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行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乌镇,许多人都知道那是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沈雁冰)先生的故里。它在浙江省的桐乡,与江、浙、沪的周庄、同里、角直、南浔、西塘并称为“江南六大古镇”。如今,中外游人如织,趋之若骛,除了其保存完好的水乡民居风韵,是“人家尽枕河”的典范,更主要的还是出于对茅公的崇敬。
  半个世纪前,我读《春蚕》、《林家铺子》等小说,就知道乌镇这个镇市了。尽管它离我的故乡常州并不远,乘大巴只需两个多小时,可多年辗转在外,却始终没有去造访一次。这二十年调回故乡,在高校任教,研究吴越文化和常州文化,才发现乌镇与常州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有一段佳话呢!昭明太子萧统是常州人,他的老师沈约则是南朝著名诗歌形式“永明体”的创立者,官至尚书令、太子少傅。沈约虽出生在乌镇西边百里之外的清德武康镇,却把乌镇视为是自己的第二故乡。这是因为他的父亲沈璞之卒葬于乌镇十景塘的普静寺。每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他总要赶来乌镇扫墓,且一住就是数月,尽显孝子的一份孝心,亦陶醉于旖旎的水乡风致,流连忘返。时,梁武帝萧衍生怕因此而耽误了儿子的学业,便允许昭明太子随业师到乌镇跟读,从此便在乌镇留下了“六朝遗胜”与“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明万历年间,里人为纪念这段历史,勖勉子女发愤攻读,还特地建造了一座牌坊呢,这就更令我向往乌镇了。真是天遂人愿,2船4年11月上旬,江苏省写作学会在吴江市政府所在地松陵镇举行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吴江与桐乡毗邻,松陵到乌镇仅半个多小时的大巴。这样,在会议结束之11月7日上午,我便有机会与来自全省高校的专家教授一起去乌镇访问,实现了多年的心愿。
  乌镇的时空为我们保存了丰富凝重的一韵传奇。历史上,它曾跨两省(江苏、浙江)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乌程、归安、崇德、秀水、吴江、震泽),真是天下罕见。春秋时期,这里为吴疆越界,吴驻兵防越于斯,称为“乌戍”。唐懿宗咸通年间正式称镇。南宋时,以“车溪”(即今之“市河”)为界,河西叫乌镇,河东称为青镇,分属吴兴、嘉兴两府,以后又合二为一,称为乌镇,隶属桐乡,可见其历史之悠久矣。至于为什么叫“乌镇”?乃是我们抵达目的地,经当地导游小姐的解释,才知道它有着不寻常的纪念意义。相传唐朝时,这里有一位将军叫乌赞,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举兵作乱,想割据称王。朝廷便令乌赞会同副将吴起子叛。乌赞骁勇善战,大败李琦,并追至车溪河畔。那李琦突然挂出免战牌要求休战。乌赞不知是计,想到士兵连日征战异常倦劳,便令将士安营扎寨就地休息。是夜,.老奸巨猾的李琦率兵偷袭营地,乌赞惊慌之中率军迎敌。而李琦早在一座石桥边埋下伏兵,他与乌赞战了几个回合便佯装不敌,节节败退,诱使乌赞进入埋伏圈,然后用乱箭将乌赞射死。及至吴起领兵赶来增援,杀退叛军,才使黎民免遭劫难。军民们满含悲愤,将乌赞将军埋葬在车溪河西岸,立了一块石碑,种上一株银杏,还在银杏树旁建了一座乌将军庙,用以表达对他的怀念与敬意。现在,这株古银杏仍生机盎然,成为乌镇一道亮丽的风景,令乌镇人引以自豪。
  乌镇很大,大抵以修真观戏台为中心,将全镇分为东西南北“四栅”。乌镇的风味与文化底蕴也全在这四栅。说起修真观戏台,它的名字源自修真观。修真观始建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它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意观并称为“江南三大道观”。观前的戏台则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历史上曾屡建屡毁。民国八年(1919)是最后一次修缮,一直保存至今。戏台前的左边石柱上依稀刻着“奉宪禁演淫戏台下勿须堆积”的文字,右边石柱上刻的一行文字是“同治十一年五月青镇里民重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乌镇最热闹的地方,据说只要锣鼓一响,来这里看戏的,就人山人海,成了欢乐的海洋。由于这里离茅盾家仅有数十步,幼时的沈雁冰与弟弟沈泽民(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曾任宣传部长)经常来此看戏。兄弟俩人后来都与文学结缘,想来亦与戏台的熏陶有关吧!戏台禁演淫戏,这倒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乌镇的民众们对精神污染素来就有抵制意识,这或许正是乌镇民风始终淳朴的一个渊薮。
  乌镇中最原汁原味脍炙人口的风韵都集中在东栅。人们由游览人口处进入东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乌镇的母亲河——东西市河。河水平静如镜,只有游人坐上“蚱蜢舟”游览,在橹声吱呀里才荡起粼粼水波。市河两岸是整齐的“石帮岸”及一字儿铺开的凌空欲飞的座座水阁,它让我马上联想起我第二故乡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吊脚楼,美丽极了。我们跨过颇似侗乡风雨桥的逢源双桥,踅进财神湾,便见到长长的青石板路、高高的大排门、花格子的木窗、黛瓦白粉墙,以及那窄窄的里弄和里弄尽头的河码头,犹如走进了小说《林家铺子》的背景。东大街的香山堂药店、逢源酒楼、财神堂、江南百床馆、江南民俗馆、高公生酒坊、宏源染坊;观前街的江南木雕陈列馆、三益楼茶馆、余榴棵钱币馆,等等,都如同一幅幅生动风情画,让我们一饱眼福,恍如行进在乌镇历史长廊,有一种思古之幽情,有种说不出的愉悦。当然,最叫我驻足不前的当是立志书院、茅盾故居和林家铺子这三个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有着紧密关系的亮点与动情点了。立志书院坐东朝西,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邑绅严辰创建,书院的名字取自乡贤张杨园先生的格言“大凡为学先须立志”。书院中有个小天井,植有桂花树,其隐含的“蟾宫折桂”之意自不待言。我们现在看到的书院,是1991年用茅盾的部分稿费,按原样恢复的。可以说它是乌镇文风鼎盛时代的一个鲜活见证。与书院仅隔一条观前街的文昌阁里还供奉着孔子像与天上的文曲星呢。立志书院的隔壁(即观前街17号)就是茅盾先生的旧居。这是一座四开间二进深的两层木结构老楼房,是沈家祖上的旧宅。1896年茅盾就诞生在这个屋子里。茅盾在世时,他是坚决反对修建故居的。所以如今的旧居并没有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只是用茅盾的稿酬略作修缮而已。楼上陈列着茅盾的生平事迹,其中照片与书刊最多。然而,就在这里,我却意外发现了一份极为珍贵的资料,即茅盾民国六年在嘉兴府中学插班读书的三十四位同学中,居然有三人是我们常州人!他们的名字分别是曹友仁(武进魏村人)、刘毅(常州府府直街青名弄人)、沈颐龄(常州府府前街人),看着清晰的影印件,我急忙把他们的名字一一记录下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浙江籍的鲁迅、茅盾,与我们常州的瞿秋白的亲密关系是众所周知的,而茅盾中学时代还有三位常州同学可以说至今还鲜为人知。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南京大学裴显生教授等都为我有这一意外的收获感到由衷的喜悦,并为我在叶圣陶先生和陈云同志题写的“茅盾故居”墙下留影,作为一个永久的纪念!或许是我自幼失去亲爱的母亲,是由祖母带大的缘故吧,我在茅盾的旧居里对其祖母的房间特别有兴趣。这里曾是她老人家养 蚕的地方,实际也是她伴陪孙子雁冰与泽民读书的书房。那副“青松寒不落,云鹤高其翔”的楹联,不正寄寓着她对孙辈们的殷切希望吗?许多年后,一个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一个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她老人家若地下有知,一定会非常欣慰的!我看着小天井里据说是茅盾手植的那株天竹枝繁叶茂,觉得虽然伟人已逝,但遗泽在文坛永存,泽被后世!
  从茅盾故居出来,行不多远,便见兴华桥东的林家铺子。本想进去细细看看,导游小姐却说桥西还有一家林家铺子,便只好随之而去,原来桥西的是林家铺子的箱包坊。我正要进去看个究竟,导游又说要带我们去应家桥常丰街看汇源典当博物馆。于是只好扫兴地忍痛割爱随大流。不可否认,那汇源典当博物馆倒真值得一看呢。一座乌黑气派的房子,当街一个大大的墨黑的“当”字,以及当铺中一道1.8米高的长柜台,就足以让我们翻阅一部典当史了。再在这里稍坐一坐,顿然对鲁迅和茅盾小说中的有关当铺的描写便有了一种切肤之痛。没有参观“林家铺子”的遗憾在这里得到较好的补偿。
  乌镇最有名的特产是“姑嫂饼”。当中外游人游览了乌镇,总要买上一些带回去,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它是一种合力创造的象征。据《乌青镇志》载,所谓“姑嫂饼”,它是一种“用极细麦粉和糖及芝麻印成的圆饼,有椒盐的,有白糖的”,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其中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一百多年前,乌镇有一家夫妻糕饼店,店主很会在巧字上下功夫,他们用炒过的面粉、熬过的白糖、去壳的芝麻、煎熟的猪油精心拌匀,蒸熟,然后再放进有花纹的木模子里将它们压成一个个小酥饼,非常可口,因而很受乡亲喜爱。店主为保住独家经营,考虑到女儿大了终归要嫁人的,就规定了一个手艺传媳不传女的家规,这使姑娘非常生气。有一天,姑娘乘嫂子不备,偷偷往面粉里撤了一大把盐,想出嫂子的洋相。孰料歪打正着,这一把盐撤得恰到好处,使新出炉的小酥饼甜中带盐味道更佳了,顾客更是喜欢。店主在查明了这件事件的真相以后,索性来个将错就错,采用姑娘的方法改良制作的工艺,还特地将小酥饼取名为“姑嫂饼”。从此,“姑嫂饼”的大名便不胫自走誉遍江浙……所以,我也像众多游人一样,在离开乌镇时,买了几卷“姑嫂饼”带回去,让我的亲人和同事们细细品味这不寻常的乌镇。
   2005年1月写于常州
其他文献
诗曰:养心养老养精神,处处时时事事行,动静相宜乃要义,“轻牵一发动全身。”  “人皆可以为圣人”,自然也人皆可以为“寿星”柳宗元的《种村郭橐驼传》中关于种树的“秘诀”是:顺其天而全其性。庄子的《庖丁解牛》中庖丁的那把用了十几年,解杀了数千头牛的刀“犹新发刃于硎”,也在它的“以神会”,“以意行”,在筋络纠结骨骼纵横处“游刃有余”,而非老百姓的俗话:“好汉时时跌,钢刀时时折(缺)”。  此盖“仁者乐山
期刊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 陈国斌    日寇侵华似恶狼,生民涂炭失家乡。  金陵屠杀千秋恨,血染神州满目疮。  抗战八年雪国耻,雄师百万奋沙场。  英雄灭敌惊环宇,还我河山壮志扬。    敬贺谢孝思先生百岁寿辰● 杨大年    (一)  万卷读书万里行,姑苏移藉寄深情。  星辉南极尊人瑞,德艺双馨仰典型。    (二)  经师未必易求干,此日人师遭更难。  拜谒不忘书室雅,春风如坐每清欢。  
期刊
长期从事电脑操作的人,由于受到电磁场、X射线和荧光屏光线的影响,同时显示器内高电压产生臭氧形成了空气污染,很容易出现头昏、失眠、乏力、记忆力、视力下降,眼睛发胀、干涩、发痒、畏光等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电脑病”。长时间看荧光屏,还会由于人眼视网膜上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消耗过多,引起视力的暂时下降。而食用相关的抗脑体疲劳营养食品和明目食品有助于防治“电脑病”。  茶饮  茶能防止视力衰退和恢复视力。国际
期刊
从1965年算起,到 2005年止,我到贵州已整40年。虽然有许多事值得回忆,但最值得回忆的还是头一年。就是努力作好支黔干部与本地干部的团结工作,共建美好的贵州。  1964年,我原在武汉市农委工作。该年的11月份,组织上找我谈话说:“贵州出了问题,不搞社会主义,要搞资本主义,中央决定在全国选调两千干部,支援贵州。省委决定派你和二十多位同志支援贵州,你去不去?”虽然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
期刊
老爸脖子上桂了一张红色“胸卡”。它是大哥设计制作的:深蓝色的缎带,塑料外壳里面,一張十厘米见方的红色卡纸,上面是大哥用电脑打字机打的几行字:“好心人:家父阮有福,育有六个子女,现已年近/峋,患有耳聋、高血压、冠心病,若您发现他有不适,请速电告知其子女,六个子女都乐意为父亲承担各项费用。谢谢!”反面附六个子女的手机和办公,住宅电话。  心里好感动,小小一张卡凝聚着大哥对父亲的一片孝心。老爸至今和最小
期刊
(一)  老有所学豪情纵,  壮志挥毫展雄风。  墨象气韵生异趣,  遨游学海乐无穷。  (二)  学海无涯苦作舟,  晚年学习何所求。  增长知识身心健,  余热生辉壮志酬。    客游黔灵山    四季常青黔灵山,  八方游客喜赏观。  天然风景这边好,  空气清新润心田。  客去意留思往返;  重游漫步细观看。  时逢春到景更美,  林绿花妍碧空蓝。    赞连战●周毓修    连战先生继先
期刊
人生苦乐共在,可有的人遇苦总是不能自我解脱,不会努力避开:而乐就近在身边,却又不会拾取、享受。为让自己时时有个好心情,促进健康,就要学会避苦拾乐。  老夫我今年75岁,“聋龄”16年。电话早向我“拜拜”,手机更与我无缘,难以与人对话、沟通,简直就是个会说话的“哑巴”。信息不灵,反馈难得,就又成了个不傻的“呆子”。人家三五几人有说有笑,其乐多多,我却总是搭不上腔靠边站,又典型的“孤家寡人”一个。别人
期刊
退休前我是东至县一名中层领导干部,退休后虽然没有了具体工作岗位,但按照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我想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再为党和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组织上好像摸透了我的心思,根据我过去干过政研工作并爱写点小文章的特点,破例地聘用我为县委特约调研员,经常下乡去搞一些农村经济政策方面的调查研究。2001年省委部署排查扶贫攻坚乡村,我就向县委政研室提议到革命老区高山乡高山村去做一些调查,领导采纳
期刊
走过了人生的风风火火,交过了无数的朋友。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大浪淘沙,经过时间流水的清洗,经过利与害的冲淡,那些出出进进,来来往往,台上台下,幕起幕落的朋友,“那些真朋友、假朋友、有钱的朋友,当官的朋友,便像一次性用具一样,随用随丢,最后留下来的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清淡如水的老友。  老友“知天命”、“不逾矩”,读懂了托尔斯泰的名言:“财富并非永久的朋友,但朋友却是永久的财富。”悟透了孔夫子的
期刊
常言道:忙思闲,闲生烦。你看,有些人在位时盼清闲,退休后无所事事,郁郁寡欢;干啥都不合意,看啥都不顺眼;孤寂烦躁,闷出病来。  由此看,“闲”并非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倒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弄不好还真影响情绪,影响健康。说实话,退休后,肩上少了担子,日常少了应酬,生活少了约束,天地变小了,视野变窄了,家务变多了,是有些不适应、不习惯,难免生出烦闷。但只要转换角色,调适心态,走出过去的自我,溶入新的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