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隐喻的探索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nxy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亚里斯多德到莱考夫、约翰逊以及韩礼德,进行跨时空的梳理与分析,旨在阐释修辞隐喻、认知隐喻、语法隐喻的理论特征,探求彼此间关系以及异同。
  关键词:修辞隐喻 认知隐喻 语法隐喻
  一、引言
  自从亚里士多德称“成为一个隐喻大师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事情”后,哲学家、符号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许多领域的学者都表现对隐喻探索的热情。在漫长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跨学科和多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如修辞,语义等方面,这体现出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隐喻实现了从作为修辞现象到一种认知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并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二、修辞隐喻
  柏拉图是第一个在这里被提到,并不是因为他已经产生了一些隐喻的理论,而是因为他的两个想法对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在柏拉图的著名寓言中,外观世界与地下洞穴进行比较。这个有着古老智慧的洞穴比喻的寓意是,人对世界的认识是限制在对他们周围世界所能观察到的一定范围之内的,从而提醒我们,我们对外部事物的知识绝不是直接的知识,而只推断知识。柏拉图对诗人和他们最经常使用的基本语言手段——隐喻的态度证明对隐喻后来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西方的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在他的Poetics与Rhetoric中,亚里士多德对隐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隐喻的定义是“the applica-tion of an alien name by transference either from genus tospecies,or from species to genus,or from species tospecies,or by analogy,that is,proportion”对于隐喻的其他属性,亚里士多德说:“Metaphor,moreover,givesstyle clearness,charm,and distinction as nothing else can,and it is not a thing whose use can be taught by one manto another,”
  亚里士多德之后,昆体良提出了替代理论,而不是在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学派的比较理论。经他解释比喻可以概括为:比喻“A是B”,被解释为“A是在C方面像B”。
  从语言学的角度比较看,隐喻的替代理论虽然对比较理论做了一些修改,但仍与之处于同一轨道,并假定隐喻表达式是用于方便或作为装饰品。显然,替代和比较理论同样没能表明,隐喻能提供不同的感知方式。两者的不足极有可能来自他们没能从思想上认识到,比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的不同方式。
  三、认知隐喻
  到了20世纪70年代,隐喻已成为一门交叉学科。其中最有影响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它表明,隐喻不仅是词汇的问题,而是一个影响所有人类的思想和行动,包括日常用语和诗意语言的认知基本模式。
  这种观点被普遍接受,而隐喻被认为是跨域映射,是人类范畴化的组成部分:一个组织人类思想的基本途径。因此,语言隐喻是概念隐喻的反映。主要体现了语言隐喻的概念基础的文本是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激起人们在比喻的进一步兴趣。一比喻的典型形式是A是B,或者说,大多数概念隐喻是以这种形式在语言中得到实现。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将概念隐喻松散地划分为三个种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物隐喻。这三种隐喻的例子都可以还原为“A是B的形式,用莱考夫(1993)的表达方式,即是“目标域是源域”或“目标作为源域”。从这些概念隐喻派生出其他许多比喻表达式,可能会或可能不会采取这种形式。
  根据莱考夫的观点,一个传统的庞大的概念隐喻系统构成了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并且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用语。隐喻的当代理论,如莱考夫认为,在许多方面是革命性的。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总结了隐喻的传统与现代观点的对比:
  隐喻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诗意的想象和大量使用修辞的一种能力,与普通语言相比它是不平凡的。此外,隐喻通常被视为语言的独有的特征,是有关词汇的问题而不是思想或行动的特征。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比喻他们也可以很清楚地表达。相反,我们发现这在日常生活中隐喻不只是普遍存在于语言,同样存在于思想和行动。我们日常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都是隐喻的。
  四、语法隐喻
  韩礼德在《功能语法概论》中第一次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概念,其中他假设,“修辞迁移中有一个强有力的语法元素;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有语法隐喻这样一个东西,其变化基本上是在语法形式上的,虽然也经常将会导致一些词汇变化。”
  韩礼德认为隐喻是一种口头转移,在意义表达时涉及一个词非文字使用的变化。特别是,隐喻是一个不规则的内容,指对一个词的使用与其应有的用法不同,但又与之具有相似的关联。看看例子(1)及(2)。
  (1)The sky is crying
  (2)The old professor emeritus is a rock that is be-coming brittle with age
  继先前的定义,(1)包括一个隐喻的例子,即“哭”。这个词是用于类似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可以指下雨的天气状况,尽管它通常是指哭泣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例(2)也包括一个隐喻。在这种情况下,“岩石”这个词是不正确的意义上的使用,它是指人具有坚强的品质。此转移的原因是这个词文字的和隐喻的意义之间的相似性,也就是说,石头和坚强的人之间的相似性。
  韩礼德的方法依赖于一个事实,即有语法结构有不同的选择,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语法隐喻被看作是一个词汇语法中给定的语义配置的不一致的实现(Halli-day,1985:321)。语法隐喻的概念取决于这种观念,即有一种形式可以直接连接意义和经验(Halliday,1985)。至于韩礼德关注的词汇语法是一种自然的象征体系。这意味着“……无论是语言的进化中的普遍语法格局,还是每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都承担了与它们要表达的意义间的自然联系”(Halliday,1985:18)。   有一个语法与现实类别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语法和现实是以一致的方式在关联。这意味着,意义和经验直接联系的形式保持完好。句子结构中的成分所具有的不同语法功能表现了对于整体这些部件的不同作用和对意义的选择的作用;将有一个使之实现的步骤的自然顺序。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有一个附加的句子结构层次的语义角色的参与者。根据这个层次,主语功能被选择,首先是施事者,然后,如果施事者是未知的或不想要被提及,受事者将被选择,然后是受影响者,再是目标等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一个参与者之间和附属于他们的语义角色的自然关系。
  但也存在着语法隐喻,“即含义可能是跨编码的现象被同类别所代表,而不是通过那些进化来代表”(Halliday,1985)。换句话说,对于任何语义的配置有一个一致的表达和隐喻的变异或不一致的表达式的集合。这种变化或不一致的表达被理解为一种“选词与在某种意义上是典型或无标识是不同的”(Halliday,1985:20)。
  继韩礼德的两个主要类别的句子含义,观念和人际关系的区别,他区分两种语法隐喻类型:(a)观念的隐喻,这被认为是及物性隐喻;(b)人际隐喻,它被认为是情绪和情态隐喻。
  语法隐喻不涉及意义转移,但它影响到在短语的语法结构关系中语义角色的秩序和对语义角色的重视。在隐喻所涉及的变化是范式的,影响词项内容而不改变语法类或嵌入其中的结构。以这种方式,隐喻和语法隐喻是非常不同的现象和期望,认为语法隐喻是隐喻的一种类型是不正确的。韩礼德对隐喻理论家的回答是,“要区别什么是一致的,什么是不一致是没有非常明确的界限”(Halliday,1985:327)。因为“每一个语言的大部分历史是去隐喻化的历史:表现为隐喻的表达逐渐开始失去作为隐喻的特点”(同上)。
  五、结语
  到目前为止,对一些著名的隐喻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从改变的角度可以得出结论(Dong,Hongle,2005):
  (1)隐喻研究范围沿装饰性和构成性连续的两极。这种对隐喻态度的变化显然与语言的观念转变有关,即使用和解释语言是被动的,非建设性的过程或是一个积极的、建设性的过程。这是与逻辑实证主义和逻辑相对主义在哲学上相关的转机。
  (2)隐喻不再被认为是可以免除的。认知科学家们提出一个论点认为人类的认知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隐喻思考的自然反射。
  (3)隐喻是现在作为一个过程而不是成品被研究。要充分认识其潜在的认知价值,需要把它同时作为一个在语言使用和概念思维中的过程进行研究。
  传统的语法隐喻和修辞隐喻相比,认知隐喻获得了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和领域的更多关注。然而,认知隐喻的诞生和发展实际上取决于修辞隐喻,与此同时,由于它的不完善性,语法隐喻是其必要的补充。[10]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蓝纯认 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2]林书武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外国语2002,1[13]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4]严世清 隐喻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15]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要:网络时代背景下,传统写作面临新的挑战与发展,写作素质与写作意识的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在开展高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社会的需求,并且结合新形势发展的趋势,对于现有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进,构建完善的应用写作教学体系。本文对于网络时代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提出了一系列高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时代写作能力写作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  
优秀作品  作者简介  作 词:刘晓昱  四川省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多次担任省级大型文艺演出文学撰稿。作品《博巴森根》获四川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舞台艺术精品大赛第二名,作品《嘉绒随想》获第二届四川艺术节“四川群星奖”,作品《红色怀想》入选“听见中国听见你”2020年度四川優秀歌曲推选活动展演、四川省“颂歌百年”专题歌曲创作优秀作品展演等。  作 曲:丁一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学位,文化
蜀绣 Φ50cm 2015年  该作品采用三异绣——异形、异色、异针法技艺绣制而成。三异绣被称为东方的艺术明珠,是蜀绣中绣法最高端的技艺。  作品绣图特请著名蜀绣设计师马开琪原创设计。绣品经白桦和资深绣师刘贤顺28个月的精心绣制,完美地再现出设计师的创意与蜀绣绣法的精致奇妙之处。整幅作品色彩搭配丰富,正面人物神情栩栩如生,背面动物毛发厚重立体,作品片线光亮,丝丝到位,将蜀绣的精致细腻表现得淋漓尽致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书向来被誉为中国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被鲁迅先生称作讽刺小说的“绝响”。其书技巧高超,鲁迅先生曾说:“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引,物无遁形……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1]意思是说,吴敬梓身为士人,亲所历见,而又能明察事物隐微之处,因而描绘世态与人情,毕现于人前。对于作者怎么明察细节隐微之处,鲁迅先生没有详述。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
安徽巢湖人,1958年生于重庆。1983年师从“三峡画派”创始人岑学恭老師研习山水画。多次随师赴三峡及全国各地名山大川写生,创作了大量的巨幅作品,并应邀为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国家和省、市政府会议大厅作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水画艺委会委员,四川当代书画院执行院长,省文史馆“巴蜀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四川警察书画院特聘画师,成都市文联副主
摘要: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素质课,其目的是学习语言、传承文化、培育人文精神。但眼下很多学校删减或停开,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要改变困境,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吸引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方法  引言  最近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两档节目掀起汉字风暴,引领了电视栏目新风向。十月份北京和江苏宣布自明年提高高考语文分值,这些都大大提高了人们对语文课
《大雁归来》的作者利奥波德被称为美国的“生态伦理之父”。1935年,已是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教授的他,在被称为“沙乡”的地方买下了一个农场。那里因为植被破坏而成为“沙乡”,即使位于州河之畔,沙漠化仍十分严重。在这个农场里,作者度过了无数的周末和假期,并且带着他的家人植树种草。在体验修复荒野的过程中,作者写出了他的代表作——《沙乡年鉴》一书。《大雁归来》就是节选自这部享誉世界的名著。本文将针对节选的部
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按照语文课程论的学理要求,应该包含这样几个逻辑问题: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教得好?在具体的课堂操作流程中,应该包括这样几个环节:在教学中进行古诗词解读,在古诗词解读中形成语文知识和教学知识,最终生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可问题是,如何针对古诗词的解读展开教学,又该用什么问题来进行思维的驱动,又想达到什么样的理解程度,怎么才能用语文活动实现教学整合?纵然教师解读
成都大皮影戏是我国皮影界一支重要的地方流派,享誉海内外。其成熟于清代,主要分布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各县,民间艺人习惯称“成都皮灯影儿”。正如清人周询所言:“灯影戏各省多有,然无如成都之精备者。” 成都皮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如:剪纸、壁画、木版年画、石刻、戏曲、音乐等,呈现出自己优美、典雅、严谨、色彩和谐和夸张的风格,在民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窗砂纸,印证
李绪贵  1961年生。四川省美协会员,四川省美协山水画会委员,四川省农工民主党诗书画院画家,四川省西蜀花鳥画院画家,四川省建筑工程学院客座教授,民建中央书画院四川分院首届研究员,德阳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德阳市政协书画院研究员。  1991年北京画院王文芳山水画创作班结业,1998年四川大学中国画高级研究班结业,得教于段七丁、张自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