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问题研究”培养探究能力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or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内容标准”之外还有一个部分,即“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人教版教材在每章的后面安排了一个“问题研究”,成为教材的一个创新点。但据笔者的调查,在江苏省的课改实验中,“问题研究”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希望真正利用好“问题研究”,并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问题研究”中的问题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许多教师根本不组织学生进行“问题研究”,二是把问题研究当成常规课来讲。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问题研究”就是老教材中的“自学园地”,没有认识到这种研究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意义。二是有些模块规定的课时不够,特别是必修(1)教学时间相当紧张。加上这种研究耗时较多,还有一些内容需要上网查资料,时间上十分紧张。三是硬件条件跟不上。有些学校根本无法满足学生上网的需求,仅用教材上的一点资料必然导致学生信口开河,只有观点没有论据,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四是有些版本教材中没有。如鲁教版中的“单元活动”以地理技能的训练为主,如辨别地理方向、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等。中图版教材中安排的是“课题研究”,主要由学生自主探究,如读地图和照片研究城市变化、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等。此外,“问题研究”应该如何去操作,没有一个统一的操作模式,部分教师当成常规课来讲,将学生封闭在课堂上,将大课题变成一个一个小问题抛出来,然后让学生对照教材上的资料回答问题,这样就失去了问题研究的意义。
  二、解决“问题研究”中问题的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认识价值。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改变,特别是对理念如何运用于行动心中没底,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难免走样。具体来说就是对“问题研究”的功能没有深入了解。一般来说,“问题研究”有三大功能。一是改变课程功能。要通过“问题研究”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在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个人能力,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改变学习方式。“问题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引导学生形成地理理性思维。新课程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实际地理问题,让学生在不同地理观点的激烈交锋中,在某些开放性问题的探讨中,在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忠实实践者。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会不重视“问题研究”了。
  第二,两个“研究”适当结合。“问题研究”时间不够的问题确实存在,但高中新课程中有23个学分的综合实践活动,其中研究性学习就有15个学分。按1个学分18个课时计算,学生在高中阶段共有270个学时的研究性学习时间。可以利用一部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将“问题研究”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有些学校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分配给各任课教师,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模块课时不够的问题,这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第三,灵活安排,适当取舍。为了让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人教版教材凸显的主要是核心主干知识,对于其他知识则通过“问题研究”的形式,给教师留有补充和改编的空间,允许教师将个人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经验投入到教学中去,即所谓课程的师本化、校本化。故教师在教学中不一定拘泥于教材中的问题,也可以结合学生、学校和地区特点开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如提供“常州城区运河改道改变了什么”,“‘铁本’为何变成‘贴本”’等课题让学生研究,使地理学习与现实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四,创造条件,分类实施。部分学校上网条件跟不上,教师可以将资料下载到电脑上,通过投影仪让学生浏览,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精华印制给学生。充分的资源是“问题研究”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不同的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如畅想型问题“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一方面要求学生设想,另一方面也应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符合逻辑的、缜密的分析,既要“大胆设想”,创新思维,也要“小心求证”,用地理知识去分析、判断和解释。再如反思型问题“如何看待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等,必须提供正反方翔实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去辨别,而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要通过研讨这类问题,使学生体会地理学对分析社会问题的作用,尝试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国家大事,体会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还有论证型问题,如“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南水北调怎么调”等,要给学生充分的资料,最好能让学生上网查资料,让学生对于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和问题症结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根据这些资料分析方案实施之后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在实施“问题研究”的过程中,也可以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探究,然后逐步放手,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在探究中获得体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这种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它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与提高,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直到最后“我爱学”。在此背景下,化学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它要求教师
在教学视导中,笔者听过若干堂作文课,结果发现,有不少学生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泛,情感虚假,作文内容中大话、套话泛滥。这些弊病的普遍存在,让人感到焦虑,更值得我们深思。  一、急功近利阻滞了作文的真情通道  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和家长往往容易脱离教育的初衷而变得急功近利,他们紧紧盯着的只是学生作文的成绩。其实成绩永远是一个变量,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每一个人终身都需要去感知、学习,人生不是因为考大学才需要
【关键词】 幼儿;身体素质;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6—0045—0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说:“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培养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
新西兰于1996年颁布、1998年起全面实施的“特·沃里奇”课程,是新学前教育的国家课程。其不仅在目标、原则等方面有着许多特色和优点,更从根本理念上打破了传统模式,从过往
开设早读课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视朗读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早读课是一天学习的开始,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然而,如今在高中年级早读课中“萎靡不振”、“放任自流”的现象较普遍。鉴于此,历史教师应该怎样去促使高中学生在历史早读课时提高读书效率,是值得教师认真深思与实践的事情。  一、做“运筹帷幄巧预设”的将军  如果课堂是千军万马的部队,那么教师就是一名指挥作战的将军,他不仅要纵观全局,还
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育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个性也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如何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是精彩、巧妙地导入激趣。优秀的课堂导入能调节气氛,有利于良好课堂情趣的创设,使学生
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峰小学于1929年,占地约39亩,拥有建筑面积6787平方米的教学楼和占地8646平方米的塑胶操场。一,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生800余人,教职工46人,教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