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辽宁省唯一的一所民办本科院校,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一直把就业指导与服务作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学院和毕业生也不可避免的承受着来自于就业的竞争与压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在我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系统的努力下,总体上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2011届本科生进行就业意愿调查,真实地反映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及时准确地把握毕业生择业心态,从而能够帮助毕业生正确地认识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合理定位,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就业意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02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带来了“大众化”就业,大学毕业生成为就业的主要群体。不仅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高校危机事件之一。就业是每一个社会人必经的历史阶段,它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败。一个人能有工作,不仅解决生存问题,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尊严。就业困难除了来自于外部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就业准备不充分、自我定位不合理和自我心理调节相对滞后等,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因。
一个大学毕业生如何对就业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位进行选择,是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因此,如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本次调查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职业定位、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就业薪酬期望值、就业去向、影响就业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大学生自身的不足,从而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调查样本描述
为了保证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次针对整个2011届的五个系全体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收回问卷1396份,有效问卷1312份。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是运用计算机MicrosoftExcel中的数据透析表格功能进行自动统计和分析的。
被调查对象中,国贸系占39.7%,外语系占26.1%,财经系占15.1%,管理系占6.6%,信息系占12.5%。这些学生来自于国内的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农村和城市比例分别为29%和71%,男、女生分别为31.8%和68.2%。国贸系在被调查的对象当中人数最多、最具代表性,因此选择该系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方面
根据本问卷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40.1%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选择考研的学生中44.5%的大学生选择跨专业深造,在准备考研的学生中有40.9%的大学生选择到国外留学。如果当年考研未能如愿,那么有66.7%的学生选择求职就业,剩下的32.3%的学生选择暂不工作继续准备升学。假如在准备考研过程中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出现,这时8.6%的学生仍然选择考研,55.9%的学生选择接受这份工作,35.5%的学生还说不好。从考研的目的和原因来看,13.6%的人认为是就业难没有更好的选择,30.5%的人是想要提高就业的层次,55.9%的人是出于对专业有浓厚的兴趣。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学生考研的比重近乎半数,对于考研的目的越来越理性化,更多的是考虑未来长远发展,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还处在犹豫当中,显示出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还不成熟。
(二)对于“基层就业”的了解和选择方面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多岗位,这当中就包括基层就业这样一条出路。在这次调查中,提到了“如果到基层就业,你会选择哪一种国家基层就业项目?”的问题,选择“西部计划”占20.9%,“参军入伍”占20.8%,“三支一扶”占14.8%,“选聘到村任职(村官)”占43.5%。在提問“你认为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时,选择基层就业岗位少的占21.1%,选择待遇低占48.9%,认为社会保险不到位的占6.5%,不了解相关信息和政策的占2.3%。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紧盯着大城市里的就业岗位,而是主动选择那些能够发挥优势、有发展潜力的基层岗位,从基层做起,才能有长远发展。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愿到艰苦的基层工作岗位,仍然把待遇作为选择工作的重点考虑因素,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
(三)对就业地区、用人单位性质、待遇等要求方面
首先,从就业地区来看,问卷测试题提供了“家乡、非生源地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国外、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其他”等六个选项,准备了“首选、次选、再选”三次机会,从结果来看,在首选中比例最高的为沿海开放城市42.4%,在次选中比例最高的为家乡34.7%,在再选中比例最高的为非生源地省会城市占33.6%。结果说明,多年来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的学生依旧热衷经济发达城市和中等发展城市,但是较之往年开始有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倾向。在调查中,沿海发达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向往工作的主要就业地区,这会继续加剧这些区域的就业压力,容易使大学生为了留在这些城市工作而高材低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大学生进一步改变观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地区。
其次,从用人单位的选择来看,测试题中提供了八个选项,同样准备了首选、次选、再选三次机会。调查显示,首选中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的比例最高占26.3%,选择“国企和政府机关”的也都超过了20%以上,在次选中比例最高的为“事业单位”20.5%,再选中比例最高的为“自己创业”占19.96%。总体来看,传统的热点即外资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国企,仍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但是也要看到在创业的选择上也吸引了一部分的大学生。与往年相比较会发现一些变化,就是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化,开始向其他性质的用人单位例如民营、私营企业分流。作为毕业生在就业中还是要合理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不能一拥而上,想当然的选择那些待遇好、收入高或者工作稳定的外企和政府、事业单位,这些岗位的数量毕竟有限。
再次,从收入期望值方面来看,在能够接受的薪酬水平上提供了“1000元以内、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和视就业所在地而定”六个选项,比例分别为4%、8.3%、26.5%、21.5%、17.3%和22.4%。参照目前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并不高。近年来,出现了个别大学毕业生“零工资”就业的现象。他们把工作当成一种新的学习,用“零工资”换取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就业机会。对于这种行为褒贬不一。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面前,大学生降低薪酬期望,是一种理性的行为,用发展的眼光看,有利于他们提早就业,实现理想。
(四)影响大学毕业生择业和就业的因素方面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择业时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根据统计的数字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1.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2.工资水平及福利、3.对工作本身的兴趣、4.就业地区选择、5.工作稳定性、6.工作的环境与舒适性、7.单位类型及规模、8.父母意见、9.专业对口、10.老师影响。近六成大学生毕业生把个人发展空间作为重要的择业标准。对单位类型和专业的考虑比重相对较小,在人数增多就业困难情况下,这样的选择更趋于理性。
当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既有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客观方面,也有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主观方面。在这个问题的调查中,从主到次依序为:1、毕业生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2、就业人数太多;3、教学脱离实际需要;4、就业期望太高;5、社会需求少;6、用人制度不规范,尤其是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不到位;7、企业的要求太高;8、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倒闭。从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看,大学毕业生对影响就业问题的分析上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情况,毕业生能够看到自身的不足,将“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放在了首位,也认识到“就业期望值太高”这样的不足,这是理性的一面,但是认为“就业人数太多”、“社会需求少”也是主要的原因就显示出欠缺理性的一面,虽然这是目前的现实问题,但是绝不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结果,对于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专业教育也敲响了警钟,如何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如何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五)求职渠道和方式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求职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那么,哪些渠道和方式最受学生欢迎、最为实用呢?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认为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依次为:1、各种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和学校就业网站;2、各地人才、职介服务机构组织的招聘会;3、亲戚、朋友、老师的介绍;4、校外就业网站;5、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掌握丰富的就业信息无疑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从调查结果看,大学毕业生求职时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这些年来没有太大变化,毕业生通常对校园招聘会充分的重视,依然将通过父母、亲戚、朋友等各种社会关系获知求职机会作为有效地手段。在招聘网站的使用上,存在着专业的差别,大学毕业生应当进一步重视专业招聘网站提供的大量招聘信息,可以选择直接在线投递简历、申请职位。此外,还要随时关注学校BBS就业板块和各大公司网站上的招聘专栏,也能方便地对准自己心仪的岗位。
(六)工作的责任心、稳定性方面
在“如果和一家单位签约后,又有一家你更满意的单位要你,你会如何做?”的问题中,有54.3%的学生选择“先与第一家单位协商解除协议,再同第二家单位签约”,有18.4%的学生选择“先同第二家单位签约,然后通知第一家单位,不惜违约”,有27.3%的学生选择“放弃第二家单位,不改初衷”。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签约就像吃了“定心丸”,意味着可以从容地再找更好机会,找不到也有退路。于是,一些学生刚签下一个保底的单位,就开始另觅高枝。从建立诚信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违背诚信精神的,对违约者的个人信用度也是有损害的。因此,毕业生在择业、签协议、违约前都要慎重。
(七)对自主创业的想法
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因为大学生属于高级知识人群,经过多年的教育以及背负着社会的种种期望,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创业自然也成为大学生就业之外的新兴的现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回答“你会考虑自主创业?”这个问题时,有46.8%的学生选择“工作难找,会考虑自主创业”,有15.4%的人选择“不会,应届生没有什么经验”,有7.1%的人选择“毕业后直接创业”,剩下的30.7%则是“暂时没有考虑过”。在大学毕业生当中有创业意識的人已经超过了半数,这些大学生更多的是考虑通过创业获取财富来作为证明自己能力的一种方式,其实这更能够长久的解决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创业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财富的单一心理,而且还认识和溶入了更多的作为社会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要看到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能够根据市场需要,和自己的熟悉行业来选择创业方向,这是很明智的,但对如何选择还很模糊不清,经常会导致出现激情满满而处理实际困难或问题的心理准备不足的现象。
以上是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意愿的调查与分析,从分析中我们可以探寻到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和问题,接下来就需要社会、学校,特别是大学生的共同努力,积极寻求解决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途径和对策。进一步深化民办高校教育和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解决好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敬宝.人力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基于2008年北京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
[2]张欣.高校大学生就业调查与研究[J].前沿调查,2009,(11).
[3]王宏伟.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09,(8).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就业意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02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带来了“大众化”就业,大学毕业生成为就业的主要群体。不仅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高校危机事件之一。就业是每一个社会人必经的历史阶段,它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败。一个人能有工作,不仅解决生存问题,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尊严。就业困难除了来自于外部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就业准备不充分、自我定位不合理和自我心理调节相对滞后等,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因。
一个大学毕业生如何对就业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位进行选择,是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因此,如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本次调查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职业定位、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就业薪酬期望值、就业去向、影响就业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大学生自身的不足,从而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调查样本描述
为了保证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次针对整个2011届的五个系全体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收回问卷1396份,有效问卷1312份。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是运用计算机MicrosoftExcel中的数据透析表格功能进行自动统计和分析的。
被调查对象中,国贸系占39.7%,外语系占26.1%,财经系占15.1%,管理系占6.6%,信息系占12.5%。这些学生来自于国内的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农村和城市比例分别为29%和71%,男、女生分别为31.8%和68.2%。国贸系在被调查的对象当中人数最多、最具代表性,因此选择该系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方面
根据本问卷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40.1%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选择考研的学生中44.5%的大学生选择跨专业深造,在准备考研的学生中有40.9%的大学生选择到国外留学。如果当年考研未能如愿,那么有66.7%的学生选择求职就业,剩下的32.3%的学生选择暂不工作继续准备升学。假如在准备考研过程中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出现,这时8.6%的学生仍然选择考研,55.9%的学生选择接受这份工作,35.5%的学生还说不好。从考研的目的和原因来看,13.6%的人认为是就业难没有更好的选择,30.5%的人是想要提高就业的层次,55.9%的人是出于对专业有浓厚的兴趣。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学生考研的比重近乎半数,对于考研的目的越来越理性化,更多的是考虑未来长远发展,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还处在犹豫当中,显示出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还不成熟。
(二)对于“基层就业”的了解和选择方面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多岗位,这当中就包括基层就业这样一条出路。在这次调查中,提到了“如果到基层就业,你会选择哪一种国家基层就业项目?”的问题,选择“西部计划”占20.9%,“参军入伍”占20.8%,“三支一扶”占14.8%,“选聘到村任职(村官)”占43.5%。在提問“你认为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时,选择基层就业岗位少的占21.1%,选择待遇低占48.9%,认为社会保险不到位的占6.5%,不了解相关信息和政策的占2.3%。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紧盯着大城市里的就业岗位,而是主动选择那些能够发挥优势、有发展潜力的基层岗位,从基层做起,才能有长远发展。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愿到艰苦的基层工作岗位,仍然把待遇作为选择工作的重点考虑因素,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
(三)对就业地区、用人单位性质、待遇等要求方面
首先,从就业地区来看,问卷测试题提供了“家乡、非生源地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国外、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其他”等六个选项,准备了“首选、次选、再选”三次机会,从结果来看,在首选中比例最高的为沿海开放城市42.4%,在次选中比例最高的为家乡34.7%,在再选中比例最高的为非生源地省会城市占33.6%。结果说明,多年来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的学生依旧热衷经济发达城市和中等发展城市,但是较之往年开始有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倾向。在调查中,沿海发达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向往工作的主要就业地区,这会继续加剧这些区域的就业压力,容易使大学生为了留在这些城市工作而高材低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大学生进一步改变观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地区。
其次,从用人单位的选择来看,测试题中提供了八个选项,同样准备了首选、次选、再选三次机会。调查显示,首选中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的比例最高占26.3%,选择“国企和政府机关”的也都超过了20%以上,在次选中比例最高的为“事业单位”20.5%,再选中比例最高的为“自己创业”占19.96%。总体来看,传统的热点即外资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国企,仍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但是也要看到在创业的选择上也吸引了一部分的大学生。与往年相比较会发现一些变化,就是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化,开始向其他性质的用人单位例如民营、私营企业分流。作为毕业生在就业中还是要合理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不能一拥而上,想当然的选择那些待遇好、收入高或者工作稳定的外企和政府、事业单位,这些岗位的数量毕竟有限。
再次,从收入期望值方面来看,在能够接受的薪酬水平上提供了“1000元以内、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和视就业所在地而定”六个选项,比例分别为4%、8.3%、26.5%、21.5%、17.3%和22.4%。参照目前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并不高。近年来,出现了个别大学毕业生“零工资”就业的现象。他们把工作当成一种新的学习,用“零工资”换取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就业机会。对于这种行为褒贬不一。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面前,大学生降低薪酬期望,是一种理性的行为,用发展的眼光看,有利于他们提早就业,实现理想。
(四)影响大学毕业生择业和就业的因素方面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择业时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根据统计的数字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1.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2.工资水平及福利、3.对工作本身的兴趣、4.就业地区选择、5.工作稳定性、6.工作的环境与舒适性、7.单位类型及规模、8.父母意见、9.专业对口、10.老师影响。近六成大学生毕业生把个人发展空间作为重要的择业标准。对单位类型和专业的考虑比重相对较小,在人数增多就业困难情况下,这样的选择更趋于理性。
当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既有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客观方面,也有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主观方面。在这个问题的调查中,从主到次依序为:1、毕业生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2、就业人数太多;3、教学脱离实际需要;4、就业期望太高;5、社会需求少;6、用人制度不规范,尤其是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不到位;7、企业的要求太高;8、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倒闭。从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看,大学毕业生对影响就业问题的分析上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情况,毕业生能够看到自身的不足,将“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放在了首位,也认识到“就业期望值太高”这样的不足,这是理性的一面,但是认为“就业人数太多”、“社会需求少”也是主要的原因就显示出欠缺理性的一面,虽然这是目前的现实问题,但是绝不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结果,对于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专业教育也敲响了警钟,如何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如何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五)求职渠道和方式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求职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那么,哪些渠道和方式最受学生欢迎、最为实用呢?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认为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依次为:1、各种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和学校就业网站;2、各地人才、职介服务机构组织的招聘会;3、亲戚、朋友、老师的介绍;4、校外就业网站;5、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掌握丰富的就业信息无疑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从调查结果看,大学毕业生求职时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这些年来没有太大变化,毕业生通常对校园招聘会充分的重视,依然将通过父母、亲戚、朋友等各种社会关系获知求职机会作为有效地手段。在招聘网站的使用上,存在着专业的差别,大学毕业生应当进一步重视专业招聘网站提供的大量招聘信息,可以选择直接在线投递简历、申请职位。此外,还要随时关注学校BBS就业板块和各大公司网站上的招聘专栏,也能方便地对准自己心仪的岗位。
(六)工作的责任心、稳定性方面
在“如果和一家单位签约后,又有一家你更满意的单位要你,你会如何做?”的问题中,有54.3%的学生选择“先与第一家单位协商解除协议,再同第二家单位签约”,有18.4%的学生选择“先同第二家单位签约,然后通知第一家单位,不惜违约”,有27.3%的学生选择“放弃第二家单位,不改初衷”。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签约就像吃了“定心丸”,意味着可以从容地再找更好机会,找不到也有退路。于是,一些学生刚签下一个保底的单位,就开始另觅高枝。从建立诚信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违背诚信精神的,对违约者的个人信用度也是有损害的。因此,毕业生在择业、签协议、违约前都要慎重。
(七)对自主创业的想法
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因为大学生属于高级知识人群,经过多年的教育以及背负着社会的种种期望,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创业自然也成为大学生就业之外的新兴的现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回答“你会考虑自主创业?”这个问题时,有46.8%的学生选择“工作难找,会考虑自主创业”,有15.4%的人选择“不会,应届生没有什么经验”,有7.1%的人选择“毕业后直接创业”,剩下的30.7%则是“暂时没有考虑过”。在大学毕业生当中有创业意識的人已经超过了半数,这些大学生更多的是考虑通过创业获取财富来作为证明自己能力的一种方式,其实这更能够长久的解决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创业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财富的单一心理,而且还认识和溶入了更多的作为社会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要看到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能够根据市场需要,和自己的熟悉行业来选择创业方向,这是很明智的,但对如何选择还很模糊不清,经常会导致出现激情满满而处理实际困难或问题的心理准备不足的现象。
以上是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意愿的调查与分析,从分析中我们可以探寻到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和问题,接下来就需要社会、学校,特别是大学生的共同努力,积极寻求解决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途径和对策。进一步深化民办高校教育和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解决好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敬宝.人力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基于2008年北京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
[2]张欣.高校大学生就业调查与研究[J].前沿调查,2009,(11).
[3]王宏伟.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