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 生命》是人教实验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9课的内容。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生命”,单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随着课文的学习,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生命 生命》一课的教学是通过有效整合学习环境与教学内容来实现上述课教学目标的。
本文的作者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课文开头提出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呢?”接下来,作者不从正面回答,而是列举了三个事例:飞蛾求生、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倾听心跳,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文章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生命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本课的内涵很深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命是个宏大的问题。文章很有张力,值得品读的细节有很多,教师必须要有所取舍。
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分析、考量的基础上,我将本课定位为“基于Moodle的混合式学习”。通过设计混合型学习环境、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和创生,让学生通过网上网下的自主、合作学习,改变学与习的方式,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达成教学目标。混合式学习框架如右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前两个引发对生命思考的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联系作者的经历、联系阅读与生活等方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Moodle平台与实地结合进行的“读——思——品——写”练习,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感受生命的丰富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感受生命的美好,初步了解生命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联系作者的经历、联系阅读与生活等方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通过多层次的“读——思——品——写”练习,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感受生命的丰富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阅读
教师在Moodle平台布置课前预习题,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平台上的三个活动(见右图),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报告。
2.观察
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捕捉与生命有关的画面,并将之记录下来,放在Moodle平台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交流,阅读Moodle平台的有关学习资源,充分了解作者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与“生命”主题相关的文章等,为后续对课文的探究夯实基础。网络将学生的学习与交流过程显性化,教师通过Moodle平台的反馈,对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上的个体差异进行诊断,这为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二)回顾导入,引出生命话题
回顾各小组在Moodle平台提交的阅读报告和阅读交流情况。包括:阅读了关于生命的哪些文章,捕捉了生活中的哪些生命印象,有什么体会。
小组汇报,交流。要求: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就同学的发言做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教师出示本课学习任务:学习本课前两个事例,结合查找的资料,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联系生活,书写我们对生命的感悟。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一是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二是将教师设计的学习支架清晰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做一个清清楚楚的学习者。
(三)细读文本,体悟生命的启示
1.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师:默读第2、3自然段,把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用“____”画出来,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感受。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进入Moodle平台的“走近作者”、“捕捉生命印象”这两个讨论区浏览资源,以帮助读懂文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2.全班分享,与文本深入对话
预设一:引领式学习
【事例一】飞蛾的挣扎
师:哪些地方让杏林子感受到了飞蛾的挣扎?
多媒体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这两句话中的哪些词体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等词,联系资料理解句子。
师:“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什么是极力鼓动双翅?是这样吗?(动作)
生:竭尽全力、拼命地扇动翅膀。
师:说得很好,能读出你的感受来吗?还有谁能读一读?
教师范读创设情境,学生转换角色。引导学生分别以飞蛾、杏林子身份感受作者的内心活动。
【事例二】香瓜子的不屈
多媒体出示: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了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抓关键词“没有……没有”。
师:在成长过程中,它遇到过困难吗?
生:没有阳光、泥土,有硬壳。
师:是呀,阳光、水、泥土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它都不具备,可偏偏那瓜苗冒出来了,而且长得茂盛、茁壮。
(2)抓关键词“竟”。
师:你想得到瓜苗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吗?你没有想到,作者也没想到,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也没想到?
学生回答。
师:短短一段文字出现了两个“竟”你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指导朗读
师:即使没有阳光,没有泥土,即使只能活几天,瓜苗也要不屈向上。读这段话,读出你的惊叹。
预设二: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用朗读的形式汇报。要求:把品读这个故事后的感受读出来。
(2)教师相机指导。
根据小组朗读的情况,教师用采访或互评的方式,抓住对关键词的理解指导朗读。
学生根据自学要求默读文章,圈画点注,然后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全班分享。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再次登录Moodle平台,阅读相关模块中的学习资源,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在品读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灵活运用教师指导的学法:抓住关键词,通过想象、换位体验,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渗透朗读指导,在朗读中深化对文本的体验。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也实现了语言的积累。
4.语言训练,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1)回顾作者的资料。
师:听你们说到这里,我想再让你们来认识杏林子。
多媒体出示杏林子的第二段资料:杏林子12岁就患上了一种病,叫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90%以上的关节坏死。从12岁患病到61岁去逝,整整50年的时间里,疼痛、剧痛、狂痛伴随着她。她腿不能走,腰不能动,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只能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坐了整整50年。这其中的痛苦,无人能够想象。
(2)语言训练。
师:同学们,当杏林子面对极力挣扎的飞蛾、不屈向上的瓜苗时,她会怎么想?让我们再次走进杏林子的内心世界。
学生完成作业单上的填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作者的故事。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将感悟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练习的同时,也将自己从“飞蛾挣扎”、“瓜苗生长”这两个事例中得到的启示表达出来。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感受生命的真谛
1.创设情境,激发感悟
多媒体播放音乐,展示生活中与生命有关的图片。
师:在你的眼睛中,生命又是什么呢?看窗外杨柳依依,生命是绿意盎然的杨柳;看蚂蚁匆匆觅食,生命便是那劳作不息的蚂蚁;看海中的游鱼,看沙漠的绿洲……请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诗,也可以写一段生命的感言,还可以像作者一样写一件小事。
2.登录Moodle,自由写作
师生在网络平台进行练笔,交流评点。
3.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的精彩作品让我感受到生命丰富多彩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课题:《生命 生命》,引读。
师:生命是有限的,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无限的。下一节课,老师将带领你们继续阅读生命的故事,一起去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创设情境,通过读与写的结合,将文本的情和作者的情都移为学生的情;充分利用网络为学生的表达和交流提供互动环境。学生完成练笔后,就可以开始在线的交流分享,根据教师在平台上提出的品赏要求进行互评。这样既可以互相促发思维,又可以高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交流时间、空间不足的问题。
(五)评价反馈
1.在线完成目标测试(Moodle课程“第四关”)。
2.布置作业:拓展阅读;修改提交到网络平台的作品。
设计意图:为了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利用Moodle平台的评价功能,设计了基于目标的测验题进行检查。这种形式灵活、机动,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教师也能在平台上随时了解学生作业的进展情况,学生可以通过获得的及时反馈来进行后续的学习。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天河区昌乐小学)
信息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通过审议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会议指出,未来十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会议强调,为确保《纲要》目标如期实现,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新华网)
本文的作者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课文开头提出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呢?”接下来,作者不从正面回答,而是列举了三个事例:飞蛾求生、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倾听心跳,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文章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生命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本课的内涵很深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命是个宏大的问题。文章很有张力,值得品读的细节有很多,教师必须要有所取舍。
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分析、考量的基础上,我将本课定位为“基于Moodle的混合式学习”。通过设计混合型学习环境、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和创生,让学生通过网上网下的自主、合作学习,改变学与习的方式,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达成教学目标。混合式学习框架如右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前两个引发对生命思考的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联系作者的经历、联系阅读与生活等方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Moodle平台与实地结合进行的“读——思——品——写”练习,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感受生命的丰富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感受生命的美好,初步了解生命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联系作者的经历、联系阅读与生活等方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通过多层次的“读——思——品——写”练习,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感受生命的丰富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阅读
教师在Moodle平台布置课前预习题,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平台上的三个活动(见右图),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报告。
2.观察
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捕捉与生命有关的画面,并将之记录下来,放在Moodle平台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交流,阅读Moodle平台的有关学习资源,充分了解作者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与“生命”主题相关的文章等,为后续对课文的探究夯实基础。网络将学生的学习与交流过程显性化,教师通过Moodle平台的反馈,对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上的个体差异进行诊断,这为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二)回顾导入,引出生命话题
回顾各小组在Moodle平台提交的阅读报告和阅读交流情况。包括:阅读了关于生命的哪些文章,捕捉了生活中的哪些生命印象,有什么体会。
小组汇报,交流。要求: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就同学的发言做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教师出示本课学习任务:学习本课前两个事例,结合查找的资料,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联系生活,书写我们对生命的感悟。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一是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二是将教师设计的学习支架清晰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做一个清清楚楚的学习者。
(三)细读文本,体悟生命的启示
1.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师:默读第2、3自然段,把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用“____”画出来,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感受。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进入Moodle平台的“走近作者”、“捕捉生命印象”这两个讨论区浏览资源,以帮助读懂文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2.全班分享,与文本深入对话
预设一:引领式学习
【事例一】飞蛾的挣扎
师:哪些地方让杏林子感受到了飞蛾的挣扎?
多媒体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这两句话中的哪些词体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等词,联系资料理解句子。
师:“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什么是极力鼓动双翅?是这样吗?(动作)
生:竭尽全力、拼命地扇动翅膀。
师:说得很好,能读出你的感受来吗?还有谁能读一读?
教师范读创设情境,学生转换角色。引导学生分别以飞蛾、杏林子身份感受作者的内心活动。
【事例二】香瓜子的不屈
多媒体出示: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了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抓关键词“没有……没有”。
师:在成长过程中,它遇到过困难吗?
生:没有阳光、泥土,有硬壳。
师:是呀,阳光、水、泥土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它都不具备,可偏偏那瓜苗冒出来了,而且长得茂盛、茁壮。
(2)抓关键词“竟”。
师:你想得到瓜苗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吗?你没有想到,作者也没想到,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也没想到?
学生回答。
师:短短一段文字出现了两个“竟”你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指导朗读
师:即使没有阳光,没有泥土,即使只能活几天,瓜苗也要不屈向上。读这段话,读出你的惊叹。
预设二: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用朗读的形式汇报。要求:把品读这个故事后的感受读出来。
(2)教师相机指导。
根据小组朗读的情况,教师用采访或互评的方式,抓住对关键词的理解指导朗读。
学生根据自学要求默读文章,圈画点注,然后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全班分享。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再次登录Moodle平台,阅读相关模块中的学习资源,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在品读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灵活运用教师指导的学法:抓住关键词,通过想象、换位体验,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渗透朗读指导,在朗读中深化对文本的体验。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也实现了语言的积累。
4.语言训练,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1)回顾作者的资料。
师:听你们说到这里,我想再让你们来认识杏林子。
多媒体出示杏林子的第二段资料:杏林子12岁就患上了一种病,叫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90%以上的关节坏死。从12岁患病到61岁去逝,整整50年的时间里,疼痛、剧痛、狂痛伴随着她。她腿不能走,腰不能动,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只能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坐了整整50年。这其中的痛苦,无人能够想象。
(2)语言训练。
师:同学们,当杏林子面对极力挣扎的飞蛾、不屈向上的瓜苗时,她会怎么想?让我们再次走进杏林子的内心世界。
学生完成作业单上的填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作者的故事。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将感悟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练习的同时,也将自己从“飞蛾挣扎”、“瓜苗生长”这两个事例中得到的启示表达出来。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感受生命的真谛
1.创设情境,激发感悟
多媒体播放音乐,展示生活中与生命有关的图片。
师:在你的眼睛中,生命又是什么呢?看窗外杨柳依依,生命是绿意盎然的杨柳;看蚂蚁匆匆觅食,生命便是那劳作不息的蚂蚁;看海中的游鱼,看沙漠的绿洲……请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诗,也可以写一段生命的感言,还可以像作者一样写一件小事。
2.登录Moodle,自由写作
师生在网络平台进行练笔,交流评点。
3.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的精彩作品让我感受到生命丰富多彩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课题:《生命 生命》,引读。
师:生命是有限的,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无限的。下一节课,老师将带领你们继续阅读生命的故事,一起去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创设情境,通过读与写的结合,将文本的情和作者的情都移为学生的情;充分利用网络为学生的表达和交流提供互动环境。学生完成练笔后,就可以开始在线的交流分享,根据教师在平台上提出的品赏要求进行互评。这样既可以互相促发思维,又可以高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交流时间、空间不足的问题。
(五)评价反馈
1.在线完成目标测试(Moodle课程“第四关”)。
2.布置作业:拓展阅读;修改提交到网络平台的作品。
设计意图:为了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利用Moodle平台的评价功能,设计了基于目标的测验题进行检查。这种形式灵活、机动,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教师也能在平台上随时了解学生作业的进展情况,学生可以通过获得的及时反馈来进行后续的学习。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天河区昌乐小学)
信息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通过审议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会议指出,未来十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会议强调,为确保《纲要》目标如期实现,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新华网)