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历史教学亦然,学生只有对学习历史有兴趣,才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这门课程,这也直接影响着中学历史教学的效果和成败,因此,我们只有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上下功夫,才能有效地达到历史教学的教学目的,实现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二要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观念和技术层面上狠下苦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和谐课堂;教法灵活;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在长期的中学历史教学中笔者发现,多数中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在实际的历史学习中能真正能把这种好奇心化为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直而达到自觉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奥秘的却很少。
历史学科不仅担负着德育和智育的双重任务,而且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自愿去学习和探究历史知识,关系着中学历史教学的成败。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进而达到其自愿学习的理想境界呢?
1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抱怨:历史课都讲的是一些过去的人与事,枯燥无味,且无“实用”,在考试中,特别是中考中所占份量不重,因此,在学生课业负担如此之重的今天,历史课应尽可能地少开,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主课”的学习上,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我们的中学教学的功利性由此可见一斑。在这样的“功利”的目标驱动下,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升学,对历史的学习自然就变成了一种无所事事的“累赘”,从而也就不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至学生完全失去兴趣。
其实,中学历史不只表现为中考,高考的需要,其终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质”,是一种人格教育,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是“以分促学”,偏面追求分数的高低,要“以德育人”、“以史育人”, 从而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汲取历史的精华,在“历史”的宽阔海洋里徜徉,不断开拓视野,磨砺意志,培养情操,从而健全人格。
2 打亲情牌,尊重学生,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事实上,那种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式的居高临下的师道之尊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需求,这种老式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只能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和抵触的心理,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不可能心悦诚服地听取老师的“布道”,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讨厌上这门课,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本着平等、尊重的原则,与学生建立互助、互信、互谅;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师生关系,要经常与学生们进行朋友式的交流,不断地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要带着一颗“童心”,经常深入到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从而了解学生,真心诚意地去帮助学生去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一些难题,尽量不用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和语气与学生谈话,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3 根据课堂情境,灵活运用教材内容,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引起学生注意,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愿学习
所谓最佳的教学方法,是根据特定的教材,特定的学生,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教学环境,灵活机动地运用教学工具、教学表达形式、合理地分析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授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首先结合时事热点,巧妙运用课文引言,引发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讲授《收复新疆》一课时,教师先结合时事讲述“东突”势力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下分裂祖国新疆的图谋,继而让学生小组合作寻找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铁证”,然后,教师满怀激情地朗诵“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课文引言部分的诗句,学生既认清了“疆独”势力的丑恶嘴脸,又认识到了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真实,在一种诗情画意的壮志豪怀之中渐入学习之佳境,在诗意的引导下,对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建设新疆的史实有一种迫切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激发其在课上和课后主动搜集史料,了解这部分的历史知识。
其次可以适当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声、光、音、像效果,采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教学表现方法,一开始就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牢牢地吸引过来,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
如在上《三国鼎立》一课时,本人剪辑并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流水》,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那种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三国纷争之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可以通过课堂小结,对教学内容进行言简意赅的小结或是编排一些口诀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几分钟的时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一些疏导,小结,是课堂教学程序的要求,也是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理清头绪,从而轻松记忆的一种好方法。如在讲授完《元朝的统一》一课后,本人利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本课有哪三个时间、三个人物、三大事件?学生们很快就总结出了三个时间是1206年、1271年和1276年,三个人物分别是成思吉汗、忽必烈、文天祥;三大事件是蒙古草原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和南宋的灭亡。这样,学生就自觉地将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演变成九个互相关联的时间、人物、事件,并在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从而回味无穷。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谐音,口诀等办法帮助学生记忆。如对《辛丑条约》内容的学习,学生们往往认为头绪多,很难记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谐音,将《辛丑条约》各条内容归纳为“前进宾馆”四个字,这样,我们只需要让学生理解:“前”,指赔款;“进”(禁):指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活动;“宾”(兵),指允许外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扎军队,拆毁大沽炮台等等;“馆”,指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外国可以驻兵保护等等,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大大地减轻了,学习历史也就并不显得那么难而枯燥了。
第四,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化历史学习为实践表演,在“做中学”,既展现了学生们的个人才能、提高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又在活动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述《唐朝的民族关系》一课时,本人一改传统的讲授方式,将全班分成“吐蕃组”、“回纥组”、“靺鞨组”、“南诏组”、“朝廷组”,每组10人左右,五组依据课文讲述顺序推选演员出演,结果,学生们把唐太宗、文成公主、松赞干普、怀仁可汗,渤海郡王以及云南王等文中人物表演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整整一节课,始终是充满着掌声和欢笑,就连课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学生仍然还沉浸在刚才表演时的亢奋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自然也就令其兴趣盎然,急于探索。
当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历史,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人格素质,熟练应用现代教学工具,把它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揉合起来,不断追求教学方式的灵活化,教学目标最大化,教学负担最小化,从而让我们的学生丢开包袱、无忧无虑、兴趣盎然地徜徉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在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和谐课堂;教法灵活;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在长期的中学历史教学中笔者发现,多数中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在实际的历史学习中能真正能把这种好奇心化为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直而达到自觉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奥秘的却很少。
历史学科不仅担负着德育和智育的双重任务,而且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自愿去学习和探究历史知识,关系着中学历史教学的成败。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进而达到其自愿学习的理想境界呢?
1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抱怨:历史课都讲的是一些过去的人与事,枯燥无味,且无“实用”,在考试中,特别是中考中所占份量不重,因此,在学生课业负担如此之重的今天,历史课应尽可能地少开,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主课”的学习上,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我们的中学教学的功利性由此可见一斑。在这样的“功利”的目标驱动下,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升学,对历史的学习自然就变成了一种无所事事的“累赘”,从而也就不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至学生完全失去兴趣。
其实,中学历史不只表现为中考,高考的需要,其终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质”,是一种人格教育,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是“以分促学”,偏面追求分数的高低,要“以德育人”、“以史育人”, 从而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汲取历史的精华,在“历史”的宽阔海洋里徜徉,不断开拓视野,磨砺意志,培养情操,从而健全人格。
2 打亲情牌,尊重学生,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事实上,那种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式的居高临下的师道之尊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需求,这种老式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只能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和抵触的心理,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不可能心悦诚服地听取老师的“布道”,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讨厌上这门课,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本着平等、尊重的原则,与学生建立互助、互信、互谅;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师生关系,要经常与学生们进行朋友式的交流,不断地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要带着一颗“童心”,经常深入到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从而了解学生,真心诚意地去帮助学生去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一些难题,尽量不用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和语气与学生谈话,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3 根据课堂情境,灵活运用教材内容,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引起学生注意,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愿学习
所谓最佳的教学方法,是根据特定的教材,特定的学生,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教学环境,灵活机动地运用教学工具、教学表达形式、合理地分析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授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首先结合时事热点,巧妙运用课文引言,引发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讲授《收复新疆》一课时,教师先结合时事讲述“东突”势力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下分裂祖国新疆的图谋,继而让学生小组合作寻找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铁证”,然后,教师满怀激情地朗诵“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课文引言部分的诗句,学生既认清了“疆独”势力的丑恶嘴脸,又认识到了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真实,在一种诗情画意的壮志豪怀之中渐入学习之佳境,在诗意的引导下,对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建设新疆的史实有一种迫切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激发其在课上和课后主动搜集史料,了解这部分的历史知识。
其次可以适当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声、光、音、像效果,采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教学表现方法,一开始就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牢牢地吸引过来,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
如在上《三国鼎立》一课时,本人剪辑并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流水》,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那种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三国纷争之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可以通过课堂小结,对教学内容进行言简意赅的小结或是编排一些口诀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几分钟的时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一些疏导,小结,是课堂教学程序的要求,也是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理清头绪,从而轻松记忆的一种好方法。如在讲授完《元朝的统一》一课后,本人利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本课有哪三个时间、三个人物、三大事件?学生们很快就总结出了三个时间是1206年、1271年和1276年,三个人物分别是成思吉汗、忽必烈、文天祥;三大事件是蒙古草原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和南宋的灭亡。这样,学生就自觉地将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演变成九个互相关联的时间、人物、事件,并在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从而回味无穷。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谐音,口诀等办法帮助学生记忆。如对《辛丑条约》内容的学习,学生们往往认为头绪多,很难记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谐音,将《辛丑条约》各条内容归纳为“前进宾馆”四个字,这样,我们只需要让学生理解:“前”,指赔款;“进”(禁):指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活动;“宾”(兵),指允许外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扎军队,拆毁大沽炮台等等;“馆”,指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外国可以驻兵保护等等,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大大地减轻了,学习历史也就并不显得那么难而枯燥了。
第四,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化历史学习为实践表演,在“做中学”,既展现了学生们的个人才能、提高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又在活动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述《唐朝的民族关系》一课时,本人一改传统的讲授方式,将全班分成“吐蕃组”、“回纥组”、“靺鞨组”、“南诏组”、“朝廷组”,每组10人左右,五组依据课文讲述顺序推选演员出演,结果,学生们把唐太宗、文成公主、松赞干普、怀仁可汗,渤海郡王以及云南王等文中人物表演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整整一节课,始终是充满着掌声和欢笑,就连课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学生仍然还沉浸在刚才表演时的亢奋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自然也就令其兴趣盎然,急于探索。
当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历史,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人格素质,熟练应用现代教学工具,把它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揉合起来,不断追求教学方式的灵活化,教学目标最大化,教学负担最小化,从而让我们的学生丢开包袱、无忧无虑、兴趣盎然地徜徉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在完善自我、改进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