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德育教育实效已成为教育工作之难点、重点、焦点。影响德育教育效果之因素很多,其中师生关系就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急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提高教育实效。
【关键词】 德育;师生关系;实效
在传统德育教育中,教师往往以“权威”的面目出现,对受教育者进行强制教育,尤其是德育教师往往以为自己既然是德育教师,在学生面前就要留下“道德圣人”的印象,仿佛自己就是道德楷模、样板。学生也因此把教师神化,对教师敬而远之,甚至有不少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厌烦情绪,鄙视思想,更有甚者产生了严重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这样的教育不能说是无“效”的,但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不希望看到的“效果”。所以,我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强烈呼吁,我们需要“人性化”的课堂,需要“情感型”的教师,我们急需构建和谐的教师关系。
如何构建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呢?我以为关键一方是教师。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他能奏出一种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应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种旋律,必须把乐曲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来调音的。
第一、教师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根本,爱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方法。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唤醒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田,尤其是对“后进生”“问题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爱,要让爱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学生。刚当班主任时,我一直还不知道该怎样才能让他们喜欢学习,直到我发现有一位老教师经常在放学后将那些“差”生“问题”生请到自己办公室,对他们进行认真辅导,他总是不厌其烦,并在其他老师面前表扬他们,慢慢地惊人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学生竟开始问起老师问题了,成绩明显提高了,这充分说明了“爱可以创造奇迹”。
第二、要认真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征、心理特点、爱好特长、成长过程、发展特点,这是我们与学生相处的基础,尽可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有一次我得知班上有几位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我就决定替他们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当我通知他们可以领困难补贴时,看到他们那惊喜又感激的神情,我也感到了幸福快乐。
第三、要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从而去理解、感受、领略他们的喜怒哀乐,要互换角色,体察学生的心理变化,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最想要的又是什么,要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挚友,当作可以信赖、可以倾诉的对象,从而向自己敞开心扉。学生和教师一旦建立了这种感情,学生就会因爱其师,而听其师,信其师。
第四、要对学生以诚相待。要想和学生交朋友,就必须真诚地对待学生。真诚应该是一种做人的原则,不单是诚实,它凝聚着很多优秀的品质,信诺、善良、坦荡;真诚是一种诚信社会的脊梁,我们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在人类力所能企及的任何空间都需要真诚,而教育尤为需要。“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没有真诚,何来信任。据说美国新泽西州一名小学校长戴维斯先生曾对学生说,如果他们在几个月内读完一万本书,他可以任由学生处置,作为对学生的奖励。结果学生提前完成了读书的任务,他们选择的奖励是把他的头剃成学校名称的缩写“HP”字样,并让老师睡在屋顶一晚上。戴维斯为了遵守对学生的承诺,真的剃了头并在屋顶上睡了一夜,他认为这样做很值,他也必须这样做,因为一旦自己失信,就很难让学生养成守信守诺的良好品格。诚信的说教再多也抵不上老师的一次身体力行。
第五、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要求、有思想、有意志,他们希望尊重、渴望理解。作为德育工作者首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情感、思想,尊重他们合理的意见要求,尊重他们不同的选择。要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得到合理的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换来的是师生“互尊互敬”。“教育学生,首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赢得学生的尊重,然后才能教导学生”为此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切不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更不能讥讽、挖苦甚至体罚、羞辱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差”生应给予更多的尊重,因为他们的心理更脆弱更敏感,自尊心更需要得到保护,一旦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他们就失去了上进的动力,就会导致消沉,这无疑对学生的心灵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第六、对学生要宽容。“海纳百川、山容万木”,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好品质,宽容是一种风度,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师德。宽容并非纵容、放纵,而是尊重基础上的理解,理解基础上的体谅。作为德育工作者,应以博大的胸襟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去理解每一个学生,去接纳他们,欣赏他们。教师要勇于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性,并把他视为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使我们的生命更充实、丰盈,人生更有价值、意义。
第七、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同等的机会,切不可因为“差”生的成绩不佳、“问题”学生的问题太多,就“一叶障木,不见森林”,因为他们的一些旧积习,就忘了他们还有追求,还有希望。一定要给他们一个公正的,客观的评价,否则就会使这些学生因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产生一些异常心理,比如压抑心理、自卑心理、叛逆心理,甚至人格扭曲,心理变态,从而造成师生对立格局,更严重的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这和我们的教育初衷是不相融的。
第八、善于捕捉教育机会。适时鼓励,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无论他有多么“差”、“问题”多么多,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关键是教师能否及时发现它们,并以此为契机,给予恰倒好处的表扬,从而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在肯定和赏识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有时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可能会使一个自卑的孩子,鼓足勇气,充满自信地走上了竞选班长的舞台;有时教师一句夸奖的话语,可能使一个不求上进的孩子变得奋发进取。我们要懂得,孩子在肯定声中可能会更加进取,在否定声中会不断退缩。
总之,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依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教师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依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源源不断的情感投入。我相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必将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
2 金一鸣,《教育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关键词】 德育;师生关系;实效
在传统德育教育中,教师往往以“权威”的面目出现,对受教育者进行强制教育,尤其是德育教师往往以为自己既然是德育教师,在学生面前就要留下“道德圣人”的印象,仿佛自己就是道德楷模、样板。学生也因此把教师神化,对教师敬而远之,甚至有不少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厌烦情绪,鄙视思想,更有甚者产生了严重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这样的教育不能说是无“效”的,但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不希望看到的“效果”。所以,我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强烈呼吁,我们需要“人性化”的课堂,需要“情感型”的教师,我们急需构建和谐的教师关系。
如何构建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呢?我以为关键一方是教师。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他能奏出一种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应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种旋律,必须把乐曲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来调音的。
第一、教师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根本,爱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方法。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唤醒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田,尤其是对“后进生”“问题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爱,要让爱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学生。刚当班主任时,我一直还不知道该怎样才能让他们喜欢学习,直到我发现有一位老教师经常在放学后将那些“差”生“问题”生请到自己办公室,对他们进行认真辅导,他总是不厌其烦,并在其他老师面前表扬他们,慢慢地惊人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学生竟开始问起老师问题了,成绩明显提高了,这充分说明了“爱可以创造奇迹”。
第二、要认真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征、心理特点、爱好特长、成长过程、发展特点,这是我们与学生相处的基础,尽可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有一次我得知班上有几位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我就决定替他们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当我通知他们可以领困难补贴时,看到他们那惊喜又感激的神情,我也感到了幸福快乐。
第三、要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从而去理解、感受、领略他们的喜怒哀乐,要互换角色,体察学生的心理变化,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最想要的又是什么,要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挚友,当作可以信赖、可以倾诉的对象,从而向自己敞开心扉。学生和教师一旦建立了这种感情,学生就会因爱其师,而听其师,信其师。
第四、要对学生以诚相待。要想和学生交朋友,就必须真诚地对待学生。真诚应该是一种做人的原则,不单是诚实,它凝聚着很多优秀的品质,信诺、善良、坦荡;真诚是一种诚信社会的脊梁,我们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在人类力所能企及的任何空间都需要真诚,而教育尤为需要。“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没有真诚,何来信任。据说美国新泽西州一名小学校长戴维斯先生曾对学生说,如果他们在几个月内读完一万本书,他可以任由学生处置,作为对学生的奖励。结果学生提前完成了读书的任务,他们选择的奖励是把他的头剃成学校名称的缩写“HP”字样,并让老师睡在屋顶一晚上。戴维斯为了遵守对学生的承诺,真的剃了头并在屋顶上睡了一夜,他认为这样做很值,他也必须这样做,因为一旦自己失信,就很难让学生养成守信守诺的良好品格。诚信的说教再多也抵不上老师的一次身体力行。
第五、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要求、有思想、有意志,他们希望尊重、渴望理解。作为德育工作者首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情感、思想,尊重他们合理的意见要求,尊重他们不同的选择。要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得到合理的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换来的是师生“互尊互敬”。“教育学生,首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赢得学生的尊重,然后才能教导学生”为此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切不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更不能讥讽、挖苦甚至体罚、羞辱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差”生应给予更多的尊重,因为他们的心理更脆弱更敏感,自尊心更需要得到保护,一旦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他们就失去了上进的动力,就会导致消沉,这无疑对学生的心灵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第六、对学生要宽容。“海纳百川、山容万木”,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好品质,宽容是一种风度,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师德。宽容并非纵容、放纵,而是尊重基础上的理解,理解基础上的体谅。作为德育工作者,应以博大的胸襟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去理解每一个学生,去接纳他们,欣赏他们。教师要勇于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性,并把他视为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使我们的生命更充实、丰盈,人生更有价值、意义。
第七、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同等的机会,切不可因为“差”生的成绩不佳、“问题”学生的问题太多,就“一叶障木,不见森林”,因为他们的一些旧积习,就忘了他们还有追求,还有希望。一定要给他们一个公正的,客观的评价,否则就会使这些学生因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产生一些异常心理,比如压抑心理、自卑心理、叛逆心理,甚至人格扭曲,心理变态,从而造成师生对立格局,更严重的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这和我们的教育初衷是不相融的。
第八、善于捕捉教育机会。适时鼓励,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无论他有多么“差”、“问题”多么多,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关键是教师能否及时发现它们,并以此为契机,给予恰倒好处的表扬,从而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在肯定和赏识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有时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可能会使一个自卑的孩子,鼓足勇气,充满自信地走上了竞选班长的舞台;有时教师一句夸奖的话语,可能使一个不求上进的孩子变得奋发进取。我们要懂得,孩子在肯定声中可能会更加进取,在否定声中会不断退缩。
总之,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依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教师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依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源源不断的情感投入。我相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必将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
2 金一鸣,《教育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