方式对母亲的无声反抗;甘田对艾冬如瘾般的依恋与渴望,以及艾冬对甘田实施的强制性戒断,都与精神分析学说中的“心理能量守恒”原理相吻合。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指出,生命本能具有两种能量:爱欲(eros)与死欲(thanatos)。爱欲是一种创造力量,它追求欲望的快乐与满足,人的一切求生、求爱、求乐的欲望都出自爱欲的“快乐原则”;与之相反,死欲是仇恨和毁灭的力量,它服从的是“强迫重复原则”。这两种本能针锋相对,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爱恨交集的情感纠葛,根源即在于此。
抛开晦涩的理论不谈,仅就故事本身而言,《夏生的汉玉蝉》亦不失为一篇独具匠心的好作品。剥去情感的外衣,我们会发现,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医者与患者角色转换的故事。在“夏生消失”这条叙事线上,甘田的角色是一位称职的心理学专家,能够通过察言观色洞悉他人的内心世界。在他看来患有心理疾病的不是儿子夏生,而是母亲夏梦华。她“那种用力过猛的真诚与热切,使得周遭的人承受不住暗自趔趄——只是她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一点,那些人必会强撑着站稳脚跟,表现出一副受宠若惊喜出望外的样子”。此外,对于杰森精心策划的降灵会,以及外国巫师所施展的“通灵术”,甘田都能够瞬间识破,专业技术之精湛,可谓是出类拔萃。然而,在“艾冬消失”这条故事線上,甘田却被降格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患者,女友的“消失”使得他终日神情恍惚,深陷情感纠结之中无法自拔,最终还是依靠艾冬的主动回归而得到拯救。从这个意义上讲,身患抑郁症的女友艾冬更像是甘田的心理医生。每当甘田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时,都是艾冬的微信语音在给予他及时而必要的慰藉与安抚。这种医者兼患者的人物形象设置与电影《催眠大师》中的那位心理医生极为相似——谁是医生,谁是患者,已经分不清,也不必分得清,重要的是,他们能否得到治愈,以及如何治愈。
沿着甘田医者与患者的双重身份一路探寻,我们会发现小说中还隐藏着的另一重主题,即关于爱的束缚与放纵。夏梦华对夏生的爱属于前者,母亲不仅越俎代庖地包揽儿子一切人生抉择,同时还要强行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给儿子,这种被束缚的关爱令夏生痛苦不堪,却又无可奈何,长期的压制势必带来更为强烈的反弹,夏生这般消失,无疑是对母亲最为彻底的反抗与否定;而甘田父母对甘田的爱则属于后者。对于甘田的情感隐私,父母从来都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即便是已过了男大当婚的年龄,父母采取的也不过是婚姻绥靖政策。他们这种无限包容与放纵,某种程度上正是导致甘田“情感混乱”和“婚姻恐惧”诱因。正如文中甘田母亲的自我反省那样:“我们是不称职的父母,只是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称职。借口就不找了,我们很抱歉,给了你‘自定义’的人生。这是另一种艰难——越自由,越艰难。我们希望你很自我地活着,回头却发现,我们忽视你到了都不知道忽视你的地步”。由此可见,在亲子关系中束缚与放纵是溺爱之两极,正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有意拉开读者与文本的审美距离,制造一种间离效果。作者似乎并不希望读者过多投入到情节之中,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理性地思考那些有关记忆与遗忘、现实与理想、捆绑与放任、囚困与解脱、实然与应然的生活辩证法,进而在“他者”的镜像观照下审视自身是否也像小说中的人物那样,或是被强力意志压制,或是在以强力意志压制别人,或是释放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抑或是潜抑欲望向“现实原则”妥协……无论你身处哪种境遇,本质上将都是自我抉择的结果。正如萨特所说,人是绝对自由的,没有一个全能的上帝在约束他,但同时他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全部的后果,绝对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小说结尾处那件跟随夏生一同消失、然后又跟随艾冬一同出现的汉玉蝉,似乎正是对“存在与虚无”的一个具象隐喻——没有什么是偶然发生的,所有偶然背后都有一个必然与之呼应。因为,存在先于本质,正是你的偶然选择造就了必然的你自己。
甘田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一天,他突然接到天华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夏梦华打来的电话,对方焦急万分地说她儿子夏生突然间“消失”了。夏生是甘田的一名“患者”,说“患者”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在甘田看来,夏生身心都十分健康,“寡言,表情少,眼神忧郁,气质文艺,是范儿,不是病”。但强势且顽固的母亲夏梦华却并不这样认为,她始终觉得夏生像个长不大的孩子,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来培养判断力和意志力。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别,致使母子两人的交谈时常会陷入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身为局外人的甘田意识到他们“亲子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战略不清的消耗战”,并预言这场战役多半会在时间的帮助下,各自妥协,握手言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夏生竟然选择以“人间蒸发”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为了找寻夏生的下落,母亲先是报警求助,然后聘请私家侦探调查,均无果后,她开始祈求神灵保佑,“雍和宫烧香,天龙寺问卦,风水先生占卜,把易学大师领到家里对着世界地图掐算”,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看着夏梦华大有走火入魔之势,夏生儿时好友杰森决定以一场隆重的“降灵会”彻底埋葬她的失子之痛。受邀前来参加降灵会的甘田一眼看穿了杰森的伎俩。为了隐藏真相,杰森企图以美色圈套诱使甘田就范,却被甘田婉言谢绝。事实上甘田并非对美色无动于衷,而是其心中尚有艾冬割舍不下。艾冬是甘田的抑郁症女友,一周前也同夏生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艾冬的消失令甘田内心充满了内疚,因为他知道女友的不辞而别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自己的“婚姻恐惧症”。在艾冬之前,甘田其实交往过许多女朋友,但大都停留于肉体的欢愉,且恋爱关系仅能维持三个月左右。艾冬是唯一一个打破甘田“百日魔咒”的女友。艾冬走后,甘田时常会陷入到混乱、破碎的回忆当中——过年时长辈的逼婚、父母亲的婚姻“绥靖政策”、恋情曝光后自己的手足无措、小姑生日宴上的争吵、二人世界的美好、以及艾冬走后的失魂落魄……甘田自知艾冬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一种“瘾”,痛苦正是实施戒断后的条件反应。为了缓解疼痛,他只好借酒精麻醉神经,却终因饮酒过量而患病住院。出院后,甘田受夏梦华之邀前来参观夏生失踪前设计的“影子院落”,并从她口中得知,夏生出走时带上了他那件最珍爱的东西——汉玉蝉。几天后,艾冬回到甘田身边,同时带回的还有“夏生的汉玉蝉”。
在我看来,与其说小说是在讲述亲子之情和男女之爱,毋宁说,它更像是在进行精神病理学案例分析。夏梦华以爱之名对儿子夏生的强力压制,以及夏生以消失的方式对母亲的无声反抗;甘田对艾冬如瘾般的依恋与渴望,以及艾冬对甘田实施的强制性戒断,都与精神分析学说中的“心理能量守恒”原理相吻合。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指出,生命本能具有两种能量:爱欲(eros)与死欲(thanatos)。爱欲是一种创造力量,它追求欲望的快乐与满足,人的一切求生、求爱、求乐的欲望都出自爱欲的“快乐原则”;与之相反,死欲是仇恨和毁灭的力量,它服从的是“强迫重复原则”。这两种本能针锋相对,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爱恨交集的情感纠葛,根源即在于此。
抛开晦涩的理论不谈,仅就故事本身而言,《夏生的汉玉蝉》亦不失为一篇独具匠心的好作品。剥去情感的外衣,我们会发现,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医者与患者角色转换的故事。在“夏生消失”这条叙事线上,甘田的角色是一位称职的心理学专家,能够通过察言观色洞悉他人的内心世界。在他看来患有心理疾病的不是儿子夏生,而是母亲夏梦华。她“那种用力过猛的真诚与热切,使得周遭的人承受不住暗自趔趄——只是她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一点,那些人必会强撑着站稳脚跟,表现出一副受宠若惊喜出望外的样子”。此外,对于杰森精心策划的降灵会,以及外国巫师所施展的“通灵术”,甘田都能够瞬间识破,专业技术之精湛,可谓是出类拔萃。然而,在“艾冬消失”这条故事線上,甘田却被降格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患者,女友的“消失”使得他终日神情恍惚,深陷情感纠结之中无法自拔,最终还是依靠艾冬的主动回归而得到拯救。从这个意义上讲,身患抑郁症的女友艾冬更像是甘田的心理医生。每当甘田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时,都是艾冬的微信语音在给予他及时而必要的慰藉与安抚。这种医者兼患者的人物形象设置与电影《催眠大师》中的那位心理医生极为相似——谁是医生,谁是患者,已经分不清,也不必分得清,重要的是,他们能否得到治愈,以及如何治愈。
沿着甘田医者与患者的双重身份一路探寻,我们会发现小说中还隐藏着的另一重主题,即关于爱的束缚与放纵。夏梦华对夏生的爱属于前者,母亲不仅越俎代庖地包揽儿子一切人生抉择,同时还要强行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给儿子,这种被束缚的关爱令夏生痛苦不堪,却又无可奈何,长期的压制势必带来更为强烈的反弹,夏生这般消失,无疑是对母亲最为彻底的反抗与否定;而甘田父母对甘田的爱则属于后者。对于甘田的情感隐私,父母从来都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即便是已过了男大当婚的年龄,父母采取的也不过是婚姻绥靖政策。他们这种无限包容与放纵,某种程度上正是导致甘田“情感混乱”和“婚姻恐惧”诱因。正如文中甘田母亲的自我反省那样:“我们是不称职的父母,只是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称职。借口就不找了,我们很抱歉,给了你‘自定义’的人生。这是另一种艰难——越自由,越艰难。我们希望你很自我地活着,回头却发现,我们忽视你到了都不知道忽视你的地步”。由此可见,在亲子关系中束缚与放纵是溺爱之两极,正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有意拉开读者与文本的审美距离,制造一种间离效果。作者似乎并不希望读者过多投入到情节之中,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理性地思考那些有关记忆与遗忘、现实与理想、捆绑与放任、囚困与解脱、实然与应然的生活辩证法,进而在“他者”的镜像观照下审视自身是否也像小说中的人物那样,或是被强力意志压制,或是在以强力意志压制别人,或是释放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抑或是潜抑欲望向“现实原则”妥协……无论你身处哪种境遇,本质上将都是自我抉择的结果。正如萨特所说,人是绝对自由的,没有一个全能的上帝在约束他,但同时他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全部的后果,绝对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小说结尾处那件跟随夏生一同消失、然后又跟随艾冬一同出现的汉玉蝉,似乎正是对“存在与虚无”的一个具象隐喻——没有什么是偶然发生的,所有偶然背后都有一个必然与之呼应。因为,存在先于本质,正是你的偶然选择造就了必然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