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融合的成人童话喜剧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hui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剧《A计划》对于多种元素的成功融合是内地和香港合拍电视剧中的一个典范之一,从此剧中看到了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电视剧的商业运作模式。小人物英雄的故事是港式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类型,这是草根文化的典型特征。类型的核心都是老套与新鲜、成规与创新的结合,这一点对故事和角色来说都是一样。《A计划》的叙事技巧简单中透着庞杂,王晶将多种类型片的元素堆砌在一起,这是香港式喜剧的一种特征。
  [关键词]类型电视剧 喜剧 合拍剧 王晶 《A计划》
  
  2007年底播出的电视连续剧《A计划》以一种类型剧的样式出现,是一次成功的商业模式的探索。此剧是一部内地和香港合作拍摄的电视剧,在众多的合拍电视剧中,此剧虽不算收视成绩最好的作品,但是这部电视剧对于多种元素的成功融合却是内地和香港合拍电视剧中的典范之一。从这部电视剧里可以看到这种类型电视剧的形态和方向,从中又反映出电视剧的商业化走向,以及在两地合作中的融合与选择。这就是这部《A计划》研究的意义所在。这是一种指向,从这部电视剧中我们发现香港电视人与内地合作时对内地市场的融合和顺应,也看到了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电视剧的商业运作模式。
  
  一、娱乐的艺术
  
  “娱乐的艺术”是美国的大卫·波德维尔对香港电影的评价,其实这同样适用于评价香港电视剧,甚至说香港电视剧比香港电影更体现了香港人的娱乐精神包括娱乐的消费和娱乐的制造。因为《A计划》的编剧、导演都是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王晶,所以《A计划》虽然是合拍的电视剧,但从故事、叙事和风格等核心的角度看(这包括了王晶导演、张卫健主演和多元混杂的故事内容),更主要的还是港式的电视剧。
  《A计划》是导演王晶在内地推出的第四部电视作品,相比此前的《小鱼儿与花无缺》、《浴火凤凰》、《雪山飞狐》,王晶表示:“和电影一样,电视剧创作也要不断创新才会赢得市场,前三部作品我都在不断创新,这部《A计划》更是大胆尝试打造首部充满游戏感的成人童话剧。”
  《A计划》拍摄制作上的粗略和收视市场上的良好回报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我所说的粗略是指电视剧的叙事细节不能去推敲,所有的偶然和巧合都有,人物之间的关系复杂集中,在这部本来就不承载深刻社会认知的娱乐故事中,我们不用去理会故事的种种简单和混杂,更不用去深思熟虑和细心揣摩,我们只需在小喇叭的口哨声中放松的去娱乐和自娱。这部电视剧的制作周期相对而言比较短,大约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是王晶的风格,在他看来电视剧本来就是一种娱乐的电视节目,没有必要过于精雕细刻,这使王晶的电视作品看来不免显得粗糙。然而粗糙没有影响到电视剧的影响力,更主要是没有影响到电视剧的收视和市场回收,这是王晶的成功之处。拍了电影作品多达200多部,为此,他曾断言自己是香港电影圈子里面数量之王,他也可以称为华语电影票房之王。
  能在随意组合和拼装式的创作下实现商业的运作,也只有王晶做得收放自如,这在香港影视圈也是少有的。在香港的电视和电影市场上,王晶是一个成绩令人折服的导演和编剧,所以在影视娱乐圈他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人物。他所奉行是娱乐至上的原则,在商业的模式上的干脆和彻底让他在操作上显现出随性和自在。
  《A计划》在娱乐功能上的成功更多是因为导演对人性的理性认识和对现实的感性理解得来的。这个故事的创作者对人性有充分的认识,故事的主要矛盾集中在正与邪的斗争上,这是最有普遍意义的人性,也是最简单最普遍的矛盾主题。然而,这部剧的目标是在于娱乐而不在于思辨,所以它只是基于对人性的理解来切入故事,但并不进入更深的探索。故事本身是有算计的,考虑不能确保主要的矛盾受到关注,就带入了各种矛盾,包括社会矛盾、兄弟情仇、杀父之仇、无望之爱等等。当然因为过多的线索堆积使故事对主要矛盾的叙述反而显得单薄,也使故事逻辑有些牵强附会,这也是电视剧粗略的一个原因。
  电视剧故事叙事上的粗略并不影响电视剧在商业上的精确包装,更准确的说,电视剧更加注重剧集在市场价值上的精细实施。比如人物角色的安排。四位主角人物分别是一对喜闹冤家和一对苦情恋人,仿佛一个乐队的四个声部,而且每个声部都是俊男美女,这是赢得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A计划》视觉设计上投资巨大,创造了与众不同的荧屏冲击力。这也是商业上的精巧包装。这次全部采用高清技术进行拍摄的场景搭建异常华丽,为了追求逼真效果,制片方特意投资百万分别打造了长40米的大型油轮及长20米的海盗船,为观众带来了较为震撼的视觉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叙事的不足。
  
  二、小人物的英雄
  
  港式的电影和电视剧中有两种英雄形象,一种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汉子,比如周润发在《上海滩》中的角色:另一种却是浑身缺点好死不如赖活的小人物。在电影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成龙的所有角色,在电视剧中就是张卫健的大多数角色。说《A计划》在类型上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张卫健的角色塑造。他的表现是代表港式电视剧中一种典型的人物角色。王晶制作的电视剧中的角色大多是这种特征,这主要是延续了他电影作品的特点。从电影到电视,王晶的题材选择都一直在小人物身上。
  小人物英雄的故事是香港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类型。这是草根文化的典型特征,以地位低下者的正义行为来迎合普通观众的心理,大部分香港的电视观众比较能接受的故事就是平凡小人物也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能无意中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更是平凡中的意外,意外中的惊喜,这种贴身的表达更多的满足了观众理想中的一种自我实现。
  《A计划》的故事发生在1915年的香港。从小立志惩恶扬善的“小喇叭”加入水警,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制定了打击海盗的“A计划”。他们潜入海盗老巢,最终里应外合一举歼灭悍匪。小喇叭乐观快乐,身处社会动荡的时期,他立志惩恶扬善但并不每日踌躇满志地忧心于大事,而是每天寻找乐趣,生活给了他很多的苦难,他没有父亲,母亲只是做小生意的,但他却生活得非常的开心,这种心态是香港人的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其实这种游戏的心态,在中国的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已经充分的被表达,一个从石头中蹦出来的猴子以他个人之力与天庭相抗,无论多大的压力都以游戏的心态来面对一切,如果说,孙悟空的形象以流传千古的名著人物刻画了这种角色,那么,这种形象却在香港影视作品中被大量延续和发展。这包括了周星驰的电影、成龙的电影和王晶导演的电影和影视剧作品,也包括了张卫健所塑造的角色。
  从角色的塑造来看,《A计划》是张卫健风格的喜剧。张卫健基本上是本色的表演,在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他加入了自己的很多创造,这为他所饰的人物带来了他个人的色彩。在香港的影视圈,他是个非常有个 性的角色。但是他的风格和角色在很大程度上与周星驰相近,所以很容易被人拿来与周星驰相比,张卫健的差异可能是他没有更彻底更极致,但他却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中调的小人物英雄形象。《A计划》中的小喇叭与张卫健之前扮演的小鱼儿(《小鱼儿与花无缺》)韦小宝(《小宝与康熙》)在角色意义上是一样的。
  香港的演员也会力争去突破,但他们的成功就是在于他们其实没有太多的改变自己的路线,这是类型的重要条件,那就是有他自己的成规,改变的只是外在包装,内在的不能有变。因为改变对市场和观众都是有危险的。当然类型的核心都是老套与新鲜、成规与创新的结合。这一点对角色来说也是一样。
  
  三、拼贴融合的叙事
  
  拼贴融合尽可能多的有市场吸引力的元素是王晶惯常的手法,他的创作根本方法是:投其所好。王晶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对于大众影视娱乐的推动。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香港电影市场上以商业路线取得成绩的王晶在与内地合作电视剧制作时出现的收敛和委婉。一个将喜剧电影做得疯狂和彻底的导演如何面对新的市场和新的领域,看得出他是一个对电视剧市场有研究的导演。我们采访王晶时,他这样认为,“电视剧市场以前产品过于单一,而且大家习惯跟风,以前一窝蜂都拍古装戏、警匪剧,现在又都抢着去拍家庭伦理剧,这都不是正确的方向。现代电视剧观众多元化,单一品种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和韩剧相比也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电视剧创作也要有点科研精神,针对观众需求要好好研究市场。”
  《小鱼儿与花无缺》、《浴火凤凰》、《雪山飞狐》和《A计划》是王晶在内地制作的四部电视剧,《A计划》的收视率不是最高的,但总体看来《A计划》更充分表现了王晶的风格,或者说《A计划》更像是王晶的作品。
  《A计划》的叙事技巧简单中透着庞杂,王晶将多种类型片的元素堆砌在一起,这是香港式喜剧的一种特征。香港自七、八十年代发展出成熟的类型电视剧,九十年代出现明显的类型混合特征,尤其是喜剧片。《A计划》本也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故事的线索和人物关系却很复杂,因为要满足喜剧噱头的设置,所以增加了多重矛盾。这部剧像是两个故事叠加在一起的,一个是贺安邦和贺定国之间是家族兄弟之争,另一个是水警小喇叭与海盗之间是警匪矛盾,这中间又发生了多角的私人恩怨和人生悲情。
  类型元素和戏剧元素全部都被《A计划》这部电视剧收入,该剧除了延续“王氏喜剧”基调外,还将言情、悬疑、探险、动作等元素,融入在情节铺陈和角色设计上。《A计划》以上世纪初动荡的历史时局为大背景,将香港当时复杂的社会关系结网展示,警察与黑心商人、残暴海盗互相勾结,金钱、私欲、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尽在其中。
  王晶喜剧善于将已经成熟的片断故事拼装组合并发挥到极致,他的引用、谐仿和反讽都只是为了娱乐。《A计划》的警匪故事让人联想到成龙的警匪电影《A计划》,谭耀文出演兄弟情仇多少与他的电视剧成名作《纵横四海》相关。正如王家卫所说,要想市场回收的成功,“你所要借助的若非演员,就是类型——任何试过而成功的东西。”
其他文献
摘要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功利主义甚嚣尘上,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人们似乎越来越无所适从。美学研究,也陷入困境。庄子的“无为”思想,或可给我们提供借鉴。无为,即师法自然,崇尚道德,让每个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挥,所谓率性任情也。  关键词 师法自然 崇尚道德 率性任情    老庄哲学,主张“无为”。师法自然,崇尚道德。其思想体系极为广博。比如在国家统治政策上。主张君主要无为而治,即不要用圣人仁义之说来治理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以视觉为主导的叙事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方式,电影难免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劳伦斯·奥利弗1948年执导的《王子复仇记》正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通过对影片《王子复仇记》中有关奥菲利娅的具体镜语分析揭示了早期精神分析理论对女性主体的典型化、沉默化以及边缘化倾向。  [关键词]劳伦斯·奥利弗《王子复仇记》 奥菲利娅 女性 典型化 沉默化 边缘化    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电影在其诞
期刊
[摘要]以电视连续剧《暗算》为范本,从叙事学及传播学角度出发,着重对该剧的叙事角度、叙述方位调度以及观众的审美取向、情感接受等方面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叙事 叙事视角 噪音    电视剧叙述视角,是导演站在特定的叙述方位进行的叙事焦点的选择与“过滤”,它通过叙述聚焦为观众提供饱含叙述者智慧谋略的影像视野和话语景观,电视剧“叙事视角的确立、调整抑或越界,不但构建着不同的故事表现形态,且也关涉意义
期刊
[摘要]语言变革中流行语现象蕴涵着大量的人文信息,反映了大众文化心理的诸多特征,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关键词] 当代 流行语 大众文化心理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为一种独特的流行现象,流行语就如“流行服饰”、“流行歌曲”一样被人们兴致勃勃地传播着。语言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表白,流行语作为一种流变着的符号表征,能够敏锐的反映时代和社会心理的变迁,反映当代社会时局与人们
期刊
[摘要]《士兵突击》和《阿甘正传》同为优秀的影视作品,美国的阿甘和中国的许三多的成长土壤不同,所以尽管两人性格上有些相似之处,但两人的成长无疑都打上各自时代的烙印,体现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但总的来说,两部影视作品要反映的精神是一致的,即:锲而不舍,终获成功。  [关键词]阿甘 许三多 性格 文化价值    引言    被评为2007年度最佳电视的《士兵突击》人称中国人的《阿甘正传》。荣获多项奥
期刊
[摘要]中国水墨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并且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设计师的创作思维,本文通过解析水墨的美学特点与艺术语言,探讨其对中国平面设计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 水墨画 水墨元素 平面设计    中国水墨以其独特的绘画艺术语言。为现代设计师们高度重视。日本、韩国和中国的诸多设计师都会用到水墨元素来传达设计定位。韩国著名设计师安尚秀先生和中国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在他们的设计里面都映射着中
期刊
[摘要]要成功地创造津城环境美,就必须把握住津城关的特质。即把握住天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商业巨埠和工农业重地,作为开放型的国际大都市等方面的特点及诸特点的和谐统一,以便充分体现出津城文明的古老灿烂和历代津城人民的本质力量,同时有助于使津城环境的美化工作成为一个较为系统、较为严谨的审美系列。  [关键词]环境美 审美意识 特质    天津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上世纪八十
期刊
[摘要]杨朔散文通过刻意的压抑写作的主体性以厦写作上的虚构认同,从而达到时代的主体改造,但也因此造成知识分子写作的他者尴尬。分析杨朔的散文,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其诗意的产生来源于其隐喻了知识分子改造过程的结构形式。  [关键词] 杨朔 知识分子改造 主体 虚构 诗意    散文,作为“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其抒写主体性应该是鲜明的。著名的散文家吴伯箫曾经这样说过“
期刊
[摘要]《我的长征》是近年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新创收。该片在叙述视角、人物设置、主题呈现方式等方面较以往同类影片有明显突破,但也存在对特殊历史境遇下的人性缺乏深度挖掘的不足。  [关键词]《我的长征》 革命历史题材 第一人称视角 人性    备受关注的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圆满闭幕了,在揭晓的众多奖项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优秀故事片奖。此次华表奖共有20部影片入围优秀故事片奖,最终有10部影片获奖。在这
期刊
[摘要]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推动下,当今插画的创作思堆和表现手法上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也正构成了其独特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数码插画同传统插画的区别,并且阐述和归纳了插画艺术的一些本质特征。同时对插画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关键词] 插画 数码插画 特征    一、插画艺术的诞生及演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上总会有不同的艺术形式出现。现代的插画艺术的出现同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