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文言文教学的取向及操作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wewrasfr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文言文教学究竟要把握在什么样的位向上?对这个问题,必须提出明确的界释和可操作的要求,因为这是关涉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为此,我们先看看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界述。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纲,都在“阅读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级阅读文言文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层分明的不同要求。不过,1990年前的四个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与前四个大纲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纲没有差别。
  那么,语文界的先辈们为文言文教学又提出过什么要求呢?这里,我们不妨听听吕叔湘先生的话:“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一、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为了写好白话文。”吕先生在评议一、四两种的提法颇有不妥之处后,全然肯定“应该认真考虑的是二、三两种提法”。至此,我们综合教学大纲的界定和语文前辈的论述,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得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确切取向是:学习必备的文言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初步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
  如何实现为文言文教学设定的目标要求呢?这要靠教学全程的切实有效的操作来实现。吕叔湘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训练不可。”吕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作为能否“接受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则全靠“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径,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学应从这里起步。在教学中,应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下面几项基本训练。
  一、重视字词认读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阅读文言文,无疑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但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èhán)、单于(chányú)等,都要指导学生准确认读,切不可读错。其次,要精确认准字形。辨认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声字上,尤其要重视形声字的认读,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字形结构,准确把握字意。再次,要准确理解字词义。这是字词认读的目的。吕叔湘先生指出:“难字固然要注意,常见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见的字大多数都不止一个意义,而这些字又常常有时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并且同是古义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的意义。”吕先生的话为我们理解文言文指明两个要点: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着的一字多义的理解,二是要特别留意古书字义的时代变化,切不可用今义解古义。这一点正是现今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
  二、学会句意转换
  这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理解句意靠理解词义支撑。因此,在教学中要把理解字词义放在首位。理解字词义,虚词为辅,实词为主,实词中又以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为最。要指导学生运用归类、比较、列表、调换等方法,理解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确意思,这是能否准确转换句意的关键之处。要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会学“保”(保留人名、官名、地名)、“调”(调换句中的词序和句子结构顺序)、“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去”(去掉不切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的语词)等转换句意的方法,使之成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技巧。要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句表达习惯的异同进行比较,让学生按语言表达规律实现古今句意的准确转换。
  三、练习文句诵读
  这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他说:“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但现今文言文教学都未能认真实践叶老提倡的这两种读法。虽然诵读文句的训练各有差异,但训之有效、终成良习的几步总是切不可错过的。
  1、默念通读。这种读法多用于预读、自我感知文句的阶段。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语,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同时列出疑难之点,准备发问解疑。
  2、宣读文句。这是在学生课前默念通读的基础上,“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宣读是最基本的诵读训练,它要求学生放开喉管,张口朗朗诵读。借此,一可检验默念通读的理解程度,二可在宣读中进一步促进理解文句内容,真可谓一举两得。
  3、吟诵。叶圣陶先生说:“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吟诵之妙,贵在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这种诵读文句的训练,已步入理解文言的佳境,非有通读、宣读做铺垫不可,更少不了教师示范、耐心指导、反复训练的功夫。实践显示,训练诵读之法,全在激发学生目之视之、口之诵之、耳之聆之、脑之思之。发挥目、口、耳、脑的整体功能,对文言词句进行由音及义、由形及义、由表及里的全面感悟,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天长日久的磨练,便会逐步养成文言语感。
  四、注重读背积累
  这是接受承继优秀文化遗产的奠基工程。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说,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全套教材总篇目的20%左右。教学这些文言课文,要求学生学过之后都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这是万不可降低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编者规定背诵的篇章、句段,要一律字准句确地背出来,并能手写无讹,呼之即出。这是铁板一块的定规,教学中不可打丝毫折扣。
  总之,搞好文言文教学任重道远,以上几点只是抛砖引玉,我们要把握好文言文教学的取向及操作,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年版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生要学习“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这些作品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十分钟读书法”,让学生养成
期刊
两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创立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它在阅读教学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辉,但在作文教学中却鲜有人用。我认为,作文教学也必须渗透“因材施教”的原则。  一个语文教师对四五十名学生用“一刀切”的方法统一指导作文,即使这位教师水平很高,生活阅历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擅长言辞,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他教的是有着种种差异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写作兴趣不一,语言表达基础不一,思维角度不一,如果采取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切实加强对阅读能力的训练。这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讲至关重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能够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学一篇课文,在揭示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多数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写作难已成为学生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提出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积累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于永正老师也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其原因是: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特殊功效;还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训练语感、规范语言。  回顾多年的语文教
期刊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初中语文教学应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有更好的收效呢?我认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应如何去做呢?以我个人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实现“教师教为中心”向“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  在教学活动中,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得比较积极,回答问题很踊跃,也很爱问问题;但也总有一部分同学沉默寡言,既不主动提问题,又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面对后一部分学生,我们就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一、教师要鼓励学生,让学生敢问,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使他们不因为怕自己答不好或答不上来而不敢回答问题,也不因为怕老师批评而不敢问问题。其次,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引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
期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向导。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寓知识于乐趣之中呢?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愿与大家共勉:  一、以疑开始,设置悬念  疑是学问的开始,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想弄个明白。古语云:“学起于思,思
期刊
文言文教学融人文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是实现"人文素养与应试成绩双赢"的手段。但目前农村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兴趣、背诵能力、知识迁移等方面存在众多问题。教师注重讲解字词,学生注重抄录翻译,失去了原本文言文所蕴含的人文性与知识性。笔者将从师资培养、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提出对策,探讨一下提高农村中学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