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行“普九”教育以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支柱,人们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根本的奋斗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从教育的对象看,天赋优良者甚少,秉性一般者居多,由于个性特征的差异形成了学习语文的差异。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尊重个性、张扬个性、缩小差异、克服差异,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何提高后进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后进生的语文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后进生的语文素质表现及其心理特征
1、素质表现
(1)“听”的方面。听课时不能完全投入,走“神”现象不断出现;只喜欢听情节生动的“故事”,不喜欢听理论性质的分析;不能抓住重点,把握关键,悟性差,“举一隅不能三隅反”。
(2)“说”的方面。这类学生的课堂表现为喜喳闹,不善于正面提问,回答往往不能对“号”;口述问题没有头绪,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沉默寡言,对身旁的人和事少于观察,少于发表意见。
(3)“读”的方面。不能按要求朗读课文,经常漏读、错读字、词;不会断句,更读不出规定的语气;口齿不清,吐词不畅。
(4)“写”的方面。作业书写不规划,不整洁,字迹潦草;语言储蓄少,思维断路;不喜作文,抱怨作文,以至胡乱交卷逃避作文。
2、心理特征
语文后进生由于缺乏健康的学习心理,影响了潜力的发挥。其基本特征是:冷漠语文,厌恶语文,畏惧语文。究其原因,有如下障碍:
(1)兴趣的障碍。后进生的兴趣障碍,在于语文的花功量大,提高率低;教法陈旧,淡乎寡味。因此,学生转而攻“他”。如果教师指导无力,极易造成“文跛”。
(2)需要的障碍。学生的社会接触少,对语文学习需要的机会少。当代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简略了许多程序,对语文学习无疑是一种挑战,又是语文教学必须改革的警号。
(3)效果的障碍。“花了大量的功夫,语文成绩还是不满意,数学么,听课、作业‘看好’,八九十分稳操”,学生如是说。的确,提高语文效率不是一件易事,即使是高考,也很少听说“文科状元”是满分。
(4)社会生活意识的障碍。知识经济的出现,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们的意识,“学好数、理、化,找钱遍天下”,“为人不学文,打工也能找大钱”,这诚然是学生学习心理的一大障碍。
二、提高后进生语文素质的途径
1、从人格入手,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消除障碍
培养主体意识,就是要使学生明白自己将来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绝不要忘记了自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要指导学生培养、发展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学习语文的意志,消除各种障碍心理,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教学要努力做到科学化
首先,要循序渐进。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断地往复,形成能力。我们不妨从简单的、低级的开始,由浅入深。比如:先释词,再造句、连句、成为段落,最后构成篇章。其次,要归真返璞。语文源于生活,依赖社会生活而发展,要从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能离开课本的尽量离开课本,能离开课堂的尽可能走出课堂,发现新问题,找出新联系。再次,要教学生得“鱼”而不忘“筌”。所谓:“筌者,鱼之所捕也,鱼者,筌之所获也,因鱼而为筌,为筌而得鱼也”,方法和效果要相统一。
3、努力使学生的知识“上网”
逐步“习得”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新知识“上网”,并与旧知识“联通”形成知识结构,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第一,要给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不能一味地追求“考点”、“题点”,要使学生形成“语文知识树”,这棵“树”一旦成形,从“树”上摘取“果实”也就容易了。如果“讲读课文”只讲“点”,“自读课文”点也不“点”,学生很难获得系统的知识。第二,扎扎实实练“双基”。“普九”教育教育重提这个口号,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也是提高后进生语文素质的一条重要措施。第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实践的内容越广泛,释放出来的知识就越丰富,学生的兴趣就越浓,对语文学习的情商就越高。“上网”的知识发生“联通”,作用于实践,循环往复,向上一层面不断发展,学生成才,指日可待。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集中表现为“情商”的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差,而不是人品的差。因此,任何歧视、排斥后进生的做法都是违背当代教育原则的,要提倡爱护后进生,保护后进生的积极性,为后进生服务。马克思当年在论述无产阶级革命时说过:妇女的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天然尺度。现在,我们也可以说:提高后进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改革成功的显著标志。
(作者单位:408203重庆市丰都县第三中学)
一、后进生的语文素质表现及其心理特征
1、素质表现
(1)“听”的方面。听课时不能完全投入,走“神”现象不断出现;只喜欢听情节生动的“故事”,不喜欢听理论性质的分析;不能抓住重点,把握关键,悟性差,“举一隅不能三隅反”。
(2)“说”的方面。这类学生的课堂表现为喜喳闹,不善于正面提问,回答往往不能对“号”;口述问题没有头绪,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沉默寡言,对身旁的人和事少于观察,少于发表意见。
(3)“读”的方面。不能按要求朗读课文,经常漏读、错读字、词;不会断句,更读不出规定的语气;口齿不清,吐词不畅。
(4)“写”的方面。作业书写不规划,不整洁,字迹潦草;语言储蓄少,思维断路;不喜作文,抱怨作文,以至胡乱交卷逃避作文。
2、心理特征
语文后进生由于缺乏健康的学习心理,影响了潜力的发挥。其基本特征是:冷漠语文,厌恶语文,畏惧语文。究其原因,有如下障碍:
(1)兴趣的障碍。后进生的兴趣障碍,在于语文的花功量大,提高率低;教法陈旧,淡乎寡味。因此,学生转而攻“他”。如果教师指导无力,极易造成“文跛”。
(2)需要的障碍。学生的社会接触少,对语文学习需要的机会少。当代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简略了许多程序,对语文学习无疑是一种挑战,又是语文教学必须改革的警号。
(3)效果的障碍。“花了大量的功夫,语文成绩还是不满意,数学么,听课、作业‘看好’,八九十分稳操”,学生如是说。的确,提高语文效率不是一件易事,即使是高考,也很少听说“文科状元”是满分。
(4)社会生活意识的障碍。知识经济的出现,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们的意识,“学好数、理、化,找钱遍天下”,“为人不学文,打工也能找大钱”,这诚然是学生学习心理的一大障碍。
二、提高后进生语文素质的途径
1、从人格入手,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消除障碍
培养主体意识,就是要使学生明白自己将来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绝不要忘记了自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要指导学生培养、发展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学习语文的意志,消除各种障碍心理,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教学要努力做到科学化
首先,要循序渐进。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断地往复,形成能力。我们不妨从简单的、低级的开始,由浅入深。比如:先释词,再造句、连句、成为段落,最后构成篇章。其次,要归真返璞。语文源于生活,依赖社会生活而发展,要从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能离开课本的尽量离开课本,能离开课堂的尽可能走出课堂,发现新问题,找出新联系。再次,要教学生得“鱼”而不忘“筌”。所谓:“筌者,鱼之所捕也,鱼者,筌之所获也,因鱼而为筌,为筌而得鱼也”,方法和效果要相统一。
3、努力使学生的知识“上网”
逐步“习得”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新知识“上网”,并与旧知识“联通”形成知识结构,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第一,要给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不能一味地追求“考点”、“题点”,要使学生形成“语文知识树”,这棵“树”一旦成形,从“树”上摘取“果实”也就容易了。如果“讲读课文”只讲“点”,“自读课文”点也不“点”,学生很难获得系统的知识。第二,扎扎实实练“双基”。“普九”教育教育重提这个口号,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也是提高后进生语文素质的一条重要措施。第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实践的内容越广泛,释放出来的知识就越丰富,学生的兴趣就越浓,对语文学习的情商就越高。“上网”的知识发生“联通”,作用于实践,循环往复,向上一层面不断发展,学生成才,指日可待。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集中表现为“情商”的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差,而不是人品的差。因此,任何歧视、排斥后进生的做法都是违背当代教育原则的,要提倡爱护后进生,保护后进生的积极性,为后进生服务。马克思当年在论述无产阶级革命时说过:妇女的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天然尺度。现在,我们也可以说:提高后进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改革成功的显著标志。
(作者单位:408203重庆市丰都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