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来源 :中国教师与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体现;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工作者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由于不懂得提问的艺术,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就不能达到激发他们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热情的目的,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对如何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有浅显的认识,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1.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提问的误区
  1.1 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所谓价值,一是指问题设置要有目的,即需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指问题本身一定要有启发性。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 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的中心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这种提问对学生来说只能是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得上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提问后, 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如“文章分为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等生,忽略学困生,很容易挫伤学困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 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以有效思维性的问题为核心,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让老师的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坎上。
  2. 能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的几个方面
  2.1 讲究提问的艺术,激活学生的思维。
  所谓提问的艺术,是指如何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艺术。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有位教师在分析《社戏》中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时,不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来概括人物的性格,而是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双喜、桂生、阿发、迅哥儿等几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可根据个人的看法从人物的语言、行动中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人;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效果特别好。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始上课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讲究问的艺术,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的问题,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2.2 提问要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问题与问题之间,在内容上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如果问题缺乏内在联系,不仅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因此,问题的设置,在内容上一定要是教材知识的逻辑联系,辅助性问题与核心问题要搭配合理,使之丝丝入扣,不蔓不枝,最后使问题犹如水到渠成,水落石出。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 “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又如有位老师在上《江南春绝句》时是这样问的:这首诗写春天的哪一段时间?学生答:仲春,从最后一句“多少楼台烟雨中”可以看出。又问:为什么从这句诗可以看出?生答:“烟雨”一般指清明节的雨。师:能不能找到别的诗句来证明?生: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师:除“烟雨”外,本诗里还有没有别的句子可以证明是仲春?生:从“千里莺啼绿映红”也可以看出。师:为什么?生:因为“绿映红”说明春色正浓。以上这种问题与问题之间,在内容上有严密的逻辑关系问题,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2.3 提问要由浅入深、难易适度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由浅入深、难易适度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困难的问题分解成容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由浅入深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2.4 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学习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学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袁隆平对待科研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2.5 要掌握提问的时机
  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机发问,其效果也不同。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提问,效果最佳,如学习《细柳营》,掌握了周亚夫的形象后,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你怎样评价文帝这个人物?在这个时候提出此问题,学生就会思维活跃、畅所欲言了。这就是掌握好了提问的时机。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既能体现自己特色,又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 2012年6-12月
  [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1981年[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
  [3] 《中学语文教育学》 黄汉清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 《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 2012年1-12期
  [5] 《新课程语文教学大纲》 2010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观察和引导、教育,使幼儿逐渐积累良好的德育经验,养成良好的德育行为,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和谐发展。我园注重在环境中熏陶幼儿
期刊
随着高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农村高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面积的“学困生”。而且“学困生”的数量有增大的趋势。所谓数学“学困生”,在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界较普遍地认为是指要达到数学课程标准合格要求还存在一定程度困难的学生。而这些“学困生”的存在对校园产生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要创建和谐校园,提高教育质量,研究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显得势在必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
期刊
【摘 要】电化教学对一年级学生读拼音四声,学难读声母。复习区别形近或音近声母很有帮助。  【关键词】电化教学;学拼音;奏效  减轻学生负担,优化课堂教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给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广泛地学校兴趣,越来越明显地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老师的本身语言功底外,采用电化教学是一个很奏效的途径。  1. 利用图象,录音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读准
期刊
【摘 要】一个班级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一个班级班风、学风,班主任应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对症下药;要懂得去爱每一位学生;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科学管理学生;要抓住时机,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要选出得力的班干部,当好老师的小助手,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教育;方法  Shallow talk primary sch
期刊
篮球基本技术的培养与训练过程也就是动作技巧的形成过程。基本技术是篮球运动员个人技术的最关键一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再好的战术也是徒劳。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配合球队的合理战术应对比赛中的瞬息万变。  1.基本功的训练  基本功的训练是严格进行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基本的环节,队伍里每个人的基础可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训练时结合自己的特点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强训练。比如有的人控球运球能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市场人才的需求模式的改变,教育部门对实验教学工作的评价方式的出台,都对我们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我们实验工作者面对这样的改革有何感想,有何作为呢?笔者,对此有点感触。  1. 实验室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传播知识与训练技能相结合的过程,具有课堂理论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长期受人才选拔制度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期刊
素质教育是要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但绝不仅仅是为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而是到了新世纪,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方式了变化,素质教育决定着21世纪人才培养的质量,它追求教育思想和民族思想的和谐统一,以及追求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广大教育工作们不断进行着理性思考与探索。下面就本人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与经营,对素质教育发表再见的浅见,以期抛砖引玉。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
期刊
樱桃园镇在我县是一个较大的乡镇,又处于鲁豫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樱桃园镇联校审时度势,强化了管理和指导,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十个较为规范的幼儿园。其中,公办幼儿园7处,民办幼儿园3处。在学前教育的领域里,公、民办幼儿园均在镇联校的统一管理下,彼此和谐相处,共谋发展。  2010年以前,樱桃园镇有公办幼儿园2处,民办幼儿园3处,小学附属的学前班4个,私办幼儿园30余个。学前教育的放任散漫状态,影响着幼儿的
期刊
【摘 要】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新课标之要求,西部较贫困地区中小学艺术课教育的现状,怎样才能因地制宜,利用教师的专业智慧,把艺术课有机融入学校美育建设中来,真正起到用美的形式法则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如《学记》中所说:“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矣。”只有做好对孩子的引领、管束。启迪,才能进一步因材施教。  【关键词】西部;美术;美育教育;现状  The west seclud
期刊
【摘要】农村中小学如何创建并完善远程教育网络校园,让远教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班班通”工程,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远程教育资源的充分应用,将大大促进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插上腾飞的翅膀。  【关键词】远教;资源;  应用评价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成败与否,最重要的指标只有一个,就是它的应用效益。国务委员陈至立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