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先于本质,或一份精神病理学档案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k1987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读《夏生的汉玉蝉》(《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时,没来由的会有一种“被催眠”的感觉。从接受美学角度上看,小说并不十分“友好”,滞涩的叙事、混沌的情节、破碎的结构、单频率的节奏,仿佛都在故意挑战读者的阅读耐心与毅力,尤其是两条故事线之间频繁的切换闪回,犹如一块机械摇摆的怀表,引人慢慢进入到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为了营造“催眠”环境,作者有意识地打乱线性因果逻辑链,而采用了一种类似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叙事策略来讲故事。更坦率地讲,作者似乎对故事本身并无兴趣,更多的是在借助故事呈现病理学意义上的一种缺失性精神症候,即人在失去重要情感依托时所产生的生理上的“戒断反应”和心理上的“被阉割感”。
  甘田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一天,他突然接到天华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夏梦华打来的电话,对方焦急万分地说她儿子夏生突然间“消失”了。夏生是甘田的一名“患者”,说“患者”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在甘田看来,夏生身心都十分健康,“寡言,表情少,眼神忧郁,气质文艺,是范儿,不是病”。但强势且顽固的母亲夏梦华却并不这样认为,她始终觉得夏生像个长不大的孩子,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来培养判断力和意志力。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别,致使母子两人的交谈时常会陷入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身为局外人的甘田意识到他们“亲子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战略不清的消耗战”,并预言这场战役多半会在时间的帮助下,各自妥协,握手言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夏生竟然选择以“人间蒸发”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为了找寻夏生的下落,母亲先是报警求助,然后聘请私家侦探调查,均无果后,她开始祈求神灵保佑,“雍和宫烧香,天龙寺问卦,风水先生占卜,把易学大师领到家里对着世界地图掐算”,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看着夏梦华大有走火入魔之势,夏生儿时好友杰森决定以一场隆重的“降灵会”彻底埋葬她的失子之痛。受邀前来参加降灵会的甘田一眼看穿了杰森的伎俩。为了隐藏真相,杰森企图以美色圈套诱使甘田就范,却被甘田婉言谢绝。事实上甘田并非对美色无动于衷,而是其心中尚有艾冬割舍不下。艾冬是甘田的抑郁症女友,一周前也同夏生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艾冬的消失令甘田内心充满了内疚,因为他知道女友的不辞而别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自己的“婚姻恐惧症”。在艾冬之前,甘田其实交往过许多女朋友,但大都停留于肉体的欢愉,且恋爱关系仅能维持三个月左右。艾冬是唯一一个打破甘田“百日魔咒”的女友。艾冬走后,甘田时常会陷入到混乱、破碎的回忆当中——过年时长辈的逼婚、父母亲的婚姻“绥靖政策”、恋情曝光后自己的手足无措、小姑生日宴上的争吵、二人世界的美好、以及艾冬走后的失魂落魄……甘田自知艾冬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一种“瘾”,痛苦正是实施戒断后的条件反应。为了缓解疼痛,他只好借酒精麻醉神经,却终因饮酒过量而患病住院。出院后,甘田受夏梦华之邀前来参观夏生失踪前设计的“影子院落”,并从她口中得知,夏生出走时带上了他那件最珍爱的东西——汉玉蝉。几天后,艾冬回到甘田身边,同时带回的还有“夏生的汉玉蝉”。
  在我看来,与其说小说是在讲述亲子之情和男女之爱,毋宁说,它更像是在进行精神病理学案例分析。夏梦华以爱之名对儿子夏生的强力压制,以及夏生以消失的方式对母亲的无声反抗;甘田对艾冬如瘾般的依恋与渴望,以及艾冬对甘田实施的强制性戒断,都与精神分析学说中的“心理能量守恒”原理相吻合。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指出,生命本能具有两种能量:爱欲(eros)与死欲(thanatos)。爱欲是一种创造力量,它追求欲望的快乐与满足,人的一切求生、求爱、求乐的欲望都出自爱欲的“快乐原则”;与之相反,死欲是仇恨和毁灭的力量,它服从的是“强迫重复原则”。这两种本能针锋相对,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爱恨交集的情感纠葛,根源即在于此。
  抛开晦涩的理论不谈,仅就故事本身而言,《夏生的汉玉蝉》亦不失为一篇独具匠心的好作品。剥去情感的外衣,我们会发现,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医者与患者角色转换的故事。在“夏生消失”这条叙事线上,甘田的角色是一位称职的心理学专家,能够通过察言观色洞悉他人的内心世界。在他看来患有心理疾病的不是儿子夏生,而是母亲夏梦华。她“那种用力过猛的真诚与热切,使得周遭的人承受不住暗自趔趄——只是她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一点,那些人必会强撑着站稳脚跟,表现出一副受宠若惊喜出望外的样子”。此外,对于杰森精心策划的降灵会,以及外国巫师所施展的“通灵术”,甘田都能够瞬间识破,专业技术之精湛,可谓是出类拔萃。然而,在“艾冬消失”这条故事線上,甘田却被降格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患者,女友的“消失”使得他终日神情恍惚,深陷情感纠结之中无法自拔,最终还是依靠艾冬的主动回归而得到拯救。从这个意义上讲,身患抑郁症的女友艾冬更像是甘田的心理医生。每当甘田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时,都是艾冬的微信语音在给予他及时而必要的慰藉与安抚。这种医者兼患者的人物形象设置与电影《催眠大师》中的那位心理医生极为相似——谁是医生,谁是患者,已经分不清,也不必分得清,重要的是,他们能否得到治愈,以及如何治愈。
  沿着甘田医者与患者的双重身份一路探寻,我们会发现小说中还隐藏着的另一重主题,即关于爱的束缚与放纵。夏梦华对夏生的爱属于前者,母亲不仅越俎代庖地包揽儿子一切人生抉择,同时还要强行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给儿子,这种被束缚的关爱令夏生痛苦不堪,却又无可奈何,长期的压制势必带来更为强烈的反弹,夏生这般消失,无疑是对母亲最为彻底的反抗与否定;而甘田父母对甘田的爱则属于后者。对于甘田的情感隐私,父母从来都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即便是已过了男大当婚的年龄,父母采取的也不过是婚姻绥靖政策。他们这种无限包容与放纵,某种程度上正是导致甘田“情感混乱”和“婚姻恐惧”诱因。正如文中甘田母亲的自我反省那样:“我们是不称职的父母,只是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称职。借口就不找了,我们很抱歉,给了你‘自定义’的人生。这是另一种艰难——越自由,越艰难。我们希望你很自我地活着,回头却发现,我们忽视你到了都不知道忽视你的地步”。由此可见,在亲子关系中束缚与放纵是溺爱之两极,正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有意拉开读者与文本的审美距离,制造一种间离效果。作者似乎并不希望读者过多投入到情节之中,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理性地思考那些有关记忆与遗忘、现实与理想、捆绑与放任、囚困与解脱、实然与应然的生活辩证法,进而在“他者”的镜像观照下审视自身是否也像小说中的人物那样,或是被强力意志压制,或是在以强力意志压制别人,或是释放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抑或是潜抑欲望向“现实原则”妥协……无论你身处哪种境遇,本质上将都是自我抉择的结果。正如萨特所说,人是绝对自由的,没有一个全能的上帝在约束他,但同时他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全部的后果,绝对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小说结尾处那件跟随夏生一同消失、然后又跟随艾冬一同出现的汉玉蝉,似乎正是对“存在与虚无”的一个具象隐喻——没有什么是偶然发生的,所有偶然背后都有一个必然与之呼应。因为,存在先于本质,正是你的偶然选择造就了必然的你自己。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借助索绪尔语言学的能指与所指概念,以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为研究对象,重点集中在小说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功能转移所带来的语言音乐化的一个侧面;以及小说中利用重复这种手段,使能指本身构成自足的舞曲旋律。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读解上世纪30年代上海繁华颓废的直面物质与精神隐退的方式。  关键词:语言的音乐化;能指;重复; 《上海的狐步舞》  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类开始重新打量
期刊
一  突然就看到一棵树。一棵黑白的古树。这棵树,枯瘦,筋劲,虬曲,几乎没有叶子,丫丫杈杈。树身弯曲而扭结,已然经历过太多的风霜雷电,雨打风吹,但似乎憋蓄着无限耐力;树干坚硬近枯,有的枝干断处虽已被撕裂成曲傲的丝,却依然有生命的气息在,叫人感觉酝酿着更劲健的张力,蕴含着更多的活泼的盎然生机。  荒树似太古,人心已郁勃。  虽然这只是黑白的树,然而,树身似乎早已溢出斑驳的层层叠叠的色彩,蕴藉着几乎随时
期刊
前 言  西周时期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被后来的孔子理论化、实用化,其中很多东西一直沿用到了晚清、民国时期。这种现象,全世界绝无仅有。这些制度的长命,并不全是那些维护者的功劳,而是它本身太适用于一个农业社会。  到先秦时代,农耕的普及化,使原先的人际关系面临着巨大挑战。资源突然变得紧张起来,竞争意识充斥在个人到各国(指当时的各诸侯国)之间,战争越发地频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不信任。古老的东方那些“轴心时
期刊
《邪不压正》是姜文电影“民国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正如前两部《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一样,姜文电影向以“少出品、出精品”引燃话题,造得起声势,掀得起风浪,经得起检验。整体来看,票房不错,口碑也不错。  然而,舆论并非风吹一边倒,或者说夹杂些事与愿违,有观众对姜文电影的故事逻辑表示看不懂,期待和失望对立,点赞与吐槽并存,市场褒贬不一,口碑两极分化,网络上还有人为此打起口水仗。  这毫不奇怪,在中国电
期刊
以 印 求 印  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入门之法,“以印求印”则是步入篆刻大门的第一要旨。据考证,中国篆刻起源于殷商,成熟于秦汉,而下至两晋及隋唐、宋、元、明、清,已经具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期间,流派众多,各有脉络,气象纷呈。唐春玉长期在高校从事书法教学和理论研究的职业经历,注定了他必然要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中游历,于古今流派间穿梭、汲取。以印求印,是他最初入道、悟道、体道的艺术追寻中生命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以人为本、悬壶济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核。中医药还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固本培元、壮筋续骨”“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更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
期刊
溥心畬 《煮茶图》。名利放两旁,只为作好画!这份高风亮节的文人品质伴随溥心畬一生。溥心畲的清朝皇室后裔的特殊身份,使他悟到荣华富贵之后的平淡才是人生至境,因而他在画中营造的空灵超逸的境界令人叹服。  1.整整45年,董其昌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出身寒微,34岁以科举入仕;他,是个学霸,官当得大,从一介平民成为从一品的太子太保;他,情商高,知进退,活得长;他,书画理论“文人画”“南北二宗”“真
期刊
戊戌溽暑,赴京访谈艺术家魏广君先生。中午按照魏先生发来的位置,打滴滴车来到他位于蓝靓厂一个小区的家中。“蓝靓”这个词有一种色彩美,似乎暗示了他与艺术之间的某种关联。进门给人很敞亮的感觉,客厅南北通透像大长廊,屋里的墙、榻、案皆摆满书画,这是他每天活动的道场。目光落在主人身上,是想像中的温文敦厚,在地板上跣足而行的他不无晋人余韵。感谢他的细心,早有消暑的芒果和西瓜在等我。早就耳闻魏先生在家乡的“传说
期刊
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当代艺术”更多时候是一种形式艺术,甚至说是一种模仿艺术——形式斑斓而内容空洞,“个性”彰显而思想贫乏,“语言”新颖而不知所云——它似乎不怎么受人欢迎。说到底,中国的“当代艺术”并不是自主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而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一种舶来品。与其他本土固有的传统文化样式相比,它似乎更像是一种暴发户式的艺术,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的艺术界都像得了这样一种“流行病”,真乃“千树万
期刊
刘震云的《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是2017年中国文坛值得注意的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呈现了在网络传媒席卷社会、“包笼”天下的时代里,文学叙事面临的危机,值得作为一种写作的症候提出来讨论。  书写时代的精神状况  刘震云的《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如题目所示,有着鲜明的书写整体时代的倾向,其对时代精神状况的洞察和捕捉也是较为精彩的。“吃瓜时代”是看客的时代,也是利益分化、人心离散的时代,这个时代所产生的情义危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