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食品安全学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及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它对于学生掌握食品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十分重要,我校对食品安全学课程的不仅设有理论教学,也含有实验教学内容。本文仅就食品安全学理论课的教学进行一些探讨,将内容主要浓缩集中于食品中存在的危害,包括生物性危害,化学危害,物理危害。教学实践证明,课程优化效果理想,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食品安全学 课程教学 优化
【基金项目】上海市精品课程资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06-02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进步、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民众对食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健康,更事关国家的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然而,近几年来国内恶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
目前,针对食品安全严峻的问题,国内很多大学都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我校于2004年就开始招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属于全国较早设立此专业的高校之一。食品安全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及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众多的学科知识,对于学生掌握食品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十分重要。我校食品安全学课程经过校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因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控制。
《食品安全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其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在食品安全方向的就业、深造以及科研目标的实现,故而如何实施《食品安全学》课程的高效施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食品安全学理论课程进行了教学体系的一系列优化。
一、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和构建
现阶段绝大多数院校食品类专业均开设了《食品安全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控制》等课程,因此,为避免内容的重复与冗杂,我校已将《食品安全学》的内容从包含《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控制》等内容逐步进行浓缩,从而保障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的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目前我校《食品安全学》理论课程的内容的主要集中于食品中存在的危害,包括生物性危害,化学危害,物理危害。
(一)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是指微生物、病毒、寄生虫、昆虫等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对食品的污染。
1.致病性细菌
细菌性危害是指细菌及其毒素产生的生物性危害,不仅能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更重要的是能引起食物中毒。致病性细菌也是导致大多数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通常来说,每一类食品具有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和某些有关的致病菌,因此不同类别的生产者应该充分了解这类产品所特有的微生物和致病菌的种类及其危害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肉毒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空肠弯曲菌、志贺氏菌等。人兽共患病包括猪链球菌、炭疽病、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口蹄疫等。
2.病毒
携带病毒的食品加工者可导致食品的直接性污染,而污水则常导致食品的间接性污染。
食品中常见的病毒有包括禽流感病毒、疯牛病、肝炎病毒等。对于病毒性危害,应该搞好个人卫生,保持食品工厂工作区清洁,防止交叉污染,杜绝污染源。
3.寄生虫
寄生虫在食品中或食品表面不能生长和繁殖,其繁殖时需要特定的宿主或一类宿主。因食品引起的寄生虫病一般是通过食用受感染的畜禽、水产等动物引起。食品中常见的寄生虫有囊虫、旋毛虫等,人类感染寄生虫病大多是由于生食、半生食或食品加热不彻底造成。
(二)化学危害
1.农药残留
农药是指用于消灭、控制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病菌、鼠类、杂草及其他有害动植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药物。当农药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时,将对人畜产生不良影响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造成毒害。食品中主要的农药残留分为:(1)杀虫剂: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苯甲酰脲等。(2)杀真菌剂:无机杀菌剂、二硫代氨基甲酸酯、苯并咪唑、二羰基氨、三唑、苯胺嘧啶等。(3)除草剂:苯氧羧酸、二吡啶化合物、二硝基苯胺、脲、三嗪、磺脲、氨甲酸衍生物等。
2.兽药残留
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用药后残存于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及其代谢物。食物中常见的兽用药残留有抗微生物药物和抗生素、合成代谢类药物、驱虫剂、抗球菌剂、镇静剂和兴奋剂、非激素类生长促进剂等。
3.重金属
重金属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非常重要,属于化学危害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食品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有 铅、汞、镉、铬、砷、氟等。随食物进入人体的金属在体内的存在形式除了以原有形式為主外,还可以转变为高毒性的化合物形式,随着金属在体内的蓄积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
(三)物理危害
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意外事故中放射性核素的渗漏,均可通过食物链各环节污染食物,特别是鱼类等水产品对某些放射性核素有很强的富集作用,使其危害性愈受重视。
食品中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为131碘、90锶、40钾、137铯、226镭、60钴等。如131碘是核爆炸中早起最突出的裂变产物,可通过牧草进入牛体造成牛奶污染,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富集于甲状腺,造成甲状腺损伤或诱发癌症;而90锶大量存在于核爆炸污染区的牛奶、羊奶中,进入人体大部分沉积于骨骼中。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一)结合国内外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实施案例教学 由于食品安全学内容抽象难懂以及其教材的限制,我们积极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如 “疯牛病”、“二噁英”,国内的 “三鹿事件”、“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案例,通过将这些具体案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进行讲解,寓理论于实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了课堂讨论中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存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限制了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存的新型模式,教学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课堂中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给定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积极协作进行文献检索、收集与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制作幻灯片,并由各小组选出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讲述,并回答同学、老师的提问,最后由任课老师总结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这种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 “教师 ”角色,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探索,不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具体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效果
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和构建,使得传统教学中的内容不再繁杂而重复,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职业岗位所需素质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及优化过的崭新教学模式使过去沉闷的课堂气氛变的生动,抽象的内容也被案例教学的趣味所改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存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授课激情,显著提高了学生与人相处、团结协作、勤学苦练及组织协调的能力。在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创新精神、上岗能力均得到较大的提高。在通过毕业学生信息反馈也得知他们通过对食品安全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有效的帮助了他们的工作。
四、小结
食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着人类的人体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食品安全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其内容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如何更好地提高食品安全学的教学质量,还需今后为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大众所需的专业型人才做出不断的探索与努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促进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颖,徐炳政,姚笛,钱丽丽,张丽媛.食品安全学实验信息化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
[2]丛健.食品安全学理化实验技能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
[3]钱和,张添.食品中生物,物理和化学危害[J].江苏食品与发酵,1999,(4).
[4]杨继远,袁仲.食品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 (7).
[5]朱建华,钟瑞敏.《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 2010,22,(6).
作者简介:
宁喜斌(1964-),男,汉族,黑龙江鹤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微生物學。
贾玲华(1991-),女,汉族,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食品安全方向。
【关键词】食品安全学 课程教学 优化
【基金项目】上海市精品课程资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06-02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进步、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民众对食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健康,更事关国家的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然而,近几年来国内恶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
目前,针对食品安全严峻的问题,国内很多大学都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我校于2004年就开始招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属于全国较早设立此专业的高校之一。食品安全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及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众多的学科知识,对于学生掌握食品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十分重要。我校食品安全学课程经过校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因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控制。
《食品安全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其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在食品安全方向的就业、深造以及科研目标的实现,故而如何实施《食品安全学》课程的高效施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食品安全学理论课程进行了教学体系的一系列优化。
一、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和构建
现阶段绝大多数院校食品类专业均开设了《食品安全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控制》等课程,因此,为避免内容的重复与冗杂,我校已将《食品安全学》的内容从包含《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控制》等内容逐步进行浓缩,从而保障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的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目前我校《食品安全学》理论课程的内容的主要集中于食品中存在的危害,包括生物性危害,化学危害,物理危害。
(一)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是指微生物、病毒、寄生虫、昆虫等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对食品的污染。
1.致病性细菌
细菌性危害是指细菌及其毒素产生的生物性危害,不仅能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更重要的是能引起食物中毒。致病性细菌也是导致大多数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通常来说,每一类食品具有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和某些有关的致病菌,因此不同类别的生产者应该充分了解这类产品所特有的微生物和致病菌的种类及其危害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肉毒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空肠弯曲菌、志贺氏菌等。人兽共患病包括猪链球菌、炭疽病、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口蹄疫等。
2.病毒
携带病毒的食品加工者可导致食品的直接性污染,而污水则常导致食品的间接性污染。
食品中常见的病毒有包括禽流感病毒、疯牛病、肝炎病毒等。对于病毒性危害,应该搞好个人卫生,保持食品工厂工作区清洁,防止交叉污染,杜绝污染源。
3.寄生虫
寄生虫在食品中或食品表面不能生长和繁殖,其繁殖时需要特定的宿主或一类宿主。因食品引起的寄生虫病一般是通过食用受感染的畜禽、水产等动物引起。食品中常见的寄生虫有囊虫、旋毛虫等,人类感染寄生虫病大多是由于生食、半生食或食品加热不彻底造成。
(二)化学危害
1.农药残留
农药是指用于消灭、控制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病菌、鼠类、杂草及其他有害动植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药物。当农药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时,将对人畜产生不良影响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造成毒害。食品中主要的农药残留分为:(1)杀虫剂: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苯甲酰脲等。(2)杀真菌剂:无机杀菌剂、二硫代氨基甲酸酯、苯并咪唑、二羰基氨、三唑、苯胺嘧啶等。(3)除草剂:苯氧羧酸、二吡啶化合物、二硝基苯胺、脲、三嗪、磺脲、氨甲酸衍生物等。
2.兽药残留
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用药后残存于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及其代谢物。食物中常见的兽用药残留有抗微生物药物和抗生素、合成代谢类药物、驱虫剂、抗球菌剂、镇静剂和兴奋剂、非激素类生长促进剂等。
3.重金属
重金属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非常重要,属于化学危害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食品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有 铅、汞、镉、铬、砷、氟等。随食物进入人体的金属在体内的存在形式除了以原有形式為主外,还可以转变为高毒性的化合物形式,随着金属在体内的蓄积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
(三)物理危害
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意外事故中放射性核素的渗漏,均可通过食物链各环节污染食物,特别是鱼类等水产品对某些放射性核素有很强的富集作用,使其危害性愈受重视。
食品中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为131碘、90锶、40钾、137铯、226镭、60钴等。如131碘是核爆炸中早起最突出的裂变产物,可通过牧草进入牛体造成牛奶污染,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富集于甲状腺,造成甲状腺损伤或诱发癌症;而90锶大量存在于核爆炸污染区的牛奶、羊奶中,进入人体大部分沉积于骨骼中。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一)结合国内外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实施案例教学 由于食品安全学内容抽象难懂以及其教材的限制,我们积极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如 “疯牛病”、“二噁英”,国内的 “三鹿事件”、“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案例,通过将这些具体案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进行讲解,寓理论于实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了课堂讨论中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存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限制了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存的新型模式,教学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课堂中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给定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积极协作进行文献检索、收集与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制作幻灯片,并由各小组选出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讲述,并回答同学、老师的提问,最后由任课老师总结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这种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 “教师 ”角色,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探索,不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具体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效果
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和构建,使得传统教学中的内容不再繁杂而重复,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职业岗位所需素质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及优化过的崭新教学模式使过去沉闷的课堂气氛变的生动,抽象的内容也被案例教学的趣味所改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存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授课激情,显著提高了学生与人相处、团结协作、勤学苦练及组织协调的能力。在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创新精神、上岗能力均得到较大的提高。在通过毕业学生信息反馈也得知他们通过对食品安全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有效的帮助了他们的工作。
四、小结
食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着人类的人体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食品安全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其内容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如何更好地提高食品安全学的教学质量,还需今后为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大众所需的专业型人才做出不断的探索与努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促进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颖,徐炳政,姚笛,钱丽丽,张丽媛.食品安全学实验信息化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
[2]丛健.食品安全学理化实验技能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
[3]钱和,张添.食品中生物,物理和化学危害[J].江苏食品与发酵,1999,(4).
[4]杨继远,袁仲.食品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 (7).
[5]朱建华,钟瑞敏.《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 2010,22,(6).
作者简介:
宁喜斌(1964-),男,汉族,黑龙江鹤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微生物學。
贾玲华(1991-),女,汉族,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食品安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