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让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是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教材知识,精选德宏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尋找少数民族文化与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通过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了解和热爱地方的民族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认识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增进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少数民族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文化基础和现实意义
德宏,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少数民族文化分别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族群分化出来,保留了他们不同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随着中原文化和佛教、基督教的传入,各种文化互相学习、相互交融,在特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文化艺术,从而使德宏少数民族的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神韵和蓬勃的生命力,构成了多族群、多文化共生地带。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文化就是一部经典的民族教材,开发使用好这部教材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就是对故乡终生不渝、梦绕魂牵的情怀。我们认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爱国首先要从爱家乡开始,热爱家乡必须要了解家乡的优秀文化。把当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浓缩进课堂,首先可以将少数民族精华文化进行传承,能让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和学习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保家卫国的英雄历史、少数民族中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德宏州的风土人情,从而将德宏州少数民族文化代代传承下去,使民族文化“活起来”;同时,传承着民族精华文化教育的青少年,在将来走向社会、走向祖国各地的时候,能把德宏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出去,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使民族文化“走出去”。
二、少数民族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切入点
(一)引导学生关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是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往往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
德宏地区少数民族节日众多,比较盛大的节日有被称为“万人之舞”的景颇族“目脑纵歌”节,傣族进洼、出洼、干朵节、泼水节,傈僳族的火把节,阿昌族的会街节和窝罗节,还有促进中缅两国友好交往的中缅胞波节等。这些少数民族节日大多是追溯自己本民族起源、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庆祝丰收等朴素的民族情感。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依托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了解民族沿革、民族风俗入手,进而了解民族的历史、民族文化艺术,使学生对民族知识以及民族民间文化有一个深刻感性的且难以忘怀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开展系统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教育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的情感,这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伟大事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引导学生关注少数民族英雄事迹,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在中国屈辱历史中,德宏边疆少数民族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击侵略史。从马嘉理事件到景颇族爱国山官早乐东抗击英国侵略,从清末土司、辛亥革命先驱、傣族英雄刀安仁到滇西抗战……德宏这片土地上从不缺少悲壮的英雄事迹。用好这些历史资源,以此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堂这个传播途径,让学生了解我们边疆少数民族的脊梁和骨气,激发强烈的使命感,勿忘国耻,珍惜当今的和平与稳定,努力学习,自觉将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统一于行动中。
(三)引导学生学习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提升社会使命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獨特的意义和价值。德宏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迄今为止共申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9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19项,州级97项。在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瑰宝中,傣族孔雀舞、象脚鼓舞、剪纸、乐器葫芦丝、巴乌及民族民间歌曲等都深受学生的喜爱。
为了使民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秉承“文化传承”的理念,学校教育必须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笔者所在的学校,将这些民族文化艺术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提出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支民族舞蹈、会演奏一样民族乐器、会讲一个当地少数民族故事”。使当地少数民族中学生从受教育的课本之中了解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精彩,培养其民族自信心与民族精神,使其具有对自己民族语言、文字、传统艺术以及其他许多特色方面的认同感,让本民族的孩子自小就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自然而然地意识到保护本民族文化是他们的使命。
(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的长效性
借助校外资源,开展传习活动。学校组织各年级学生到群艺馆看演出,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邵梅罕的傣族农民剪纸艺术馆进行参观,到盈江新城乡刀安仁故居了解英雄的事迹,在各种少数民族节日的民俗活动中上汲取少数民族文化精髓。学生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更要引导孩子们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把少数民族文化传习活动工作做到实处,把课堂教学的效果凸显出来。
借助舞台魅力,深化民族文化传习。我校金色年华艺术节突出民族性,学校以少数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文化,创作了一系列节目,深受各界好评。例如,德宏五种少数民族韵律操、泼水节的传说、景颇刀舞、象脚鼓舞等初具专业水平,而艺术节上同学们的剪纸、民俗画展示也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学唱少数民族歌曲也经常在校际交流中展演。以历史学科组和政治学科组带动学生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研究的校级课题也在进行当中。
在各种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和探索中,学校为学生搭建参与平台,提供指导性意见,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既有利于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又有利于拓展课堂,将教材中的探究性活动向社会生活延伸,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少数民族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文化基础和现实意义
德宏,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少数民族文化分别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族群分化出来,保留了他们不同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随着中原文化和佛教、基督教的传入,各种文化互相学习、相互交融,在特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文化艺术,从而使德宏少数民族的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神韵和蓬勃的生命力,构成了多族群、多文化共生地带。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文化就是一部经典的民族教材,开发使用好这部教材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就是对故乡终生不渝、梦绕魂牵的情怀。我们认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爱国首先要从爱家乡开始,热爱家乡必须要了解家乡的优秀文化。把当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浓缩进课堂,首先可以将少数民族精华文化进行传承,能让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和学习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保家卫国的英雄历史、少数民族中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德宏州的风土人情,从而将德宏州少数民族文化代代传承下去,使民族文化“活起来”;同时,传承着民族精华文化教育的青少年,在将来走向社会、走向祖国各地的时候,能把德宏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出去,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使民族文化“走出去”。
二、少数民族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切入点
(一)引导学生关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是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往往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
德宏地区少数民族节日众多,比较盛大的节日有被称为“万人之舞”的景颇族“目脑纵歌”节,傣族进洼、出洼、干朵节、泼水节,傈僳族的火把节,阿昌族的会街节和窝罗节,还有促进中缅两国友好交往的中缅胞波节等。这些少数民族节日大多是追溯自己本民族起源、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庆祝丰收等朴素的民族情感。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依托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了解民族沿革、民族风俗入手,进而了解民族的历史、民族文化艺术,使学生对民族知识以及民族民间文化有一个深刻感性的且难以忘怀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开展系统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教育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的情感,这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伟大事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引导学生关注少数民族英雄事迹,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在中国屈辱历史中,德宏边疆少数民族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击侵略史。从马嘉理事件到景颇族爱国山官早乐东抗击英国侵略,从清末土司、辛亥革命先驱、傣族英雄刀安仁到滇西抗战……德宏这片土地上从不缺少悲壮的英雄事迹。用好这些历史资源,以此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堂这个传播途径,让学生了解我们边疆少数民族的脊梁和骨气,激发强烈的使命感,勿忘国耻,珍惜当今的和平与稳定,努力学习,自觉将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统一于行动中。
(三)引导学生学习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提升社会使命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獨特的意义和价值。德宏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迄今为止共申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9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19项,州级97项。在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瑰宝中,傣族孔雀舞、象脚鼓舞、剪纸、乐器葫芦丝、巴乌及民族民间歌曲等都深受学生的喜爱。
为了使民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秉承“文化传承”的理念,学校教育必须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笔者所在的学校,将这些民族文化艺术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提出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支民族舞蹈、会演奏一样民族乐器、会讲一个当地少数民族故事”。使当地少数民族中学生从受教育的课本之中了解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精彩,培养其民族自信心与民族精神,使其具有对自己民族语言、文字、传统艺术以及其他许多特色方面的认同感,让本民族的孩子自小就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自然而然地意识到保护本民族文化是他们的使命。
(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的长效性
借助校外资源,开展传习活动。学校组织各年级学生到群艺馆看演出,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邵梅罕的傣族农民剪纸艺术馆进行参观,到盈江新城乡刀安仁故居了解英雄的事迹,在各种少数民族节日的民俗活动中上汲取少数民族文化精髓。学生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更要引导孩子们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把少数民族文化传习活动工作做到实处,把课堂教学的效果凸显出来。
借助舞台魅力,深化民族文化传习。我校金色年华艺术节突出民族性,学校以少数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文化,创作了一系列节目,深受各界好评。例如,德宏五种少数民族韵律操、泼水节的传说、景颇刀舞、象脚鼓舞等初具专业水平,而艺术节上同学们的剪纸、民俗画展示也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学唱少数民族歌曲也经常在校际交流中展演。以历史学科组和政治学科组带动学生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研究的校级课题也在进行当中。
在各种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和探索中,学校为学生搭建参与平台,提供指导性意见,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既有利于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又有利于拓展课堂,将教材中的探究性活动向社会生活延伸,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