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金钕作品的那一刹那,常常让人忍不住停下来盯住它一直看下去,仿佛要穿透作品看到另一个世界的边际。再仔细观看,也许就有人能够看得出来,她塑造出的“人马”形象,就是她自身的一种幻化。这种幻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产生――对于自我更纯粹的想象,抽离现实的可能性。而接近皮肤质感的材质,逼真的表情、形象,以及故事感,更让人对她的作品产生一种 “切肤”般的深刻印象,甚至直抵灵魂。
金钕的作品有种明确的唯美倾向,这也许和她是天秤座有关。她喜欢一种“默默的、淡淡的”美感,因为“只有真正的静态,才盛得下更多内涵,内里的灵动只要被关注就会被发现”。
她的作品都是自己对生活、感情和自我的感受,细究,会发现她的某种隐秘情感。比如第一件作品,一个女孩站在悬崖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走,踏下去就掉下悬崖,退一步就自我拯救……那样一种犹疑不决就是她当时的情感状态。她说不想用太多学术的东西捆束自己,而 “保持单纯的创作冲动”是最好的方式。
S=surface J=金钕
S:先说一下你为人熟知并喜欢的雕塑形象,是怎么诞生的?
J:一开始选择 “人马”并没有特殊含义,最初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去想要塑造什么具体的标志性、符号性的形象,恰恰这是我反对的。起心特别单纯,首先是因为我从小就特别喜欢马,刚好也看过 《格列佛游记》。那个故事里有小人国、大人国等很多奇奇怪怪的地方;其中还有茴茵国——就是马国。茴茵国的整个故事讲述的是马如何主导人类的思维,马是人类的主人。故事里马是充满智慧,具有知性美,非常优雅的一种生物,人类在那里就相当于它们的奴仆。在马看来,人类一些愚蠢的欲望是非常低级的。这个故事是把人和马的关系完全倒置了。“yahoo”也是从这个故事里来的,指的是马眼中的“野人”。那时候我比较小,当我看完这个故事之后,觉得马这种生物——你看马的眼睛――那么晶莹剔透,让我觉得我说的话它都能听懂,跟它能有一种很深层的心灵沟通与交流。
感兴趣之后,我又对马进行了一些研究,发现有很多小女孩,在小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会把马当成具有某种象征性的渴望,包括骑马时的一些感受,在马背上的那种颠簸,十几岁时会有的一种性暗示……所有这一切导致我对马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爱,更加关注了。
最开始其实只想做一匹马,但是这样又不够独特,然后就想要做一个独角兽。有一部日本动画片《最后的独角兽》,讲的大概就是独角兽和马的区别,独角兽拥有狮子的尾巴,我觉得比马更多了男性化、强势的一些特征。也跟我当时的一些经历和心情有关,单一的形象对我来说不是很够,我想表现的是内心的挣扎。所以我把一个女孩、独角兽、马这些形象结合起来,诞生了我早期作品中的形象。
S:雕塑繁复而耗时,其间你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J:其实我觉得做雕塑,就是在做泥稿的时候是最简单也最投入的一个阶段,但是这只完成了作品的三分之一。后期主要包括给作品上色、加工和打磨,还有跟工厂磨合等一系列相关工作。这些协调也很重要,因为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需要这些综合元素的多方位契合才能实现。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只有最初的泥稿阶段,可能只有一个月,但我非常珍惜,因为那是一段自我对话的时期,可以说也是最快乐的。
S:生活层面的哪些人或事对你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J:总有人说我的作品里有童话的影子,我更愿意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家庭影响。所谓的童话,那童话最早是谁让我接触的呢?美学等很多东西最初都是家庭给我的。我的家庭挺简单的,父母从事的工作都跟医学有关。妈妈对我影响特别深,是我最近才感受到的,可能远远超过长大后接触到的美术史上的任何人。到现在我都觉得她还是一个天真幼稚、充满浪漫情怀的女性,所以我身上的特质可能真的来源于她。以前采访时别人都问,你最喜欢那个艺术家?哪个艺术家对你影响最深?我都回答不出来。可现在我觉得没有一个人的影响能超过妈妈,她现在已经60岁了,还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并且保持的热情很接近一个艺术家的创作状态,这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S:现在看来,作品创作有阶段性吗?
J:通常看一个人的作品就能看到这个人的一生,对我来说更是这样的。“人马”系列,跟我的情感关系比较紧密;到第二件作品,男孩出现了,作品起名叫《夜》。讲的是一个女孩在雪夜中狂奔,她身上的男人只要咬着她、抓着她,依附于她,其他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了,而她一个人向前奔跑。当时我觉得男人就是需要女人关怀并依附于女人的,真正坚强的还是女人,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是女人在背负男人前进。
到《冷光》系列,跟生活的关系更近了一些,这时候孤独感也更强烈地突显出来。记得我刚毕业的那段时间,一个人住在一个大房子里,房子里面空空的,只有零星几件的家具,任何装修都没做,就是水泥地。床都没有,直接扔了一个床垫在地上。那时,我总想把自己藏起来,躲在某一个角落。可能你想让人拥抱你,可是没有这个人,你只能自己抱自己。或者你也害怕这个莫名的拥抱,于是把自己往沙发上一扔然后团成一个小球……
《恋人》是自我孕育的一种想象,就是不依靠异性或外力而自我孕育和成长。现在则更多把人物放在时代环境里……我觉得一直在发生细微的变化,思考的维度在扩展,这很自然。
S:你认为作品真正开始成熟是从什么时候起?
J:不好说,有时候不知道成熟是好还是不好。如果说技法上的成熟,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从哪一件作品开始我的技法趋于成熟。但是从感受上来讲,我觉得每一件作品都是新鲜的体验,无法替代。技法的成熟并不意味着作品的成熟,而且就如我创作的初衷,我不喜欢被符号束缚,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创作空间更宽广。
S:你对材质的追求是不是很苛刻?
J:也不能说苛刻,但是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呈现,在材质上确实花了特别多的心血,不断地、反复地进行实验。我所要的是那种有温度的、温润的,带有一种人体自然皮肤质感的材质。这样才能给你一种真实如呼吸般的感觉,它们会让你觉得亲近。我们都有一个完全来自想象的世界和自我,如果你说我的作品带给人一种透明感、穿透力,我想的是,能否因此令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力?这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方向。可要找到这种材质,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我曾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去做实验,前前后后砸了几十件作品,才实现这样的结果。有时候苛刻带有某种追求完美的执着,倒不是值不值得,而我认为每件作品的确应该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温度,要找到合适的 “附着物” 才能被感受到。
S:当有人对你的作品产生疑问,比如说和谁谁谁的作品很相像,你对此怎么看?
J:我猜你说的是一位日本艺术家(Yoshimasa Tsuchiya 土屋仁応)的人鱼木雕,其实如果对我们的作品有基本了解,你会发现,我的作品创作时期比他早,而且他的是木雕,并不是透明的,只是颜色清丽给人以透明感,非常小的尺寸,只不过他的作品传播力度相对来说比较大。也有人提过一位韩国艺术家。我一点也不介意,也许这就是所谓 “英雄所见略同”。而且这两位艺术家都是男性,如果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你不觉得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吗?
金钕的作品有种明确的唯美倾向,这也许和她是天秤座有关。她喜欢一种“默默的、淡淡的”美感,因为“只有真正的静态,才盛得下更多内涵,内里的灵动只要被关注就会被发现”。
她的作品都是自己对生活、感情和自我的感受,细究,会发现她的某种隐秘情感。比如第一件作品,一个女孩站在悬崖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走,踏下去就掉下悬崖,退一步就自我拯救……那样一种犹疑不决就是她当时的情感状态。她说不想用太多学术的东西捆束自己,而 “保持单纯的创作冲动”是最好的方式。
S=surface J=金钕
S:先说一下你为人熟知并喜欢的雕塑形象,是怎么诞生的?
J:一开始选择 “人马”并没有特殊含义,最初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去想要塑造什么具体的标志性、符号性的形象,恰恰这是我反对的。起心特别单纯,首先是因为我从小就特别喜欢马,刚好也看过 《格列佛游记》。那个故事里有小人国、大人国等很多奇奇怪怪的地方;其中还有茴茵国——就是马国。茴茵国的整个故事讲述的是马如何主导人类的思维,马是人类的主人。故事里马是充满智慧,具有知性美,非常优雅的一种生物,人类在那里就相当于它们的奴仆。在马看来,人类一些愚蠢的欲望是非常低级的。这个故事是把人和马的关系完全倒置了。“yahoo”也是从这个故事里来的,指的是马眼中的“野人”。那时候我比较小,当我看完这个故事之后,觉得马这种生物——你看马的眼睛――那么晶莹剔透,让我觉得我说的话它都能听懂,跟它能有一种很深层的心灵沟通与交流。
感兴趣之后,我又对马进行了一些研究,发现有很多小女孩,在小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会把马当成具有某种象征性的渴望,包括骑马时的一些感受,在马背上的那种颠簸,十几岁时会有的一种性暗示……所有这一切导致我对马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爱,更加关注了。
最开始其实只想做一匹马,但是这样又不够独特,然后就想要做一个独角兽。有一部日本动画片《最后的独角兽》,讲的大概就是独角兽和马的区别,独角兽拥有狮子的尾巴,我觉得比马更多了男性化、强势的一些特征。也跟我当时的一些经历和心情有关,单一的形象对我来说不是很够,我想表现的是内心的挣扎。所以我把一个女孩、独角兽、马这些形象结合起来,诞生了我早期作品中的形象。
S:雕塑繁复而耗时,其间你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J:其实我觉得做雕塑,就是在做泥稿的时候是最简单也最投入的一个阶段,但是这只完成了作品的三分之一。后期主要包括给作品上色、加工和打磨,还有跟工厂磨合等一系列相关工作。这些协调也很重要,因为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需要这些综合元素的多方位契合才能实现。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只有最初的泥稿阶段,可能只有一个月,但我非常珍惜,因为那是一段自我对话的时期,可以说也是最快乐的。
S:生活层面的哪些人或事对你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J:总有人说我的作品里有童话的影子,我更愿意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家庭影响。所谓的童话,那童话最早是谁让我接触的呢?美学等很多东西最初都是家庭给我的。我的家庭挺简单的,父母从事的工作都跟医学有关。妈妈对我影响特别深,是我最近才感受到的,可能远远超过长大后接触到的美术史上的任何人。到现在我都觉得她还是一个天真幼稚、充满浪漫情怀的女性,所以我身上的特质可能真的来源于她。以前采访时别人都问,你最喜欢那个艺术家?哪个艺术家对你影响最深?我都回答不出来。可现在我觉得没有一个人的影响能超过妈妈,她现在已经60岁了,还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并且保持的热情很接近一个艺术家的创作状态,这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S:现在看来,作品创作有阶段性吗?
J:通常看一个人的作品就能看到这个人的一生,对我来说更是这样的。“人马”系列,跟我的情感关系比较紧密;到第二件作品,男孩出现了,作品起名叫《夜》。讲的是一个女孩在雪夜中狂奔,她身上的男人只要咬着她、抓着她,依附于她,其他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了,而她一个人向前奔跑。当时我觉得男人就是需要女人关怀并依附于女人的,真正坚强的还是女人,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是女人在背负男人前进。
到《冷光》系列,跟生活的关系更近了一些,这时候孤独感也更强烈地突显出来。记得我刚毕业的那段时间,一个人住在一个大房子里,房子里面空空的,只有零星几件的家具,任何装修都没做,就是水泥地。床都没有,直接扔了一个床垫在地上。那时,我总想把自己藏起来,躲在某一个角落。可能你想让人拥抱你,可是没有这个人,你只能自己抱自己。或者你也害怕这个莫名的拥抱,于是把自己往沙发上一扔然后团成一个小球……
《恋人》是自我孕育的一种想象,就是不依靠异性或外力而自我孕育和成长。现在则更多把人物放在时代环境里……我觉得一直在发生细微的变化,思考的维度在扩展,这很自然。
S:你认为作品真正开始成熟是从什么时候起?
J:不好说,有时候不知道成熟是好还是不好。如果说技法上的成熟,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从哪一件作品开始我的技法趋于成熟。但是从感受上来讲,我觉得每一件作品都是新鲜的体验,无法替代。技法的成熟并不意味着作品的成熟,而且就如我创作的初衷,我不喜欢被符号束缚,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创作空间更宽广。
S:你对材质的追求是不是很苛刻?
J:也不能说苛刻,但是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呈现,在材质上确实花了特别多的心血,不断地、反复地进行实验。我所要的是那种有温度的、温润的,带有一种人体自然皮肤质感的材质。这样才能给你一种真实如呼吸般的感觉,它们会让你觉得亲近。我们都有一个完全来自想象的世界和自我,如果你说我的作品带给人一种透明感、穿透力,我想的是,能否因此令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力?这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方向。可要找到这种材质,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我曾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去做实验,前前后后砸了几十件作品,才实现这样的结果。有时候苛刻带有某种追求完美的执着,倒不是值不值得,而我认为每件作品的确应该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温度,要找到合适的 “附着物” 才能被感受到。
S:当有人对你的作品产生疑问,比如说和谁谁谁的作品很相像,你对此怎么看?
J:我猜你说的是一位日本艺术家(Yoshimasa Tsuchiya 土屋仁応)的人鱼木雕,其实如果对我们的作品有基本了解,你会发现,我的作品创作时期比他早,而且他的是木雕,并不是透明的,只是颜色清丽给人以透明感,非常小的尺寸,只不过他的作品传播力度相对来说比较大。也有人提过一位韩国艺术家。我一点也不介意,也许这就是所谓 “英雄所见略同”。而且这两位艺术家都是男性,如果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你不觉得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